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城市化叠加!专家探讨复杂老龄化如何破题

  4月25日,由老龄社会30人论坛、盘古智库主办的“老龄社会30人论坛及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五周年庆典”在京举办。秉持着对未来我国老龄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期许,活动以“更长寿·更美好(Longe Life·Better Living)”为主题。

  活动邀请多位持续关注中国老龄社会发展的专家学者做主题分享和对话交流,回顾了老龄社会30人论坛和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五年来的心路历程与社会贡献,强调了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展望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老龄社会前景与未来。

  1

  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

  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在致辞中提到五年来老龄社会30人论坛及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在人口老龄化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紧密关注国内外老龄化趋势,深入研究老龄政策,发掘产业与社会的各类创新。对于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背景下面临的社会转型问题,他认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各类科技发展势不可挡,全球迎来“新大航海时代”,应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技术发展之势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创新的发展道路,共同迎接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未来。

  1

  信息社会50人论坛轮值主席安筱鹏

  信息社会50人论坛轮值主席安筱鹏谈到思考老龄社会相关问题应基于智能时代的新背景。他提到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在数字技术和智能化的发展中,初心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当人工智能比人类更聪明时,想象力则是人类的最大优势。他还指出为避免由于人工智能的差异造成数字鸿沟的进一步分化,人工智能需要更具普惠性,让算力更加普及化,从而使更多老年人享受智能时代带来的红利。

  1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邱泽奇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邱泽奇在致辞中提到老龄化观念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不同观念关注的维度虽然不同,但是幸福是不同老龄化观点的共同指向,也是每个人追求的人生目标。他还指出当今社会更多人希望幸福的、有为的老龄化,而数字赋能是促进有为老龄化,实现幸福的重要方式之一。

  1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康晓光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康晓光提到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变化需要认真思考与研究,清晰判断,未雨绸缪。

  1

  思德库养老信息化研究院院长、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田兰宁

  思德库养老信息化研究院院长、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田兰宁在致辞中提到老龄社会30人论坛及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在过去五年从政策、宗教、社会经济等方面探讨老龄问题,并且系统化的与国家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相结合,未来期待论坛继续研究出更多有意义、有深度的议题。

  围绕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发展诸多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六位老龄领域专家进行了精彩的主旨演讲。

  主题一:中国劳动力老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及其战略应对

  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老龄社会30人论坛轮值主席陆杰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老龄社会30人论坛轮值主席陆杰华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口的变化,还有少儿人口的变化。重塑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带来了劳动力老化趋势,从而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影响。要应对劳动力老化这一挑战,除了生育政策调整,还要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提升劳动力资源质量;破除劳动力流动壁垒,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引导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提升企业创新动力,积极推动产学研共同发展。

  主题二:从人口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和消费

  1

  《大国空巢》作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员易富贤

  《大国空巢》作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员易富贤在主题演讲中指出,人口老化过程中,必然要求推迟退休年龄,欧洲一些国家比中国老龄化更早更深,在延迟退休问题上已有探索。中国当前最大的经济问题是内需不足,人口结构是内需不足的原因之一。中国经济增长与老年人口占比呈负相关,经济重心从东北往西南转移,西部和南方经济活力比较高,从我国各省人口地图看,东部、北方人口结构老化较西部、南方更加严重,生育率下降的同时,经济活力也在下降。

  主题三:公益赋能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

  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参事丘仲辉

  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参事丘仲辉在演讲中谈到,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存在供需不匹配、城乡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公益组织介入养老服务可以有效缓解养老服务供需矛盾,为中低收入长者提供优质普惠的养老服务。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普及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协同政府开展养老服务。

  主题四:如何看待人口、生育与老龄化(女性视角)

  1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喆在主题演讲中指出,社会对女性的支持程度和男女对等意识差会影响生育意愿。当前,我国生育率下降与生育意愿不高相关,对于职业女性,家庭经济支持、家庭生活辅助支持和家庭生育意愿对其生育意愿有显著影响。女性的生育困境在社会和家庭两个方面均有体现。如果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的人口结构,或需要更多对女性基本权益的保障,亦需要男女对等观念的进步与共识。

  主题五:人口老龄化下的社会转型:认知、共识和行动

  1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首席专家、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梁春晓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首席专家、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梁春晓指出,由年轻社会向老龄社会的转型涉及到全局发展,与其他老龄化国家不同,我国老龄化是与数字化、城市化、风险社会叠加下的复杂老龄化。进行适老化转型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实现多元包容、全龄共享、智能创新的老龄社会转型。可以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财富保障、服务体系、老龄产业、生育政策、技术鸿沟和生命关怀八个方面付诸行动,构建包容性的老龄社会。

  圆桌对话:往事与狂想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学术总监王俊秀主持了主题为“往事与狂想”的圆桌对话。五位持续关注老龄社会并在研究、实践和传播领域有着多年沉淀和丰富积累的专家学者,回顾五年以来的心路历程和成绩贡献,并围绕中国老龄社会未来发展做出展望与构想。

  1

  圆桌对话(从左到右依次为:王俊秀、窦瑞刚、原新、吴玉韶、曾红颖、李晨玉)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盘古智库学术委员、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原新指出,不能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仅仅聚焦于养老问题上,这是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应对老龄社会的本质问题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对老年人问题的本质是民生的构建。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吴玉韶指出五年来变化最大的是:人口老龄化转型发展、疫情的变化和对人口老龄化的认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老龄化实质上是双重老化,一重是实质老化,即功能衰退;另一重是建构老化,即认知上对老年人存在的刻板印象。未老被老,未老服老,这些都限制了我们对老龄化的认知和展望。因此首先在理念上要树立积极老龄观,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老龄问题。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曾红颖谈到了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两份战略性文件:2019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和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这两份文件对于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减少生育成本、养育成本和教育成本等方面提供了战略性支撑。未来的社会是一个老年社会,但同时富有创新力、充满活力的一批年轻人成长起来,所以这同样是充满希望与创造力的社会。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总编助理、健康中国年度论坛秘书长李晨玉指出了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下的“三个化”:专业化、适老化、普及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提高了养老服务的专业性,随着对适老化认知的加深,基础设施、膳食服务等方面的适老化改造陆续推动,更多的年轻人及年轻养老机构也越来越关注老龄事业的发展。

  腾讯SSV副总裁&银发科技实验室负责人、腾讯基金会 执行秘书长、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窦瑞刚谈到养老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需要市场、政府和公益组织三方力量的协同推进。数字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数字化鸿沟如何跨越、数字化转型如何应对老龄化、科技如何为老龄年社会提供支撑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在本次会议上,老龄社会30人论坛及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发布了《正负之间——中国当代低生育社会演进与现状》、《老龄社会蓝皮书:老龄社会研究报告(2022)》并公布了首批老龄社会30人论坛全国调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