原创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最后一句说了什么?
原标题: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最后一句说了什么?
众所周知教科书具有引导与教育意义,对于儿童启蒙与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对于引进的古文必须进行慎重考量,有时为达到主旨思想明确,不至于引起歧义,而进行必要的删减与修改,最终起到正确的引导意义。
这就没必要纠结于正文与原文的区别,毕竟表达的寓意不同,侧重点不同,自然对内容的诠释也就不同。而《卖油翁》最后一段被删减,也是因为题文不符而被有所取舍,因此不知道原文,很难知道最后的一句,究竟说的是什么?
卖油翁之事件前后
古文多以文言文为主,是读书人的专利。普通人也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只能沦为文盲,为读书人掌控命运。尤其是宋朝读书人的地位很高,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与上升渠道成为唯一途径。
但是读书人也有另类情况,就显得比较稀缺,也因此备受重用。而卖油翁就是欧阳修根据民间的故事,进行的一种整编。说的就是状元郎不仅文采了得,武艺也很精湛。并且因为自己的特殊本领,而开始自傲与自满。
直到一天卖油翁看到她的晨练时,驻足观看。引起这位状元郎的注意,问其是否觉得自己技艺精湛。这位卖油翁没有说话,而是当场表演自己的绝活。那就是把铜钱放到瓶口,开始往葫芦里装满油,结果油没有溅到铜钱上。
这位卖油翁的绝活让状元郎为之一顿,不解其意,只是感觉这位卖油翁不简单。直到这位卖油翁说道,不是技艺牛不牛,而是熟不熟练尔。事情到这也就结束,说明熟练才能纯熟,问题并不难,难的是不去熟悉而已。就如读书一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删除最后一句话的隐含寓意
但是卖油翁还是有最后一句被删除,而最后一句就是“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看到这就能明白,最后一句说到两个事,那就是庄生写的庖丁解牛与轮扁斫轮。这不仅加大点击量,以及理解难度。
还有一层就是增大信息量,与原文意境不相符。前文提出的主旨思想就是熟能生巧,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最后一句则是点睛之笔,有着更多的人生思考以及其他的深度内涵问题。这是当前学生思维限度不应该考虑,或者留待以后考虑。
前后相搭更容易理解
因为后面的两个典故,虽然话题量小,但是意义众多。与前文意见不相符,虽然搭边但主旨偏轨。首先说庖丁解牛说的是了解事物的构造,进而进行处理,能够达到省时省力高效的程度。算是一种创新与熟练的高级状态。
而轮扁斫轮则是说出唯有尝试,才能针对性进行处理,进而提升自己的技能。而每个人实践的结果各不一样,一味模仿并不能成功,甚至还会限制自己的成长。为此要打破常规,进行大胆尝试,才有一线机会与可能突破的成功。
这两件事说的意义不同,但是说明熟练是很重要,但是要摸索规律,进行再次创新,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否则会失去自己的本真能力,一样会平庸下去。这就说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结果。
而两篇预言则是由庄子所写,本身就有原文不搭。庄子是道教人物,与主体相冲突,为此删除是最好的安排。这不仅是题文不符,还有就是理念冲突,容易造成分歧。删除争议性话题,也能避免一些后续的麻烦。欧阳修也仅仅只是根据寓言进行改编,并没有考虑实际承受问题。更倾向于成人思考,而教科书是要考虑受众体,为此必须要慎重对待。
结语这最后一句话其实才是点睛之笔,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只不过作为教材,针对的学生理解方向不同,不能加大思想负担,以及进行一些误解。为此只能删减,直接定性为熟能生巧的中心思想。
这样既简单有明确,没有太大分歧点。而至于最后的一句话,但成长与成熟,阅历足够,自然就明白作文前后的思想表达,也能更理性看待问题,不至于出现太大偏差。熟练固然重要,但也要创新与尝试,而不是只掌握技能,而没有创新能力。这样不仅限制住自己,也挡住自己成长的空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