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内加印3次,超越人类之上的思考丨《森林如何思考》入选6大榜单

  

  《森林如何思考》的

  读者评价

  除了被众多榜单收录,本书也受到众多读者青睐。豆瓣评分8.4,想读人数达9689,并进入“一周热门非虚构类图书”榜单,列第四位。

  

  @学习奴隶

  《森林如何思考》主要研究的是非人类存在者的符号学构成。从仰面让美洲豹看到自己的眼睛到成为美洲豹人,从竹节虫为何具有了无区分的涌现性到飞蚁在黄昏起飞时整个生态系统的联动,从生死之间模棱两可的空间到对肌肤之界的超越,从动物与猎人的灵魂失明到萨满飞镖的符咒,都暗含着一种超越差异的逻辑,它描述的是一种相互共有的形式。回到历史权力语境,科恩通过亚马逊的橡胶产业分布探讨的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殖民文化,更探讨了符号的等级结构,通过深入表征的本质,一种“太人性”的社会逻辑才能转向生命思维的逻辑。最后,“活生生的指号过程”包含的是未来,意味着部分未来的自我反过来召唤在世,这就是为何能动性可以在科恩的研究中得到重思。

  @怒潛

  一本颠覆性、风格难以定义的书。从人类学出发的,对人类中心主义加以哲学反思的一种理论建构。比较重视皮尔士的语言学理论,对符号/文本批判较多。核心概念不多,但非常有力。在很多方面,是颠覆性的。对写科幻小说,也有极大启发。注意,译者还翻译过《神学与科学的想象》。

  @Leroietlefou

  一本各方面都诚意满满的好书,读就完事儿了!!

  小红书的读者反馈也非常热烈。其中,策展人、文化学者祝羽捷的一篇分享获得超4000点赞。

  

  @祝羽捷

  刚好我最近在看哲学家拉图尔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可以成为这本书的背景知识:

  平等视角:拉图尔主张将人类视为地球上的平等参与者,而不是特殊的中心。他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实体一样,都在地球上共同生活和相互影响。

  网络关系:拉图尔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连接,而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他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技术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

  表达和代理:拉图尔认为,不仅人类能够表达和代理,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实体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和代理自己。他批判了将表达和代理能力仅限于人类的观念,并主张在研究中考虑其他实体的表达和代理能力。

  去中心化的伦理:拉图尔认为,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对于伦理学具有重要意义。他主张将伦理关注点从人类转向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并强调保护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这本书还用到了德里达的解构方法,用于揭示和批判语言和符号系统中的二元对立和固定观念。通过解构,德里达试图揭示符号系统中存在的多义性、暂时性和相对性,以挑战二元对立的固有偏见。

  《森林如何思考》由人类学家埃迪·科恩(Eduardo Kohn)撰写的一本书。这本书探讨了人类学如何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研究人类之外的生物以及他们如何与世界互动和创造可能性。

  科恩以符号学和语言学为基础,通过对厄瓜多尔阿维拉地区鲁纳人的生活方式进行民族志调查,试图理解他们如何与茂密的森林中的各种存在建立联系。他探讨了鲁纳人与自然界中其他非人类生物之间的互动,包括灵魂、精灵和树与猴子之间的交流方式。

  这本书挑战了人类学关于人类身份和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区别的基本理论。科恩试图颠覆人类语言在认识外部世界中的主导地位,并主张思考并非仅属于人类,思考超越人类。这种观点对学术界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这本书思维方式可以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诸多问题,我始终觉得人类太自大了。

  

  @写字芳州

  《森林如何思考》“盲的灵魂”这章最后写到一个阿维拉神话极震撼:一个人被恶魔吃掉但无法主体地感受这一事件,无法回应吃他的妻子的凝视。

  灵魂失明指失去了意识到其他自我的能力,也无法与之互动。阿维拉人相信一个准爸爸会暂时灵魂失明,因为胎儿需要父亲的魂魄才能长大。

  “跨物种的混杂语言”讲了人与狗交流的例子:狗既要被视为主体又要被视为对象(淹没它们的部分主体性,不许回嘴)。“与狗交谈,但又不想变成狗。”

  做梦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极为重要。“梦是灵魂的散步。”作者自己梦到凝视野猪,对视几秒后他对野猪产生了爱意,“但也想杀了他”。哈哈。

  虽是学术书,但文字可以特别准确又生动。学术写作也是有风格的。

  

  @填表障碍王大宝

  一些随手笔记,来自本书第一章:

  ?生命是构成性的符号学,符号是活生生的。

  “我们都使用符号作为我们的拐杖,符号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表征我们世界的各个部分。符号使我们成为我们之所是。”

  这本书以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在皮尔士看来,并非所有符号都具有类似语言的属性,并非所有使用符号的存在者都是人。美洲豹以他们的独特思维捕猎,绒毛猴根据棕榈树倒地的声音捕捉危险,丛林中万物相联,在活生生的符号过程中,一个思想产生另一个思想,“直到进入潜在的未来”。

  ?“彻底分离的感觉”

  符号并不来自心灵,正相反,我们所称的“心灵”或“自我”,恰恰才是指号过程的产物。

  人依赖语言,通过语言建构自我,但也因此被语言囚禁。作者如此解释人的焦虑:由于象征思维具有建构性质,且可以创造出如此之多的“虚拟世界”,才使焦虑成为可能。面对同样的现实,而人的感受往往不能相通,彼此脱节,陷入孤独。我们无法不忠于自己的感觉,但那感觉会出错,就像猎狗死于看狮成鹿。

  ?“自我的内爆”

  “在恐慌中,自我成为与世界其他事物隔绝的单子式的‘第一’;他唯一的能力就是去怀疑是否存在唐娜·哈拉维所称的,与世界更为‘肉身性’的联结。结果就是一个不断怀疑着的笛卡尔式我思:一个固定的‘我(只象征式的)思故我(怀疑我)存在’取代了一个成长的、充满希望的、涌现的、当中具有其所有不确定的可能的‘我们’。”

  导言: 鲁纳美洲豹人

  苏马科火山脚下,我们在狩猎营地的茅草屋里安营扎寨准备睡觉,胡安尼库(Juanicu)警告我,“要仰面朝上睡觉!如果美洲豹来了,看到你可以回头看他,他就不会打扰你。如果你面朝地下睡觉,他会认为你是‘aicha’(猎物;字面义,基丘亚语[Quichua]“肉”的意思),那他就会发动攻击”。胡安尼库的意思是,如果美洲豹认为你是一个能够回头看身后的存在者——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自我,一个“你”(you)——那么他就会不管你。但如果他反过来把你当成了猎物——一个“它”(it)——那么你就很可能会变成一坨死肉。

  其他种类的存在者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点非常重要。其他种类的存在者如何看待我们,会使事情产生变化。如果美洲豹也——以对我们至关重要的方式——表征(represent)我们,那么人类学就不能只是局限在探索来自不同社会的人如何表征他们自身。与其他种类的存在者的这种遭遇,迫使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看、表征,或许还有认识、甚至思考,这些都并不完全是只属于人类的事务。

  接受这种认识,又将如何改变我们对社会、文化以及我们所寓居世界的理解? 它将如何改变人类学的方法、范围、实践和利害关系(stakes)?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那个超越人类之上的世界,我们有时会发现使我们觉得更舒服的事情只属于我们自己,这将如何改变我们对人类学之对象——“人”——的理解?

  美洲豹表征世界,这并不意味着它们表征世界的方式,必须跟我们表征世界的方式一样。这一点也改变了我们对人类的理解。在这个超越人类之上的领域里,我们曾经认为自己非常了解、曾经看起来很熟悉的过程(例如表征),突然开始变得陌生。

  为了不变成“肉”,我们必须回应美洲豹的凝视。但在这次相遇中,我们并没有保持不变。我们成了某种新事物,或许是一种新的“我们(we)”,以某种方式与捕食者一致,捕食者视我们为捕食者,万幸的是没有视我们为死肉。胡安尼库所在的森林位于厄瓜多尔亚马逊河上游地区,这里是一个说基丘亚语的鲁纳人的村庄,叫做阿维拉(从临时扎寨地出发,我们经过整整一天的漫长徒步才到达这个村庄,那天晚上我们小心翼翼地仰面睡觉),这片森林常常遭遇这样的情况。这座森林里充满了鲁纳美洲豹人(runa puma),会变形的人类美洲豹,或者我称之为美洲豹人(were-jaguars)。

  《森林如何思考:超越人类的人类学》

  [加拿大]爱德华多·科恩 著

  毛竹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