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和歌曲育人,游戏和体育育人?蒙古族家庭教育有特色

  父母的言行不仅影响子女的言行,而且影响子女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也为子女提供了言行举止规范要求。家庭道德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教育下一代学会沟通和做人,养成良好的人格和行为习惯,子女能够顺利健康成长。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自古以来蒙古族从事着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在家庭道德教育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体系和方式。

  

  蒙古族具有久远的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教育内容丰富、品德为先。蒙古族家庭教育理念强调了树立榜样和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家长客观地尊重子女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在蒙古族家庭中,子女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长给其子女提供反思和纠正的机会的同时会尊重和理解子女能够懂事的年龄阶段。

  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子女会无意识地继承家长的个性和做事方式。在蒙古族家庭传统道德教育中,每个家庭都要教育子女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他们一般不会溺爱子女,而是有意识地锻炼子女。

  

  男孩跟着父亲学骑马,女孩和母亲一起做家务。因此,蒙古族的特定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成就了蒙古族人民的宽广的胸怀和善良的品德。蒙古族在漫长的游牧岁月里形成了本民族鲜明特色的家庭道德教育。与小农经济相比,游牧经济相对自由,为形成个人自由感觉和自我意识奠定了基础。

  蒙古社会民主、自由的朴素氛围,肯定了个体的生命价值,并且生产生活环境造就了蒙古族人民的自信、自强和勇于追求平等的观念。总的来说,蒙古族家庭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礼貌教育、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环保教育等等内容。

  

  蒙古族家庭传统道德教育的典型的教育方式有,言传身教、谚语和禁忌教育、故事和歌曲育人、游戏和体育育人等等。根据上述教育特点里提到,蒙古族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注重把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家长的单方面言传有明显的局限性,对于理解能力较差和效仿能力较强的孩子来说,身教优越于言教。

  一是以谚语和禁忌育人。谚语包含着精辟深湛的哲理,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引用着并能体现出蒙古族人民对不良行为的谴责的观念和思想。

  

  在教育团结互助方面,“凡事只为个人利,邻里和你不和气”、“独虎不敌群狼”;在教育诚实守信追求真理方面,“厚云才能下大雨,真理才能说服人”,“真金埋进土里也不生锈,真理牛车也能赶上野兔”。

  在教育学会感恩报恩方面,“坐在树下乘爽,应怀念种树人”、“借奶还黄油,借牛还骏马”、“喝水不能忘其渊源,受恩不能忘掉恩人”;在教育待人礼貌方面,“狗有尾巴好,人有礼貌好”、“线长易断,言多语失”。禁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观念习俗。

  

  在蒙古族家庭传统道德教育中关于禁忌教育有很多,而且在日常和非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蒙古族的禁忌教育是结合子女的年龄阶段来教育,其中对幼小的子女采取适当的吓唬、禁忌的方法来进行有目的教育。在教育礼貌待人规范行为方面,“向他人吐口水会饿死”、“摘花会破相”和“动手打长者会得手抖病”等等。

  在教育爱护动物保护自然方面,“骑狗会破裤裆”、“火里洒水火神会生气”、“叹息父母会遭难”、“挖地父母会遭债”子女都渴望自己不仅长得好看且希望身体健全的成长,因此子女不得不遵循告诫。

  

  禁忌教育虽然包含了信仰的成分,但也包含了生活常识和科学真理。由于禁忌礼仪是游牧文明的产物,禁忌教育方式适应了蒙古族的社会环境和思维意识,为蒙古族家庭教育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以故事和歌曲育人。蒙古族长辈以口述的教育方式来传授伦理道德教育。故事育人即适合“识字”的人也适合“不识字”的人,在此特点的基础上长辈们用微妙而神秘的方式描绘历史情节,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容易接受和运用故事思想,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广阔的草原不仅给予了蒙古族人民宽广的胸怀与聪明的才智,还赋予了豪迈的性格。众人皆知蒙古族能歌善舞,歌曲不仅可以感动众人,也用于道德教人的一种教育方式之一。在蒙古族赞美父母歌方面,《阿日德乐嘿》、《回家的晚上》、《父亲是故乡的太阳》等等歌曲体现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苦,呼吁更多的人尊敬和孝顺自己的父母。

  在赞美故乡的歌曲方面,《忘不了》、《天堂》、《呼伦贝尔大草原》等等唱出思念自己的故乡,热爱家乡的美丽心情;在爱护故乡的歌曲方面,《嘎达梅林》、《札纳巴力吉尼玛》等等歌曲呼吁大家保护祖辈用生命换来的土地。歌曲育人能体现真实的场景,通俗易懂,生动灵活,易于学习的特点,从而为歌曲育人提供了便利。

  

  三是以游戏和体育育人。游戏和体育育人也是蒙古族家庭传统道德教育方法之一。《蒙古象棋》能够锻炼人们智力的民族游戏。蒙古族子女通过这种先进的游戏来考验才智,从而使子女变得聪明伶俐。

  《男儿三艺》蒙古语称《那达慕》,是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包括摔跤、赛马、射箭三个部分。《那达慕》起源于蒙古社会,不仅是体育项目,它以蒙古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基础,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并在蒙古族社会中代代相传,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蒙古族家庭传统道德教肓传承是做人成才的基础性教育

  家庭是人们进入社会之前模拟的社会场所。众所周知,从出生到成长再到成熟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每个人都经历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生活技能、物质生产能力和培养一定的行为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

  这些观念和能力的培养家长的影响角色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家庭道德教育的奠基性、基础性教育的特点,家长的言行举止、道德规范、家庭风气等等因素影响子女的行为道德规范。

  

  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维护和培育道德本性、树立正确的道德教育观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功能,以个体自觉遵守社会法律法规,从而使个人价值最大化。蒙古族家长引导子女学会做人做事,是家庭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家庭道德符合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时,个人道德的社会化就可以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2.蒙古族家庭传统道德教育传承是社会和谐的保障性教育

  目前在教育子女方面,许多家庭单方面追求子女的学业成绩,忽视培养子女的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家庭道德教育,是社会和谐教育的保证。

  

  每一个家庭的道德教育质量关系到社会的道德整体素质。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与整个国家的形象有关,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有很大影响,足以反映出家庭道德教育作为社会和谐保障的重要性。因此,如果一个家庭高度重视子女的道德素质教育,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和谐稳定。

  如果全社会每个家庭都重视对子女的道德素质教育,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从而实现和谐、有序、稳定的发展目标。蒙古族传统的道德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它不断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和谐、稳定、有序的发展。因此,蒙古族家庭传统道德教育传承是社会和谐的保障性的教育。

  

  3.蒙古族家庭传统道德教育传承是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性教育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特定人类群体独特生存方式的体现。在漫长的游牧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蒙古族人民积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蒙古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不断的碰撞与整合建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质。

  蒙古族家庭传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蒙古族家庭传统道德教育对草原游牧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因此,家庭传统道德教育的文化传承,不仅靠学校教育来传授蒙古族传统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而且也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自身的实践过程中深刻领悟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蒙古族传统道德文化是蒙古族在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传承和提炼形成的历史积淀。蒙古族家庭教育作为传统道德教育和文化的重要传承场所,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断接受人类文明的新思想、新事物的前提下,也要保留和继承民族特色的传统道德文化。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