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黑暗荣耀》:从残酷现实到玛丽苏
原标题:《黑暗荣耀》:从残酷现实到玛丽苏
【全文含剧透,请看完大结局】
《黑暗荣耀》第2季开播当天就在豆瓣上获得了9.3的高分,大概是因为观众对“复仇KPI”的满意吧。最起码,这是真正的报复而不是做梦(轻拉踩前夫),欺负人的五个人都得到了戏剧化和标准的惩罚,女主东恩可以眼睁睁地看着妍珍坐牢.
如果说第一季还在复仇进度条上焦头烂额的话,第二季不仅爽,还给技能加了点爽——妍珍终于(部分)委屈了。
全剧女主不犯法,不脏手,报仇雪恨精致不假,但终究有点虚。最后的大茎填补了这个空白。复仇也有游离于法律之外的部分。另一个受害者做了观众想让女主做的事,亲手惩罚肇事者,以血还血完成因果轮回。这让妍珍到死都想不通,除了表面上的惩罚,自己还要承受什么。
现实中,我们想讲法律,讲程序正义,但故事里,人们总想更爽快、更直接、更“报应”。就算报了仇,东恩也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东恩了。有伤疤,浪费时间,还有被欺负的地狱般的回忆。唯有让东恩或他的盟友越线,唯有让妍珍心存心魔,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多走一步,多打一轮,就构成了实质性的“法外惩戒”。和“让应该做”。得到的惩罚再上一级”,才能让观众真正吐出那口恶气。
这种设定也体现在男主要报仇的结局中。东恩的复仇没有结束,她还要再帮男主报仇,构成了编剧的表达:如果有钱人和反社会的人认为世界上没有因果报应;然后完成100%的业力就是善意的使命。
这种表述在法律上或社会学上可能是错误的。但在民情中,在小说中,无可指责。也正是因为如此,《黑暗荣耀》牢牢抓住了“爽点”。
从技术上讲,《黑暗荣耀》的复仇计划有很多破绽,逻辑上也说不通。但我还是觉得编剧抓住了民间情绪的一个关键点:“欺凌”造成的创伤不是法律惩罚就能治愈的。有的故事可能着眼于和解、进步、伦理的重要性(《我们与恶的距离》),但也有的故事想要完成“报应”的诉求,这也是事实。
《黑暗荣耀》能捕捉到观众的情绪,出发点是真实事件。
女孩用直发棒烫伤了同学。就是2006年真实发生在韩国的“清州女中学生暴力事件”,查了原著,我什至觉得比剧中表现的还要残忍。
这几年,我们经常看到韩国明星被曝在校园欺负同学。校园欺凌确实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韩国备受关注。甚至该节目的导演也卷入了欺凌指控。
(△妍珍被媒体围住道歉的画面,让观众想起了很多韩娱新闻)
此外,韩国近年的影视作品非常善于刻画巨大的阶级差距所带来的极度仰慕。《黑暗荣耀》也延续了这个诉说的习惯。
第一季的剧情重在伏笔,很多细节体现了“根本不把人当人看”的残酷。当弱肉强食压垮穷人的尊严和身体的时候,也就压垮了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
穷人的孩子在破旧的小房子里生活困难,恶霸们却穿着鞋进来,进门就嘲笑穷人换鞋。
恶霸会一直找人欺负,东恩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欺凌群体分为开始者和跟随者。追随者通常是弱者,处境是“随时可能滑入欺凌”。
崔惠亭和孙铭武是有钱学生霸凌集团的追随者,但孙铭武能充当“打手”,长大后又能成为贩毒者,地位其实比崔慧廷还要高。
欺凌集团似乎在肆无忌惮地活着,内心也有对崔慧婷的蔑视,谁都可以污蔑羞辱他。
而且就算怀廷被羞辱了,他依然会调整自己的表情,在高档消费场所自拍,发到社交网络上,还tag自己的明星好友。这个细节也很有意义。
与“霸凌”主题密切相关的是弱肉强食和冷漠强势的社会风气。欺凌会被掩盖,因为老师和警察局很容易因为金钱、关系或来自权势的压力而忽视受害者的存在。
虽然我们可能没有在剧中都看到过如此残忍的欺凌行为,但剧集拍摄中极度压抑的气氛和对正义的绝望是有共性的。
但另一方面,当我看完剧集好奇韩国真实的校园霸凌事件时,却发现《黑暗荣耀》的呈现有问题。
剧中的校园霸凌发生在2004年到2006年间,2006年,女主角东恩已经辍学。期间,她曾尝试通过报警、填写“被欺负”原因、申请退学等方式报案。按照剧情的逻辑,因为行凶者妍珍是个有钱人,而他的母亲总能钻过各个关节,所以事情就被掩盖了。
问题是,那个时候媒体、网络已经很发达了。这么严重的霸凌事件,在网络时代还能这么默默地掩盖吗?
剧集原型事件其实在2006年就被媒体报道过。
(△2006年报道页)当然,在韩国有关校园霸凌的报道中,也有报道称施暴者的家庭势力强大到足以掩盖罪行。我还发现一些大型网站会被指控“受贿”和“不公布真实情况”。
(△引自:《地狱来的学生们:南韩杀红了眼的“学暴问题”》)
如果非要写出“十几年前的霸凌正义无法伸张,女主现在必须来报仇”这样的梗,那还好,但如果能详细铺垫一下媒体和网络的投诉机制不工作,可能更容易说服我。
尤其是第二季剧情中真正惩罚妍珍的起点和舆论开始沸腾的那一刻,或者在网上发帖,这让我有点疑惑,年轻的东恩能不能发表它?毕竟,直发器烫伤的证据非常清楚。
另外,据我粗浅的了解,韩国的校园霸凌至少包括两大因素:一是《少年法》将对未成年犯罪从轻处罚,导致未成年犯罪者前途光明,受害人和家庭二是韩国刻骨子里和语言上的尊贵和卑贱,极大地助长了校园和职场的霸凌风气。这些在其他关于欺凌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但在《黑暗荣耀》中没有。
至少作为一个外国观众,我忍不住要问,为什么小东恩就这么被人欺负,整个社会都袖手旁观?个人报复肯定是因为社会机制失灵,但是社会机制失灵的地方,我觉得剧情说不清楚。
有现实,就有残酷,残酷也有微妙的部分。但这也不完全现实。复仇是爽文的一种,爽文的完成路径也是不一样的。第一季的时候,我以为东恩是靠自己的努力,靠女受害者的互助来报仇的。在第二季,真的很震撼。男主和妍珍老公都被套上了厚厚的滤镜,男主的有钱有情干练的偶像剧滤镜反而让女主的功夫降低了。某种程度上,将她拉回了玛丽苏故事中女主的框架。
(△官方海报说明了这个特点:带我的狗男友去报仇~~)
第一季的复仇计划煞费苦心,有一种精卫填海的悲剧。第二季男主一开诊所就开诊所,于是成功催眠妍珍去除她伤口里别人指甲的DNA,还说买火葬场就买火葬场,这样他就可以获得尸体的关键证据。——这一定要炫富吗?难道不能靠智慧和狡猾吗?为什么必须允许英雄使用他的“金钱能力”?
另外,妍珍老公这个角色,我个人觉得被美化了太多。第一季本以为是女主利用他查出妍珍的毛病来报仇,结果看着妍珍丈夫存在感减弱,有种不切实际的父爱。如果将他的动机强化为“我老婆欺负我丢面子”“我女儿不是我亲生的,外界怎么会发现”,或许这个角色更贴近我们更多看的社会新闻。不过,编剧的文笔似乎在两条路线之间摇摆不定。台词里,他“细看才是禽兽”,转身却把非亲生女儿保护得如同自己的亲生女儿,仿佛连“戴绿帽的”“都挑战不了这个公子”从不真正关心别人的财阀。
个人建议编剧把男主换成女盟友(男主妈妈的那个;或者增加房东和校医的角色),而不是用钱逼坑,报复普通人的生活或许更能打动我们。女团挑战恶霸和反社会人格是否也更有当下的解读意义?
不过在网上也看到了“女主和妍珍老公玩得很开心,觉得可以谈恋爱”的言论。或许玛丽苏只是一种幻想的消费需求,而“魅力财阀”“忠诚的小狗男友”也是一种幻想的消费刚性需求。我不反对这种情绪化的幻想体验,但区分现实和幻想很重要。这种玄幻在霸道复仇剧中显得有些奇怪。
这部剧的编剧金恩淑之前写过一大批高分偶像剧,甚至包括宋代的爱情剧《太阳的后裔》。
还有一个问题,是不是也是欺负,故事对女性角色的惩罚是不是比男性角色更严厉?三名欺凌女性均被处以“社区死刑”。妍珍名誉扫地,莎拉视频公开,怀廷被定义为“你的裤裆是公共财产”,但男人们就这么死了。
最后一个被欺负致死的女孩,竟然还被全在俊强奸了。身上仍有他袭人的痕迹。这么重要的事情还没有对外公布。妍珍说,受害者自杀是因为她“怀孕了,不要脸”。诽谤,情节没有解释和澄清,权在俊就这样死了。
朋友说可能男犯比较不要脸,很难杀,所以不知道怎么开枪。但为什么女性罪犯这么容易被拍死呢?为什么他们更倾向于枪毙自己的社会死亡,而不是探索“谁塑造了妍珍母女”和“谁塑造了怀廷这样的所谓淘金者”?
在这一点上,“复仇计划的实践有些智商退化”可能就不是太重要了。第二季复仇的关键起步点就是“发帖上线”,年轻的时候为什么不做呢?没有东恩的作为,欺凌团伙内部就会发生内乱,全靠惠廷挑拨;可他们看不起怀廷,随时羞辱他,怎么就这么容易被她挑拨?
这些梗能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已经有了实际效果。只是一回头,总觉得不对劲。东恩满脑子都是尚未连接起来的信息点。16集的剧情并不算长,但或许还有精简的余地。
(△在热搜看到一组图,很是《顶楼》)
但是当我列出这部剧的槽点时,我不禁要说,这些吐槽都是吐槽优等生的高要求。
一想到金恩淑编剧写了那么多偶像剧,校园霸凌和复仇的题材就是一转身,我还是觉得她很厉害。可见,每一出戏都在寻找新的题材、新的标签、新的手法。这是成熟影视界的资深编剧。连韩国偶像剧的编剧都进化成这样了,我们的甜宠还是工业糖精片,我的天。
(△金恩淑撰)
虽然我不喜欢《黑暗荣耀》的爱情戏(主要是不想拍爱情戏),但是不得不说,那几段爱情的八卦,家里的相互治愈,下棋的默契作为秘密,都是内地甜宠永远拍不出来的都市爱情剧。
爽文有很多种,宫斗戏一种是皇后回宫,另一种是女仇。《黑暗荣耀》即便摆脱不了偶像剧中的一些思维惯性,但他们还是迅速将创作意识提升到“欺凌”、“复仇”、“弱者互助”、“黑暗中的希望”。
这些事情说起来并不难,但如果能熟练地做到,就足以让身处盐碱地的我们羡慕隔壁,收获丰收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