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禁电影在中学上映,老师家长竟没抗议,同学看得还乐呵

  十年前。

  一群中学生,拍了一部十八禁电影,在北京一所中学上映。

  诡异的是——老师没禁,家长没抗议,同学看得乐呵。

  更诡异的是。

  这部电影,甚至是国内第一部校园题材的“丧尸电影”。

  喏,有海报有真相(虽然非主流了点)。

  

  比起电影本身,Sir更感兴趣是:

  他们为什么而拍,又为什么敢拍?

  十年后,答案终于浮出水面。

  《真实生长》

  

  片如其名,一部真实到极致的纪录片。

  《高三》导演周浩监制,8年贴身追踪跟拍,1000多小时素材,最终浓缩成4集。

  有人说,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青春片。

  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人生七年》。

  在Sir看,它聚焦的东西很小,无非是三个孩子的一次青春,一次高考。

  但你如果允许Sir掉个书袋。

  就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看完这三个小故事,你收获的不只是一次共鸣,一段回忆。

  还有那些曾与我们每个人失之交臂,关于生长的无限可能。

  01

  揭竿而起

  2012年,北京十一学校。

  大名鼎鼎的顶尖中学,海淀区六小强之一。

  但,它同时也是最爱搞事儿的学校。

  刚碰上教育改革,老师们突发奇想:

  不如,咱来个大学式走班制?

  自由选课,自主上课。

  下午四点放学,爱玩啥就玩啥。

  你没看错,这是物理老师在控诉:怎么体育课比我还多啊?!

  

  更吓人的是,有一个出了名的刺头儿,嫌这样的自由度还不够,准备搞“学生起义”。

  这位其貌不扬,伶牙俐齿的眼镜小哥,周子其。

  老师口中的刁民,同学眼中的大佬。

  说起他,所有人的印象都是:会搞事。

  但这种锋芒毕露的气质,又跟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风不谋而合。

  

  来,请你先回想一下高中军训

  这样的动员大会,你是不是耳熟能详:

  “要发现流血流汗不流泪

  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精神

  自觉吃苦 敢于吃苦”

  

  我知道,你此刻内心一定有无数个白眼。

  周子其同样,他直接跟老师来了场激情辩论。

  弹幕表示:这是15岁的人,我三十岁都没这口才(这何尝不是Sir的心声……)

  

  当你以为,直接跟老师对喷已经很叛逆。

  周子其发现:跟老师讲道理是木有用滴。

  在我们还天天梦想着炸学校的年纪,周子其直接开始组建学生内阁(别忘了,这事儿发生在十年前)。

  首战告捷,抗争结果是初中军训直接取消,高中军训时长缩短。

  导师说,得了得了,消停会呗。

  周子其哪里肯。

  接着,他盯上学生手册。

  吃饭翻,课下翻,放假也还在翻。

  然后,他又动员学生,改变学校食堂的饭菜价格。

  

  一次喝大,周子其的导师当众凡尔赛:

  哎呀呀,你们的学生是考第一,但我的学生改变饭堂呀。

  

  更爽文的还在后头:

  周子其,成绩年级第一,750总分,624分。

  用他的话来说:哎呀,这次考的有点砸。

  临近高三,他的烦恼是:北大是一定能去的了,但是选历史呢,还是光华,或者元培呢?

  

  后面两个听不懂是不是,没关系,反正听懂了也没我们啥事。

  额,学霸归学霸,总有点普通人的烦恼吗?

  有……

  口才好,脑袋灵,墨水多的他,一直找不到女朋友,经常被三个热恋中的哥们嘲讽。

  是的,你没看错,这学校还让谈恋爱。

  这不,又是周子其的杰作咯:

  因为好想好想谈恋爱,他让学校把“男女生交往不当”这条校规给修正了。

  

  走班制、谈恋爱、学生内阁……

  意味着:

  选课自由,恋爱自由,表达自由。

  这不就是学生时代的天堂?

  等等。

  待它真砸在某些人头上,也可能是“地狱”。

  02

  顺杆而爬

  第二位主角,李文婷。

  跟她不起眼的名字一样,放到人群中,她绝对是最不起眼的一个。

  

  一张嘴,她跟同学的差距就立马体现:

  俺山西大同人……

  别误会,Sir不是地域黑,而是想说,在一个挤满了精英家庭的学校里,李文婷的工人子女身份,会让她天然产生一道屏障。

  这屏障,隔绝的不是空间。

  而是别人期待的自己(可能性),和你真正想成为的自己(视野)。

  李文婷太乖了,乖到大人都想让她叛逆一下的程度。

  当周子其的学生内阁搞得满城风雨,有人吹爆,有人反对。

  她第一反应是:这是个啥?

  其实,不是军训没问题,饭菜没问题,是她太专注学习了,所以学习以外的,都算不上什么问题。

  这就是一个在传统应试教育环境成长的孩子。

  

  她跟周子其,完全两个极端。

  周子其爸妈忙,给他留下的是满柜历史书,所以长大后,他可以不交历史作业就可以轻松考前三。

  因为历史,是他五岁开始玩的玩具。

  

  李文婷小时候又在干啥呢?

  额,主持人表示不知道,因为李文婷自己都不知道……

  如果说周子其接受的,是一定要成为人上人的精英教育;那么李文婷接受的,是普通人无头苍蝇般的“自我教育”。

  爸爸工作忙,永远在路上跑;妈妈愿望也简单,就是希望她做医生。

  父母知道自己普通,所以唯一能做的,给她谋一个尽可能好的学位。

  

  就跟荧幕外的大多数一样,即便离开了小镇,但李文婷永远不敢忘记,自己只是做题家,所以做题家之外的可能,她不是不感冒,而是不敢想。

  爸爸总说:成为优秀的人,未必就比成为正常人幸福。

  对这句话,李文婷应该很矛盾。

  高一时,她评价学生内阁:

  我觉得挑刺儿不是学生应该做的事

  

  但是,高二暑假,山西老家。

  爸爸正吃得欢,让李文婷买几瓶啤酒,她一口回绝。

  因为此刻,她的眼睛死死盯着屏幕:那是当年最火的《神探夏洛克》。

  

  这一刻,李文婷对别人不再“彬彬有礼”。

  因为李文婷看到了:

  爸爸口中的优秀,只是同学们眼中的正常。

  而正常和优秀之间,对自己来说,或许差的就是那么一点小叛逆。

  周子其和李文婷的差异,是阶层的分化,贫富的悬殊。

  一所学校里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一个,是这部片里的普通的李文婷,终于能跟优秀的周子其们迎头相撞的世界;一个,是更多没那么幸运和优秀的李文婷,还没走出大山的世界。

  现实的机会不平等,是痛,是需要反复提醒的痛。

  而更本质的,其实是走出大山后,我们只能学着去接纳的,关于个性和天赋不平等的慢性疼痛。

  

  可差距只有贫与富,高与低,快与慢么?

  那你又低估了教育的复杂性。

  躺平和内卷是两端,选哪一个都显得武断。

  所以纪录片,给了我们第三个答案:

  03

  优秀和正常之间

  Sir知道。

  一旦说到“平衡”和“中庸”这些词,一定会有人觉得废话,鸡汤。

  但如果,它们真实地发生在一个15岁少女的身上呢?

  来,请出开头说的那部非主流惊悚片其中一位导演。

  陈楚乔。

  

  在这位外表清纯的小妹妹身上,你看到的是堪比铁娘子的自立。

  面对学生内阁,她表示,这东西蛮好的,但我不会去做,也许是我害怕承担这么多人的眼光和期待吧。

  跟周子其的入世,李文婷的懵懂比起来,陈楚乔更像是“清醒的出世”。

  那她想要的是?

  根本数不清。

  摇滚、小说、电影、画画……都想要,但都没有完成得很好。

  所以,这也是Sir最共鸣,最佩服的一个主角。

  换做其他同龄人,文艺爱好这么多,即便不显摆也在心里暗爽吧(比如周子其就被老师调侃:写作文太爱掉书袋)。

  可陈楚乔甚至比很多成年人都有危机感:

  我觉得自己只有输入没有输出,这样下去肯定是有问题的(多像喝大了,讨厌自己写不出更深刻的影评的Sir啊……)

  

  而比Sir更有行动力的是,她真的去做了。

  一个细节,甘拜下风。

  室友正抹着开架货,羡慕楚乔大牌护肤品一堆堆。

  可楚乔突然说,我觉得开架挺好的,省事,我下次去超市也买。

  什么意思?

  虽然家境不错,妈妈也允许她爱美,但这些不打紧的小细节,陈楚乔根本不想花费时间。

  Sir尤其记得一句话:

  我看很多测试题都会问

  你面对压力时会干嘛

  睡觉,逛街,听歌,我好像没有这些选项

  我觉得压力来了,就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就没有压力了

  

  到此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十五岁的她,可以在学校不愿意掏出一分钱的情况下,拉赞助找投资,用7000多块拍下丧尸电影。

  要知道,那会儿《僵尸校园》还没播,陈楚乔的灵感,来自一本韩国恐怖漫画。

  自我嫌弃,是她最宝贵的“玩具”。

  当人愿意对这个玩具爱不释手,哪怕会焦虑会迷茫,但终有一天,玩具会变成行动,成为更大的自己。

  或者,这就是内卷和躺平之间的答案:

  优秀和正常,都是别人的定义。

  既然还不确定自己的定义是什么,那就不要随便接纳一个确定的答案,把好奇的疆域扩大一点。

  更大,可以是李文婷那样,从小镇到城市,空间的更大。可以是周子其那样,从顺从到叛逆,自由的更大。

  前者需要运气,后者仰仗天赋。

  而陈楚乔的更大,恰恰适用于任何阶段的我们,因为那是眼界的更大,心灵的更大,它当然需要物质基础,但其实,也不是那么“内卷”的物质基础。

  

  纪录片对准的三个孩子,都是北京的生活,在他们身上,最无法忽视的,是一片自由呼吸的土壤。

  但这土壤说的,又不只是“名校”和“家庭”。

  有人吐槽:

  对于这种看得见但一辈子都摸不着的教育,除了酸还能咋地?

  一场激辩,或许能解答这个问题。

  它是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四方论坛。

  起初北京十一学校的老师们,因为学霸周子其吵了起来。

  原来到了高三,周子其的爸妈希望他读金融。因为他一家也不是一出生就在罗马,而是从农村到地方,从地方到北京,一步步爬上来。

  周子其,是爸妈眼里的终极罗马。

  

  可老师们不愿意了。

  他们多次劝周的父母,孩子对历史有热情呀。

  你可能会奇怪:

  学霸怎么考都是北大,学不学历史,跟学校有啥关系呢?

  可是有没有想过:

  考上北大,就是教育的所有了吗?

  美国一位退休老师曾写书批评常青藤名校,我们培养出来的,是千篇一律的“优秀的绵羊”:

  从小到大,这些年轻人为了名校的炫目光环而奋斗。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生的目的和内心的热爱从未被给予足够的尊重,从未被思考和探索过。

  这些优秀的学生在求学期间一直被灌输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思想,被教育要拥有“只要想做,都能做到”的信心,但是最后,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从事一些极其类似的事情,很多其他的可能性在他们的眼前消失。

  正因如此。

  这位老师不惜在镜头前,在同事前激愤地“吐槽”自己的职业。

  不是自找麻烦。

  是他们不想教育的终极目的,仅仅被升学、被狭隘的优秀定义:

  我的理解 你教得再好

  如果一点社会情怀没有

  你实际上很没价值 为什么

  你无非就是为一些中产阶层的后代

  提供一个升学服务

  在这方面做得好就是名牌学校?

  

  这也是Sir今天要安利《真实生长》的原因。

  尽管它不够完整。

  尽管没有呈现我们想知道的“结局”。

  尽管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它将8年积累下的1000小时素材,舍去几乎90%,艰难地呈现出眼前这有些匆忙,有些片面的120分钟。

  但就像在冰山上下凿开一个“洞”。

  你不仅是在观察他们的校园日常。

  更是在跟他们对话。

  跟自己对话。

  面对自己青春时期留下的遗憾、错过、妥协与不甘掐灭的小火苗。

  当然,Sir更期待的是。

  如若有幸。

  他日我们或许能看见它更完整的面貌,刺向更尖锐的现实,也引起更广泛的反思。

  和回望。

  我们的教育总是“唯结果论”。

  而纪录片提醒我们,真实的生长过程同样重要。

  因为有时候让孩子们搁浅的,未必是泥泞般的现实,更是猛如洪水,一成不变的观念。

  只有观念的解放,才是教育的解放,人性的解放。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奇爱博士多店老板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