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商英王氏南怀瑾解读《素书》精注《原始章》(上)
助眠解压纯音乐 - 片片相思赋予谁 (笛子版)04:51来自幸运的大刀刘#国学经典推荐#原:根本、推究。《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韵会》:“推原也。”《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原始要(jiǎo)(要通徼,探求;求取)终以为质也。”孔颖达疏:“原穷其事之初始……又要会其事之终末。”高亨注:“原,察也……此言《易经》乃观察事物之始,探求事物之终,表明事物由始至终之整个情况。”《汉书·薛宣传》:“原心定罪。”师古注:“原为寻其本也。”
原始:推究初始、探求本始。寻为人之根源,求立世之本始,以成君子贤人,而达身国同治。《汉典》:“考察本始。”《后汉书·荀彧传论》:“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南代沈约《佛记序》:“虽要终有地,而原始莫闻。”
本章先言“道德仁义礼”乃为人之本,后述“抱道以待时”为立世之策,提领全书之总纲,阐明君子正心治身之根本,贤人立身治国之原则。
宋·张商英:道不可以无始(1)。
(1)无始:没有起始。 南朝齐朝明僧绍《正二教论》:“而道常出乎无始,入乎无终。”
清·王氏:原者,根。原始者,初始。章者,篇章。此章之内先说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之根本,立身成名的道理。
南怀瑾:总简本章之旨,言君子之出而应世(1)也,须才、德、学三者具备,胸襟、气度缺一不可。析之于下:功名成于德业,事功应乎初心。易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2),谓之事业(3)”,此圣贤之业也。然“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4)。举世皆从忙里老,几人肯向死前休(5)?”救世救民乎?利己利家乎?是故存心不可不察,德行岂可不修。且老子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张良欲从赤松(6),李斯空怀黄犬(7)。处世但求心安,成功何必在我?具如此德行、如此识度,始可言事功(8),盖论人以德为本。才德难全,古今如是。才高者可与进取,流于宕(dànɡ)逸(9),德厚者可使守成(10),偏于懦(nuò)顺(11),故论人以才为用。然才德既是难全,故需以学和之,毋使偏颇。非学无以广知,无才不足寄命(12)。既须鉴古达今,见微知渐(13)。复须千手千眼(14),手段通天。故才、德、学不可不具。三者既备,进可成事立功,匡时济世(15);退可安身立命,超凡人尘。用舍无尤(16),行藏合道(17)。孔子云:“可谓成人(18)也矣。”
(1)应世:应付世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吾见世中文学之士……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
(2)举而措之天下之民:用所做的事情施惠于天下民众。《易经·系辞》:“化(习俗;风气)而裁(写作)之谓之变(通“辩”。正当。合情合理),推(实行,推行)而行(传布)之谓之通(施行;实行),举(提出;列举)而错(通“措”。推广施行)之(往,朝某方向走,到……去)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3)事业:事情的成就;功业。《易·坤》君子黄中通理(君子以中和之黄色通达于文理),正位居体(端正地居于正义之位),美在其中(使美德含于内心),而畅于四支(舒畅四肢),发于事业(并将这些美德发挥到事业之中),美之至也(这是最美好的事)。孔颖达疏: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
(4)诗出唐代郑遨《偶题》。全诗如下:似鹤如云一个身,不忧家国不忧贫。拟将枕上日高睡,卖与世间荣贵人。帆力劈开沧海浪,马蹄踏破乱山青。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举进士,不第,入少室山为道士,徙居华阴,种田自给。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称三高士,唐明宗以左拾遗、晋高祖以谏议大夫召,均不去。赐号逍遥先生。《全唐诗》存诗十七首。郑遨数次推辞高官厚禄,表明他已勘破人生,朝廷腐败,不甘混迹其中;国运不昌,何能兼济天下?于是就隐居山中,盘髻(jì)为道,搞他的独善其身去了。首二句,正是他超然物外,无忧无虑,快活自在生活的形象描述。似鹤如云,何等潇洒飘逸!一个身,无拘无束,无牵无挂,何等痛快自由!“拟将”二句则突发奇想,诗人竟要把“枕上日高睡”当作自己的专利,去“卖”给世间荣华富贵之人,用夸张的方法极言昼眠不醒的乐趣,也揭示出为名利所扰的荣贵者连一个安稳觉也不可得的可怜可笑。据此,诗人感慨道,风帆能够劈开海浪,马蹄可以踏遍丛山,而虚浮的名利竟然比酒还要浓烈,令人沉溺其中,再也醒转不来,超脱不得。它的力量,比风帆骏马更要强大得多啊。世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何等的悲哀!透过表象,我们从中可以听到诗人深深忧虑的心音!不忧家国,实非由衷之言。无力回天,方作化外之人。写诗乃关注劝介也,否则作它做什么?“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在这里深刻揭示了名利对人的毒害之重,竟能令人心死神昏,亦从反面赞扬了视名利若浮云的高洁人生态度。名利若过眼云烟,追名逐利者,其实在自欺欺人,他们伤人害己,误国毁家,有几人能有好的下场!只有勘破名利关,跳出是非圈,才能勇敢地正视现实,积极地改造现实,为国为民,尽忠尽力。诗人要告诉人们的正是这些。
(5)语出唐代杜荀鹤《秋宿临江驿》。全诗如下:南来北去二三年,年去年来两鬓斑。举世尽从愁里老(世人都在忧愁中老去),谁人肯向死前闲(可是谁也不肯在死之前停止奔波操劳)。渔舟火影寒归浦,驿路铃声夜过山。身事(自身的事情)未成归未得,听猿鞭马入长关(广布的哨卡)。
(6)张良欲从赤松:张良辅汉功成,不贪高官厚禄,而想追随仙人赤松子出游,以离开世俗之事。表示功成身退、遁迹仙道的意愿或行为。《史记·留侯世家》:“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7)李斯空怀黄犬:指李斯被诬腰斩,临刑前,他自叹再想牵黄狗去打猎,不可能了!后以此典比喻仕途险恶、蒙冤而死,追悔莫及。《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判决)斯五刑(将“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刑罚合一,即先将其刺字、挖眼、施以宫刑、砍去双脚,然后再处以腰斩),论(判处)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汝)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诛灭)三族。”
(8)事功:指为国勤奋努力工作的功勋。
(9)宕逸:奔放洒脱。常用以形容人的才情与艺术作品的风格。
(10)守成:保持前人已成就的业绩,不使失去。
(11)懦顺:软弱柔顺。
(12)寄命:以重任相委托。《论语·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关乎安危存亡的大事)而不可夺(夺志,指被迫改变原来的志向)也。’”
(13)渐:指事物的开端。
(14)千手千眼:如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一样神通广大。
(15)匡时济世:挽救动荡的局势,使其转危为安。匡:纠正。济:救助。
(16)用舍无尤:任用与不任用都没有过失。用:任用。舍:不用。
(17)行藏合道:做事与隐退都合于自然、人事的道理。行:做事。藏:隐退。
(18)成人:德才兼备的人。犹完人。《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zānɡ)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他在齐国时,能预见齐庄公将败,不受其田邑)之知,公绰(春秋时鲁国人。孔子曾敬事之,称其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之不欲,卞庄子(鲁国大夫,封地在卞邑,以勇气著称)之勇,冉求(孔子学生。在孔门中以有政治才能著称。孔子称道他“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之艺,文(增加文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一体:整体、相同。谓关系密切或协调一致,犹如一个整体。《仪礼·丧服》:“父子,一体也;夫妇,一体也;昆弟,一体也。”《管子·七法》:“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汉书·礼乐志》:“二者并行,合为一体。”
【译】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个整体。
宋·张商英: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1)之则为一。一所以贯五,五所以衍(2)一。
(1)浑:融合。
(2)衍:通“演”,推演、演化。《康熙》:“演,与衍同。”
清·王氏: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着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南怀瑾: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1)。”盖世风日薄(bó)(2),人心由质而文(3)。故言五者原始于一体也。儒家主张性善(4),寓意谋略之用,必须以道德为根基,故首标《原始章》,以开其端。然时空异易,文字之别,自汉以下丕变(5)。故今简约言之,以道体为因(6),以德为用、为果(7),接物以仁,处事以义,待人以礼。此万古之常经(8),权略(9)之根本。
(1)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老子指出,道与德、德与仁、仁与义、义与礼既依次相差,又互相包含,接续而生。意思是说:丧失了道然后就有了德,丧失了德然后就有了仁,丧失了仁然后就有了义,丧失了义然后就有了礼。
(2)薄:指人心、世道、纲纪等衰微轻薄。
(3)由质而文:由注重内在的质朴变得更加注重外在的修饰。
(4)性善:战国时孟子的观点之一。认为人生之初其性是善良的。是一种先验的人性论。《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5)丕变:大变。
(6)以道体为因:道为宇宙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是一切的根本。
(7)以德为用为果:顺应自然规律为人处事的结果就是有德。德,就是道的表现、外化,其功用就是成就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8)经: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
(9)权略:权谋,谋略。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道:道理、规律,指天道自然。
蹈:践行、道路,指遵从之道。
所由:所经历的道路。《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藏匿,隐藏)哉?人焉廋哉?’”杨树达疏证:“由,行也。所由谓其所由行之径路。”汉代班固《东都赋》:“今论者……罕能精古今之清浊,究汉德之所由。”
【译】所谓道,就是人所行走的道路,使于万事万物而万事万物却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宋·张商英:道之衣(yì)被(bèi)万物(1),广矣、大矣。一动息(2),一语默(3),一出处(4),一饮食。大而八纮(hóng)(5)之表,小而芒芥(6)之内,何适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道〕(7),故仁者见之谓之仁(8)。智不足以尽〔道〕(9),故智者见之谓之智(10)。百姓不足以见〔道〕,故日用而不知(11)也。
(1)衣被:比喻养护,加惠。《老子·三十四章》:“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宋代欧阳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论》:“衣被群生,赡足万类。”
(2)动息:出仕与退隐。活动与休息。引申为人的动止起居。
(3)语默:说话或沉默。喻出仕或隐居。《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4)出处:出仕和隐退。
(5)八纮:八方极远之地。《淮南子·地形训》:“九州之外,乃有八殥(yín)……八殥之外,而有八纮,亦方千里。”高诱注:“纮,维也。维落天地而为之表,故曰纮也。”
(6)芒芥:尖端细微之处。
(7)名:称说;说出; 指明。
(8)仁者见之谓之仁:崇尚“仁”的人发现“道”有“仁”的蕴涵就强加给“道”以“仁”的名称,而称之为“仁”。表示对同一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就不同。
(9)尽:探究。
(10)智者见之谓之智:崇尚“智”的人发现“道”有“智”的蕴涵就强加给“道”以“智”的名称,而称之为“智”。
(11)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遵循“道”、运用“道”而各遂其生,却茫然不知。
清·王氏: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春和(1)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往来,生长万物,是天理自然之道(2)。容纳百川,不择净秽,春生夏长,秋盛冬衰,万物荣枯,各得所宜(3),是地利(4)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成就万物,是人事(5)自然之道也。
(1)春和:春日和暖。
(2)天理:天性。天然的道理。自然之道,是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万物,众生灵各有其生存之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的道在宇宙中自由的生长、演述。
(3)所宜:适宜;妥当。
(4)地利:地理优势。
(5)人事:人情事理。
南怀瑾:万物之情识(1),乃至一切有相(2),皆不离道之用(3),然终难明其体(4)。故原文引《易经》“百姓日用而不知”,以言道之用,又申老子之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5),以表道之体。
(1)情识:谓感觉与知识。唐代白居易 《苏州南禅院千佛堂转轮经藏石记》:“上下近远,有情识者,法音所及,无不蒙福。”清代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而情识意见成乎万殊者,物之相感有同异,有攻取,时位异而知觉殊,亦犹万物为阴阳之偶聚而不相肖也。”
(2)有相:佛教语。佛教主张万有皆空,心体本寂。称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为有相。相,指事物的形象状态。
(3)用:现象;作用。
(4)体:本体,本质。
(5)全句意思是:常无,意欲观察其深渊高妙。常有,意欲观察其所归趋。徼,边界,边际的意思。要想更好地理解一个事物,必须要从常无的境界中体悟它的本源和本体,如要想更透彻精辟,则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德:德行、获得,指德行之得。《广韵》:“德,德行也。”《周礼·地官》注:“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得:获得、得当,指当获之得。《说文》:“行有所得也。”《玉篇》:“获也。”《韵会》:“凡有求而获,皆曰得。”
得其所欲:各得其所,得到它所希望得到的。
【译】所谓德,就是人所当获之得,使于万物各自得其欲求。
宋·张商英: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1)也。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2)。求于权衡(3)者,得轻重而已矣。求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4)。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5)。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迩(6)之一身,远之万物,无所欲而不得也。
(1)德之至:道德的最高境界。
(2)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要得到方和圆,就必须使用圆规和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孟子·离娄章句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规:圆规;矩:曲尺。方圆:方形和圆形。
(3)权衡:秤锤和秤杆。
(4)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君臣父子拥有德,以道德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才能为君、为臣、为父、为子,各尽其责,各得其位。
(5)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昆虫、草木拥有德,得以成为昆虫、草木。
(6)迩:《说文》:“迩,近也。”
清·王氏:阴阳寒暑,运在四时,风雨顺序,润滋万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产,飞禽走兽各安其居,山川万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讲明圣人经书,通晓古今事理,安居养性,正心修身,忠于君主,孝于父母,诚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南怀瑾:易言“赞(1)天地之化育”,释言“慈悲喜舍(2)”,儒言“博施济众(3)”,皆标揭人生之目的也。故道之用在成德(4)。德者,得也。使人各有所得而非占为己有,方能尽情万物,使各得所需,各得其位,此为大功德,亦谋略之大用也。
(1)赞:辅佐,佐助。
(2)慈悲喜舍:即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慈,以深刻、亲切之友情待人,慈悯众生,深心愿给予众生快乐、幸福。悲,原意为痛苦,引伸为能感同身受地体察他人的痛苦,深切同情、怜悯,愿为其祓除痛苦。喜,或作“随喜”,对众生所在喜事随喜功德以促成,劝进修行佛道之人,见人离苦得乐之心。舍,意为舍弃,施舍,可以舍弃一切,包括舍弃怨亲等分别和自己的财物身命,也包括舍弃烦恼及过分的慈悲喜乐等,保持平静空寂之心。
(3)博施济众:广泛地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博:广泛;济:救济。《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4)成德:成就品德。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仁:仁爱、仁道,其核心为与人相亲相爱。《礼记·中庸》:“仁,人也,亲亲为大(亲近亲人是最要紧的)。”《墨子·经说下》:“仁爱也。”《庄子·天地》:“爱人、利物谓之仁。”《韩非子·诡使》:“少欲、宽惠、行德,谓之仁。”《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
慈惠:慈爱仁惠。《汉典》:“慈惠犹仁爱。”
恻隐:同情、怜悯。
【译】所谓仁,就是人所博爱之亲,有慈爱、仁惠、同情、怜悯之心,从而顺遂众生万物生存养成。
宋·张商英: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惠恻隐,所以用仁者也(1)。非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2)。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3)。书曰“鸟兽鱼鼇(áo)咸若(4)”,诗曰“敦(tuán)彼行(hánɡ)苇,牛羊勿践履(5)”,其仁之至也。
(1)所以用仁者:即慈惠恻隐都包含在仁之中,是仁的具体体现。
(2)非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按照仁的法则去做,不必孜孜以求于如何去亲近天下之人,只要顺应自然,天下之人自会去亲近他。
(3)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慈惠恻隐之心能使仁广布于天下,天下之人与天下万物都能顺乎各自的本性而生存发展。一夫,即一人。
(4)鼇:海中大鳖。若:顺服、顺从。《康熙》:“若,顺也。”《尚书·评典》:“钦若昊天。”《传》:“敬顺也。”咸若:皆能顺性、应时、得宜,以称颂教化。
(5)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芦苇丛生长一块,别让牛羊把它踩。敦:丛生的样子。《传》:“聚貌。”《集韵》《韵会》《正韵》:“徒官切,音团。”行苇:道路边的芦苇。行:道路。践履:践踏。出自先秦佚名《行苇》。
清·王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亲。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义让(1),必无所争也。仁者,人之所亲,恤孤念寡(2),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与同忧,我之快乐,与人同乐,是恻隐之心。若知慈惠恻隐之道,必不肯妨误人之生理(3),各遂艺业、营生、成家、富国之道。
(1)义让:基于大义的谦让。
(2)恤孤念寡:救济孤儿,关心寡妇。
(3)生理:生存的希望;生计,活计,职业。
南怀瑾:原文言仁者,必具恻隐之心,能施惠泽及万物,俾(bǐ)(1)各得其所,以赞遂(2)生化之功。其内涵引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谓道不远人(3),故曰人之所亲。又以人能弘道,故用之,则能为人所亲。
(1)俾:使。
(2)赞遂:辅佐成就。
(3)道不远人:“道”并不排斥人。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义:合宜、正义,指公正合宜之道理、行为。《释名》:“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周易·乾卦》:“利物足以和义(使事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汉典》:“正义。”
赏善罚恶:指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
立功立事:建立功勋,成就大业。
【译】所谓义,就是人所合正之宜,赏善罚恶,从而建功立业。
宋·张商英: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1)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
(1)顺理:遵循道理。《管子·君臣上》:“是故别交(区别上下级交往的规范,君臣有别,不能平起平坐)正分(纠正君臣各自的名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韩诗外传》卷七:“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纵情而无所顾忌),不为危激行。”晋代张华《鹪鹩四赋》:“委命顺理,与物无患。”《朱子语类·卷八》:“‘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
清·王氏:量宽容众,志广安人,弃金玉如粪土,爱贤善如思亲,常行谦下、恭敬之心,是“义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赏,多人见之,也学行好。有罪歹人刑罚惩治,多人看见,不敢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南怀瑾:承上文言,积德行仁,必藉之于事。行之于事,则涉及权责。故统领(1)居位(2)之道,要于赏罚善恶之间,行之允当(3),乃能立功成事也。
(1)统领:统率。
(2)居位:居官任职。
(3)允当:适宜;得当。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礼:礼制、礼法。《说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行为端正,言语合道),礼之质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汉典》:“礼法。”
履:实践、礼制,指循规守矩。《说文》:“足所依也。”《尔雅·释言》:“礼也。”注:“礼可以履行也。”《康熙》:“践也。”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意指勤奋劳作。《诗经·大雅·抑》:“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为民众起到表率作用。章:模范,准则)。”孔颖达疏:“侵早(天刚亮,拂晓)而起,晚夜而寐,洒扫室庭之内。”
人伦:指人际伦理之道德关系。《孟子·滕文公上》:“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序:区别、次序。《尔雅·释宫》:“东西墙谓之序(此谓室前堂上、东厢西厢之墙也。所以次序分别内外亲疏,故谓之序也)。”注:“所以序别内外。”《广雅》:“次也。”
【译】所谓礼,就是人所守法之履,早起晚睡,从而形成人伦秩序。
宋·张商英:礼,履也。朝夕之所履践(1)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言、动、视、听(2),造次(3)必于是。放僻邪侈(4),从何而生乎?
(1)履践:实践,躬行。
(2)言动视听:儒家认为人的视、听、言、动四行都应按礼教规范。《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做,从事)斯语矣。’”
(3)造次:仓促;匆忙。《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吃一顿饭的工夫)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后汉书·吴汉传》:“汉为人质厚少文(质朴厚道少有文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匆忙中经常说话辞不达意)。”
(4)放僻邪侈:亦作放辟邪侈,意为肆意作恶。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孟子·梁惠王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清·王氏:大抵事君奉亲必当进退(1)。承应内外尊卑须要谦让。恭敬侍奉之礼,昼夜勿怠,可成人伦之序。
(1)进退:应进而进,应退而退,泛指言语行动恰如其分。宋代王安石《雨过偶书》诗:“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南怀瑾: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谁能出不由户(1)乎?故凡人朝夕之所践履,言行之所表,皆需动乎礼,应乎道。表里如一(2),体用(3)彬称(4)。如是人伦之序,遂乃生成。
(1)出不由户:出屋子不经过房门。户:单扇门。《论语·雍也·第六》:“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户:《六书精蕰(yùn)》:“室之口也。凡室之口曰户,堂之口曰门。内曰户,外曰门。一扉曰户,两扉曰门。”
(2)表里如一: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表:外表;里:内心。
(3)体用:本体和作用。语本《参同契》卷下:“春夏据内体……秋冬当外用。”中国古代哲学亦以体用指事物的本体﹑本质和现象。
(4)彬称:文雅有礼,合适相当。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译】欲求为人根本,不可缺少其一。
宋·张商英: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1)。”失者,散也。道散而为德,德散而为仁,仁散而为义,义散而为礼。五者未尝不相为用,而要其不散者,道妙(2)而已。老子言其体,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黄石公言其用,故曰“不可无一焉”。
(1)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道了,就有了德;失德了,就有了仁;失仁了,就有了义;失义了,最后没有办法,只能用礼。
(2)道妙:大道的妙处。
(3)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是忠信不足所致,是祸乱之首。忠信,忠诚信实。现实中无法保证人的忠信,所以用礼来规范人的行为,确保人能忠信。老子认为这些在礼的规范下的忠信的程度已经很薄了,随时都会在某种条件下遭到破坏,老子认为这是乱之首。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失道,而不是人们的言行是否合礼。如果一个人的言行能够符合道,自然就不需要德、仁、义、忠信、礼。德是对失道的补充,仁是对失德的补充,义是对失仁的补充,礼是对失义的补充,失礼就没法再来补充,只能天下大乱。当礼制也崩溃的时候就用暴力解决,也就是乱之首,混乱的开始,是行不通的。之所以天下大乱,是没有解决失道这个根本问题。这里可以看出,德、仁、义、礼的本质就是忠信的厚薄。德的忠信最厚,而礼的忠信最薄。
清·王氏: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合行(1)好事。若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不可无一焉。
(1)合行:应该施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