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宋鹏君:让每一个生命绽放色彩
走进深圳市和平实验小学,你会感觉到一种像家一样的气息。校舍以干净的白色为基调,墙面点缀着温馨雅致的莫兰迪系色块,公共空间里摆着地毯、沙发以及各种叫不上名字的特色绿植盆栽,就像个会客厅。校园里遇到的每个孩子、每位老师、甚至每位家长,都会友好地问好,像个彼此熟识的大家庭。为了让每个孩子的情感、梦想或疑问都能得到尊重、培养和关心,校长宋鹏君带着学校的老师们和家长们,用激情和活力朝着“让每一个生命绽放色彩”的目标奋进。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深圳芳华正茂,深圳的教育更是紧紧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契机,实施系统性改革创新,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培养、教育科研等方面表现出了更大的魄力和勇气。
2017年6月,和平实验小学自建校伊始,便将“建设儿童友好型学校”写入学校发展规划当中,让儿童参与校园的设计与学校管理,学做校园今天的小主人,学做社区明天的大主人。三年级的黄绍景说:“儿童友好的学校,每个老师都很理解尊重学生。每个人都心里有他人,不影响别人。如果有人伤心了,会主动帮助他。
”五年级的郑舒文说:“儿童友好的学校,
每一个老师和同学都是阳光向上的,随处可以看到学生和老师的笑脸。”孩子的表达,正是宋鹏君与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的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追求的,他们沐浴在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光荣与梦想之中。
2020年 学校被评为深圳市儿童友好学校
“家长关注的是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有没有“被看见”的机会,
这才是对教育公平最深层次的检验。”
01
每一名学生都要“被看见”
一提到教育公平,公众往往关注宏观层面,如城乡差别、教育资源均等化等问题,社会各界纷纷为解决此类问题献计献策。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去思考,其中关键一环便在于实现课堂公平。
有学者认为,学生入学之前,家长关心的是学校的综合实力,入学之后,家长的关注点聚焦到自己班的老师,转移到了每一日的课堂之上。对此,宋鹏君深以为然,“家长关注的是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有没有‘被看见’的机会,这才是对教育公平最深层次的检验。”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宋鹏君对教育公平的理解,那就是“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被看见’”。
在和平实验小学的课堂上,回答问题大多是通过小组讨论,如果需要个人作答,老师会从班级名签桶里随机抽签。如果被抽中的学生不会作答,他会从其他举手表示愿意提供帮助的同学中为自己选一个“小老师”,教会自己回答。这种场景中,举手就不再是一种竞争关系,而是帮助他人的行为,是一种正向的互动和反馈,这样不仅避免了部分孩子“零发言”的情况,也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了公平的展现自我的机会。
评价课堂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的热度与深度。“孩子们上课之所以不发言,无外乎是不敢举手、怕答错或者需要更长的思考时间。”宋鹏君说,“对于部分头脑反应没有那么快的孩子,最初只是‘钝’一点儿,如果不被看见,总是做听众,久而久之像空气一样,就不再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成了‘昧’。”
所以,宋鹏君鼓励教师提前发布“学习地图”,课上不再是师生一问一答,而是在三个学程板块中合作探究,课上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有了学习的路线图和资源包,学生便有了更多时间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课上的发言讨论人人都会更积极,更主动,学习更有方法了,自然也更有质量了。
经常会有孩子给校长妈妈写信,提出改进学校教学的建议
“课堂上不要求安安静静、整整齐齐,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讨论交流的习惯,都是需要花工夫培养的。”宋鹏君说。慢慢地,学生们淡化了举手回答问题的恐惧,竞争意识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集体协作的意识越来越强,同时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在这一层次上实现了真正的教育公平。
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
讨论交流为主的课堂只能在教室进行么?和平实验小学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现在,在学校的任何角落,只要不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交流讨论随处可见。
为此,宋鹏君将教师办公室安排在了一个开放的、透明的空间,学生可以随时看到老师,老师也可以随时看到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随时进行,这正是陶行知先生的“大作样,小学样”的现实场景。
师生之间的自由对话、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习随时随地自然发生。黄荣芃老师开发实施了《森林课程 植物猎人》课程,孩子们根据活动手册上的线索和课堂上学习的观察方法,寻找羊台山上的“植物宝藏”。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对科学的认知方法进行统筹运用。一年级的陈沁琳说:“今天的活动就像把教室搬到了羊台山一样,除了没有桌椅,其他都和课堂一样,我们边爬山边观察路边的植物,完成老师给我们布置的“寻找植物宝藏”的任务。”
学生的项目学习成果发布,也是最鲜活的学习资源。
“读书”与“上学”的内涵,似乎越来越远了。“上学”成了学历晋级的过程,因为上学的作业和考试,“读书”的时间却被挤没了。“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孩子爱阅读、会阅读。”从自主阅读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探求更多求知的路径,这是宋鹏君注重阅读的观念的体现,她把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教学楼的一楼都做成图书馆,这是她进行教育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文图书馆、英文图书馆、艺术图书馆、科技图书馆分布在教学楼的一层,经常有作家入校与孩子交流
中英图书馆课,排入课表
“保持孩子的求知欲,就是不要上补习班。”
02
孩子,应该拥有更多可能
内卷愈演愈烈,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用各种补习班把学生的校外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俗称“鸡娃”。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上大量的补习班,不仅大幅度增加了教育成本,而且压榨了孩子全面发展的空间,还让孩子和家长压力山大。
家长给孩子报名补习班,无非是希望孩子能够上更好的学校、掌握更多的技能,这可以理解。但在宋鹏君看来,这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过度教育只会把孩子变成一个苍白无力的提线木偶。补习班的存在,也会消耗掉家长对学校的信赖、老师对教育的热情,破坏整个教育生态。”
因此,2017年9月和平实验小学建校之际,宋鹏君便和家长们“约法三章”,签订《家校公约》,和家长约定不给孩子报以提分为目的的补习班,要把宝贵的课余时间用于培养孩子爱好、发展特长、锻炼、阅读、游戏等方面,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并禁止学生在家或在校玩网络游戏。这个公约,起初在家长圈里引起不小震动,后来通过广泛讨论,学校的教育理念得到家长们的认可和支持,每年九月,新生家长签订公约,已经成为学校传统。学校每年面向社区开设数十次专题家长学堂,帮助父母更新家庭教育知识,每学期末,家长会收到一份由孩子和学校共同给出的一份爸爸妈妈成绩单,家校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圈。
和平实验小学按照学生居住社区的远近,将每个班的孩子分成6-8人的社区学习小组,小组内的每个家庭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组织一次活动,保证学生一个学期可以参加6-8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前学生用来上补习班的时间,现在用来参加社区活动,阅读、运动、做家务、做义工、探索自然和城市。
两年来,每个孩子都能够在活动中承担责任,学会沟通与合作。在对学生的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等10个维度进行评价时,家长的满意度均达到了90%以上。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完善比上任何补习班都重要。
宋鹏君认为,孩子成长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很多的维度,在不同的维度上,孩子们展现的特长和潜力各不相同,如果教育中只用“分数”评价学生,只会抹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学生需要在这种差异性中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但是补习班更多地是通过快速记忆帮助孩子改善短期内的学习成绩,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如何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差异性,关键在于家长的配合,同时也为教师教学提出了挑战。
四年级的小张以前常在课上睡觉,使老师倍感挫败。宋鹏君提醒老师,这不是学生不尊重老师,而是老师还没有找到打开他的“钥匙”。经过深入地沟通,宋鹏君了解到,小张喜欢画画。于是,她建议任课老师,请小张当堂为课文绘制插画,并为他留出讲解的时间,还可以在学校给小张开个人画展。这样一来,小张的学习热情有了,绘画潜能也得以充分发展。
宋鹏君为开个人画展的孩子庆祝
如何在课堂上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终身受益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是宋鹏君最关心的问题,所以“客户声音”不能忽视。
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和家长进行课堂评价。“你喜欢上老师的课吗? 上课发言你有安全感吗?老师尊重你的观点和意见吗?你有没有因为老师的鼓励,产生了更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你会用课堂上老师教的方法,在课后自主学习吗?对你来说,老师布置的作业数量、难度合适吗?你对老师还有什么建议,请写下来。”
宋鹏君带着老师们,仔细阅读每一份问卷,针对学生和家长的评价,来探寻课堂可以优化的环节、流程和模式。
尊重差异、主动思考,激发孩子的无限可能,是宋鹏君一以贯之的信念。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课成为了学生们学习的主要方式。
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好的居家学习环境,她录制了一堂“反对网课”的网课,一时间火爆全网。她主张网课不能像“布票、粮票”一样配给供应,而应该是学生可选择,对自主方向性、自主学习力有提升的“自选超市”。
在第二节课程《孤独中发展自己》中,宋鹏君提出一个概念——利用疫情宅居,锻炼自己的孤独力。在居家无法外出的时间中,学生应该学会在孤独中思考和做事。她用“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为引子,用钓鱼进行比喻。“鱼竿”代表意志力,“鱼线”代表专注力,“鱼”则是人生目标和志向。
相对应地,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居家时间,加强锻炼来增强意志力,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相比被各种网课填满时间,莫不如让孩子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思考和探索,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不是只有网课才是学习,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在书本里。”宋鹏君正在用实际行动打破标准化的边界,努力做基础教育个性化的先行者。
“红色是情感与表达的文艺学院,绿色是个性发展的生活学院,蓝色是秩序与理性的科创学院。”
03
打破常规,按需配给的课时安排
早在2015年,深圳便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走班制、弹性学制、全科教学等课程改革思路。为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意见,宋鹏君带领学校干部教师积极探索,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了“弹性教学”的概念,并创造出相应的教育方式——长短课。
这种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固定课时,保证在校时间总量6小时不变的前提下,学校将原来的每节课40分钟,变为了长短不一的大小课时,有60-90分钟的长课,也有15-30分钟的短课。
宋鹏君对此进行假设。如果一堂课只有40分钟,而一个班有50人,老师和孩子平均互动的时间则不足1分钟。这种被动学习方式直接导致课后作业增多。因为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充足时间了解学生,只能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完成了解学生学情这一目标。
如今,学校开始实施长短课的课程安排,在语文、英语、科学、美术等长课上,学生们有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短课则用于学习书法、活动、诵读经典等。这样的课程安排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进课堂,实现随堂巩固,并完成课程作业,为学生们争取了更多的课后阅读时间。正如教语文刘老师所说,一节语文长课实现了讲解、小组合作、巩固、反馈的一体化。
“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幅度提高,合作意识也大大增强。”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刘老师很是欣慰。同时,长短课提供了更多观察学生的可能性,方便教师针对个体化差异提供精准有效的帮助。
另一方面,长短课也解决了学生洗手间又挤又湿又臭的难题。再也不会发生一两千人同时下课,两三百人挤上一个洗手间的情况了。因为各班级上下课时间不同,学校不再设置统一的铃声,学生们错峰下课,为了不影响还在上课的其他班级,学生们有意识地在教学楼内的公共场合放慢脚步、压低声音。“心中时刻装着他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师生们实践出来的。”宋鹏君说。
长短课也为校园安全提供了保障。因为课间奔跑打闹而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在很多公立学校几乎周周有发生,屡见不鲜。但是和平实验建校四年,校内受伤事件只发生过一次。“学校重视孩子的行为养成,不仅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学生的安全,也是培养公共意识的最好方式。”
弹性教学留给了师生更多的弹性空间。宋鹏君在设计教学楼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传统的校园,教师办公室和教室是分离的,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时间短。为了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空间,宋鹏君将五层教学楼进行了功能划分。
一楼作为公共空间,设立了中文、英文、艺术和科
学四个分布式图书馆。每个图书馆里除了图书管理员,也安排了学科老师在里面办公,每个图书馆也可以作为功能教室使用。
二到四层是低、中、高三个年级的教室,按照学段的课程侧重点构建了文艺学院、科创学院、生活学院三个课程体系,分别用红色、蓝色和绿色进行标识。二楼红色文艺学院,代表着热情和温暖;三楼绿色生活学院,代表着个性和成长;四楼蓝色科创学院,代表着意志与自由,由此形成了学校独特的光谱赋能课程。
教学楼每一层核心的部分,像一个大大的“玻璃盒子”,师生们叫这个空间为“学习枢纽”。学校的行政老师、授课老师联合办公,学生小组学习,个别辅导也可以共享。
老师的言谈举止都是给孩子的示范。“让每一个生命绽放色彩”体现在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楼的五楼做成可供预约的公共社团活动室,支持选修课和社团课活动。楼顶是能看到远山的自然种植区,孩子们在此亲近自然,仰望星空。
宋鹏君还充分保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设置了弹性教学目标。如数学课采用先学、再测、后教的方式,学生看微课自主学习,再检测知识点的掌握,顺利通过检测的孩子有选择不写作业的自由,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自学下个知识点。为了获得免写作业的特权,孩子们学得更专注、更用心。
“弹性选择学习目标,不仅使孩子与他人处于差异之中,也使每个个体自身处在差异之中,从而建立更强的自主意识。有了自主意识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发现自己,过上不断自主更新的自由生活。”
“这将是一所不同寻常的学校。这所学校的孩子要爱运动,身体的体质、体能测试应该要在区域内领先;这所学校的孩子要爱阅读,阅读量要遥遥领先,但近视率控制比其他学校低,至于学业成绩达到区域的中等偏上水平,我们就很满意了。经验告诉我们,中等偏上,最有潜质。”宋鹏君说。
大到市领导,小到幼儿园小朋友,都是“校长小助理”来接待,讲校园故事
从2017年筹建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那天起,宋鹏君便将对未来学校的种种期待,从空间、课程到家校关系、教育生态都融入到学校建设过程当中。
在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工作时,“向树一样成长”是学校的校训。创建和平实验小学,宋鹏君就为小小的校园,选种了三棵树,每棵树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故事。第一棵树,立在校门口的广西秋枫,这棵树是学校建设原址保留的老树,它告诉每一位师生和家长,要尊重自然、尊重过去的历史,代表着“人与自然”。第二棵树,站在学校中庭,是“一根发两枝”的铁冬青,孩子们叫它“好朋友树”,孩子们要在学校学会建立友谊、维护与他人的关系,使友谊之树长青。好朋友树代表着“人与社会”。第三棵树,是站在二楼大草坪上的一棵花叶榕,虽不是栋梁,也看不到主干,在爱与时间中,长得特别优雅舒展。这棵树代表着“人与自我”。
这三棵树的故事,每一个和平实验小学的老师、孩子和家长都会讲。像树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光而生,向美而行。这树,见证着孩子们的每一步成长,也见证着宋鹏君和像宋鹏君一样的深圳教育人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记录着他们以先行示范的标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动人故事。(文/张昀竹 图/深圳市和平实验小学)
张昀竹|作者
滕闻轩(实习生)|排版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独家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News
本文来源:中国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