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暴从不无差别攻击,它热衷于女性

  

  

  

  最近发生了许多起网络暴力事件,受害者皆为女性,让人触目惊心,每天上网都能感受到互联网对女性的恶意。

  网络无孔不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是便利的工具,但同时它又被用来制造另一种极端暴力。暴力发生在虚拟空间,却能造成完全真实的伤害。

  互联网是中性的,但使用它的人不是,这让女性更容易成为暴力的受害者。网络暴力和现实中的暴力「相辅相成」,让女性置身于一个更加不安全的世界。

  

  

  网暴向她而来

  一位女性、母亲离世了,她的孩子刚刚在校内被一名老师开车撞倒碾压身亡。本是让人同情的惨剧,但孩子的妈妈杨女士得到的却是狂暴的咒骂。

  杨女士外表姣好,并且因为在房产销售工作,上班时需注意形象,她接受采访时仍维持着工作中体面的样子。这被有心人无限放大,质疑她不够悲伤、不是亲妈,甚至造谣杨女士从事性交易。

  

  

  图源|参考资料7

  还有眼尖的人扒出杨女士穿的衣服是巴宝莉,鞋子是香奈儿,大意是「有钱人不值得同情」。

  

  图源|参考资料7

  杨女士的情绪克制和逻辑清晰又刺激到了看客们,ta们质疑杨女士在表演,煽动群众情绪以便要大额赔偿款,火了之后就会出来直播带货。言语无不恶毒。

  

  

  图源|参考资料7

  一直以来,人们心目中的女性受害者都是悲伤欲绝、任人宰割,彻头彻尾地丧失行动力和生命力,如此人们便可高高在上地丢下一句「这女人真可怜」然后转身离去。这怜悯不会给受害者的生活带来分毫改善,它只会加深女性只能是软弱受害者的印象,而这印象又会进一步阻止女性做出行动。

  杨女士的体面、坚定和理智与人们心中的理想女性受害者有了偏差,女性会因此受到惩罚。最终网暴吞没了杨女士,但该付出代价的绝不是她。

  

  图源|微博

  同时期,王源的女粉丝穿婚纱看演唱会也被吵上热搜。这些女孩们能成为众矢之的,就已经说明了社会的厌女症有多么严重。

  婚纱只是一件衣服,女孩们想穿就穿,想在什么时候穿都可以。道德卫士们拿它做文章,不过是想拿婚纱当「贞洁牌坊」,绑缚女孩们「守贞」「守节」,对服务于男权的爱情神话深信不疑。

  在这本身就荒谬的指责下,马上有人看准时机,制造出苍蝇们最爱的腐臭味。

  贴吧昵称为@Yvi 的男生盗取了一位女生2022年为庆祝生日拍摄的婚纱照,炮制了《逆天女友穿婚纱去看演唱会》的聊天记录,发布到孙笑川吧,帖子有7.1w点赞,1.1w评论,评论区充斥着大量对该女生的歧视、侮辱言论。

  

  图源|微博

  被盗婚纱照的女生发博说:「原帖下的恶意真真切切地让我感受到了网络造谣的可怕。」女生坚决维权,但最终盗图、造谣者只付出了在网上匿名道歉的代价。

  

  图源|微博

  孙笑川吧一直是网络暴力的培养皿。在上个月,公众号维她时代发文称她们被孙笑川吧的「恐怖分子」人肉,所有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照片、电话等,全部被曝光在境外群聊中。

  以此为线索,维她时代发现了恐怖分子的秘密群,ta们每天在群内人肉各种新闻事件的受害者、曝光者,和为女性受害案件立案的公职人员等。个人信息曝光后,线上骚扰、线下跟踪、死亡威胁,试图破坏对方的正常生活,达到「社会性谋杀」的目的。

  但关于该事件的文章、博文、图片很快均被平台删除。与此同时,孙笑川吧吧主被评为2023年百度贴吧优秀吧主。

  

  图源|微博

  很愤怒,针对女性的恐怖暴力行动,暂时看不到终点。

  

  她更容易遭到网络暴力

  人们在互联网上形成社会,复制粘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性格和行为,甚至还会因网络的匿名性放大人性中恶的部分。

  女性更多地成为了恶意的受害者。全球范围内,38%的女性直接经历过网络暴力,其中18~24岁的女性感受最为明显,她们更有可能遭受各种形式的网暴。

  

  图源|参考资料1

  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根据观察和亲身经历,发现网络暴力的施暴者中男性数量远高于女性,受害者的情况正好相反。

  在美国,女性成为网络攻击目标的可能性大概是男性的2倍;在加拿大,67%的受到网络恐吓的受害者是妇女和女童;在孟加拉国,所有遭受网络骚扰的人中,有70%是妇女和女童。

  根据加拿大2014年的数据,15~24岁的女性中有14%在过去5年内遭到网络跟踪,而同一年龄组的男性中这一比例只有9%。

  网络暴力给女性带来的影响不亚于现实中的暴力。

  一项对加拿大7~12年级的11435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女孩们因网络暴力而感到压力、绝望和不知所措的可能性是男孩的2倍;在社交媒体上花更长时间的女孩更可能报告她们有自杀的想法,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超过5小时的女孩中有61%报告有中度甚至严重的心理困扰。

  女性在网络上被压制和诋毁,会触发「寒蝉效应」,进一步阻止女性的公开表达,这可能会破坏女性的公共参与,女性可能会更少地公开发声、进入政治和新闻领域,因为她们担心遭到网暴。

  网络暴力的猖獗还助长了线下暴力。有五分之一的女记者因为网暴在线下也受到了攻击;阿拉伯国家的一项研究发现,过去一年经历过网暴的女性中,有44%报告这种暴力延伸到了现实生活。

  网络暴力试图夺走女性的话语权,阻碍她们发出来自女性的声音,这极大地威胁着女性的安全,也影响着社会的民主和谐。

  

  图源|Google

  欧盟的自治机构——欧洲性别平等研究所(European Institute for Gender Equality)将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分成以下类型:

  网络跟踪(Cyber stalking)。指用数字手段进行的跟踪,它的特点是持续和重复,比如给受害者发送有攻击性的邮件、短信;通过受害者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图片、签到等信息来监视受害者的位置;它还涉及诽谤、身份盗窃、性教唆等内容。

  网络骚扰(Cyber harassment)/网络欺凌(Cyber bullying)。它的目的是给对方造成严重的精神痛苦,行为包括散布谣言和受害者的个人信息等。往往会导致受害者低自尊、焦虑、抑郁,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基于性别的仇恨言论(Online gender-based hate speech)。针对女性的性别仇恨言论通常涉及性化、物化和身材羞辱评论,以及人格侮辱和强奸威胁。

  非自愿的亲密形象虐待(Non-consensual intimate image abuse)。它涉及数字窥阴癖和色情勒索。这类暴力通常由受害者的前任伴侣实施,ta们在未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将受害者的私密照片、裸照等发到网上(有时连私密照片和视频也是在受害者不知情的状况下偷拍的),以此损害受害者的名誉,勒索对方的钱财或其他好处。

  

  图源|Google

  这四类是欧盟大多数成员国认定的网络暴力类型,还有一些未被明确定义的形式,比如网络钓鱼(Trolling),可以理解为网络喷子,故意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性别侮辱的、离题的、煽动的言论来冒犯和攻击他人,引诱他人进入无用的讨论循环,最终干扰网络上正常的思想交流;Grooming,指强迫儿童暴露或分享儿童性虐待内容等,都属于网络暴力。

  

  为什么是她?

  想知道为什么女性更容易遭到网络暴力,我们看看哪些女性更容易遭网暴,以及会遭到哪类网暴就明白了。

  根据联合国妇女署发布的报告,有更高风险受网暴的女性有:年轻的女孩;女记者;妇女权利活动家;妇女人权维护者;拥有多重身份的女性,比如性少数女性、残障女性、黑人女性、移民女性等。

  当女性参与公共事务,尤其是与性别平等有关时,她们会经历更高可能、更严重的网络暴力,这些暴力的目的是使她们噤声。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网络攻击者们通常采取这样的手段:根据《经济学人》的研究,假消息和诽谤是最常见的针对女性的手段,即以散布谣言的形式损害女性的名声,流行率达到67%;其次是网络骚扰(66%)和仇恨言论(65%)。

  

  图源|参考资料1

  这些数据表明,当一个女性变得愤怒,当她坚决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当她表达对现状的不满,当她体面而理性时,她就容易遭到攻击,因为她的所作所为违背了传统观念里好女人的形象:朴实、顺从、不愤怒、不发表意见。

  而攻击她的地方是对一个女性来说最为致命的名誉。名声对女性在社会里生存至关重要,这本身就是由男权塑造的。男权社会要求女性乖顺地屈服于男性的权力,为此ta们给女性施加了超过男性的道德压力,当女性有任何所谓的越轨行为时,ta们便用破坏名誉使女性遭受严重的惩罚,导致女性社会性死亡,以儆效尤,维护男权的统治地位。

  男权社会既设定了惩罚标准,又设定了惩罚后果,既是因又是果,收束成一张狩猎女性的大网。网暴不是无差别的攻击,它与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结构性性别不平等、有毒的男子气概有关。网络暴力是古代「猎巫」活动在互联网的重现。

  当猎巫发生在现实生活,似乎还能有法律进行约束,但发生在网络中,目前它还缺乏强有力的制约,并会随着网络的匿名性、便捷性愈演愈烈。

  

  图源|参考资料1

  

  只能坐以待毙吗?

  互联网对于很多人来说,如今已经变成了和现实世界同样重要的世界,人们真实地生活在互联网上。鉴于此,维护网络世界的和平与维护现实世界一样重要,我们需要惩治网络暴力的法律和政策。

  联合国妇女署就呼吁「推动网络性别暴力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制定,对遭受网络暴力和骚扰的女性予以关怀和支持,并倡议在数字素养教育中纳入网络性别暴力议题,提高网民使用数字媒介的道德和伦理意识,以改善女性所处的数字环境。」

  社交媒体平台也应为网暴泛滥负责。欧盟的《数字服务法案》规定了数字服务提供商有义务防止网络暴力,这明确了各个网络平台的责任,ta们不能对发生在自己平台的暴力视而不见,甚至故意制造矛盾博取流量。

  我国在上周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果大家对于定义、惩治网暴有任何意见,可以发送到官方邮箱。

  

  图源|微信公众号

  最后回到我们自身,如果大家真的遭遇了网暴,请记住,我们不是只能承受攻击的稻草人,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网暴者予以反击。

  新浪新闻和图数室曾图解被网暴后我们该如何维权,总共4步处理流程:更改账号信息,避免暴力进一步延伸;保存网暴者的言论、图片证据,在当地公证处进行公证;再拿着公证材料联系平台,要求删除网暴内容,这步也可以向平台获知网暴者的个人信息;获取网暴者信息后,向法院起诉。

  

  图源|新浪新闻

  网暴和现实中的暴力一样可能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如果感觉无法承受,记得找家人朋友倾诉,必要时可以求助心理咨询师。

  《征求意见稿》的出现是杜绝网络暴力的星火希望,但愿它能尽快落地生根,维护网络世界的和谐,守护女性安全、话语权、公共事务参与和自我表达的权利。互联网应该是女性的翅膀,不该是噩梦深渊。

  -喋喋不羞-

  你对网暴事件怎么看呢?

  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我爱这个世界。

  [1] UN WOMEN. ACCELERATING EFFORTS TO TACKLE ONLINE AND TECHNOLOGY FACILITATE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 (VAWG) .

  [2] European Institute for Gender Equality. CombatingCyber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

  [3] COUNCIL OF EUROE. Cyberviolence against women[EB/OL]. [2023-06-15]. https://www.coe.int/en/web/cyberviolence/cyberviolence-against-women.

  [4] CANADIAN WOMEN’S FOUNDATION. The Facts about Online Hate and Cyber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Girls in Canada[EB/OL]. [2023-06-15]. https://canadianwomen.org/the-facts/online-hate-and-cyberviolence/.

  [5] UNDP. Cyberviolence disempowers women and girls and threatens their fundamental rights[EB/OL]. (2021-11-25)[2023-06-15]. https://www.undp.org/eurasia/blog/cyberviolence-disempowers-women-and-girls-and-threatens-their-fundamental-rights.

  [6] 财新. 网暴的受害者为何多是女性?[EB/OL]. (2023-03-31)[2023-06-15]. https://zhishifenzi.blog.caixin.com/archives/266212.

  [7] 独立鱼电影. 抱歉,逼死她的,不只是网暴[EB/OL]. (2023-06-05)[2023-06-15]. https://mp.weixin.qq.com/s/RPt0KOuyOxcktQFBMEkLOw.

  走后门指导

  别叫我流水线公主

  贞节牌坊?

  害羞就关注 or 私密分享

  胆大就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