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平常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明·蕅益大师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皆逃不脱“名利”二字。利益是生存的基础,即便是出家人也罢,仍要“衣食住用”四事具足才能安心修道。更何况众多凡夫俗子?然而“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超出了万事万物所应有的度,则会适得其反。君不见,富贵之人终日提心吊胆:富者或忧窃,或忧灾,唯恐万贯家财顷刻间毁于一旦;贵者或忧诬,或忧势,生怕狂风之下的树倒屋塌。日夜生活在此间心境中,若想得一分安宁可谓难如登天。六祖慧能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保持一颗平常心,闲观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又如何去沾染俗世的尘埃?

  

  1.只需要去做,别考虑回报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达摩禅师

  一个乐于助人的青年遇到了困难,想起自己平时帮助过许多朋友,他于是去找他们求助。然而对于他的困难,朋友们全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真是一帮忘恩负义的家伙!他怒气冲冲,他的愤怒这样激烈,以至于无法自己排遣,百般无奈,他去找一位智者。

  智者说:“助人是好事,然而你却把好事做成了坏事。”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他大惑不解。

  智者说:“首先,你开始就缺乏识人之明,那些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值得帮助的,你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帮助,这是你的眼浊;其次,你手浊,假如你在帮助他们的时候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不致让他们觉得你对他们的帮助天经地义,事情也许不会发展到这步田地,可是你没有这样做;第三,你心浊,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应该怀着一颗平常心,不要时时觉得自己在行善,觉得自己在物质和道德上都优越于他人,你应该只想着自己是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比起更富者,你是穷人;比起更善者,你是凡人。不要觉得你帮了别人,应该这样想:是菩萨借着你的手帮了别人,一切归于菩萨,不要归于你自己。”

  禅语:愿意帮助别人,并在需要的时候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帮助,可以说是人之常情,而真正豁达睿智的人,却善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会一味抱怨别人。

  2.做一件事的时候别想其他的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时多?去似朝云无觅处!——唐·白居易

  有个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有。”

  “是什么呢?”

  慧海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

  慧海答:“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禅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换过?”还是保持一颗“平常心”,试着像禅师一样专心吃饭、安稳睡觉吧!

  3.心灵的空虚即是人生的地狱

  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成;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马祖道一禅师

  有个小和尚总埋怨生活太辛苦,每天烧水、做饭、打禅,琐碎的事太多。有一次,他向禅师诉苦,禅师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人死后,去了阎罗殿。他到了那里,看到那里生活非常安逸。这个人想:我活着的时候生活太辛苦了,现在我死了,终于可以享受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没有别的事情,也不用每天辛苦地工作了,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好了!这简直就是天堂!

  然后,他向负责人问道:“这里是地狱吗?我实在难以想象地狱居然是这样好!”负责人说:“没错,这里就是地狱!在这里你什么都不用做,好好享受吧!过一段时间你就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地狱。”

  这个人心想:怎么会呢!这里天天山珍海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有舒适的床铺,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从来没有人管。早知道这样,我早就不活了,活着还不如死掉呢!于是他就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快乐得像个神仙。

  可是时间长了,他就觉得十分寂寞和空虚,于是他去找负责的人,说道:“我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和猪有什么区别?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了,你还是给我找一份工作吧!辛苦点我也愿意。”

  负责人答道:“这里从来就没有工作,想要什么只要一想,马上就能得到,只有工作不能得到!”那个人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又去找那个负责人,说道:“我不想在这里住了,这种生活实在是难以忍受,你还不如让我下地狱!”

  负责的人说:“已经告诉过你了,这里本来就是地狱,你还以为这里是天堂呢?实在是太笨了!这才是真正的地狱。”

  故事讲完了,禅师问小和尚:“现在你还觉得生活太辛苦吗?”

  小和尚答道:“弟子明白了。”

  禅语:世人都像小和尚一样抱怨生活太辛苦,殊不知,有事可做就是一种幸福。

  4.简简单单地生活,简简单单地做人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作是非来辨我,浮世穿凿不相关。——唐·龙山禅师

  有位僧人饭后一边洗钵,一边念念有词,南泉见了,一把夺下钵盂,可那僧仍喃喃不已。南泉于是喝道:“钵在我手里,你口中还喃喃地干什么?”这位僧人完全被妄念倒悬,被念语系缚,不知在平常事、平常心中悟道。

  有位僧人曾问睦州和尚:“我每天都要穿衣吃饭,怎样才能摆脱?”睦州答道:“穿衣吃饭。”僧又说:“我不懂你的话。”睦州就说:“你不懂,你就穿衣吃饭。”

  有一次马祖的三个弟子麻谷、归宗和南泉结伴去参拜牛头宗的经山道钦禅师,路上遇到一位婆子,四人结伴而行,说着话到了一家茶店。要了茶,婆子拿了壶和碗走到和尚们坐的桌边,说道:“三位和尚,茶沏好了,但有个条件,能显出神通的方能喝茶。”

  喝茶要显神通,三位和尚听了莫名其妙。正在他们犹疑莫测之间,婆子高声叫道:“我给你们显个神通看看。”说完拈起茶碗,倒了茶,径自走了。

  三人这下才恍然大悟,原来拿碗倒茶,这就是“神通”!

  禅语:生活就会像流水一样常流常新,永不间断,永不腐臭,而人保持一颗平常心,就不会被无明烦恼,被莫名伤痛所系缚,所折磨。要喝茶,就烧水沏茶,拿壶倒茶,就是这么简单。

  5.平淡的人生即是西天大道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北宋·白云守端禅师

  赵州从谂禅师从二十岁起,大约有四十年的时间,跟随南泉普愿禅师参学,直至五十七岁止,然后才云游四方到处参访,共达二十年之久,八十岁时至赵州观音院担任住持,享年一百二十岁,世人称之为”赵州古佛”。

  虽然南泉普愿禅师的禅风闻名遐迩,但弟子赵州则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有一个学僧问赵州禅师道:“听说您是南泉普愿禅师的真传弟子,他传了什么禅法给您?”

  赵州禅师回答道:“镇州盛产大萝卜。”

  又有一次,另一学僧请示赵州禅师道:“老师!有修行的人像什么样子呢?”

  赵州答道:“我正在认真地修行。”

  学僧问道:“怎么?连老师也要修行吗?”

  赵州答道:“我要穿衣也要吃饭呀!”

  学僧问道:“这是日常琐碎事情,我要知道的是什么叫修行?”

  赵州答道:“那你以为我每天都在做什么呢?”

  南泉禅师传了什么禅法给赵州禅师,这是不可说的,说得出的那也不是禅法的真传。没头没脑的学僧既然问了,赵州禅师不得不答,一句“镇州盛产大萝卜”的话,主要告诉了学僧,镇州盛产大萝卜,是非常平常的事。

  禅语:生活就是禅,保持吃饭穿衣的平常心,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皆以平常心来看待,自然能了悟人生。

  

  6.什么是道?平常心即是道

  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唐·赵州禅师

  赵州投入南泉门下,参见南泉时,南泉正躺着休息。南泉问:“你从哪里来的?”

  赵州说:“从瑞像院来的。”

  南泉又问:“见到瑞像了吗?”

  答曰:“不见瑞像,只见到卧如来。”

  南泉于是坐了起来,对这小和尚颇觉赞赏。于是南泉又问:“你是有主的小和尚,还是流浪无主的小和尚?”

  赵州回答说:“我是有主的沙弥。”

  南泉再问:“谁是你的主呢?”

  这时赵州恭敬地走到南泉的身边,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却以平常行持的方式说:“仲冬严寒,伏唯和尚尊候万福。”

  南泉于是非常器重他,因为赵州已懂得不用言语来表达思想,而是用平常的行动来表达。

  过了几天,赵州问南泉:“什么是道?”

  南泉告诉他:“平常心是道。”

  赵州直问到心要处说:“除了平常心之外,是否还有什么更高层次的取向呢?”

  南泉说:“如果心中还存有什么取向,那么道就被扭曲了。”

  赵州很聪慧地从反面去寻求断疑,于是又问:“如果没有一个取向,我怎么知道那就是道呢?”

  于是南泉说了一段话,像清泉直泻般澄清了赵州的疑点。他说:“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邪?”

  赵州在听完这段话后终于大悟。

  禅语:生活之道不是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平常生活中真诚流露与实践的问题。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言行举止,如果能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是平常心;如果不能,那就是操纵作为。生活之道要避免疏离,要真心落实到言行举止上,毫无夹杂,无作为,清净真实。任何地方都是办道修行所在,要在平常心中去修行历练。

  7.禅道存乎于细微间

  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饶你学得三贤四果十地满心,也只是在凡圣内坐,不见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南朝·齐·志公禅师

  从前,有一位学僧精心研究佛学和儒学,但却不懂禅学,于是他就去拜访有名的云溪禅师。

  他见到云溪禅师便问:“禅师!我精心研究佛学、儒学几十年,但却不懂禅道,至今仍不能开悟,请您开示。”

  云溪禅师没有开口,学僧正想再问,没想到云溪禅师迎面就是一巴掌,吓得学僧夺门而逃,心想:这是怎么了?真是莫名其妙,不说就不说,为何要打我?这老东西!他一边想着一边朝外面走,正好碰到首座老禅师。

  老禅师见他一脸的怒相,就关切地问:“发生什么事啦?你的脸色怎么这么差?到我那里去喝喝茶吧。”学僧正好也需要消消气,于是随同老禅师来到了他的住处,他们一边喝茶一边聊。学僧不禁开始抱怨云溪禅师打他的事情。就在学僧说得起劲的时候,老禅师冷不防也给了他一巴掌,学僧刚端在手里的茶杯哗啦一声摔在了地上。

  老禅师说道:“你说你已懂得佛法儒学,只差一些禅道,那么我就让你体会体会什么是禅道,你现在知道什么是禅道了吗?”学僧目瞪口呆,愣在那里不知如何作答。老禅师又问一次,学僧还是答不上来。

  老禅师道:“真不好意思,那就让你看看我们的禅道吧!”

  说罢,就弯腰把打碎的茶杯捡了起来,然后又拿起抹布,把洒在地上的茶水擦干净。做完这些,他才意味深长地对学僧说:“除了这些以外,哪里还有什么禅道呢?”学僧大悟。从此他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认真修行禅道,后终于成为得道高僧。

  禅语:禅接近于本体与大众。它需要一点一滴从身边小事做起,在细微与平凡中去体味它的博大与精深。

  8.生活需要用心去感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新味,料得少人知。——北宋·邵雍

  有一个老和尚到了垂暮之年,想把衣钵传给一个弟子,在他众多的弟子中有三个悟性高的,于是他给每人发了一块铜板,让他们各去买一样既便宜又能塞满禅房的东西来。

  有两个弟子拿了铜板就出去了,另一个却端坐着打禅。

  不久,第一个弟子买来了几车干草,老和尚十分失望;第二个弟子端来了一杯茶,顿时,茶香飘满了整个禅房,老和尚满意地点点头;只见第三个弟子将铜钱还给了老和尚,然后推开禅房的门,只看见天上一轮满月,金色的月光撒满禅房。

  这个弟子说:“月光既出,玉宇澄清,月光可谓九天之中最无价之物!今我不取一文得到我佛,只因我心中有佛光!”老和尚闻言,脱下袈裟披在这个弟子身上。

  禅语:“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正是禅所言生活,如月到天心的光明,花满春枝的美丽。用心感悟生活,好比一颗明月般纯洁的心灵,在平常的事物中也会有深深的幸福。有明月之心的人,在这幅”月明风清”的图画中,也会感受道清新意味,只是少有人知罢了。在生命的镜花水月中,无不是人间的道场,在一场游戏一场梦中,也有美丽的心情。

  9.斤斤计较到最后吃亏的是自己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唐·大梅法常禅师

  在古时候的摩罗国曾经有这么一件事情。

  有个人得了重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将两个儿子唤到床前,谆谆告诫他们:“我死之后,你们兄弟二人一定要妥善地分配财物,可不要因此起纠纷啊!”

  兄弟二人满口答应一定遵守父亲的遗嘱,在父亲死后把家财均分为两份。

  可当他们两人分配财产时,哥哥却说弟弟分财不均,兄弟二人最终还是发生了争执。

  这时,有位自以为很聪明的老者听说兄弟二人因分家财而起争执,便来指教他们。他对兄弟俩说:“我教你们一个最最公平的办法,保证你们不再有意见。听我的,现在你们将所有的钱财物品都剖作两份,这样就绝对平等了。”

  兄弟俩一时还不太明白,老者又举例说:“比如衣裳,从中间撕开;瓶盘器物剖成两半;钱币也割成两半。如此,就能做到绝对的平均分配。”

  兄弟俩虽然觉得这个方法并非上策,但为了平分财物,就听从了老者的建议。结果,家中的一切物品全被剖为两半,兄弟二人绝对平均地分了家产。可是,他们俩各自到手的却是一堆实实在在的破烂。

  如此分家,世间少见,这就成了人们一直传说的笑话。

  禅语:想做大事,就应该宽厚待人,不为小事而和别人斤斤计较、互不相让,这样才可以凝聚力量,促进事业的发展。

  10.决定人生的是自己的内心

  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南朝·梁·达摩禅师

  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处得到衣钵,为了悟道修行,只身来到南海。

  当时,广州法性寺有一位印宗禅师正在开讲《涅·经》,于是,慧能大师决定在法性寺停留数日,以便听闻法师讲经。

  到了这一天,寺前因为法师讲经而竖起了幡旗。

  其中,有两位和尚见到广场中飘扬的幡旗,便开始议论起来。

  其中一人说:“是幡动。”

  另一人则说:“不,是风动。”

  结果,两人就此争论不休。

  这时,慧能大师一看,开口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你们两人的心在动。”

  正在争论不休的两人,一听到慧能大师的话以后,即刻恍然大悟。

  禅语: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春光灿烂、鸟语花香,或者寒风凛冽、花凋叶落,在佛的眼里这都是我们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是我们的内心感受向外界事物的一种投射。因此,保持一颗平常之心,真正地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会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11.春风拂过自会绿草茵茵

  一树春风有两枝,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北宋·苏轼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8%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