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47岁陈德容的“羞耻感”,让多少冻龄女星们脸面,荡然无存
原标题:47岁陈德容的“羞耻感”,让多少冻龄女星们脸面,荡然无存
#娱乐说真话#
当小陶虹、海清、凯丽等一批圈内“妈妈专业户”凭借着母亲角色在屏幕上放光彩时,很难想象有人却把演妈妈这件事视作“羞耻”,她就是曾经的琼女郎—陈德容。
最近在面对媒体的采访时,对这件事的抗拒程度到了“要死”的程度,一方面可能是她自己膝下无子,难以体会不当妈的心情,另一方面也所有女演员面临的境况一样:一旦你开始演妈,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该类角色找上你,此后容易被定型,也是难以避免的“后患”。
年龄大了却不自知,不转型是在固步自封
46岁的陈德容的确美丽得当,少女感犹存,但这波言论一经发表就遭到了网友的连番质疑:“47岁演妈妈不是很正常吗?”、“她可能觉得自己美丽得好,但其实她花期挺短的”、“这样说对别的演妈妈的演员不太公平吧”……
曾经的女神级人物,近些年却鲜少有作品和观众见面,陈德容的上一部戏,还要追溯到2018年的《煮妇的幸福生活》。为了“混脸熟”,她甚至还在《我就是演员》中和新生代流量pk演技,可惜的是终究逃不过一个“炮灰”的结局
47岁的年龄,对女演员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阶段,你不太好去演一些呼风唤雨的职场女强人,因为此类角色定位一般在30-40岁的区间,至于那些20来岁、深陷恋爱的少女角色,更是难以企及,即使你有那个自信去演好,观众和市场一般也较难接受。。
不想演妈妈类角色,是很多圈内女演员的共识,她们“顾虑”的背后原因却是各不相同的。像王鸥曾坦诚地表示自己其实并不排斥,但一旦你演火了,接下来能接到的角色就只能是妈妈了,大家都是混这个圈子的,有时候拒绝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不可否认,38岁的王鸥已经有了几部拿得出手的作品,但比她的演技更“深入人心”的,似乎是她的“少女感”。
虽然现阶段她仍旧可以拿下比自己实际年龄小的角色,但谁都难以保证再过几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时候,她还能不能在少女角色市场分得一杯羹?
当然你可以拒绝市场抛来的橄榄枝,但相应的市场也会给你“反馈”,像实力和人气都不俗的大S,就因为拒演了太多妈妈类的角色,甚至让她出演仅比她小十来岁的王大陆的妈妈,导致找上门来的角色越来越稀少。
但大S和其他女演员的区别之处大概就在于,她的重心可以转移到家庭这边,再不济就算吃以前的老本,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其他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女演员,就真的是被观众给遗忘了。
能把一类角色演好,也是一种本事
很多演员都顾忌“角色定型”这件事,因为某个角色留给观众的印象太过深入人心,导致无论后来又演了多少个不同的人物,都未能激起什么水花。
像王琳当年在《情深深雨蒙蒙》里出演泼辣的雪姨一角,给不少人留下了阴影。即使她本人性格似老顽童,不少人仍旧会在见到她时不自觉后退三步,因为人物带来的威慑力实在太强了。
但王琳当年也不过31岁,比剧里演她女儿的林心如大不了几岁,想必心理多少也会有些不解和困惑,但为什么人家就能卸下忧虑,把人物诠释得这么精彩呢?
曾有人发起过“雪姨这个角色是否限制了王琳”?网友的回答几乎一致认为,反倒是王琳应该感谢这个角色,因为在她那个年代又美又有演技的女演员实在太多了,如果她没有演雪姨,大家说不定现在还不认识她。
有人制作了一个荧屏婆妈统计表,统计了那些被称为“婆妈专业户”的女演员们迄今为止扮演过婆婆妈妈类角色的次数,排在第一位的是潘虹,一共有50多次,且多为“恶母”的形象 。
有趣的是,潘虹老师在现实里无儿无女,但这么多年她也并不排斥总固定演同一类角色,她遗憾的点顶多是:为什么没人找我演慈母?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这么多“母亲”形象,谁说只能有一种呈现形式?在这相似的角色类型里演出不同的气质,不更能体现一个演员的功力吗?
当然也有接受这类角色,并且发自内心赏识角色本身的女演员,像另一位我们熟悉的演员刘莉莉,迄今也是“当”了三十多回妈了,但却自认每个角色都不带重样的,因为自己也是这个年龄阶段,所以更能揣摩和体味角色的人生。
从女演员成长轨迹的大方向来看,肯定是要经历从演少女、到演成时尚女性、再到演婆婆妈妈的这么一个历程,只不过有人外形条件比较特殊,美丽得也比较好,所以才会让演婆妈的这个阶段延后一些。所以女演员们心态也不必那么拧巴,像陈德容这么激烈措辞更是大可不必。
请给中年女演员多一些机会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在市场竞争激烈、影视剧题材又单一的局势下,中年女演员们是要靠编剧还是靠自己?
是先靠自己,靠自己心态的转变,以及争取角色所付出的努力。还记得海清、姚晨、梁静、宋佳等几位中年女演员在电影展闭幕式上的讲话:我们热爱表演、我们一直都只靠自己、但我们也一直都被排除在外……
为了还能延续自己的演艺生涯,她们中有些人至今未婚,为了保持所谓的“少女感”,有些人转型去当制片人,却依旧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也就是作为中生代曝光度相对高的她们,才有机会和底气站在这样的舞台上发声,相比于那些依旧沉迷“少女滤镜“的中年女演员,海清等人显得更加清醒也更加珍贵。
我们无法预知台下那些响起的掌声仅仅只代表了认同,还是代表着进一步的改变和进步,但我们一直都期待着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演员都“有戏可演,有业可营”。
电影是造梦的产业,剧本是反映人生的真实写照,而人生本来就应该是有着无限种可能的,20岁固然青春靓丽,40岁也能照样优雅动人。只不过这一切的前提,都需要你先接受那个40岁的自己。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