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强”能力作风建设年 | 开学季“神兽”失踪? 闽宁派出所仅一小时找回

  随着“五一”假期结束

  各中小学陆续迎来开学

  对于有些孩子来说

  开学是个坎儿

  “寒假作业没做完”

  “学习压力大”

  “想一个人静静”

  近日,家住闽宁镇的8岁女孩小花(化名)因未完成假期作业,怕老师责罚,在家长将其送到小学门口后,小花未选择走进教室,而是去了周边的小区藏了起来,闽宁派出所多警联动快速反应多方查找,好在最终有惊无险,民警在1小时的工作中将孩子送回父母手中。

  5月4日上午9时许,闽宁派出所门口来了两位神情焦急的群众,民警还没来得及问话,中年男子便急促地说道:“我家孩子失踪了,我担心她会出事,请你们一定帮忙找找!”

  值班民警一边安抚两人情绪一边了解情况,在了解到小女孩走失的地点、走失前衣着、体貌特征等相关信息后,闽宁派出所民警兵分多路、快速出动,一组民警细心耐心查看监控,详细查看监控视频上的每一个路口、巷道,看有无走失女孩经过,查询走失女孩踪迹。

  另外一组民警通过使各社区民警发布寻人信息、开车巡逻和步行等方式,在辖区能休息的地方进行地毯式搜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历时一个多小时的寻找后,民警通过“雪亮工程”监控视频看到了小衣的踪迹。最终在一小区的花园里找到了“失踪”的小花。

  通过民警耐心教育,小花认识到了自己的不理智和错误行为。同时民警与家长进行了深入交流,叮嘱平时多陪伴和关心孩子,教育孩子遇到问题时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随后,小女孩在民警的护送和父母的陪伴下安全返回家中。”

  “开学综合征”并非医疗范畴的疾病,但对于其中已发生明显的情绪、行为异常的孩子,他们或都有一定的潜在抑郁倾向,如不及时正确干预纠正,有些可能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这些孩子主要的症状表现为:

  1.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

  2.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

  3.脑子反应迟钝;

  4.记性变差。

  这些问题导致孩子学习困难,同时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障碍,不爱与人打交道,有的孩子容易暴躁、发怒,这些都是青少年抑郁症的重要表现。

  注意孩子这些异常表现

  “开学综合征”(又叫“开学恐惧症”)在指在假期结束之后开学之始,中小学生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的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病态表现。

  心理上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厌学、焦虑、上课走神、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焦虑、闷闷不乐、抑郁等。

  生理上多表现为失眠、嗜睡及一些查无原因的头晕、恶心、腹痛、小便失禁、疲倦、食欲不振等。

  行为上主要表现为举止异常,如:把自己关在屋里、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与家长起冲突等。

  心理专家认为这些表现都是人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将一些不愿面对的、不认同的、被压抑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转换成一些躯体症状而造成的,并会持续一段时间。

  7条应对孩子“开学综合征”的正确方式:

  #

  不唠叨

  “就知道玩,你作业做完了吗?”“快开学了,你咋还不去做作业呢?”

  要知道,家长的唠叨,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甚至逆反心理,对学习更加反感。

  #

  别逼孩子,接受孩子任何的状态

  无论孩子在假期玩也好,学习也好,作业完成得不够好也好,家长都不要太在意,接受他们的任何状态,不要去逼迫他们。

  #

  给孩子做一顿好吃的

  人对于味觉的记忆是很直观的,美味的食物会让孩子对父母、对家产生美好的印象,同时也能给孩子开学产生一个仪式感。

  #

  和孩子一起准备开学的用品

  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些新文具、书本等,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很重视自己开学,同时也意识到马上就要开学这件事。

  #

  陪伴孩子:逛公园、看电影、跑步、打球……

  家长可以在开学前几天,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带他们一起去逛逛公园,去电影院看一场孩子喜欢的电影,去跑跑步或者陪孩子去打打球,选择孩子喜欢的一种方式与孩子相处。

  #

  赞美孩子

  有研究表明,孩子处于开心、放松的状态,以及自主学习、兴趣高昂的时候,学习效率是最高的。如果家长多赞美孩子,让他们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会提高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

  #

  正面引导孩子对开学的向往

  “你都离开学校这么长时间了,你喜欢的老师、同学都在学校等着你呢,你跟小伙伴又可以一块学习,又可以聆听老师的讲课了……”这是家长正确的引导方式,不要用“你看你作业没做完,回去老师又要批评你,同学要笑话你”之类讽刺挖苦的方式,让他们对学校和学习心生反感。

  专家提醒:

  一旦发现青少年性格突然转变;同伴关系困扰;拒学、退学、停学、抗拒学校;进食障碍(贪食或厌食);抑郁(大部分时间郁郁寡欢);焦虑(无法停止的担心和紧张);冲动暴力;高风险性行为;幻觉、妄想……一定要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寻求他们的帮助。

  总之,青少年异常情绪行为表现是有过程、有痕迹的,身边的人仔细留心就会发现,对于青少年的异常,我们应尽早发现、尽早预警、尽早干预,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强沟通,共同做好未成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供稿:闽宁派出所

  原标题:《“四强”能力作风建设年 | 开学季“神兽”失踪? 闽宁派出所仅一小时找回》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