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处处都是中国人才懂的密码。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唐)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很多人包括中学生觉得古诗难懂,是因为首先作为中国人,老祖先流传下来的密码,你没有接收到。
比如外国人不懂,
为什么思念要登高要望月?
为什么送别要折柳?
为什么诗人写的明明快乐却实际是不快乐?
……
面对中国文化,他们就是“十万个为什么”本尊。
今天这首诗很简明。
接下来开启中国式密码。
密码一:江亭。
常常为江边送别的处所。
诗中常有长亭短亭。
“亭”谐音“停”,不就是提醒人在登山行路的过程中需要停下来欣赏美景吗?
那送别的亭子,不也是希望行人多停留一会吗?
密码二:夜月。
人不在一处,如果思念对方,仰头望月,千里共婵娟,找到了我们共同的联系,那就是天上的一轮明月,好像是望着我们头顶的一盏明灯,一片屋檐。
男女有情不也是要找到共同联系吗:“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这种现实世界的联系,似乎就是情感的依托。
密码三:送别。
古代中国地域太广交通不便,一旦离别难相见。再加上人生际会,命运难测,所以相见时难别亦难。
离别自然带上了感伤色彩。
密码四:一切景语皆情语。
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不是直抒胸臆,
而是侧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故抒情,
换句话说就是,人把情感投射到物上,让外物显示出人的情感。或是要表达对一件事的想法,却借用另外一件事来说。
这么一波三折曲里拐弯,直白简单的外国人当然深受折磨。
首句“乱烟”,自然是夜色弥漫,月色笼罩,水汽蒸腾所致。
“笼”应袭用“烟笼寒水月笼沙”,增添了迷蒙飘渺之感。
乱烟笼罩,岂止是景物之离散,更是离别心情之迷乱。
次句“飞月”月亮飞转说明了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时光匆匆,聚散匆匆之感。
在离亭前加上“寂寞”二字,将诗人内心的情绪加于外界景象之上。
或许友人离去,离亭早已空寂,诗人的内心更是寂寞。“掩”字将寂寞的情绪有形化,这句是说离亭掩映在寂寞之中。
诗人的寂寞充斥胸中,眼前,以及全世界。
尾句“此夜寒”不仅是夜深肤体之寒,更是离别之后孤单凄寒的外现。
统观全诗,句句在写离情,却又将融情于景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之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月。描绘出一幅江边夜月图。
其特别之处正在于不写自己内心孤单,悲苦愁苦。不写自己流连顾望之状。
只借外物使离情带上了空灵蕴藉之美,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其实看标题正如看提纲,一望即知大概。
标题中时间地点事件,诗句中前有“寂寞”后有“寒”。情感原词显而易见。
这么多明示暗示的密码,
如果你还没接收到,
那么恭喜,你和外国人是一个档次。
说明双语幼儿园的教学很成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