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能打的巴山游击队为何没去延安,最终结局如何?
著名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曾经在延安因为闹情绪而策划“离家出走”。当时他想投奔的队伍就是巴山游击队。
在出身于红四军的许世友眼里,这支游击队是一支能打胜仗的英勇之师。
巴山游击队组建于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之前,当时总政委陈昌浩从红军队伍中抽调出300多人,再加上陕西红庙游击队的队员们,组成了不到1000人的独立师,称为巴山游击队。
这个游击队包括三个大队,由刘子才任师长,赵明恩任宣传部长,他们的作战任务是:“坚持川陕边游击战,争取革命最终胜利。”
在红军主力全部转移踏上长征之路时,这支远离中央的部队,却在无人支援的孤境中,不屈不挠地战斗了五年时间。
他们在圆满完成据守根据地的任务后,却错过了回到延安与大部队回合的最好机会。
这支孤军奋战的队伍,在人迹罕至的巴山老林里,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之歌。
当年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建立了著名的红色根据地——苏区,因为军队和苏区百姓融为一体,军民感情非常融洽。
在红军主力被迫撤退时,军政委陈昌浩考虑到川陕边的群众基础好,而且物产丰富,所以才留下了这只游击队。
队长刘子才本是红四军36团团长,也是许世友将军的老部下,因为作战经验丰富,意志力顽强,所以担任游击队的队长。
在大部队走后,巴山游击队面临着国民党和军阀的围剿,因为队伍的装备比较简陋,刘子才决定,游击队以后的战术就是潜伏在大山中,因地制宜地打游击战。
他们以巴山为基地,基本是白天休养生息,晚上出来打仗。而且经常是提前侦查地形,在攻击中采取声东击西的方式。
这种神出鬼没的战斗破坏力很大,使敌人头痛不已,他们把巴山游击队看成是眼中钉,多次试图将其一举歼灭。
1935年6月,国民党开始了第一次对巴山游击队的围剿,他们派出四川军和陕南军围攻铁路坝,刘子才率领游击队员们在当地群众的接应下,以少胜多,成功地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围剿战役。
这场胜仗不但使游击队员们信心倍增,还在当地群众中间树立了威望,老区群众纷纷把孩子送到游击队当兵,巴山游击队的队伍从800多人扩张到1200多人。
这次战役使蒋介石感觉到巴山游击队是一只劲旅,应该趁这支队伍远离红军主力的时候,尽早消灭掉,否则就会成为心腹大患。
1936年初,蒋介石派出胡宗南一个团的兵力,兵分两路继续对游击队围剿。
因为上次战役的胜利使刘子才大意轻敌,他对敌人兵力预估不足,做出了错误部署。
他的麻痹大意导致游击队整体陷入敌人的包围圈,虽然拼死突围出来,但兵力已经折损大半。战后,游击队潜入深山老林中,开始对部队进行调整和休养。
在总结会议上,刘子才检讨了自己的战略部署错误,他把领导职位移交给赵明恩,并建议游击队在孤军作战的同时,要更好地依靠群众。
当时,巴山游击队一直在大山中生活,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因为没有电台等通讯设施,他们和红军主力也失去了联系。
他们不知道的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一直在惦记着他们,在1935年夏天,红一军和红四军会师中,毛主席第一句话就问:“留在苏区的红军战士有多少?”
当他得知巴山游击队孤军作战的情况后,沉思良久后说:“要尽快和他们取得联系,不能让同志们孤军作战。”
这时的巴山游击队,在经历了一次严重的打击后,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在赵明恩的正确领导下,迅速成长起来。
1936年10月,赵明恩提出游击队要在依托群众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桃园根据地”。
他把桃园一带山区作为活动地点,把原来根据地的群众和革命干部发动起来,形成军民团结的力量,共同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
游击队确定目标后,把桃园寺作为根据地中心,一直和敌人打拉锯战,在游击队的影响下,陕南的地下党成员、川北的红军家属,甚至陕南的一些饥民都加入了游击队。
当时,游击队的安全活动范围横跨300里地,整个游击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个时候,大巴山外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日本的侵华战争,国共开始共同抗日,中央一直在寻找巴山游击队的同志们。
1937年,巴山游击队依据游击区开始了稳健发展阶段,他们在思想上加强自身建设,成立了一个党支部和五个党小组。
在队伍中,领导干部和士兵吃穿用度一律平等,不搞特殊化,为了在这种高寒山区锻炼出耐寒体制,游击队还经常进行耐寒训练,以求达到“三年不生火”的抗寒体质。
根据地的战士们和群众打成一片,他们不但帮助老乡播种收粮,甚至帮助他们赶集卖菜,在老乡眼里,游击队就是自家人。
这一年夏天,中央派出的何孝林同志终于辗转联系上了巴山游击队,他不但从延安带来了地图、信件和时事报纸,还带来了几套八路军军服。
他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巴山游击队已经完成了驻守根据地的任务,现在可以回到延安,投入到抗日队伍中了。”
可是,由于游击队早已与外界失联,所以并不清楚形势的变化,而且由于他们对何孝林不熟悉,所以对他带来的指令也有所怀疑。
赵明恩与刘子才商量后觉得,当时红四军撤退时下达的命令是留守苏区,现在去延安不符合当时的军令。
况且现在游击区刚刚建立完善,一切都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去延安,游击队得经过平原地区,这对打惯了游击战的队伍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冒险。
他们再三权衡后,并没有执行中央发出回到延安的指令。
国共第二次合作后,为了保护巴山游击队,党中央向国民党提出巴山游击队属于我党军队,要求国民党承认其合法性。
但国民党军队对巴山游击队屡次镇压都以失败告终,所以恼羞成怒,他们拒不承认游击队的抗日队伍身份。
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再次派出何孝林,希望巴山游击队能回到抗日大军中。
何孝林又一次找到游击队,介绍了国共两党合作形式,以及我党的军队整编情况。
但在赵明恩和刘子才眼里,国民党就是敌人,游击队这些年一直和他们打游击战,自己的好多同志也都死在国民党的枪口下,所以他们无法接受现在国共合作的现实。
就这样,巴山游击队连续两次失去了回到延安的机会。
听到何孝林对游击队情况的汇报后,延安的毛主席非常着急,为了让游击队同志能真正了解到外面的变化,我党又派出了一位原来红四军的老战士去寻找他们。
这位老战士叫王正坤,是原红四军的一名团长,他与刘子才和赵明恩都很熟悉。毛泽东觉得,这个人一定能说服游击队回到延安。
王正坤以商人身份,来到据桃园游击区不到200里的南江县,他以经商为名找到游击队,和赵明恩取得了联系。
由于大家都是老战友,赵明恩见到王正坤也很高兴,但是谈及回到延安共同抗日的事宜,赵明恩提出:“军人不能违抗军令,所以我们需要政委陈昌浩的照片或者亲笔信为证,才能率领队伍开拔。”
可是,王正坤在返回途中被捕入狱,他没能把游击队的需求及时传达给中央。
党中央一直等不到王正坤的消息,也猜测到了游击队因为谨慎起见,想得到更多的佐证才能行动。
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很理解游击队的做法,毕竟在枪林弹雨中,一定要多一份警惕,因为他们肩负着一千名游击队员的信任。
但是,对于党中央来说,巴山游击队就像自己的孩子,孩子多年漂泊在外,还身处险境,母亲一定会时时惦记。
1939年,周恩来再次托人联系巴山游击队,他让赵明恩的妹妹写了亲笔信,还拍了照片,又委托赵明恩的同学写了一封长信,一起交给了中共川康特委,并指定专人办理此事。
可是,由于时局动荡的原因,这些信件和照片一直没有送达游击队,从此后,游击队与党中央彻底失去了联系。
其实,在王正坤被捕后,游击队由于一直没有等到党中央的回复,也给刘伯承写了好几封信,毕竟,他们也想回到党的怀抱,可这些信都没有送达。
1939年初,国民党总部移至重庆,他们不能容忍巴山游击队在身边活动,所以开始了大规模的“清剿”活动,巴山游击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938年冬天,胡宗南集合了两个团的兵力,组成了“巴山清剿部队”,开始对游击队进行合围。
游击队利用熟悉的山林地形,用诱敌深入的方式,逐一击破敌人,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由胡宗南任命的“剿匪总司令”杨晒轩,在两年围剿没有结果的情况下,找来了一个熟悉巴山地形的人,这个人就是李子猷。
李子猷先做了战前分析,他了解到游击队的人数并不多,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依靠山下群众获得补给。
为了断掉游击队的补给,他疏散山下群众,并查明游击队的粮食通道,将其全部截断。
在敌人的重重保围下,巴山游击队陷入了断粮断炊的困难境地,赵明恩带领队伍,退到大山深处的蟠龙湾。
但李子猷逐渐使出毒计,他率领7000多人把游击队团团围住,并进一步清理与巴山游击队有联系的群众,对他们实行杀戮的同时,还派人上山与游击队谈条件。
这时候的游击队因为没有粮食,只能以树皮和草根充饥,整个队伍的风气呈现了低迷状态。
个别游击队员对当前的战斗失去了希望,开始变节,游击队内部出现了叛徒。
赵明恩发现队伍内部出现叛徒后,一边处置叛徒,一边对同志们做思想工作,同时,他决定带领整个队伍向陕南方向突围。
在突围过程中,游击队和围剿敌人短兵相接,采用灵活激动的战术,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
虽然这个胜仗鼓舞了队员们的斗志,可是更大的危机又出现了。
由于连日疲劳行军,还没有粮食,副营长管业元成了叛徒,在他的秘密通报下,敌人截获了游击队的去向,并在转水塘附近扑了上来。
当时,提前埋伏在这里的保安团和民团也一起伏击,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游击队战士几乎被血洗,只剩下60人左右。
赵明恩带领这几十人队伍顽强战斗,冲出重围,转战到碑坝山上。
在4个月的反围剿战斗中,巴山游击队从八百多人的队伍仅剩了几十人,形成这种惨烈局面的原因并不是敌人的强大,而是因为自己人的叛变。
赵明恩很痛心,但他知道自己绝不会放弃,这个坚强的游击队领导一直在思索重新壮大队伍的方法。
可他怎么都没有想到,这个时候,他身边最信任的通信员已经叛变了。
1940年4月14日,赵明恩因为连日行军,靠在一颗大树下休息,通信员杨芝芳趁他熟睡时,将其杀害,并把他的头颅割下来准备去领赏。
几个月后,与赵明恩分散突围的刘子才也被敌人逮捕,在下河街的河坝上英勇就义。
巴山游击队就此陨落,除了叛徒外,所有游击队员全部壮烈牺牲。
毛泽东和周恩来听说了巴山游击队的悲惨结局后,痛心不已,周恩来更是一再反省自己没有及时把同志们找回来。
2003年,南江县的巴山游击队指挥部被修建成纪念馆,也成了革命战争的重要教育基地。
初秋,大巴山风景怡人,满山红叶似是烈士鲜血染成,烈士英魂永不消失,他们向游人诉说着巴山游击队浴血奋战五年的故事。
为了新中国,那些地方,那些人-中国知网
赵明恩: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巴山游击队领头人 -达州晚报
巴山游击队的艰苦卓绝斗争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巴中市历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