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考完二建、又考一建的人,到底图什么?
就在前几天,二建结束考试,不出意外的,市政试卷又被骂了。
不看不知道,看了才发现有多好笑——市政两套卷,分数两极化。一天三科的已经在等证书了,两天三科的还在为一道题的对错懊悔。
虽然已经过了一周,但是热度还是没减多少,不是题真的很难,只是比起一天三科题,心理落差太大了,看来两天三科省份的考生这次真的被考“伤”了。
几百条留言淹没了评论区,热闹中倒也透着一丝心酸:茫茫二建大军中,大家想上岸的心情是一样的,大家被伤害的心情也是一样的。
不同的人生,相同的目标,不同的试卷,又是相同的结局。
1逃不掉的考试是成年人的痛苦
山东一省前两天公布了考试人数13.79万人,震惊了全国其他地区的二建考生。而这个数字已经比它去年温和不少了,今年可以说甚至还降低了22%,(22年山东报名人数为18.29万。)
但放眼全国总体来看,二建的热度仍然在逐步提高,也不仅仅局限于建造师考试,像考研、考公这样的考试热,在最近这些年,似乎越来越被视作一种习以为常的潮流。
以前是只有学生在考试,现在到考场看一看,几乎都是成年人占主流。
包括我们,以及身边那么几个朋友,不是在考二建,就是在准备考一建的路上,即便已经步入职场多年,你也不知道ta在每个晚上熬了多少夜,又翻了多少教材。
在规模和影响力上,一建和二建一样庞大。你以为报考二建人数多是因为好通过、内容简单、入门证书、行业必备等优势所以考的人多吗?二建背后的一建,依然是遥遥没有尽头。
社会上就业压力、内卷竞争的增大,就像一只无形的把成年人推回“校园”的手。
这几年的一二建通过人数的数据看下来,你就明白为什么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在考建造师,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考场门口为什么都是中年人,你就会明白有人为了一建证考了三年是什么感受…
所以说,现在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什么“找个工作就好了“”当上项目经理就好了“”月薪过万就好了“,所有人都有眼睛,这个时代内卷到40+岁都无法喘息。
2“什么时候才能考上啊”
考一二建的这些人有着一种很矛盾的心态。
大多数的考证成年人,几乎没人喜欢学习和考试这种“酷刑”。
疲惫的上完一天班之后,晚上回家还要挑灯夜战,做梦还会梦到成绩出来差一分通过的样子...
尽管有这么多的辛苦,可是在当下,又总有些目标在闪耀,能支撑我们考过一年又一年,拿到一本又一本。
小编在评论区经常看到关于一二建的吐槽、分享和互相鼓励中,也会看到各种各样“我需要这个证书”的理由。尽管嘴上在吐槽“考过了也没多大用”,但大家还是想靠这本证书,再试着往上走一走。
在一个除了实力本身,还需要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才能生活的更舒服的职场时代中
那些初入职场、没有社会经历的年轻人,会转身投向考试升职,因为他们充满朝气的思维认为,“当你对生活束手无策的时候,去考试实现阶层和圈子的跳跃,是一件最简单的事情”。
那些久经职场,圆滑世故的中年人,面临瓶颈期的痛苦和新时代高速的更新迭代,也只能强迫自己去融入、去学习、去吸收,才不会被现实的焦虑和周边人的内卷所打败。
无论是你还是我,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思考过未来的方向,才选择去学习、去考试,走拿证升职的这条“干净又稳妥”的路。
看似虚头巴脑的知识,反而才是最实在的东西。
3一二建到底有用吗?
一二建近年来的参加人数越来越多,成年人的考证需求越来越大,“活到老学到老”已经不再是一句谚语教育小孩子了,更多是如今成年人的真实处境。
为什么这么多人在考一二建,背后有一个已经被讨论了很多年的话题:到底有用吗?值不值?
问这个问题或许会显得我们太过功利,但如果考虑到,为什么我们不在乎一二建所学到的知识,为什么只在乎它的“变现”程度,其实该思考的是这个行业本身的问题。
考证能形成大规模的潮流,都难免出于“人有我无”的着急:
别人都有证,你没有,你就会被落下。
毕竟在当下,能证明自己的资本永远都不会嫌多,然后雪球就这么被滚起来了。
但是考完之后呢,拿到了二建证又埋头考一建证,好不容易拿了一建证,回头一看,和你同级的人家都是建造+增项+造价证打包套餐了,你就会怀疑自己“我考到了,然后呢?有什么用呢?”
我们相信建造师证书在建工行业真的有用,可从没有谁给你承诺拿到证书可以换到多高的岗位和多厚的薪资。
所以,有多少人挤着考,多久能考上,值不值得考的问题,最应该问问的是我们时常被搅乱的大脑。
被时代内卷的洪流裹挟着向前,逃避着职场的阿谀奉承和谄媚,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人云亦云的考着这个行业的“标配证书”,到底多大程度上让你可以站稳脚跟,让你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该学什么。
对于那些这次的市政考生、以及上周一建补考出成绩的考生们,和那些想要通过拿到证书来改变点什么的成年人们来说:
你的真正需求比那张成绩单上的数字更重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