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暧醉打公主,代宗表面上风轻云淡,话里话外却杀机四伏!
——《资治通鉴》这样读(16)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
郭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公主恚,奔车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慰谕令归。子仪闻之,囚暧,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子仪归,杖暧数十。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
这一年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大唐汾阳王郭子仪七十大寿,儿女们都携家带口都来给他拜寿,唯独老六郭暧孤零零地一个人,儿媳妇没有来给给公爹磕头行礼。
原来,这老六郭暧娶的媳妇是当朝天子代宗之女升平公主,她以“君不能拜臣”为由,拒绝给老公公磕头拜寿。
对此,郭子仪倒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至少在面子上没有表现出来,但兄弟姐妹们却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落起小两口来,让新晋驸马爷郭暧丢尽了面子。
在父亲寿宴上丢了面子的郭暧回到自己的小家后越想越生气,借着酒胆把公主媳妇给打了一顿。而且还说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话:“你这么嚣张跋扈,不就是仗着你爹是皇帝吗!实话告诉你,我爹是不愿意做皇帝而已,要不然那还能轮到你爹当皇帝!”
这升平公主哪里受过这种气啊,于是怒气冲冲地进宫告状去了。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老爹唐代宗却说了这样一番话:“这就是你不了解啊,事实就是如此。要是郭子仪想当皇帝,天下还能是我家的吗?”
升平公主
童言无忌在郭暧小两口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他们已经成婚,但毕竟刚刚十四五岁,说话基本不经过大脑,所以什么话都敢说出来,什么事都能做出来。却没想到他们这一闹,把老父亲郭子仪吓了个半死,因为他知道儿子这句话可能会给整个家族带来毁灭性后果。
于是,他赶紧先将郭暧囚禁起来,然后忙不迭地入宫请罪。
面对这位对大唐有再造之功的老臣,唐代宗表现的很很是大度。他说:“俗话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小孩子闺房里斗气的话怎么能当真呢?”
这完全不是皇帝和臣子的对话,而是两亲家之间处理家务事的态度。唐代宗这一席话,无疑就是对这件事的定性,郭子仪悬着的一颗心才算放到了肚子里。
虽然这样,但郭子仪并没有放过郭暧,回家立即把儿子责打了几十杖。一个方面是要让他长长记性,明白什么话能讲、什么话不能讲,免得给自己、给家人带来杀身之祸。另一个方面,也是给皇帝和公主一个交代,表明自己没有任何对皇家不敬或者谋逆的想法或者做法。
这件事似乎就这么完美的解决了,后世也以《打金枝》为名把它搬上了舞台,成为君臣肝胆相照、互不猜忌的经典剧目流传至今。
打金枝剧照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唐代宗和郭子仪之间真的相处如此融洽吗?他们之间真的达到了绝对信任的程度吗?
我看未必!
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爸爸对女儿可以宠到极致。
在这一点上,皇帝也不能免俗。
据史书记载,唐代宗共有十八个女儿,但升平公主是唯一的嫡女,不但地位高于其它公主,而且也深受代宗宠爱,史书上一句“恩礼冠诸主”就是明证。正因为如此,升平公主在受到委屈后才第一时间跑到老爹那儿去寻求安慰。
郭子仪也并非一般的勋臣贵戚,而是先后平定安史之乱和吐蕃之乱的功臣,对李唐皇室来说,他完全担得起再造之臣这个称号。
远的不说,就说广德元年(763年),因为吐蕃入寇长安,初登龙位的唐代宗逼迫出逃陕州,各地勤王之师要么来不及救援、要么不愿意救援,李唐王朝岌岌可危。
郭子仪
在这个关键时刻,郭子仪只带了二十几名随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收复长安的征程,凭着他的威望,团结了一批忠于李唐皇室的将领,组织了一支殊死感战的军队,把穷凶极恶的吐蕃军队赶出了长安,代宗才得以重回故都坐稳龙椅。
所以,对唐代宗来说,没有郭子仪就没有他的皇位。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决定把自己最宠爱的升平公主嫁给郭暧,以此来巩固两家的关系,为自己的皇位上一道保险。
正是在两次再造大唐的征战中,郭子仪在朝野和军中建立了极高的威望。哪些动不动就敢对皇帝扎刺的藩镇节度使们,没有一个人敢和郭子仪作对,那些不愿意向皇帝跪拜的大臣们,都甘心在他面前乖乖下跪。
这就是郭子仪,在安史之乱后的几十年,他在大唐王朝,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国家安危系于一身长达二十多年。只要他愿意,取代李唐而代之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郭暧才敢说出那句话。
当然,唐代宗也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也不敢得罪郭子仪,即便是自己最喜欢的女人挨打了,也只有忍着。因为他明白“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的道理,只有把这件事当做家务事处理了,才不至于引发难以收拾的危局。
要说代宗皇帝不生气,我绝对不相信。但他不仅仅是女儿的父亲,更重要的是大唐的皇帝。所以,他不能像普通的父亲那样去责骂不懂事的女婿,更不能去得罪对政局影响巨大的亲家。
为了大局,他只能如此。
有一句话叫做功高震主,自古以来功臣能善终者少之又少。更何况郭子仪是唐肃宗的旧臣,其在朝野的威望及在军中的势力,不让代宗心生忌惮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其实,唐代宗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罢免了郭子仪天下兵马副元帅的职务,让他为肃宗修陵守丧。直到长安沦陷,代宗身边已无可用之将,才迫不得已起用郭子仪,并封了一个关内副元帅的空头衔。
当郭子仪领着二十多名童仆,一路收拾残兵败将,逐渐组建起一支新的军队,费尽千辛万苦收复长安后,派人请代宗还都,代宗都担心这是郭子仪的圈套,而不敢贸然回京,可见他们君臣之间,其实并没有绝对信任。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
对此,郭子仪心知肚明,所以他处处小心谨慎,生怕哪一点做得不好,给自己的家族带来灭顶之灾。现在,不懂事的儿子居然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语,如何不叫老父亲心惊胆战?
要论这件事的关键,焦点并不在“打金枝”上,而是在“我父薄天子不为!”这句话上。至于公主到底拜不拜公婆,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下诏明确过,要求公主必须跪拜公婆,但因为公主身份尊贵,执行起来却不尽如人意,明事理的公主做得一般都比较好,而一些骄纵的公主基本上也不把公婆放在眼里。
升平公主自幼骄纵惯了,她不愿为公爹拜寿固然不对,但你郭暧借酒打她就是你的不对了,更何况还口出狂言,敢拿皇帝的龙位说事,治你个谋逆大罪也不是不可能。如果代宗深究,对郭家来说就可能是灭族之祸,对朝廷来说则是一场政治危局。
好在皇帝深知其中的厉害,三言两语化解了一场危机,这虽然也是出于无奈,但也表现了唐代宗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过人的权术手腕。既给双方都给了一个台阶,也让郭子仪记住了自己的恩德。
从此以后,郭子仪行事更加小心谨慎,即便是祖坟被刨了,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一个劲地自我检讨:“臣久将兵,不能禁暴,军士多发人冢。今日及此,乃天谴,非人事也。”这样才基本打消了代宗对自己的猜忌。
唐代宗
即便如此,代宗还是不愿让他权力太重。大历十四年(779年),他下诏尊崇郭子仪为尚父,并加封为太尉兼中书令,并增加二千封户及其它供给,子弟女婿加官进爵十多人,但罢免了副元帅和其它实权兼职。
其实,这就是明升暗降。我可以给你无限的尊荣,但不允许你再染指朝廷的实权。这样我可以放心,你也可以安享晚年,你的家人也可以悉数保全。
对于郭子仪这样的功臣,要想保住自己和家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让皇帝猜疑自己,只有你让皇帝绝对信任,他才能给你绝对安全。
这一点,唐代宗、郭子仪君臣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如果抛开唐代宗和郭子仪的身份,两亲家对这件事的处理无疑是极其温馨的。然而,他们两人的君臣关系却让这表面的温馨后面暗藏了重重杀机。任何一方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都可能导致你死我亡的结局。
虽然两家大人极力在维持面子上的融洽,但孩子们却把桌面下的矛盾赤裸裸地摆上了台面。
如果说,郭暧怒打“金枝”是把皇家的脸面踩在地上粗暴摩擦,而一句“我父薄天子不为”,则是无情地扯下了李唐皇室的遮羞布。
这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皇帝极有可能以此为借口,对郭家进行穷追不舍,郭家则可能为了自保而起来造反。
作为皇帝,代宗有这个权力。作为权臣,郭家有这个实力。
郭子仪进宫待罪是假,试探代宗的态度是真。否则,他就不会只囚禁郭暧,而是直接把他交给代宗问罪处理。他后来之所以杖责郭暧,也不过是做个样子,给皇帝亲家和公主儿媳妇一个台阶而已。
代宗皇帝的那句“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无奈中透着一股阴冷,如果自己有足够的实力,他绝对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而那句“‘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则是对郭家的妥协,以此来换取江山社稷的稳定。
其实,两人心中都是沟壑万千,每道沟壑中都隐藏着深深的杀机,但两人都是政治上的明白人,都在那儿引而不发,极力维持着面子上的微妙平衡。
只要你维护我李唐王朝的江山稳固,我就能保证你郭家忠臣良将的没命和后世子孙的富贵。说穿了,这也是他们君臣间的利益交换和相互利用。
此后的几十年,虽然君臣二人之间不断磕磕绊绊,但这种平衡却从未打破。
唐代宗驾崩之时,郭子仪也已经八十二岁高龄,而且也完全交出了兵权,七子八婿虽然在朝廷官居高位,但对局势的影响和老爹相比已经相去甚远。
郭子仪墓
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以八十五岁高龄病逝,唐德宗为其举办了超越礼制的葬礼,并让他陪葬在唐代宗的身边。
建中四年(783年),朱泚谋反,唐德宗慌忙逃离长安,许多留在长安的勋贵为了活命而投降泚出任伪官。但郭家兄弟却逃出长安,始终追随于德宗身边,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李唐皇室的忠诚。
今天故事的主角郭暧与升平公主生育三子二女,都先后和唐朝宗室子女成亲,其中两个儿子娶了唐顺宗(德宗之子)的女儿汉阳公主和西河公主。一个女儿嫁给许王李昭;一个嫁给唐宪宗(顺宗之子)李纯,生下唐穆宗李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