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金星村:“大步快走”建设和谐新农村

  浙江在线11月12日讯

  开化县金星村位于205国道旁,城华对接的城中村,距华埠集镇3公里,距县城12公里,整个村庄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全村264户,884人;山地总面积1.01万亩,林木畜积量3.57万立方米;2008年人均收入6800元;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造林千佳村、省级山区生态优化平衡试点村、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区、浙江省首批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首批绿化示范村、省级基层先进党组织。

  60年前,金星和当时中国大部分乡村一样,村民经常为衣、食、住、行发愁,全村仅有100多户土木结构的住房及茅草屋。村内道路泥泞,房屋凌乱,交通极为不便。而今,90%的金星农户盖了楼房,住上了设施齐全的新屋,康庄大道通向家家户户,很多农民上了网,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老年活动中心、村医疗卫生服务室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金星村缘何能有如此变化?

  彰显特色,规划远近统一

  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由于以前村庄缺乏有效的规划指导,带来了行车难、管理难等问题,造成诸多不便。1998年开始,重视规划的引领与整合作用,制订了中心村建设总体规划,有序开展村庄建设。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在充分审视独特的生态优势,以及城华对接步伐加快的机遇优势等基础上,着眼于20年内不落后的标准,聘请浙江大学对全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新一轮的系统规划,确立了建设特色经济强村的目标,构划了“民富村美,自然和谐”的生态型新农村发展蓝图。在规划制订中,始终体现生态特色,注重规划的科学性、特色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规划的规范功能,比如制定奖励措施,实行以奖代补,使村民成为规划的自觉执行者、坚定实施者,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在高起点、高平台上稳步有序地推进。

  因地制宜,建设量力而行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立足现有基础,区别轻重缓急,认真抓好村民急需急盼的实事,滚动建设,积小成大。

  坚持把村民增收致富放在首位。通过培训转移一批、集镇吸纳一批、产业带动一批,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创业能力,拓宽增收渠道。比如,每年免费为村民举办名茶、食用菌、高山蔬菜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留守农民来自一产的收入,目前全村发展“开化龙顶”名茶1000余亩,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鼓励村民跳出传统的农业生产圈子,走出家门外出创业发展,目前全村60%的劳动力“洗脚上田”,进城务工经商。

  坚持把改善基础条件作为重点。近5年来,共投入400多万用于村庄整治和建设。硬化上,完成全村“五纵四横”道路修建、改建,95%农户消灭了“赤膊墙”。绿化上,建成中心公园和环溪绿化景观带,营造了“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独特风景。洁化上,做到治厕、治污与新型能源工程相结合,拆除露天粪坑,建造村内公厕,加快发展沼气,实现生活废物有效利用,目前全村80%农户用上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做到垃圾治理与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建立“三包、集中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机制,设置垃圾箱25只,卫生保洁员2名,每天清扫公共场所卫生。亮化上,安装路灯35盏,方便了行人,扮靓了村容。

  健全机制,管理民主和谐

  村两委班子及配套组织健全,村干部合心合拍,共同为村民解难,为发展服务。扎实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建立了以“四民主、两公开”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机制,公开村务、财务,让村民真正享有“四权”,激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按照村里出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原则,建立了村民养老保险筹资机制,村里给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养老金60元,全体村民同时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修订了村规民约,注重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化解矛盾纠纷,融洽干群关系,民风淳朴,村风文明,连续多年无刑事案件、无赌博现象、无封建迷信活动。2006年11月被市、县推荐参加了浙江省魅力新农村竞选。

  60年前为衣、食、住、行发愁的金星村,如今实现了村庄绿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休闲公园化、生活城市化。是60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和县委县政府以及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镇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徐向荣方争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