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火的思维模型、底层逻辑到底是指什么?

  富人或者权贵阶层,由于管理权限比较大,每天面临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套便捷的思维方式,事事都要从零开始周密思考,那简直就是一种煎熬。

  他们之所以从容不迫处事,在于他们掌握了高效的思维模型。

  今天读到一本书,书名就是《思维模型》,作者是美国的加布里埃尔·温伯格,(美)劳伦·麦肯。

  加布里埃尔·温伯格,是美国的一个独特搜索引擎的创始人。他能在Google一家独大的情况下,另辟蹊径拿下10%的市场份额,足见他的思维不同寻常。

  本书让人受益匪浅,使我们明白了思维是有捷径的。

  下面我举出书中提到的一些思维模型,并且我思考了怎么实际运用。

  这是个物理学名词,但可以运用到方方面面。临界量的意思是,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或者因素、条件、临界点等,那么,你预设的结论才能成立,你预期的目标才能达成,你预想的商业模式才会可行。

  (比如:数量、质量、次数、频率、高度、速度、温度、大小、长度、距离、平均值、辐射面积、多久时间、摩尔定律、黄金分割等)

  正向思考与逆向思维;负面影响与积极作用;危险与机遇;顺势而为与逆势创造条件;整体与局部;普遍性与独特性;唯物视角与唯心视角;善与恶;优点与缺点等等。

  如果我们时刻把辩证思维置于心中,则思维灵活、做事恰当,而且不会偏激狭隘,更可以避免上当受骗。

  第一性原理是结论的基础。比如生活和工作中,有人跟你过不去。你首先不是和他打骂起来,而是沉下心来思考,他跟我过不去的动机是什么,他想达到什么目的?原因都有哪些?根据分析不同的目的和原因,采取不同的对策。有时候别人跟你什么仇都没有,他就是想通过激怒你,达到他的个人目的。

  比如类似的两个公司或店面,为什么他生意那么好?你要想清楚各种因素和决定因素,在这些因素背后的底层逻辑和原理是什么。

  不同的参照物,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都可能会影响思考结果。做一件事情,要学会从不同的参照来思考问题。要学会换位思考,采取代入、替换、转换等手段。

  其实任何领域都有自身的框架,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框架高效思考问题,但同时告诫自己跳出框架再思考。

  框架太多了,除了知识领域框架,还有提问框架、流程框架、分析框架、综合框架、表述框架、博弈框架等。

  你内心熟悉的框架越多,在第一时间大致正确的反应能力就比别人强。说是大致,是因为不能保证100%。

  就算别人可能天生反应力比你快,但他的反应有可能出差错。而你有了框架,虽然不能确保完全正确,最起码大致正确,而且极大的概率不会出错。

  上面的模型名词是书里面的,但模型如何运用,纯属我个人观点。如果觉得对你有用,可以参考一下我的看法。

  书中还有其他很多模型,为避免此文絮絮叨叨,书中更多知识要靠你自己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