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身就算了,输血管我也忍了,那个戴口罩的真的忍不了
说起“烂片”,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近几年的国产烂剧。被观众吐槽烂的,是剧集中不合常理的剧情,观众时常将“狗血”剧情称作“侮辱智商”。
最近火热的《长月烬明》就因成片质量与宣传不符而口碑大跌。当然“烂剧”还包括剧集的“穿帮”问题。
谈起穿帮,早在开创电视剧和电影先河的经典剧目中。就能看到现代物品乱入古装剧的情况。只是优秀剧目的穿帮情况可能需要观众仔细观察和推敲。
才能看见桌角下露出的插头,推断出角色时间轴出现混乱,但有些剧集的穿帮可谓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
国产群众无厘头的台词时常会闹出笑料,观众的从一开始的自己被当成了“傻子”。到现在捧着影视剧搞笑盘点,看得津津乐道。
许多电视剧中的“降至”台词甚至成了年度热词。《情深深雨蒙蒙》中的角色拥有神一般的预言能力。虽说是使用第三人称的画外音对历史进行赘述。
但这段历史的总结并非战争一结束就被这样称呼,如果说这句台词还勉强说到过去,乍一看还能糊弄过人。那就再看另一部“抗日神剧”中的经典对话。
这一次人物角色口中的“八年抗战”,属实是开了“上帝视角”。活生生的将一部抗日题材剧拍成了“穿越剧”。
战场上的将士们可从不知道战争结束的尽头在哪里,即便只拥有一丝希望,也敢舍身赴死。说出不经大脑的台词,多少是对这段历史不尊重。
“抗日神剧”做贡献的穿帮台词并不少,有些神乎其神赋予英勇的沙场战士“超能力”,虽说将士们各个能力超群,是我们的美好愿望。
但这样描写艰苦而又惨痛战争经过,多少给人一种抗战“信手捏来”的感觉。但实际上,战争的胜利是多少人用伟大牺牲所换来的。多少人用肉身血体抵挡敌人的铜墙铁壁。
许多电视剧的台词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很难不怀疑是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在剧中为了展示抗战的残忍,角色痛恨地表达自己与日本人的仇怨是因为爷爷被残忍杀害了。本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九岁时,爷爷被日本人残忍杀害。”
要说汉语言博大精深,颠倒语序就完全改变了意思。好好的剧扯出了伦理问题。有些台词怎么看也不像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能够写出的对话。乍一听还以为是相声中是台词。
有这种台词的电视剧还并非个例,真是编剧瞎胡写,演员硬着头皮说,后期闭着眼睛剪。手扔手榴弹炸飞机,也许是飞机非得足够低,战士的臂力又超群。
用石头对抗飞机,必然要是在飞机高速行驶之下,石头才能对飞机起到力的作用。女兵手中的石头却有“炸药”的功能,既能手持飞天,也能自动引爆。这种技术放在现在也很炸裂。
突破人体极限,将战士们各个描写成体能过人的“超人”。无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每人转移7桶矿泉水重量的炸药,对质量和距离毫无概念的台词编写。
不懂也不去考证,全凭文字的随意拼凑,800里是400公里,从北京到石家庄的距离也不到300公里,编剧多少是“八百里分麾下炙”背顺口了,半梦半醒编写的台词。
牛顿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再努力一点牛顿第四定律就该你来编写。没读过书也该识数吧,你猜五子棋为什么叫五子?
不恰当、不合时宜以及错误的用词比比皆是。“阎王叫你五更死,你活不到三更。”阎王真是狠心,不仅带走你还要早到,原来阎王也有职场内卷。
自己管自己的计谋叫“奸计”,真是敢于自我斗争的好同志。有些流量剧将“废话文学”表现得淋漓尽致。
没话可说可以不说,来自同一具尸体,难道是千手观音吗?当代年轻人的论文都不敢这么编,可谓是将废话说到淋漓尽致。
有些剧目中的台词三句话也拼不出完整的意思,词汇乱用。
有些剧集则是堆砌了华丽的辞藻,文化底蕴是否深厚我们并不知道。成语用得十分押韵,就是让人不知所谓。
电视剧中很多镜头有事不能面面俱到,尤其是在之后背景里拍摄的影片,很容易因现实拍摄场地的不同而出现穿帮的情况。
一般成都的穿帮作为观众的笑料,观众一番调侃就过去了。可有些剧集中的服化道就是那么随心所欲,丝毫不尊重观众的观感。
《古剑奇谭》中的角色正在吃油炸面饼的方便面,仔细看看可能还是红烧牛肉口味的。原来古人的智慧早就触及的方便食品的制作。
像不像小时候成年人逗孩子的把戏“看看我的指头哪去啦?”
战死沙场不要紧,拿出我的“魔幻手机”,明天还能再“死”一次。
也许是拍摄任务太无聊了,喜欢拿出手机打发时间的群演不在少数,也总能被导演和剪辑忽略,进入成片。
扮演尸体的假人长得真是别出心裁,案发现场血腥暴力还勉强能接受,假人这些诡异的表情和姿势,实在是让人看的头皮发麻。
剧中的角色正在被恶毒的敌人严刑拷打,他攥紧拳头,苦苦忍耐,任由敌人将乱鞭挥向自己,也不愿坚守信念,不愿向敌人透露一句情报。
本该是激动人心、令人愤恨的一幕,仔细一看,角色的双手却套在比臂膀还粗的铁环里,根本不是角色被铁锁链束缚。
而是角色本就要身躯还要耗尽最后一丝力气,把自己挂在铁环上,氛围感一秒就消失。英勇的女战士,眼神里丝毫没有畏惧。
不仅是因为角色性格坚毅,最根本的原因是这把枪根本打不出子弹。现代物品出现在古装剧中的镜头穿帮也不少。
印着小广告的扇子放在哪个年代都是那么的醒目。出现在古代剧中的香烟,不知道现在公共场合禁止吸烟吗?谁说清朝皇室靠冰降温,人家早就用上的大功率空调。
影视剧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有时细节上的穿帮对于剧目的整体质量来说,是瑕不掩瑜。比如老版四大名著的影视剧。
放在今天来看,有许多拍摄剪辑和服装道具都存在漏洞,但这都不影响他们成为永远无法超越的经典。
《水浒传》中用切片面包来代替肉片,撒点辣椒,打个灯光便有了肉的光泽感。
只是这棱角分明、色感均匀的质地很难让人不怀疑,肉片的碳水含量有些高呀。武松可能是骑着自行车去打老虎的。
《三国演义》中,孙策正准备出门查看情况时,大门口却出现了电灯开关,属实有些出戏。
《西游记》的拍摄十分艰难。前25集的拍摄花费了整整四年,剧组也是尽力营造书中的氛围。但细看还是能发现不少电视剧中出现的穿帮镜头。
二郎神的哮天犬一会儿变成金毛猎犬,一会儿又是德牧。
看来哮天犬的法力也挺好,孙悟空能够七十二变,哮天犬也能二变品种。唐僧是个文化人,袈裟里面套衬衫,要的就是这种气质。
不像土地公公,外衣里面套秋衣,这品味一下就拉开了差距。孙悟空是剧中的“时尚”担当,不仅穿着“豹纹裙”斩妖除魔。
还时不时的踏上滑板,出演一番腾云驾雾,《西游记》拍摄时,整个剧组只有一部摄像机和一个摄影师,剧组需要将一个镜头演很多遍,摄像也是要从其他角度拍了再拍。
现场经常需要使用干冰和烟雾营造仙界氛围,有时需要演员真刀真枪地进入危险场景。由于后期技术有限。
许多烟雾感都是用烟雾弹进行拍摄,演员需要进入危险的场景完成表演,有时身上的衣服都会被烧坏。
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包含了许多环节,服装道具、剧本、角色等,任何一个部分出现疏漏,都可能导致穿帮镜头出现。
但穿帮并不能代表整个团队的制作质量和创作态度,有时由于环境限制,许多差错都是不可避免的,大部分行业都有“容错率”的概念。
只要误差在合理的范围内,都是可以被观众接受的。但许多成片质量较低的影视剧,拿着动辄几亿的投资,丝毫显示不出高资金投入应当呈现的高质量。
在剧中出现十分低级的瑕疵和错误,这些错误并非疏忽和不可避免,而是直接反映了电影人在制作中缺少对观众的尊重和换位思考。
比如今年一部备受期待的新作品《长月烬明》,该部剧集前期宣传地热火朝天,经常能在各大媒体上看到剧方宣传该剧精美的服装、化妆和道具,观众也是十分期待成片质量。
但当剧集真的播出时,即便有许多流量明星粉丝作为应援,支撑起影片评分,影片也依旧是获得了不及格的分数。
这部电视剧妥妥算得上是S+的大制作,但细看许多服装道具,都出现了十分低级的错误。剧中的角色头饰精美,各类设计的玉块、吊坠,来凸显人物的高贵气质,营造“仙界”的美感。
但这位角色的头饰却包裹着一块十分显眼的卫生纸,群演里出现戴口罩的工作人员。
水管乱入,装蔬菜的筐子,就这么明晃晃的躺在地上,占了画幅的整个右下角。这么一块色彩明度出戏。
明眼人都能一眼看出是戏外之物的东西,就这么毫不掩饰地出现在了镜头中。按照现代影视传媒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
在镜头中处理掉一根水管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究竟是后期人员的疏忽大意,还是能省就省、能凑合就凑合,掩耳盗铃,假装看不见?
都说《长月烬明》这部剧的装造精美,但放大细看,材料的粘贴甚至没有几十年前拍摄的西游记的妆造精美。
男主露齿笑,像是戴了两幅假牙,这后期的效果,怕是又要哪个“临时工”来背锅吧。这血流得,乍一看像红色的山羊胡,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一笔刷下来的颜料。
如果说这些穿帮镜头勉强算得上是吹毛求疵,那最让观众无话可说的,还得是这部剧里开辟先河的穿帮形式——输血管穿帮。
乍一看还以为是男主的衣饰,但仔细观察,这光泽和颜色,分明就是输血管。再看看男主,美得惊心动魄地面庞,眼神里透露着凄美和不舍,鲜血从眼角和嘴角流下。
本来应是惹人怜惜的画面,但想到此刻男主手上滴下的鲜血正是从旁边的输血管道传送和滴落,氛围感全无。
要说打着某些噱头糊弄观众的剧集,这几年还并不在少数。花费大量资金,做足了营销和宣传,最后成片效果却十分一般。
钱都花在了请流量明星和营销上。从最开始的演技差,但如今靠替身演员和抠图演戏,演员自己甚至不用出场,在其他地方完成拍摄,最后剪辑和成片时,全靠科技剪辑和合成。
观众不禁感叹,这年头208w日薪的明星们钱真好赚,许多流量明星出演一部剧,要使用多个文替、武替。
即使已经在外景拍摄,还需要为在场演员打出绿幕,方便成片后抠图,原因很明显,在场与这位男性表演配合戏的人并未到场。
这是某女星一场戏用到的三个文替,实在想不来什么样的场景非要用到这么多位室内场景的替身,只是站立、落座等简单的动作,演员也无法自己完成吗?
这部靠着抠图出名的《孤芳不自赏》,主角在家中坐着,靠抠图进入场景。人民日报就曾点名批评了“数字演员”从不背台词,在片场数数表演,全靠后期配音的不敬业情况。
许多演员不带化妆师都无法演戏,只是完成了简单的本职工作,就大肆营销自己“敬业”“辛苦”。人民日报将“抠图拍戏” 称为“奇葩行为”。
观众平时购买商品,还能退货低质量的产品。但观看了“降智”烂剧,智商受辱该找维权,“辣眼神剧”对身心造成的伤害,要找谁诉苦。
当剧本毫无逻辑、演员毫无演技、成片质量低下的影视作品也能获得最高的收益时,这无疑是对影视这门艺术的玷污。
是对辛苦从事创作工作,努力为观众带来高质量作品的要事人巨大的打击,同时也是对观众审美和社会文化氛围的重创。
当观众不再信任“流量”,不再为影视圈的“浮华浮躁”买账,这些不良风气终归走到尽头,不敬业的演员,搞噱头的“烂剧”,只识资本的片方,终会自食恶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