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希戏剧对话——探讨“戏剧的城市温度”

  北京拥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年的建都史,博大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着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北京曲剧等多姿多彩的戏曲艺术剧种,共同构成了北京戏曲的基本面貌。雅典作为希腊首都,拥有着2000年的历史传承,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诞生了戏剧这一艺术样式,遗泽千年。戏曲和戏剧作为中国和希腊文化的一部分,经过不断演变和成熟,已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

  今年是中国与希腊建交五十周年。11月10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希腊共和国大使馆指导,北京演艺集团主办的 “戏剧的城市温度”中希戏剧对话在菊隐剧场举行,对话意在阐发亚欧大陆两种古老文明融通互鉴的当代意义。

  在“城市与戏剧”主旨发言环节中,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导演艺术家罗锦鳞介绍了自己一家三代人与希腊戏剧的不解之缘。上世纪80年代,他排演了在中国首次公演的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引起巨大的反响。此后,他还导演了河北梆子《美狄亚》和《忒拜城》及评剧《城邦恩仇》,都是以中国戏曲的演出形式表现古希腊戏剧的内容。在他看来,两种艺术形式完全可以进行跨文化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做到融合,“就如咖啡加牛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一级导演王晓鹰详细介绍了自己为希腊观众排演中国经典戏剧《赵氏孤儿》的经历。他说:“《赵氏孤儿》有个非常特别的交流方式就是‘双语’,两国演员分别使用自己的母语说台词,但戏剧语言是密集的对话,两国演员付出了数倍于平常排练的努力,记住了每句对方台词的尾音,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于是最终形成了近乎天衣无缝的表演默契。”

  希腊国家剧院原艺术总监、导演斯塔西斯·利瓦西诺斯通过视频发言,阐述了自己对“城市与戏剧”的理解。他说:“如果把城市比作人的身体,艺术就是城市的精神,是城市的呼吸。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显得更为可贵,希腊的观众能在夏天回到露天剧场欣赏戏剧,非常令人欣慰。”

  在北京,戏剧也已经成为城市的生活方式之一。北京演艺集团总经理王珏介绍,北京的戏剧演出场所星罗棋布,沿中轴线往南往北,古老的戏楼会馆焕发新的青春,新建的剧场勾画出城市的新地标;沿长安街往东往西,各类新兴的戏剧场所每天都迎接着八方来客。城市到处都活跃着戏剧爱好者,随便走进一个公园,都有拉琴、吊嗓子的戏迷,戏曲艺术已经浸润到人们的生活中。

  谈到中国戏曲走出去的话题,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文认为,理念、作品和传播三者缺一不可。“现在很多戏剧推广活动还仅限于一场活动、一剧一团的传播,如何让中国戏曲在当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接下来要重点思考和推动的。”他谈到,要发动当地的民间力量,同时利用好互联网,以多种形式加强交流互鉴。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国际戏剧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北京演艺集团以各种形式不断加强戏剧人才培养,推动国际戏剧文化交流。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佳琛表示,未来,集团和所属9家文艺院团将继续用心、用功、用情,推出更多饱含中国文化底蕴和国际水准的戏剧作品,与世界各国共同演绎、分享戏剧之美。(记者 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