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同样是母女的疏离关系,这部电影远比《都挺好》优秀
原标题:同样是母女的疏离关系,这部电影远比《都挺好》优秀
你为什么总跟男朋友分手?因为他们都太好了,像假的。
面对妈妈的“八卦”问题,小雾回答得一本正经。
因为她认为,人与人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美好的关系。
包括母女。
吃早饭不端碗会被数落不说,
晚上要是失眠,那就是WIFI没关惹的祸,
隔三岔五还会收到一些匪夷所思的养生信息,
没工作的时候会天天问工作,
有工作的时候,又开始问你恋爱谈得咋样。
你这边稍有不耐烦,对面立马怒上眉梢。
发完火,还要哭着说:“这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什么?
你家也这样?
简直就是你妈本妈是吧?
那你真该去看看杨明明的这部处女长片——
《柔情史》
比她更着急的,是她妈妈。
因为丈夫早逝,之前拆迁赔的钱也花的七七八八。
现在整个家庭的收入,全落到了这个看着不着调的小雾身上。
只是,妈妈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她盘算着:哪天老爷子要是睡过去了,自己怎么着还能留个落脚的地方。
当然,前提是老头能把遗嘱写明白。
某天,娘俩突然大吵了一架。
小雾直接搬去了男友张宪家。
《柔情史》没有清晰的主线故事,拍的大都是小雾娘俩的琐碎日常。
相比于片名的“柔情”,剧情里更常见的却是母女的争吵。
身兼导编演剪四个职务的杨明明,将整部电影划分成3个章节。
第一章“奶”。
当母女为生计发愁时,廉价、便捷的牛奶,是母女日常的常备补给,也给了母女生存下去的希望。
第二章“羊蝎子”。
就像羊蝎子,虽然好吃,却不像牛奶那样可以成为生活的日常。
第三章“瓜”。
分别告别爱情后,母女俩也终于和解,小雾的剧本也被人相中,母女俩收到了3万5的定金。
这天,小雾去水果店挑了一个瓜,很甜。
也正是这一点甜,看似若有若无,
导演曾说:
之所以用食物命名每个章节,只想说明,生活实在太苍白了。似乎除了吃之外,没有其他东西值得投入和讨论。所谓的“柔情”,只是从生活的伤害和绝望中,萃取几滴活下去的希望。
嗯。
简单来讲,片名中的“柔情”表达的,是一种韧性。
无论彼此如何伤害,无论生活多么糟烂,小雾和妈妈都没有放弃彼此。
我们总喜欢说母爱伟大,夸母亲无私。
但在无数的鲜花和光环之下,这份亲情背后的阴影被人为的淡化了。
这场道德观和伦理观的绑架,让大家忘却了:
作为母亲,其本身也是一个具有人性弱点的个体,
会有私心,也会为自己打算;
会用付出让你内疚,绑架你的三观;
然而这些都不能以对错判别,它们是每个个体的本能和自由。
就像也曾温情满满的苏明玉母女,就像电影中的小雾和她妈妈。
杀姐猜,肯定有人觉得,只有在东方才有这样的妈妈,在西方,父母跟孩子间更像是朋友般相处。
单从这部电影得以入围柏林电影节这一点来看,东西方的母女关系,其实是互通的。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让杀姐的印象深刻。
小雾和妈妈闹掰那阵,跑到了男友张宪的家。
劝解小雾的张宪,跟她聊到了“美”。
张宪问:“美不好吗?”
小雾答:“美,不够真实”。
真实往往是美丑参半的,就像小雾在公路边,随手给妈妈拍的照片。
有人说,《柔情史》实在太私人了,不如改名叫《柔情日记》。
如果说“私人”,这点杀姐同意。
但也正是这些细枝末节的生活琐事,才能不动声色间撩动你。
恰好证明了那句:
极致私人的东西,往往是人们共通的情感。
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比《都挺好》优秀的地方。
我很喜欢杨明明在影片结尾的设计。
母女之间真正达成和解时,没有拥抱,没有泪水。
而把镜头放在了缓缓行进的公交前窗。
这时,旁白以小雾的口吻,念了一首名叫《小孩》的诗。
诗里对比了失真的亲情和真实的亲情。
而这段旁白是没有字幕的。
所有母女,都是在伤害和绝望中走下去,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也献给那些独立叛逆,但却默默搀扶着父母的子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