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束缚的母爱:母亲如何影响女儿的一生?

  社会学了没

  

  熹里话:

  正因为你的原生家庭并不那么美好,所以你才更需要学会原谅。

  原谅不代表忘记伤痛,而是意味着你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不再用创伤来定义自己的人生。从受害者心态中解脱,正是康复的真正标志。

  文 l 方梦婷

  来源 l 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

  豆瓣上有一个原生家庭的群组,其中有一名网友发帖称,她的母亲仅仅因为她使用了外国演员作为微信头像,就情绪暴怒甚至将她的微信删除了,原因仅仅是她的母亲不喜欢外国明星。 这种越界的过度干涉行为,在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发生过,或者仍在发生。

  但也有网友评论认为这是母亲爱她的表现,并表示如果自己的母亲也能对自己这么重视就好了。

  身为女孩,我们究竟该如何与母亲共处?

  01

  母女关系有何独特之处?

  近代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和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都提出了一个相近的观点:母亲对孩子的人格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母女关系通常有以下三个特征:

  1、同为女性的“独特”的身体意识

  女性和男性不仅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在心理和情感的维度上也很不一样。女性更倾向于从外在关注自己的身体,依赖外界的眼光和反馈,而疏忽身体内在的感受。当她们不得不回到内部体验自己的身体时,不少女性体验到的更多是各种生理症状、不适和疼痛。

  2、母女共同承受时间焦虑

  作为女性对于时间流逝和年龄的焦虑相比起男性更甚,这可能是社会规则长久灌输给女性的潜意识。而这种焦虑,在母女之间传递。

  3、母职传递

  在现实中,养育指责多半落在女性身上,母亲也会对女儿进行生育方面的言传身教。

  02

  各种类型的母亲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

  女孩的成长中难免面临不公平甚至歧视,然而最可怕的是,有时候,实施这些行为的可能是她们的母亲。 在心理学研究中,这种现象涉及“代际创伤的传递”和“文化认同”。

  如果母亲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不公正待遇,她们很可能在成为母亲之后,无意识地让自己的女儿遭受同样的经历。 这是一种强迫性重复,也是血缘的“诅咒”。

  因此,对女性而言,和母亲的内在联结既可以是力量的源泉,也可能是混乱的根源。

  第一种:与女儿共生的母亲

  这种母亲可能是在日常家庭中最常见的类型,甚至由于这种行为的看似合理而让很多人默认。

  “共生关系”原是一种母婴关系,即婴儿对母亲的全然依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已经不再需要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了,但是母亲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放手,与女儿形成共生依赖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日剧《妈妈,不当你的女儿可以吗》中,女儿美月与母亲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共生关系。

  作为成年人的美月,拥有英语老师的工作,但是她却无法摆脱母亲的精神控制,凡事都要听从母亲的安排,包括每天穿的衣服。母女看起来十分相爱,但是母亲不知道的是,在这样长时间的不平等关系中,美月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她的头上甚至长了一块斑秃。

  由此可见,这样失衡的母女关系,让美月在潜意识里很痛苦。

  

  (日剧《妈妈,不当你的女儿可以吗?》)

  母亲想与女儿捆绑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是一种痛苦的转嫁。

  “我都是在为她好。”然而她忘了,她当年也是这么反感她自己的母亲的。这种血缘的代际让她无法摆脱,从潜意识来说,她也希望能捆绑住自己的女儿,继续传递这种痛苦。

  如果夫妻关系处理的很好,这种情况的发生几率会降低。夫妻通过爱进行联结,让孩子同时也接受父母双方的爱。对孩子而言,这就是一种三元关系。关系里形成的三角空间是自我成长所需要的。而一旦产生二元关系,则容易让家庭关系不健康,促使母女共生。

  第二种:忽视女儿的无回应型母亲

  如果说共生型母亲对女儿是过于关注的,那么无回应型母亲则是无视女儿的需求。

  通常来说,心情持续低落或是患有抑郁症的母亲,以及情感严重隔离的母亲,会无视女儿的需求,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难以给予应有的关爱。对于这一部分女孩来说,她们会有这样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被“散养”长大的。但其实,由于她们长期无法和母亲建立有效的情感联结,她们甚至意识不到, 自己是在被忽视中长大的。这种被低估的经历有时候甚至比被妈妈打还可怕。

  如果在童年时期受到母亲的无视,甚至是被嫌恶和憎恨,那么女孩长大后就会用一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可悲又难以摆脱的事实。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人公松子就是个被无视的女儿。母爱的缺失让她转而寻找父亲的爱,可惜父亲也同样忽视她的需求。于是,她仿佛被诅咒般的人生悲剧开始了。在持续不断的寻求爱情的道路上,松子不断地失败,人生一次又一次跌落谷底。 她一生渴望被人回应“爱”,但是这个需求变成了奢望,推向她走向地狱般的人生。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第三种:自恋型母亲

  虽然母亲的类型不同,但是他们毫无疑问都有相似的共同点,即是将自己所受过的伤害和痛苦转嫁给后代,形成代际“诅咒”。

  自恋型母亲是指不健康自恋的母亲,即通常说的不自信。她们养育的核心方式是,通过控制孩子来弥补自己缺失的爱和价值感。 这种母亲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所以她们一方面追求完美,对孩子高标准高要求,另一方面又不断贬低孩子,以此证明自己才是对的。

  在电影《春潮》中,母亲纪明岚由于从未得到自己母亲的关心,所以在婚姻中,不仅对丈夫要求苛刻,并且由于觉得丈夫靠不住,便将希望都寄托在女儿郭婉婷身上。在暗潮涌动中,一家人悄无声息的战争一触即发。

  

  (电影《春潮》)

  03

  我们如何摆脱母亲的影响?

  1、保持自爱,认同自我

  保持自爱的源头是被爱。

  首先需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找出自我攻击的模式,通过觉察和反思,发展积极的自我对话。

  其次是打破“别人会怎么看你”的魔咒。 学会让自己脱离他者的目光,将注意力更专注于自己本身,会活得更快乐。

  再者是认同女性身份的价值。 身份认同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接纳女性身份所拥有的力量,无论是坚韧的、包容的、温暖的、温柔的,接纳和发展它们,让这些特质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并不是在取悦别人,而是表达自我。

  网络上曾有女性询问,自己30多岁,离婚失业,育有两女,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位心理咨询师建议她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八到十个最在乎的价值,再把最重的三项提取出来。 自我认同比别人认为的价值更重要。无论处于什么处境,自我认同的价值才是最需要去实现的。

  2、和解关系,重塑亲情

  也许一味地责怪与抱怨并不能缓和母女关系,如果我们在成年后愿意去更深层次地了解母亲或是冷漠或是控制欲过强的行为根源,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去理解母亲,并且与母亲和解,互相做到尊重理解。

  和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哀伤。 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不容易,尤其是和母亲积怨已久的女儿。在听了女儿的话后,她可能会愧疚,也可能被击中,但更多的可能性是比女儿更多的愤怒。几乎所有的母亲都不愿承认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得不够多,尤其当她面对与她同性别的女儿时,她深知她需要操心的事更多。如果被女儿强加指责,被诉说对她的不满,她大概率上会十分愤怒甚至崩溃。

  第二阶段,我们该学会放下。 这种放下并不意味着对母爱的放弃。作为女儿,我们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后,不应强求母亲的理解和改变,我们只需要确信母亲真的听了我们的话,就足够了。

  在这样的理解和接受后,我们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原谅。 原谅的难度比前两个阶段更高。

  在电影《瀑布》中,一对母女在疫情的大环境下,由冷漠、争吵到逐渐相互理解,最终和解。原谅不代表忘记伤痛,而是意味着你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不再用创伤来定义自己的人生。从受害者心态中解脱,正是康复的真正标志。

  

  (电影《瀑布》)

  3、发展自我,独立自主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写道,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 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这段话也作为女性主义的至理名言广为流传。

  

  (西蒙娜?德?波伏娃)

  女性长久以来之所以身处困境, 一方面是被母亲的身份捆绑,难以将精力放在职场导致的经济不够独立,一方面是被社会的规则束缚而导致的精神不够独立。

  幸运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思想的进步,女性的意识觉醒,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做到精神和经济独立。

  若是经济优越,精神富足,女性对自我的人格建设会变得越发完善,对于原生家庭造成的痛苦也更能够和解。

  点亮“赞”和“在看”,即使无法原谅,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远离让自己痛苦的根源,从而一步步治愈自我,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参考资料:

  《因为我是女性:如何深度疗愈代际创伤》侯玉珍

  《挣脱母爱的束缚—母女关系中的伤痛与疗愈》于玲娜

  作者:方梦婷,来源: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一个有趣、专业、接地气的泛社会兴趣社区,让你更多元理解社会,判断社会趋势,更好认识自我,促进认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