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吗?父母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原标题:知道吗?父母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从一个光着屁股到处走来走去都无所谓的小婴儿,到一个因为害怕别人负面评价,而不敢在公众场合发言的成年人,这中间究竟经历了什么?
我们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对别人的看法变得敏感的呢?答案出乎所有人意料......
1
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意别人评价?
心理学家Sara Botto花费了4年时间在埃默里大学进行关于“孩子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在意别人评价?”的研究时所做的实验。
Sara教授安排一群14个月到24个月大的小朋友们参加一个名为 “机器人任务”的游戏形式的实验,在孩子们让人啼笑皆非的反应中,得出了答案。
通过这一系列实验,研究人员发现, 从很小的时候起,孩子就像成年人一样,对别人对物体和行为的反馈很敏感。重要的是, 他们用这些反馈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从这个实验中看出,两岁的孩子不仅会看人眼色,还会见风使舵,懂得用“假动作”去迷惑成人。
当我们都认为孩子懵懂无知时,孩子已经偷偷在看人下菜,根据大人的态度来做出适当的行为。
为什么父母的语言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儿童教育家曾经这样归纳孩子各阶段的特点:
0—1岁:孩子完全依赖母亲,在孩子眼里,他和母亲是共生的,不分彼此。
2—3岁:孩子已经开始寻求成人的认可,避免批评,成人的评议会导致孩子感受到羞耻或内疚。
3—6岁:孩子学会主动行动、探索、幻想,但是还不会正确评价自己,往往在意、依赖成人的评价,行为主要不是源于内在的动机,而是被外在的反馈控制。
7—12岁:孩子焦虑地想知道自己是否真正能够在某个方面成就卓越,开始根据与别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定位。
从各个阶段都可以看到一个共性特点: 孩子在意父母的评价。
一位网友的故事!
先来看下知乎网友的故事:
我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上学时一直名列前茅,本科北大,毕业后在500强公司工作,后来出国留学,美国名校(综合大学排名Top 20、专业学院Top 1)硕士毕业。
我在我们家乡还算挺有名的,是公认的教育成功案例吧。我爸是医生,我妈是老师。他们的亲戚同事朋友家长都非常羡慕他们,认为我很优秀,父母教育的好。
然而,在很多人眼中优秀的我,其实根本不认为自己有多优秀,并且一直为心理问题所扰。
严重不自信,对自己评价很低,认为自己有各种缺点,哪儿哪儿都不行;抗压能力差;
有严重的拖延症,每当有任务就一边焦虑一边逃避,拖到最后一刻才拼命做完,然后一直自责自己的拖延,并导致越发不自信越发焦虑,恶性循环;
收到别人的负面评价时容易崩溃;害怕把自己的缺点展露给别人,畏惧结识新朋友;经常情绪低落,对生活缺少热情。
一开始我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有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后来我拼命思考,并且接受好几次专业心理咨询,才渐渐想明白。
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儿时父母对我的严格要求和评价(特别是批评指责)。尤其是我妈,因为她对我的管教比较多。
我初中才开始正式学英语,第一次考试考了94分,还不错吧。然而我妈得知成绩后把我狠狠骂了一顿,骂的我直掉眼泪,后来跑到附近同学家跟她哭了一场。
这件事我一直深深记得。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
她通常只有在我成绩好的时候才会表扬我。我犯错误时会批评我(带情绪的那种),很少宽容。
总之在她的影响下,我觉得自己必须做到最好他们才满意,而且不能犯错误,犯错误就会被批评。并且把这内化为对自己的标准。
父母对我的严格要求和评价(特别是负面评价)导致我 对自己要求特别高,要求自己必须方方面面做到最好,做到完美,不能有缺点(觉得有缺点别人就会不喜欢我) ,不能犯错误(犯错误会被骂会被讨厌)。结果 严重不自信,拖延症,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害怕不被喜欢。
而且我发现, 父母对我的方式容易内化为我对亲近的人的方式。比如曾经对前男友就要求特别苛刻。这是很可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很怕以后会对伴侣和孩子这样。
从小我就暗下决心,以后有孩子了一定要对TA温柔、宽容,让TA在爱中长成心理健全的孩子。不让TA像我这样,太难受了,自我治疗太辛苦了。
2
父母的评价是孩子
认识自我最重要的窗口
对于孩子来说, 父母的评价,是他认识自己的第一个窗口,你不能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品质,他自己也不可能看到!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孩子很大程度上也会这样看待自己。
当父母眼里的孩子浑身缺点时,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也是“我很差、我不行”,破罐子破摔。
当父母看到的都是孩子的优点时,孩子会相信自己是如此优秀,会更加自信、阳光,想要变得更好。
世界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曾经说过: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爱迪生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发明家,正因为他有一位善于发现他优点的伟大母亲。
爱迪生上小学时,学校买来了新教具,他很好奇,全给拆了,又装不回去,气得老师请来了他的妈妈。老师对爱迪生的妈妈说: “你的儿子太爱拆东西了,你要让他改改这个毛病!”
“老师,我看你不对哟!我观察儿子很久了,他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欢拆东西,你叫他改掉这一点,那我儿子不就跟别人一样了吗?”爱迪生的妈妈是那么相信这是儿子最大的优点。
喜欢拆东西,实际上就是好奇心强,是智商开发的动力。正是受到妈妈的鼓励,爱迪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终于成为20世纪对人类贡献最大的科学家之一。可以说,没有爱迪生的母亲,就没有爱迪生的成功, 是她发现了儿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发现了儿子的才能,也保护了儿子珍贵的好奇心。
父母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认同孩子,孩子才能放下别人的眼光,坦然做自己。即使被全世界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他也依然活得强大而自信。
3
做一个能发现孩子闪光点的伯乐!
有一个段子:
老师上课的时候看到有两个学生枕着书睡觉,其中一个是成绩好的学生,一个是成绩差的学生。
老师一把将差生拉起来骂道: “真是不思进取,一看书就睡觉。”
然后又指着那个成绩好的学生说: “你看看人家,就连睡觉都在看书。”
虽然是个带有讽刺意义的段子,但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只要父母用心,再差的孩子身上也能找到闪光点。
毕竟上课睡觉都可以说成是“睡觉了还在看书”,抱着这种欣赏的心态,还愁看不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吗?
如同看黎明的天空一般。有的人看到那黑夜将太阳层层压住,眼里只有黑夜。而有的人却看到了黑夜后面的光明,眼里全是光芒。
我们看孩子,也是如此。
当你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光芒,那孩子肯定也能从你的眼睛中看到闪闪发亮的自己。而不是那个总是被人责备打击的自己。
一个妈妈去开家长会,结果老师告诉这个妈妈,他的孩子全班最差,最多坐三分钟就会分心。这位妈妈回去以后跟孩子说: 老师表扬你了,说你现在能坐三分呢,进步很大。
孩子非常兴奋。
他慢慢能坐住五分钟、十分钟了……。
这位妈妈就用这种方法一直把孩子送进了清华大学。
其实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
有一个世界级的大骗子,叫罗森塔尔,他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
有一次他到一个学校,随便挑了十几个孩子,硬说他们是天才,结果八个月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真的发现这些孩子进步明显,慢慢变成了天才。
如果熊孩子让你很抓狂,你很难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来看看躲在孩子的缺点后面到底是哪些天赋吧!
发现孩子的缺点原来可能暗示着他异于常人的天分后,大家心情有没有好一些呢?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足以说明伯乐的重要性,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当一个能发现孩子身上优点的伯乐。
越是能发现孩子闪光点的父母,越能带给孩子正向的激励。
这个暖心小方法,你也可以试试:
我用便条贴记下孩子“发光”的每个小时刻,贴在彼此都看到的地方,互相分享。
慢慢地,便积累了很多孩子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如同一张白纸来到这个世界上,然后在父母对待自己的语气、眼神、态度、评价中,去建立自己的情感关系,形成自我认知。
你给孩子内心埋下了什么种子,孩子最终就会结出什么果实。每一个父母都拥有塑造孩子的力量。来自父母的肯定和认可,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正能量。
愿我们都能成为带来光和热的那个太阳,愿每个孩子都能向阳而生,茁壮成长。
【来源:下班学心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录于合集 # 孩子
318 个
上一篇欣赏名家笔下的母亲,教育的起点是母亲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此只是教育教研公益转载,非商业使用。
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络,会立即删除,高度尊重作者的版权
敬请 关注生本教育微信公众号:“ 生本教育”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