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10万人打分的经典作品告诉你:十八岁,要年轻而不轻狂

  十八岁,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青春、热情,对一切都充满期待。

  而在龙应台的经典书籍《亲爱的安德烈》中就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特别慎重又有意义的十八岁。

  于父母,要对孩子放手,于子女,要学习独走人生路。

  01十八岁少年的好奇心

  你十八岁爱过的人,会一辈子记得。

  想一想,你的十八岁是什么样的,是埋头苦读功课,还是和朋友到处乱跑乱窜。而不同年代的十八岁,虽有着同样稚嫩的面孔,却是截然不同的青春岁月。

  龙应台的十八岁,住在海边的渔村,只有一条窄窄的马路,菜市场被围得水泄不通。没有百货商店,唯一的电影院混杂着酸臭的气味。那时候,读书是一切。

  而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从小居住在德国,熟悉时尚品牌和汽车款式,去过纽约的百老汇,浏览过大英博物馆和梵蒂冈教堂,世界对他而言触手可及。

  龙应台和儿子的十八岁,差距甚远。

  曾经,安德烈对妈妈说,

  “你能不能理解、受不受得了欧洲十八岁青年人的生活方式,能,我就老老实实告诉你。”

  不过当安德烈信中说,欧洲年轻人的生活信条就是性、药、摇滚乐,母亲龙应台坐不住了,火急火燎地让他解释清楚。这反应,简直和我妈听到我学会喝酒时候如出一辙。

  事实上,在安德烈看来,到了十八岁,已经没有十四五岁对酒精的好奇,酗酒是难堪至极的。

  生活中有很多种乐趣,所谓药,可以是酒精,可以是足球或者是任何让你全心投入、尽情燃烧的东西。摇滚乐不仅只是音乐,她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品味,也是一种自我解放,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自由自在的生活,敢于探索不可知的未来。

  这不就是我们常常渴望的不负青春韶华吗?

  02青春期,最该学会的是玩

  要说人生哪个阶段最无忧无虑,应该是少年时期。时间再往前走,大学毕业,步入社会,成家立业,会有家庭的羁绊,责任的捆绑,人际关系的复杂,越往后,越觉得人生无奈。

  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提到,如果能回到过去的话,想做一件事,跟伙伴们一起,在我房间通宵玩耍,玩玩大富翁,吃吃拉面,看看英雄本色。如果不能跟他们一起玩,我是不怎么想回那个时候的。

  这是一段最值得记忆的时光,能够清晰回忆起当时的点点滴滴,想起来的时候,嘴角都会不自觉的扬起微笑。

  所以,趁着青春年少,最该学会的是玩。

  龙应台从小就和儿子混在一起玩,她认为,上一百堂美学的课,都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经常带着安德烈去剧场看戏,去公园里喂鸭子,在厨房里揉面团,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蚂蚱。

  长大了,安德烈就自己去旅行,去逛巴塞罗那,看建筑,看雕塑,也会相约着好友看球赛,在咖啡馆点杯咖啡就能聊大半天。

  不过,对大多数中国父母而言,玩这件事,是值得考虑的,他们要让孩子从小赢在起跑线,补习班、兴趣班报得满满当当,唯恐落于人后。只有考上了好大学,才能让孩子有自己的休闲时间。

  龙应台也曾有这样的纠结,如果不追求第一名,以后在社会上是无法立足了吗?终究,她还是决定当个开明的母亲,虽然也会担心儿子长大后会一事无成,无法谋生。

  03父母最该学会的是让孩子自己做主

  安德烈的十八岁,周一到周五都在忙碌,足球占了大部分时间,其他时间,就是跟朋友磨混。

  尤其是周末,在咖啡馆和朋友热烈讨论着鸡毛蒜皮的小事,偶尔讨论政治和社会议题,也会常常跟朋友喝酒,醉酒时候用瓶子把酒馆砸烂,或者随便把看得不顺眼的人揍得鼻青脸肿的。

  面对母亲偶尔的抱怨自己玩得太多了、念书不够认真,安德烈无奈地说,妈妈是过度紧张了,大部分年轻人是非常勤奋好学的,早早地计划好毕业后要去哪里实习,想继续读书深造的也找好目标学校,他们内心非常清楚,没有好的教育就得不到好的工作机会。

  虽然他是爱玩的年轻人,却不是无知的叛逆少年,可以享受跟朋友喝酒聊天的日子,但也清楚明白,世上的任何事情都紧跟一个东西叫“后果”跟“责任”。

  于是,安德烈郑重地向母亲宣布,

  “问我,瞭我,但是不要判我,真的。”

  这应该是许多年轻人的心声,多少父母假借爱的名义,把自己的惯性思维加在孩子身上,对儿女的生活指手画脚。甚至常常主观果断地对孩子的人生下定义,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像是和一个小孩对话,而不是个成年人。

  父母的护犊之心固然值得珍惜,可哪里又能够为孩子遮风挡雨一辈子呢?

  如果不早日放手,未来谁替代孩子闯荡生活。也许,父母内心已经勾画出孩子未来三十年的人生蓝图,可孩子,终究要自己去躲避人生道路的荆棘,别人,帮不了。

  所以,少年时代的大好年华,不必犹豫,不妨大胆一点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什么是比年轻更好的资本。不懂得玩,也是一种缺点。十八岁了,自己为自己负责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