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毛主席授衔1042名将军之中,为何没有一个井冈山本地的将军
在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军衔的时候,有1042名老战士被授予了将军军衔。但是,如果查一下新中国首批将军们的籍贯,就会发现他们大多集中于几个“将军县”,比如如红安、兴国、平江、麻城、金寨等,却没有一个井冈山籍的(2000年井冈山市同宁冈县合并后,才算有了一个)。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要知道,井冈山可是毛主席最早建立农村根据地、最早实行土地革命的地方啊!这篇文章试着分析一下原因。
井冈山会师
第一个原因是,井冈山本来就人口稀少。毛主席是党内第一个提出要准备“上山”的人,之所以提出这个方向,是因为毛主席对农民工作的知根知底,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当时毛泽东和彭湃一起,都被赞为“农民运动之王”。毛主席敏锐地看到,中国革命离不开农民的支持。
但是,毛主席那时候人微言轻,没有最终决策权。1927年4月12日,当国民党突然向共产党举起屠刀的时候,中共中央是措手不及的。八七会议召开,陈独秀承担了大革命失败的责任。当瞿秋白邀请毛主席去上海机关工作时,毛主席说“我不愿和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话虽这样说,到底要上哪个山,毛主席那时候应该是没有具体目标的,最终引兵井冈山也是有一些偶然因素的。
井冈山之所以成为革命根据地,主要是符合了毛主席对上山的基本判断。一则,井冈山处于罗霄山脉中段,正好是江西和湖南的交界地,管理疏松。二则,那里交通不便,敌人的机械化部队,不会那么容易进来。三则,地势险要,利于驻兵防守。四则,机缘巧合,得知井冈山还有革命武装。
所以,毛主席迅速调整部署,把部队拉上了井冈山。但是,井冈山有它的明显缺陷。
毛泽东
井冈山当时的原住民不过两三万人,当时占山为王的袁文才、王佐两支人马,不过二三百人,没事下山打个劫啥的,部队就够吃够喝的了。毛主席带领秋收起义残部700多人过来,袁文才虽然表示欢迎,但是第一反应还是请毛主席另外找个地方。
这一方面是对初来乍到的红军不太信任,另一方面也是考虑井冈山人少地贫,养活再多的人不容易了。
等到朱德带领南昌起义、湘南暴动残部,彭德怀带领平江起义残部加入后,红军一下子扩充到一万两千多人,吃饭就成问题了。
粟裕跟随朱德、林彪上井冈山之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觉得“井冈山经济基础薄弱,地区比较狭小。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后方是可以的,从战略发展观点来看,作为大发展的基础不够理想。”
在国名党铁桶似的包围下,井冈山缺粮、缺衣服、缺弹药。大雪封山的时候,很多红军指战员还只穿两件破烂单衣。
1928年11月25日,毛主席给湖南省委打报告,说:“恐怕什么人的生活都很少有红军这样坏的。因为现洋缺乏,每 天每人的五分大洋的伙食钱,时常难以为继。仅仅发伙食钱,此外一切费用都省掉,每月都需要现洋万元以上,出发全靠打土豪。但一则打过的地方,没得打了;二则敌围得紧紧的;”
毛泽东
那时候苦成什么样子,我们难以想象。比如说盐吧,没有盐,战士们打仗没有力气,但是又被封锁买不到盐。怎么办,只好自己熬硝盐,就是挂墙角生出来的白粉去熬盐,更多的是用茅房下面的土来熬,甚至是墓地里的土来熬,经常有人吃了中毒的。
所以,毛主席不得不让已经跟随朱德上山的,湘南暴动8000多人,离开井冈山回湘南打游击。
第二个原因是,红军早期战术不成熟,牺牲过大。谁也不是天生战神,打仗总是要有失败有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基本组成有工人纠察队、有农会武装,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战术素养,而且武器装备还很原始。很多时候还要用大刀、长矛、梭镖打仗,所以,在前期的战斗中,牺牲很大,减员严重。所以,早期补充的兵员,牺牲的概率也最大。
在加上,共产国际的左倾路线很快干扰到井冈山的政策,本来红军刚刚在井冈山站稳脚跟,中共中央派来一个周鲁,到了井冈山就批评毛主席太“右倾”,要毛主席执行中共中央的“烧杀”政策,理由是不给敌人留下可用之地,同时还能逼迫农民跟着革命。这歪理,把毛主席气得够呛。但是,烧杀政策还是给井冈山群众留下了阴影,一定程度上,影响群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第三个原因就是,土地革命政策还不完善。
土地革命和参军问题有什么联系呢?
这其实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革命需要崇高觉悟,但也需要面对现实。要让千百年来被压迫在底层的农民迅速觉醒,除了宣传革命道路之外,最能让农民觉得革命对他们有利的事情,就是给他们分地分田,实现“耕者有其田”。
毛主席对农民太了解了,所以自从打出革命红旗,就把土地革命当成头等大事来干。能不能有效发动起群众踊跃参军参战,关键在于能不能实行彻底的土地革命政策,真正满足群众的利益。因此,上山后的第二年,1928年,毛主席就着手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完整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但是,由于缺乏经验,难免不完美。
井冈山土地法
1956年9月的八大上,毛主席回忆往事,曾实事求是地说:“我在井冈山搞的那个土地法很蹩脚,不是一个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十几年后。毛主席再次提到这部土地法时,又明确指出它的三点不足:“在这以前,是没有任何经验的。这个土地法有几个错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政府而不是属农民。禁止土地买卖。”
严格地讲,《井冈山土地法》是受苏俄革命时实行“土地国有”制的影响,没收地主的田地后归公,属于苏维埃政府所有,只交给农民耕种,不是分给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也不许买卖,当地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自然就不太高。红军中出身井冈山籍的人不多,主要原因正在于此。
而毛主席的伟大之处就是——善于迅速修正错误,弥补不足。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突围,于这年4月到达了江西南部兴国县。毛泽东第一次到兴国,就马上进行社会调查,并召开干部会议,再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就在文昌宫的住所里,他很快制定了一部新的土地法——《兴国土地法》。
这部土地法同《井冈山土地法》相比,有一个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打破苏俄模式,不再没收一切土地,只没收地主的田地分给农民。这等于是承认农民的土地私有。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打土豪、分田地”。
兴国土地法
自此,农民得到了真正属于自己而不是属于公家的土地,参军、参战、保家保田的积极性就马上调动起来了。
正如毛主席当时所说的:“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
正是由于《兴国土地法》解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英雄的革命老区兴国县掀起了参加革命的高潮,成为被毛主席誉为“第一等工作”的苏区模范县,也是全国最有名的“将军县”之一。
在兴国这个仅有28万人口的县里,15岁以上、45岁以下男子,除了残废的,都扛起枪走上前线,其中许多模范区,90%的青壮年入伍,先后有8万人参加红军和赤卫队。毛泽东、朱德创建的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时,8万红军中有2.7万是兴国县人,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只有2000人,等于长征每走一里路就倒下一名兴国人。
《兴国土地法》的精神,迅速其它根据地推广。比如另一个“将军县”——湖北黄安,农民也是通过分到了土地,踊跃参加红军。当时有歌谣唱道——“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毛泽东
黄安县参加红军的有5万人,牺牲的干部战士和群众共14万人。黄安后来改名红安,寓意就是烈士鲜血染红了大地。这个县后来出了解放军的61个将军,出了202个省军级干部,出了两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
毛主席创立的《兴国土地法》,由此完善了养兵、训兵、带兵、用兵的全流程,终于建立起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革命军队,并在此后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