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影帝范伟:甘当赵本山“绿叶”10年,离开舞台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原标题:影帝范伟:甘当赵本山“绿叶”10年,离开舞台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文|阅栀

  编辑|阅栀

  与“小品王”赵本山同台表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任何人的连续台词不能超过3句!

  因为观众买票都是来看赵本山的,配角的戏超过3句,观众就开始走神抱怨,演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只有范伟打破了这个局面,至今为止,也只有范伟!

  “在此之前,我在中国小品舞台上是独一份;有了范伟之后,我不再是唯一。”

  这是赵本山亲口说下的话。

  当舞台上的“范式幽默”能与“赵氏幽默”平分秋色,甚至更胜于一筹的时候,范伟不见了!

  “脑袋大脖子粗”的“伙夫范伟”,走下舞台之后走上了屏幕,开始在影视剧中崭露头角。

  这或许正意味着,范伟与舞台、与小品、与赵本山,再难缔造喜剧神话了!

  于巅峰时抽身而退,范伟走下舞台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从相声冠军到黄金绿叶,从“御用配角”到“最尴尬”的金马影帝;

  从舞台上的幽默,到生活中的不善言辞,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他呢?

  第一赛道:相声

  虽然是东北大哥,范伟却没有东北的豪爽之气。

  木讷、胆小、爱紧张,熟悉范伟的人,大都都会给出一个这样的评价。

  为了锻炼他的自信,他被家里送去学舞蹈。

  辛辛苦苦学了几年之后,水平也就是“能看”而已。

  连老师都劝他:

  学舞蹈对你来说是浪费时间,要是真想学艺术,要不去学表演吧。

  也正是老师这一句无心的话,让范伟顿时醒悟,及时止损,开始在相声上下功夫。

  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原则,范伟从“说学逗唱”开始学习相声,还央求父亲带他拜师陈连仲。

  磕头敬茶之后,正式结成师徒。

  虽然倾囊相授,但老师对这个学生并不看好。“祖师爷没看上你,能学多少看你的造化了”。

  虽然模样过于“周正”,但范伟还是靠语气、身体形态在相声行业里生存下来。

  在15年的学习之后,他凭借作品《要账》,在相声大赛中一举夺魁!

  虽然不是“天赋型”选手,但范伟绝对是“认真型”的。

  这一年,范伟31岁,而立之年的他,终于称得上“事业有成”!

  在掌声与鲜花中,范伟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惊愕的决定:

  从此告别相声舞台,学习小品!

  这个没有人理解的决定,只有范伟明白其中的缘由:

  没有天分,走到今天这个位置,已经是极限了!再想进步,难比登天!

  于巅峰处归零,走向小品舞台的范伟,再一次被告知没有“天分”!

  第二赛道:小品

  隔行如隔山,小品对于范伟来说,并不比最初的舞蹈轻松。

  那时候,东北的小品是一票难求,座无虚席。

  看似盛况,却并非百花齐放,而是由赵本山和潘长江“平分天下”!

  苦练基本功的范伟,常常连上台的机会都没有。

  但好在,他有在相声上积攒的粉丝,状况也不至于太难看。

  而真正让范伟看清现状的,是因为妻子杨宝玲的一段话。

  一次表演结束,范伟照例问妻子“咋样”,妻子相当认真地说:

  “你看人家(别的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一看就很舒服。但是你太紧张了,说话都比别人声音高,一点都不像表演,就像背书。”

  一瓢冷水泼下来,范伟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原来他不得要领的主要原因,不是不会表演,而是太像表演!

  而观众真正想看的,就是舞台上生活趣事!

  如同打开任督二脉,在此之后,他将舞台上的重点从“表演”转到了“自然”。

  凭借小品《烦恼》,范伟获得了首届东三省小品大赛的明星奖!

  一年之后,以作品《小偷奇遇》再次获奖!

  多年磨砺之后,范伟终于在潘、赵平分天下的局面里,有了自己的舞台。

  但这个舞台,也仅限于在当地。真正改变他此后人生轨迹的,是赵本山的一通电话。

  “黄金搭档”舞台称霸

  当范伟还想方设法在东三省发展的时候,赵本山已经是名誉全国的知名笑星。

  1993年,赵本山为舞台准备了小品《老拜年》,邀请范伟来为他演一个配角。

  能在舞台亮相,是多少喜剧演员心之所向!

  接到电话之后,范伟立马收拾行囊,赶往赵本山所在的剧团。

  背台词,练表情,琢磨动作,紧锣密鼓地十几天集训之后,范伟的表演已经得到了全剧组的认可。

  但是,没有得到舞台总导演的认可。

  作为小品的“扛把子”,赵本山的节目是观众最期待的一个。

  总导演不愿意起用新人,只怕影响到节目效果。

  无论赵本山怎么解释范伟的好,怎么与总导演据理力争,都没有得到一个肯定的结果。

  为了不让赵本山为难,范伟一句话没说,只默默收拾行李,在大年二十七坐上了回老家的火车。

  没有抱怨,没有争抢,无论何时,他都是这样默默地承受。

  难过吗?难过!

  当他坐在电视机前,看到别的演员说着自己的台词,看着自己练习了无数遍的动作时,心内五味杂陈。

  “他什么都没有说,但那个演员说台词时,他的嘴角也一直在动。”

  虽然这一年失去了,但他的做法却感动了赵本山!

  “讲义气,不抱怨,这一次是我欠他的!”

  为了圆范伟的舞台梦,1995年,赵本山再一次找到范伟,这一次,他们成功了!

  《牛大叔提干》上舞台的那一年,让人们记住了这个叫范伟的喜剧演员。

  从那之后,再没有一个小品组合能与二人比肩。

  尤其在《卖拐》三部曲之后,赵本山、范伟、高秀敏成了舞台最被期待的“铁三角”!

  前面我们说过,编剧规定,与赵本山同台,不能有连续超过三句话的台词。

  但,范伟是个例外!

  “大忽悠”是《卖拐》的主角,但人们都记住了那个“伙夫”;

  《三鞭子》中,范伟又变成了那个仗势欺人的县长司机;

  《红高粱模特队》中,他又戴上“摩登”的头巾,变成了新潮的“指导员”。

  那些年,虽然人们提起范伟,第一个想起的词是“赵本山搭档”,但他的光辉,早已掩盖不住了。

  甚至有两年,“范式幽默”的风头,远远超过了“赵式幽默”,但这也让范伟的压力,一天比一天大。

  2005年,在舞台舞台演《功夫》时,精神高度紧张的范伟因为说错了一句词,而懊悔不已!

  虽然后面找补了回来,但对于他而言,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了。

  这是“卖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范伟的最后一次舞台!

  2008年,他再次与《乡村爱情》中的“王木生”告别,此后十年,他与赵本山再也没有同框。

  《功夫》告别的不仅是舞台,还是他的小品事业。

  2005年之后,范伟没有在任何一个小品舞台上再出现!

  他选择了影视,从舞台走向了荧幕!但这样一条路,他走得并不容易!

  第三赛道:影视剧

  影评家常说:最考验演员水平的,就是喜剧。

  演员放不开,观众就笑不出来;演员“用力过猛”,就显得做作夸张。

  但在喜剧里游刃有余的范伟,在戏剧里面却遇到了更大的难题:标签化。

  不仅观众对范伟的认知是“喜剧演员”,影视剧的导演们更是如此!

  所以当他刚开始演戏的时候,他接到的戏大多是配角或者喜剧角色。

  直到在文艺片《看车人的七月》中,范伟靠着一个落寞且高傲的背影,才获得高傲的认可。

  范伟也因为这部电影,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中,获得“最佳男主角”。

  有了“影帝”的称号,范伟才真正开始在影视剧中大杀四方!

  在电影《耳朵大有福》中,范伟饰演工人王抗美。

  在一部以灰暗为基调的电影中,“王抗美”凭自身的乐观,给生活添加不一样的色彩;

  在主演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中,范伟在其中吃面喝啤酒的镜头,至今被认为是“最下饭的吃播镜头”。

  真正为他在影视剧奠定地位的,是一部改编自老舍小说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

  范伟在其中饰演的农场主任,有一句口头禅“不成问题”。

  而事实上,在他的管理之下,整个农场几乎全是“问题”。

  他将一个小领导八面玲珑,平庸媚俗的形态表演得淋漓尽致。

  在面对上级时,他点头哈腰,脸上的谄媚的笑从来没有停止过;

  面对工人时,他虽然表现得平易近人,但昂起的下巴从来没有放下。

  在这部黑白色彩的电影里,范伟又一次把小人物的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也通过这部电影,范伟斩获2016年的金马奖影帝!

  那年和他同时入围的,还有梁家辉、张学友。

  在领奖时,他激动得手足无措,连说19次“谢谢”。

  在采访区,主持人向在场媒体发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是想问新科影帝的吗”,一句话说完,现场鸦雀无声。

  这一年,范伟被称为“最尴尬的影帝”。

  难道是范伟配不上这座金马奖杯吗?

  如果你见过影视剧中“一面千人”的范伟,你一定会想到“实至名归”这个词。

  在《天下无贼》中,他饰演一个劫匪,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他却让所有人都记住了那句“我先劫个色”。

  在拍摄《芳香之旅》时,为了能贴合角色,他连续三个月不吃一粒米,瘦了16斤。

  在拍摄《南京!南京!》车站送别的戏时,镜头里,范伟悲痛欲绝,老泪横流。

  在镜头看不见的地方,他双手用力地拍打车窗,被铁销划伤,至今留有伤疤。

  在《最后一课》中一分多钟的淋雨戏中,范伟为了能找到其中感觉,在雨中跑了4天。

  无数次在水里跌倒,虚弱的同时还要找到演员的表情、动作!

  难道这不比流量演员好上千百倍?

  所以,范伟一直是被低估的演员,影帝于他而言,是实至名归。

  但人们同样有个困惑,为什么在舞台之后,我们越来越少地见到范伟本人了呢?

  “范小珉”的社恐生活

  无论是相声大赛的冠军,还是脑袋大脖子粗的“伙夫”,还是荧幕上的“百变星君”。

  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范伟。

  生活中的范伟,滴酒不沾,但是每次拍完戏都会喝上一盅小酒,但也是圈内有名的“一杯倒”。

  因此,王志文给他取了个“范小珉”的绰号。

  酒桌上的范小珉,在生活中也是“一杯倒”。

  在他参加的为数不多的综艺节目中,给观众的第一感受都是“失望”。

  观众期待的,是那个齁着嗓子说“谢谢啊”的伙夫,是“要扭起来”的摩登指导员。

  但真实的范伟,是一个“木讷、沉默、不善言辞”的人。

  “我不是有天分的喜剧演员,我的幽默都是靠演的。”

  面对观众的失望,范伟很实诚地说道。

  他坦诚地表示,自己常常会“不合时宜的迟钝”。

  有时候和别人说完话回来,就会懊恼“为什么要这样说,显得没礼貌了”。

  有多次经验之后,范伟养成了一个习惯:

  在和剧组的人聚会时,他都会带一个能说会道的助理去,这样不至于场子冷下来。

  当大家都熟络起来,开始聊剧本的时候,范伟才真正给自己“发言权”。

  但直到今天,范伟被记者问到最多的问题仍旧是“为什么离开赵本山”。

  所谓恩怨,还要从赵本山的一次发言中说起。

  与赵本山的“恩怨”

  当年舞台一别,断了小品的合作;《乡爱》退出,影视剧也不见两人合体的踪影。

  在《乡村爱情3》的宣传中,赵本山被问到为什么不见范伟。

  “人家现在腕儿大了,哪能请来,连我电话也不接了。”

  赵本山说这句话的时候,难掩怨愤之气!

  事实上,所谓的不接电话,也只是一场误会而已!

  《功夫》之后,范伟对于赵本山始终是愧疚的。既怨恨自己说错词,又觉得离开太“自私”。

  因而很长时间里,他都不敢和赵本山联系。

  更巧的是,又一次赵本山打电话过来,范伟正在剧组拍戏,接电话的是经纪人。

  这场误会,也就因此而起,成为两人心中一个难解的疙瘩。

  尽管后来发短信致歉,对于赵本山而言,这也已经是“藐视”。

  直到在2023年的《刘老很3》中,范伟在其中客串了一个角色,两人的“恩怨”才终于化解。

  虽说相逢一笑泯恩仇,但再想回到舞台上“忽悠”,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结语:

  从底层的默默坚守,到坎坷成长中的坚持乐观,到瓶颈时的决不放弃,范伟的努力,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值得敬佩的。

  退出相声时,他是相声大赛的冠军;

  退出舞台时,他是比肩赵本山的喜剧演员。

  走到镜头下,他是实至名归的影帝。

  从巅峰中抽身而退,把发展的悬念永远留给观众和自己,这样的惊喜,有谁不期待呢?

  人人凝视聚光灯下的舞台,而他站在舞台上回望众生。至此,他从未令人失望!

  ——End——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