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片单|一口气刷了10部电影,弃了2部热门的,3部很推荐
一段时间不看电影,就有种很久没做作业的感觉。
然后,报复性地一口气刷了10部电影,当然不是每一部都能坚持看完,弃了2部热门的,也有几部喜欢的。
我的看片习惯是喜欢一次性囤很多片子,有最近热门的,也有躺在“想看”列表里很久的。
下面是一个完全个人观影取向的“私人片单”,有吐槽,有推荐,不喜勿喷。
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是之前很想看的,入围了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前不久还在内地院线上映了。
但是我看了一个开头就看不下去了,爸爸像背书一样告诉小斯皮尔伯格电影的神奇,就像豆瓣上一个评论说的,我对他的童年根本不感兴趣。
另一部是《疾速追杀4》,这部在豆瓣电影一周口碑榜上待了很久,我大概看了40分钟就弃了,打戏当然很精彩,画面构图也很美,但我觉得大阪之战的冷兵器对枪战就很扯。
这个系列的评分都在7分以上,但我看到第3部就有点看不下去了,第4部片长更是达到了169分钟,太考验耐心了。
比如《巴黎夜旅人》 (豆瓣8.1分),开头就很梦幻,加上好听的配乐,会想到很早以前许美静的《都是夜归人》。
这部去年入围了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其实故事的底色还是挺悲凉的,但是被很好地隐藏在了画面之下。
女主伊莉莎白本来是全职家庭主妇,经历了病痛、老公出轨后,只有一套房子和两个需要抚养的未成年人。
女主不得不重回职场,看似很幸运地在她每天听的深夜节目中找到一个差事,但生活哪有那么简单呢,也只能埋头向前走。
就像女主说的,虽然生活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但我们还是要尽力去热爱它。
看得很舒服的一部电影。
蒙吉导演的《核磁共振》(豆瓣7.7分)再次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他的风格和另一位我很喜欢的英国导演肯洛奇很像,都是把镜头对准了社会现实中的普通老百姓。
这部电影的名称就很直给,核磁共振除了是判断人体疾病的手段,同时也象征着对夹缝中的罗马尼亚社会,进行的一次断层扫描。
片中有一场非常绝妙的长达18分钟的村民辩论戏,可以管中窥豹地看到人类是如何因为彼此不理解而导致争端乃至自相残杀。
开头和结尾都是很妙的隐喻,男主儿子看到森林中的不明之物成为“失语”的下一代,而结尾出现的熊才是这片土地最早被赶走的第一代“主人”。
之前看了荻上直子导演的《河畔须臾》很喜欢,又去看了她的《海鸥食堂》(豆瓣8.3分),果然风格是一脉相承的。
还是慢悠悠的典型日式生活流电影,出现在电影里的人物多少都有点“怪怪的”。
女主在芬兰独自经营日式餐厅“海鸥食堂”,坚持以饭团为主菜,无所谓有没有客人,因为这是她喜欢的事。
后来遇到手指随便在地图上一指就来到芬兰的绿,每天等待找回行李的正子,每天在窗前怨怼地看着她们的芬兰妇人,还有每天来蹭一杯免费咖啡的芬兰小伙……
这些怪人背后各有各的难,电影里却没有展开,而是通过相处时微妙的化学反应,慢慢地治愈彼此,很温暖的电影。
《网络谜踪2》(豆瓣8.0分),和前作保持了同样风格和水准的桌面电影,剧情有悬念与反转,只是最后的反派有点弱,动机也很莫名,随便看看还是可以的。
《在你面前》(豆瓣7.5分),女主李慧英凭这部拿下了百想影后,内容还是导演洪常秀的“一招鲜”,最后男导演酒醒后在短信里的反悔,以及女主忍不住的大笑,还是洪导很熟悉的对男人的嘲讽。
《鲸》(豆瓣8.0分)男主布兰登费舍拿下今年奥斯卡影帝的作品,演技没得说,但电影的话剧感很浓,估计很多人会看不下去。
《悲情三角》(豆瓣7.5分)拿下去年戛纳的金棕榈大奖,但是我个人不太喜欢导演的风格,感觉形式大于内容,分为三个章节对虚伪中产展开火力全开的嘲讽,多少带着点刻意。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豆瓣6.8分) 虽然第一个镜头调度就感觉很老套,中间一些转场很莫名,但这种题材天然就很吸引我们国人,不懂为啥当时票房不太行。
1.《海鸥食堂》
2.《巴黎夜旅人》
3.《核磁共振》
4.《网络谜踪2》
5.《在你面前》
6.《鲸》
7.《悲情三角》
8.《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9.《疾速追杀4》
10.《造梦之家》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