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千古檄文梳理

  为袁绍檄豫州文

  陈琳

  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拟也。

  曩(nǎng)者[1],强秦弱主[2],赵高执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3],祖宗焚灭,汙[4]辱至今,永为世鉴。及臻[5]吕后[6]季年[7],产禄[8]专政,内兼二军[9],外统梁、赵[10];擅断万机,决事省禁[11];下陵上替[12],海内[13]寒心。

  于是绛侯[14]朱虚[15]兴兵奋怒,诛夷逆暴,尊立太宗[16],故能王道兴隆,光明显融: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司空曹操[17],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guàn)、徐璜[18]并作妖孽,饕餮(tāo tiè)[19]放横(hèng),伤化虐民;父嵩,乞匄[20]携养,因赃假位[21],舆金辇璧(yú jīn niǎn bì)[22],输货权门[23],窃盗鼎司[24],倾覆重器[25]。操赘(zhuì)阉遗丑[26],本无懿(yì)德[27],犭票(piào)狡[28]锋协[29],好(hào)乱乐祸。

  幕府[30]董统[31]鹰扬[32],扫除凶逆[33];续遇董卓,侵官暴国。於是提剑挥鼓[34],发命东夏[35],收罗英雄,弃瑕取用;故遂与操同谘(zī)[36]合谋,授以裨(pí)师[37],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tiāo)短略[38],轻进易退,伤夷折衄(nǜ)[39],数丧师徒;幕府辄[40](zhé)复[41]分兵命锐,脩[42]完补辑,表行东郡,领兖州刺史[43],被[44]以虎文[45],奖戚威柄[46],冀获秦师[47]一克之报。而操遂承资跋扈,恣行凶忒[48],割剥元元[49],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xiāo)悬[50]之诛,妻孥(nú)[51]受灰灭之咎[52]。

  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53]。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huàn)甲,席卷起征,金鼓响振,布众奔沮(jǔ);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位[54]: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55]于操也。

  后会銮驾返旆(pèi),群虏寇攻[56]。时冀州方有北鄙[57]之警,匪遑(huáng)离局[58];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操,使缮修郊庙,翊(yì)卫幼主[59]。

  操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省禁[60],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61],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弄戮在口,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62]者蒙隐戮,百僚钳口,道路以目[63],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

  故太尉杨彪,典历二司[64],享国极位。操因缘眦睚(zì yá),被[65]以非罪;榜楚[66]参并,五毒备至[67];触情任忒[68],不顾宪纲。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义有可纳,是以圣朝含听,改容加饰。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sì)报闻[69]。

  又梁孝王,先帝母昆[70],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71]。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72],所过隳(huī)突,无骸不露。

  身处三公之位[73],而行桀虏(jié lǔ)[74]之态,汙国害民,毒施人鬼。加其细致苛惨,科防互设;罾(zēng)缴[75]充蹊,坑阱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是以兖、豫有无聊[76]之民,帝都有吁嗟(xūjiē)之怨。

  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幕府方诘外奸,未及整训;加绪含容[77],冀可弥缝[78]。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袅雄。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强寇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79]。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80],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今乃屯据敖仓,阻河为固,欲以螳螂之斧[81],御隆车之隧。

  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82]育获[83]之士,骋良弓劲弩之势;并州[84]越太行,青州[85]涉济漯[86];大军汎[87]黄河[88]而角(jué)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jǐ)其后[89]。雷震虎步,并集虏庭[90]。若举炎火以焫[91](ruò)飞蓬,覆沧海以沃熛(biāo)炭[92],有何不灭者哉?

  又操军吏士,其可战者,皆出自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其余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杨之余众,覆亡迫胁,权时苟从[93];各被创夷,人为雠[94]敌。若回旆方徂,登高冈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95],必土崩瓦解,不俟(sì)[96]血刃。

  方今汉室陵迟[97],纲维弛绝;圣朝无一介[98]之辅,股肱(gǔ gōng)[99]无折冲[100]之势。方畿[101](jī)之内,简练之臣,皆垂头搨(tà)翼,莫所凭恃。虽有忠义之佐,胁于暴虐之臣[102],焉能展其节?又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托宿卫,内实拘执[103]。惧其篡逆之萌[104],因[105]斯[106]而作。此乃忠臣肝脑涂地[107]之秋,烈士[108]立功之会,可不勖(xù)哉[109]!

  操又矫命[110]称制,遣使发兵。恐边远州郡,过听[111]而给与,违众旅[112]叛,举以丧(sāng)名,为天下笑,则明哲不取也。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113]现兵,与建忠将军[114]协同声势。州郡各整义兵,罗落境界,举武扬威,并匡[115]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116]。

  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勿有所问。广宜恩信,班扬符赏[117],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迫之难。

  如律令![118]

  注释

  [1] 过去的意思。

  [2] 指正处抗秦时候的刘邦。

  [3] 公元前207年9月秦朝末年的望夷宫之变,这里指代秦朝灭亡。

  [4] 同“污”。

  [5] 等到的意思。

  [6] 指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公元前195年,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后世称吕后。

  [7] 晚年的意思。

  [8] 指吕后的侄子吕产和吕禄。

  [9] 指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重,任命吕禄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

  [10] 公元前181年,吕后曾封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

  [11]省减禁令

  [12] 最早出《左传·昭公十八年》,意思是在下者凌驾于上,在上者废弛无所作为。陵,通“凌”。

  [13] 当时认识的世界是天为圆形,地为四方,四方中间是为中国,四方之外为四海,所以海内指代天下。

  [14] 刘邦手下大将周勃,其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受封绛侯,吕后死后其与陈平一举谋灭吕氏势力。

  [15] 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章,吕后称制期间被封为朱虚侯,后来在诛灭吕氏的过程中有大功。

  [16] 汉高祖第四子刘恒,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后世称汉文帝。

  [17] 因是檄文,所以不叫尊字,而直呼名。后面也是如此。

  [18] 两人都是曹腾同事,东汉宦官,都曾任中常侍,前者封上蔡侯,后者封为武原侯,都为“五侯”之一。

  [19] 传说龙生九子中的第五子,是一种贪吃无度的怪兽,现在常形容吃货。

  [20] 同“丐”。

  [21] 前一句骂的是曹操父亲被过继的事情,后一句骂的是用钱买太尉官职的事情。

  [22]用车载运金银宝玉,形容腐败透顶。

  [23] 给权贵送重礼,形容溜须拍马。

  [24] 鼎为权力的象征,这里形容窃取高位。

  [25] 鼎为重器,就是权力,这里形容玷污高位,混乱朝纲。

  [26] 赘原意是指多余的,这里指曹嵩过继,阉指曹腾宦官身份,整句辱骂曹操卑微的出生。

  [27] 美好的道德。

  [28] 古代传说中两只狡猾凶恶的怪兽。

  [29]仗势凌人的意思。

  [30] 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的卫青,征克匈奴有功,在帐幕中被拜为大将军,故曰幕府。这里以及后面都指代大将军袁绍。

  [31] 督导统帅。

  [32] 此早前《诗·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这里指勇猛的手下将领。

  [33] 这里指袁绍一举杀尽宫中宦官的功绩。

  [34] 古代战阵擂鼓为前进,敲打金属即鸣金为撤退,所以有“一鼓作气”,“鸣金收兵”的说法。

  [35] 对董卓盘踞的长安、洛阳而言,反董联军驻守的白马,属于东部,而整个中国是为华夏,所以叫东夏。

  [36] 同“咨”。

  [37] 辅佐的部队。

  [38] 愚蠢轻佻,见识短浅。

  [39]受到创伤,遭到失败。

  [40] 立即,就。

  [41] 又。

  [42] 同“修”。

  [43] 袁绍曾推荐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后来又推荐为兖州刺史。

  [44] 同“披”。

  [45] 同“纹”。

  [46] 戚为斧头,柄为武器的把。这里形容激励将士。

  [47] 典出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的一场晋襄公率军在晋国郩山(今河南陕县东)隘道全歼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后世称秦晋郩(yáo崤)之战。

  [48] 恶。

  [49] 最早出战国策·秦策一》:“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百姓的意思。

  [50] 斩首悬挂示众。

  [51] 妻子儿女。

  [52] 关于边让死的时间各文有所不同。《后汉书·边让传》:“建安中,其乡人有构让于操,操告郡就杀之,文多遗失。”时间为196年到200年。而本文和《三国志》记载为是陈宫张邈联合吕布反叛发的其中一个原因,时间为兴平元年,即194年。所以推测可能范晔记载的《后汉书》出现错误。

  [53] 指曹操征讨徐州牧陶谦时候,张邈陈宫和吕布联合在兖州反叛的历史。

  [54] 指曹操围吕布于濮阳,为吕布所破,投靠袁绍,袁绍给曹操五千人,让他重新取得兖州的历史。方伯,兖州的老大。

  [55] 最早有《左传·成公十三年》:“ 文公 恐惧,绥静诸侯, 秦 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於西也。”大恩大德的意思。

  [56] 指汉献帝从长安返回洛阳的曲折经历。

  [57] 郊外边远的地方。

  [58] 公孙瓒攻击袁绍,冀州牧韩馥让位给袁绍的历史。

  [59] 指代汉献帝刘协。汉献帝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到达雒阳,当时16岁。

  [60] 曹操胁迫汉献帝刘协迁都到许昌的历史。

  [61] 汉代对尚书、御史、谒者三台的总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

  [62]典出汉武帝刘彻出台“白鹿皮币”的金融政策,有人告发大司农颜异嘴上不说,心里有想法,最后创造“腹诽”罪名处死。

  [63]最早出自《史记·周本纪》:“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64] 指同时被免职的司徒淳于嘉,司空张喜。

  [65] 蒙受。

  [66] 拷打。

  [67]典出西汉末年翟义首先掀起反抗王莽篡汉的大旗,后来失败,被王莽夷灭三族,以五毒参并同坑而葬。

  [68] 差错。

  [69] 指在许都由于看到汉献帝身边都是曹操的亲信,议郎赵彦为汉献帝陈言时策,结果被曹操杀害的这一事情。

  [70]西汉刘武,与汉景帝刘启同为窦太后所出,被封为梁王,死后谥号孝,后世称梁孝王。母昆指同母的弟兄。

  [71] 指根据《曹瞒传》记载,曹操曾经挖掘梁孝王的坟墓,偷盗金玉宝珠的这一事情。

  [72] 曹操专为盗墓取财所设的军事职位。

  [73] 指曹操,此时为司空,但朝廷大权其实一人在握。

  [74] 桀,又称夏桀,姓姒(sì),名履,谥号癸,夏朝最后一位君主,相传很残暴,商汤封谥号桀(凶猛的意思)。前文有《孔子家语》:“孔子曰:今人之言恶者,比之於桀、纣,民怨其虐,莫不吁嗟。”

  [75]猎取飞鸟的射具。这里都用来形容曹操残暴无德的行径。

  [76] 无聊,没有依赖。前文有《战国策》:“苏秦曰:上下相怨,民无所聊。”

  [77] 增加功绩,包含宽容。

  [78] 弥缝,补救的意思。前文有《左传》:“展喜对齐侯曰:桓公是以纠合诸侯,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

  [79] 指曹操偷偷帮助公孙瓒对付袁绍。

  [80] 指公孙瓒杀死全家老小后自杀。

  [81] 语出《庄子·人间世》:“蘧(qú)伯玉谓颜阖曰:汝不知夫螗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后世出成语“螳臂挡车”。

  [82] 指古代勇士中黄伯。语出古代杂家《尸子》:“中黄伯曰:余左执太行之犹而右搏彫虎。”后世有“雕虎焦原”的成语。

  [83] 指代周朝的夏育和战国时期乌获两位大力士。语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曰:乌获之力焉而死,夏育之勇焉而死。”

  [84]袁绍外甥高翰(干)为并州刺史。

  [85]袁绍过继的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

  [86] 境内的济水和漯(luò)水。

  [87] 同“泛”,漂浮的意思。

  [88] 黄色的黄河。当时对河流都称“水”,“河”专指“黄河”。

  [89] 指袁绍和荆州刺史刘表结盟,南北相克。

  [90] 古时对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的贬称,这里指代许都的曹操政权。

  [91] 焫飞蓬,点燃轻轻的蒿草。

  [92] 沃熛炭,浇灌燃烧的炭火。

  [93] 衡量时势,暂时跟从。

  [94] 同“仇”。

  [95]《 广雅》记载:“徽,幡也。”徽与挥古时通用。

  [96] 等待。

  [97] 衰微。

  [98] 语出《尚书》:“秦穆公曰:如有一介臣。”

  [99]语出《尚书大传》:“股肱,臣也。”

  [100] 冲,古代战车的一种。

  [101] 指皇帝的领地。

  [102] 指代曹操。

  [103] 拘执,拒捕的意思。

  [104] 小草发芽,这里解释为念头。

  [105] 顺着。

  [106] 卑鄙的人,骂人的话,指曹操。

  [107] 语出《史记·刘敬书孙通列传》:“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

  [108] 壮烈的勇士。

  [109] 语出《尚书》:“勖哉夫子!”勖,勉励的意思,如现在的加油。

  [110] 假托皇命。

  [111] 语出《战国策·燕策二》:“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郄(qiè),遂捐燕而归赵 。”过听,错误的听取。

  [112] 旅,帮助的意思。

  [113] 勒,统帅意思。

  [114] 指代张绣,其跟随张济,以军功升至建忠将军。

  [115] 匡,纠正的意思。

  [116] 著,显现的意思。

  [117]符赏,按照军令文书中所规定的数目奖赏。

  [118] 按照法令执行。

  檄吴将校部曲文

  陈琳 公元216年

  年、月、朔日,子尚书令彧,告江东诸将校部曲,及孙权宗亲中外:盖闻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夫见机而作,不处凶危,上圣之明也。临事制变,困而能通,智者之虑也。渐渍荒沈,往而不反,下愚之蔽也。是以大雅君子,于安思危,以远咎悔;小人临祸怀佚,以待死亡。二者之量,不亦殊乎?

  孙权小子,未辩菽麦,要领不足以膏齐斧,名字不足以洿简墨,譬犹鷇卵,始生翰毛,而便陆梁放肆,顾行吠主,谓为舟楫足以距皇威,江湖可以逃灵诛,不知天网设张,以在纲目;爨镬之鱼,期于消烂也。若使水而可恃,则洞庭无三苗之墟,子阳无荆门之败,朝鲜之垒不刊,南越之旌不拔。昔夫差承阖闾之远迹,用申胥之训兵,栖越会稽,可谓强矣。及其抗衡上国,与晋争长,都城屠于句践,武卒散于黄池,终于覆灭,身罄越军。及吴王濞,骄恣屈强,猖猾始乱,自以兵强国富,势陵京城,太尉帅师,甫下荥阳,则七国之军,瓦解冰泮,濞之骂言未绝于口,而丹徒之刃已陷其胸。何则?天威不可当,而悖逆之罪重也。

  且江湖之众,不足恃也。自董卓作乱,以迄于今,将三十载。其间豪桀纵横,熊据虎跱,强如二袁,勇如吕布,跨州连郡,有威有名,十有馀辈。其馀锋捍特起,鹯视狼顾,争为枭雄者,不可胜数。然皆伏鈇婴钺,首腰分离,云散原燎,罔有孑遗。近者关中诸将,复相合聚,续为叛乱,阻二华,据河渭,驱率羌胡,齐锋东向,气高志远,似若无敌。丞相秉钺鹰扬,顺风烈火,元戎启行,未鼓而破,伏尸千万,流血漂橹,此皆天下所共知也。是后大军所以临江而不济者,以韩约、马超,逋逸迸脱,走还凉州,复谷鸣吠;逆贼宋建,僭号河首,同恶相救,并为唇齿;又镇南将军张鲁,负固不恭,皆我王诛所当先加。故且观兵旋旆,复整六师,长驱西征,致天下诛。偏将涉陇,则建、约枭夷,旌首万里。军入散关,则群氐率服,王侯豪帅,奔走前驱。进临汉中,则阳平不守,十万之师,土崩鱼烂,张鲁逋窜,走入巴中,怀恩悔过,委质还降。巴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各帅种落,共举巴郡,以奉王职。钲鼓一动,二方俱定,利尽西海,兵不钝锋。若此之事,皆上天威明,社稷神武,非徒人力所能立也。

  圣朝宽仁覆载,允信允文,大启爵命,以示四方。鲁及胡、濩,皆享万户之封。鲁之五子,各受千室之邑。胡、濩子弟,部曲将校,为列侯将军已下,千有馀人。百姓安堵,四民反业,而建、约之属,皆为鲸鲵,超之妻孥,焚首金城,父母婴孩,覆尸许市。非国家钟祸于彼,降福于此也,顺逆之分,不得不然。夫鸷鸟之击先高,攫鸷之势也;牧野之威,孟津之退也。今者枳棘翦扞,戎夏以清,万里肃齐,六师无事。故大举天师百万之众,与匈奴南单于呼完厨,及六郡乌桓、丁令、屠各、湟中羌、僰,霆奋席卷,自寿春而南;又使征西将军夏侯渊等,率精甲五万,及武都氐羌、巴汉锐卒,南临汶江,扼据庸蜀;江夏襄阳诸军,横截湘沅,以临豫章,楼船横海之师,直指吴会,万里克期,五道并入,权之期命,于是至矣。

  丞相衔奉国威,为民除害,元恶大憝,必当枭夷。至于枝附叶从,皆非诏书所特禽疾,故每破灭强敌,未尝不务在先降后诛,拔将取才,各尽其用。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风响应。昔袁术僭逆,王诛将加,则庐江大守刘勋,先举其郡,还归国家;吕布作乱,师临下邳,张辽、侯成,率众出降;还讨眭固,薛洪、樛尚,开城就化;官渡之役,则张郃、高奂,举事立功;后讨袁尚,则都督将军马延、故豫州刺史阴夔、射声校尉郭昭,临阵来降;围守邺城,则将军苏游,反为内应,审配兄子,开门入兵。既诛袁谭,则幽州大将焦触,攻逐袁熙,举事来服。凡此之辈数百人,皆忠壮果烈,有智有策,折冲讨难,芟敌搴旗,静安海内,岂轻举措也哉!诚乃天启其心,计深虑远,审邪正之津,明可否之分,勇不虚死,节不苟立,屈伸变化,唯道所存,故乃建丘山之功,享不赀之禄。朝为仇虏,夕为上将,所谓临难知变,转祸为福者也。若夫说诱甘言,怀宝小惠,泥滞苟且,没而不觉,随波漂流,与熛俱灭者,亦甚众多,吉凶得失,岂不哀哉!昔岁军在汉中,东西悬隔,合肥遗守,不满五千。权亲以数万之众,破败奔走。今乃欲当御雷霆,难以冀矣。

  夫天道助顺,人道助信,事上之谓义,亲亲之谓仁。盛孝章,君也。而权诛之;孙辅,兄也,而权杀之。贼义残仁,莫斯为甚!乃神灵之逋罪,下民所同雠。辜仇之人,谓之凶贼。是故伊挚去夏。不为伤德,飞廉死纣,不可谓贤。何者?去就之道,各有宜也。丞相深惟江东旧德名臣,多在载籍,近魏叔英秀出高峙,著名海内,虞文绣砥砺清节,耽学好古;周泰明当世后彦,德行修明,皆宜膺受多福,保乂子孙。而周盛门户,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湮没林莽,言之可为怆然。闻魏周荣、虞仲翔各绍堂构,能负析薪,及吴诸顾、陆旧族长者,世有高位,当报汉德,显祖扬名。及诸将校,孙权婚亲,皆我国家良宝利器,而并见驱迮,雨绝于天。有斧无柯,何以自济?相随颠没,不亦哀乎!盖凤鸣高冈,以远罻罗,贤圣之德也。鸋鴂之鸟,巢于苇苕,苕折子破,下愚之惑也。

  今江东之地,无异苇苕,诸贤处之,信亦危矣。圣朝开弘旷荡,重惜民命,诛在一人,与众无忌,故设非常之赏,以待非常之功,乃霸夫烈士奋命之良时也,可不勉乎!若能翻然大举,建立元勋,以应显禄,福之上也。如其未能,算量大小,以存易亡,亦其次也。夫系蹄在足,则猛虎绝其蹯;蝮蛇在手,则壮士断其节。何则?以其所全者重,以其所弃者轻。若乃乐祸怀宁,迷而忘复,暗大雅之所保,背先贤之去就,忽朝阳之安,甘折苕之末,日忘一日,以至覆没,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救之,亦无及已。故令往购募爵赏,科条如左。檄到,详思至言,如诏律令。

  译文

  大汉建安二十一年十月初一,大汉尚书令荀彧,告江东各位将校军官,及孙权的各位亲族宗室得知:祸福没有无缘无故就降临人间的,全是因为人自己做的事造成的。人都会见机行事,不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这就是做人处事的最高明的方法。面临各种不同的事情能随机应变,在困境中能找到出路,这是有智慧的人经常考虑的事。渐渐使自己沉溺于纷乱的事情,只知道去的路而不知道回来,这是最愚蠢的人才做的事。所以雅量高致的君子,会居安思危,已过去的经验教训为借鉴,避免自己做后悔的蠢事;小人则在面临祸事到来时,不知所措,坐以待毙。两种人的差距,不是很悬殊吗?

  东吴孙权小子,还没有学会分辨小麦、高粱,掌握的知识不足使刀斧更锋利,名字不足以笔墨纸砚更加能少用,就像嗷嗷待铺的雏鸟,才刚刚长出一点绒毛,便开始跳着走路,肆无忌惮,十分嚣张,回头大声鸣叫。孙权认为他东吴有长江天险阻挡大汉朝廷的大军,有江河湖波的藏身可以免除被追杀的命运,却不知道大汉朝廷大军已经布好了天罗地网;东吴就像放到锅里的鱼一样,等着被慢慢煮烂了。如果说有江河阻隔可以有恃无恐,那就不会留下上古时代黄帝征伐叛乱的三苗部落后的战场废墟,也不会有战国时郑国大将驷子阳征讨楚国时在荆门的失败,辽东的边境堡垒没有拆除,南越地区的旗帜没有拔掉。

  昔日吴国国王夫差顺着越王勾践北伐的路线,用伍子胥训练出来的精兵,攻入越国都城会稽城,可以说是非常强大的实力了。待到吴国北上与当时的中原大国相抗衡,与晋国争夺中原,越王勾践乘机攻入吴国都城姑苏,吴国军队全部在黄池溃败,终于全军覆灭,夫差自己被越国军队俘虏后杀掉。

  大汉孝景皇帝时的诸侯王,吴王刘濞,骄横狂妄,举兵反叛大汉朝廷,自以为吴国国家富强、军队强大,势必会直捣大汉都城长安,大汉名将太尉周亚夫,率领汉军平叛,才刚攻下荥阳,起兵反叛的七国军队就烟消云散,刘濞痛骂朝廷的檄文还在人们耳边回响,他已经在丹徒被杀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汉朝廷的天威势不可当,而且谋逆反叛朝廷是非常重的大罪!是得不到天下臣民百姓的支持的!江东孙权所依仗的江河,是不足以成为屏障的。

  从董卓作乱开始,到现在有三十年了,几十年中有无数的豪杰纵横天下,以强大的军力盘踞一方,有军队强大的如袁绍、袁术二人,有勇猛善战的如吕布等等,这些军阀占领的地盘,连着一个又一个州郡,有威名有实力,连续占领都有十多年了。其他各路豪杰争相崛起,像鹰一样、如狼一般,争当一方诸侯,多的数都数不过来。最后他们的结局都是人死军灭,身首异处,他们曾管辖过的庞大的军队和百姓,像云烟一样消散得无影无踪,就没有留下一点军民人等。

  离现在很近的有关中诸将,他们聚集在一起,继续发动叛乱,阻断华山、华阴两条道路,占据黄河渭河一带,驱赶居住在当地的羌人,兵锋所指向东而来,士气高涨,气势冲天,好像是天下无敌的样子。大汉丞相曹操持斧钺,带领羽林军,身披红色战袍,率领朝廷大军,攻打关中叛军,还没有击鼓,就已经攻破了叛军占据的城池,成千上万的人战死,流的血都可以把船飘起来了,这是天下都知道的事情。随后朝廷大军在长江边上战斗力不足,是因为关中叛将韩约、马超从大军包围中逃脱了,回到凉州后,重新召集军队发动叛乱,逆贼宋建,自称河首平汉王,与马超、韩越汇集在一起,形成唇齿相依的局势。后来又有大汉镇南将军张鲁,占据汉中险要的地区,对朝廷极不恭敬,都是我朝廷大军首先应该剿灭的。

  因此朝廷决定整顿军备,向西进行征讨,发动天下兵马剿灭这些叛军。朝廷派了偏将攻打凉州,逆贼宋建、韩约被斩首,并将二人的首级传示天下。朝廷大军又攻入进入汉中的要道大散关,汉中地方的氐族人在首领率领下向朝廷大军投降,氐人的首领将军们,为朝廷大军充当先锋,向前进攻。临近汉中张鲁的地盘,攻下阳平关,汉中十万大军,像土墙一样被推倒了,像鱼一样被煮烂了,张鲁从大军包围中逃脱,进入蜀中巴中地方,感念朝廷对他的恩德,悔过自己的罪过,又回来投降了朝廷。汉中巴中地方的巴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各自率领自己的部落,向朝廷献上巴郡,并就任朝廷委任的官职。战鼓一旦敲动,凉州、汉中两个地方都被平定了,大汉朝廷的势力到了青海湖边上,朝廷大军将士们的兵器还都没有磨钝呢!想这样的事,都是因为上天的威严圣明,大汉朝廷的英明神武,不是只靠人力能够完成的业绩。

  我大汉朝廷圣明神武,对天下臣民百姓宽容仁慈,讲信义讲道德,给天下有功之人大规模封赐爵位和官职,以此向四方昭示大汉朝廷的信义。张鲁、羌戎各族及汉水地区的有功之臣,都享受到了万户侯的爵位,张鲁的五个儿子都被封爵千户侯,羌戎各族及汉水地区的有功之臣的子弟、属下大小将校军官,被封爵在列侯及将军以下官职的,有一千余人。此后,两地百姓安居乐业,而送检、韩越的妻儿家人却被他们连累无辜被杀,马超的父母妻子儿女在金城郡被杀,老人女人和孩子的尸体,在街市上陈列,这并不是国家要降罪给他们,而是他们自己招来的祸事,朝廷给两地百姓带来好事,顺从朝廷和反叛朝廷的下场截然不同,朝廷也不得不这样做。

  猎捕雄鹰要先抓飞得最高的,这是猎鹰的规矩;商灭夏的牧野之战,周灭商的孟津之战,就是这个道理。现在的天下,杂草和乱枝已经被清除干净,羌戎之地和中原各地已经平定,万里江山已经整肃完毕,朝廷大军已经休整结束。所以朝廷发动百万大军,与匈奴南单于呼完厨,及北方六郡的乌桓、丁令各族作战,又平定了黄河、湟湟水之间的羌人、僰人,亦席卷天下之势,从寿春郡向南进攻;又派征西将军夏侯渊等,率精兵五万,带领及武都郡的氐羌部族士兵、巴中汉中两郡的精锐士卒,南临汶江县,扼守占据了大庸和蜀地边界地方;江夏郡和襄阳郡的各路军队,截断了湘江和沅江,进军到了豫章郡城下。各类战船旌旗帆幔遮天蔽日,直指孙权的都城建业,五路大军,万里行军,按期会合在长江上,只等朝廷的号令一到,立即展开进攻。

  大汉丞相曹操,身负国家重托,代表朝廷的威严,为天下万民除害,凡各地反叛朝廷的元凶首恶,必定会被斩首示众。至于那些依附于这些元凶首恶的人们,不是朝廷诏书明令缉拿的要犯,所以每次击破叛军,都是先招降,后面才诛杀不愿投降的人,对投降过来的将校军官,按照各自的才能委以官职。所以想立功的将士官民,没有不翘首盼望朝廷大军到来,听闻大军到处就前去投奔。

  昔日袁术叛逆朝廷,自称皇帝,朝廷大军将要讨伐,就有庐江大守刘勋,首先率领全郡军民归降朝廷;吕布作乱时,军队攻到下邳城下,吕布的部将张辽、侯成,率众出降;讨伐黑山贼寇眭固时,他的部将薛洪、樛尚,开城率众归顺朝廷;官渡之战时,袁绍部将张郃、高奂,率军归降;后来朝廷大军征讨袁绍之子袁尚时,袁绍的部将都督将军马延、原豫州刺史阴夔、射声校尉郭昭,临阵来降;围困邺城时,袁绍的部将将军苏游,反为内应,袁绍的谋士审配的侄子审荣,开门放朝廷军队入城;在征讨袁绍另一子袁谭时,幽州大将焦触,赶走袁绍另一子袁熙,率军来降。凡坐过这类事的人有数百人之众,都是忠诚勇敢果决壮烈之人,有智谋有计策,奋勇讨伐叛军,举旗进攻,使天下安定,这些不可能是轻易就能办到的!这时朝廷的号召感动了他们,计划周密,思虑深沉,审视正义与邪恶,明辨是非,勇敢的人不会白死,有气节的人不会苟活在叛军阵营,各种曲折变化,都是为了天下大道,所以建立了像山岳一样的功业,获得了朝廷极高的待遇。白天还是朝廷的敌人,到了晚上就成为朝廷的上将军,这就是面临艰难知道改变,把祸事转变为好事的原因啊!如果说利用甜言蜜语,小恩小惠,拉拢苟且之人,快失败了都不觉得,随泼逐流,和叛军一起毁灭,这样的人也有很多,他们对自己的吉凶祸福看不清楚,不是非常悲哀的事吗!

  去年朝廷大军在汉中,东西相隔数千里,在合肥城留守的军队不足五千人。孙权亲自率领数万大军,被合肥守军击败逃走。今天想要抵挡以雷霆万钧之势攻来的朝廷大军,这不是妄想吗?

  上天会帮助顺应天时的人,世人会帮助讲信义的人。恭敬地对待上级称作义,爱天下的人称作义仁。层任吴郡太守的盛孝章是个君子,孙权却杀了他,残害践踏仁义,没有比孙权做得更加过分的了!是神灵都要追究的罪过,万民百姓都要当做仇人去痛恨。辜负了对自己好的人,称为仇敌,所以有伊尹离开夏朝廷;为了不违反自己的道德准则,飞廉为了商纣王而死,不可说不是贤人!为什么这样说呢?离去还是回来都有自己合适的道理。

  曹丞相知道,江东有德的名士多数在家乡居住,当今的名士魏书英品行高洁,天下闻名;虞文绣为人耿直,清廉有气节,沉迷于学问,好作古文;周泰明当世的后起之秀,德行修明,都应该接受朝廷的封赐,惠及子孙。而周盛的家人和族人无辜被杀,活下来的人流离失所,藏身在深山老林中,不知所终,说来让人感到伤悲。听说魏周荣、虞仲翔是东吴的大族,能够背负朝廷的重托,还有东吴顾陆两姓世家大族,世代都做朝廷高官,应该报答朝廷的恩德,以光宗耀祖。至于孙权的各部将校军官,孙权的儿女亲家,都是我国家的良臣勇将,而被无辜牵连,自绝于天地,为何不自己找个好出路呢?如果他们跟随孙权的小朝廷一起覆灭,不是非常可惜吗?凤凰在高岗上鸣叫,远离抓鸟的网,这是因为凤凰有着贤圣的美德!袜雀把自己的鸟窝建在芦苇丛中,一旦芦苇破了它的鸟窝和子女就都没有了,这是因为它是愚蠢的鸟儿。

  现在的江东之地,就像袜雀建窝的芦苇一样,各位贤能之士在那里,相信是非常危险的。大汉朝廷开明宽容、气魄宏大,重视爱惜江东官民百姓的性命,只诛杀孙权一人,与众人没有关系。所以设了非常高的赏赐,准备奖给立下非常之功的人,这正是勇猛忠烈之士报效国家的时候,还不互相勉励完成非常之功吗!如果有人能幡然醒悟,建立不世的功勋,获得荣耀的爵位,是上等的好事。如果不能立下不世功勋,按照功劳的大小给以赏赐,以生存代替灭亡,就是次一等的待遇。把自己的脚步束缚在土地上,就像猛虎不上前去;把蛇抓在手上,壮士打断了它的骨节,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保全的就是重要的,抛弃的就是次要的。如果乐于看见祸事降临,迷途不知返回,放弃天下大道,背离先贤的教诲,看不见祸事早晚要来,情愿做芦苇丛中的鸟,每天在糊涂中度过,等到朝廷大军一到,东吴将玉石俱焚,就是想救也来不及了。

  所以命令前去准备赏赐所用的财物器具,每一条都如上面所列。檄文到时,江东官民百姓,要好好想想上面说的话,按照朝廷的律令执行!

  檄文的作者和历史背景

  《檄吴将校部曲文》作者陈琳,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建安七子”之一。陈琳生年不详,只知道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应该与“建安七子”中另一位文学家,孔子后人孔融年龄相当。陈琳擅长撰写章表书檄,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在当时与阮禹齐名。

  汉灵帝末年,陈琳任汉灵帝的国舅、大将军何进府上的主簿。何进死后,陈琳避难逃到袁绍帐下,做了袁绍的幕府主簿。 袁绍战败后,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惜他的才华,不追究他的罪过,让他担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此后凡是军国书檄,多为陈琳和另一位文人阮瑀所作。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天下爆发大疫,陈琳染疾逝世。

  《檄吴将校部曲文》是陈琳站在朝廷立场,为讨伐孙权所作的檄文。校:校者营垒之称,故谓军之部为校。部曲:古时军队的编制单位。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

  《檄吴将校部曲文》题目的意思,写给吴国将军军营的檄文。此文写于建安二十一年魏征吴之时。《檄豫州》与《檄吴将》同为陈琳檄文代表作,但写法不一样。檄豫州的讨伐对象是主帅曹操,檄吴将的讨伐对象不是吴主子孙权,而是意在动摇军心,对吴将校部曲加以分化。全文隶事聘词,气势回荡,反正开合,谋篇甚善,不失为名篇。

  此檄文诞生一千八百年来,与《檄豫州》一样作为陈琳的代表作,被后人广泛传颂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骆宾王)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2)。昔充太宗下陈(3),曾以更衣入侍(4)。洎乎晚节(5),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 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6),陷吾君于聚麀(7)。加以虺蜴为心(8),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 (9),弑君鸩母(10),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 虚侯之已亡(11)。燕啄皇孙(12),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13),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14)。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15),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 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16),铁骑成群,玉轴相接(17)。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18);江浦黄 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19),剑气冲而南斗平。暗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20)。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叶周亲(21),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22)。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23),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24),共立勤王之勋(25),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 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大意]

  (一)自“伪临朝武氏者”至“识夏庭之遽衰”

  记叙武氏狐媚惑主,窥窃神器。(藉斥武氏之罪说明起义的理由)

  (二)自“敬业皇唐旧臣”至“何功不克”

  记叙徐敬业志安社稷,故举义旗以清妖孽。

  (三)自“公等或居汉地”至“竟是谁家天下”

  说明勤王者有功,观望者将诛。

  [主旨]

  说明兴师讨武之理由(在安社稷、清妖孽)。(篇腹(二))

  [文体]

  形式为应用文(檄);内容为论说文。

  注释

  1、伪:指非法的,表示不为正统所承认的意思。临朝:莅临朝廷掌握政权。

  2、地:指家庭、家族的社会地位。

  3、下陈:古人宾主相馈赠礼物、陈列在堂下,称为“下陈”。因而,古代统治者充实于府库、内宫的财物、妾婢,亦称“下陈”。这里指武则天曾充当过唐太宗的才人。

  4、更衣:换衣。古人在宴会中常以此作为离席休息或入厕的托言。《汉书》记载:歌女卫子夫乘汉武帝更衣时入侍而得宠幸。这里借以说明武则天以不光彩的手段得到唐太宗的宠幸。

  5、洎(jì):及,到。晚节:后来。

  6、春宫:亦称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后人常借指太子。

  7、私:宠幸。

  8、嬖(bì)宠爱。

  9、蛾眉:原以蚕蛾的触须比喻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这里借指美女。

  10、掩袖工谗:说武则天善于进谗害人。《战国策》记载:楚怀王夫人郑袖对楚王所爱美女说:“楚王喜欢你的美貌,但讨厌你的鼻子,以后见到楚王,要掩住你的鼻子。”美女照办,楚王因而发怒,割去美女的鼻子。这里借此暗指武则天曾偷偷窒息亲生女儿,而嫁祸于王皇后,使皇后失宠的事(《新唐书·后妃传》)。

  11、狐媚:唐代迷信狐仙,认为狐狸能迷惑害人,所以称用手段迷人为狐媚。

  12、元后:正宫皇后。翚翟(huī dí):用美丽鸟羽织成的衣服,指皇后的礼服。翚,五彩雉鸡。翟,长尾山鸡。

  13、聚麀(yōu):多匹牡鹿共有一匹牝鹿。麀,母鹿。语出《礼记·曲礼上》:“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这句意谓武则天原是唐太宗的姬妾,却当上了高宗的皇后,使高宗乱伦。

  14、虺蜴(huǐ yì):指毒物。虺,毒蛇。蜴,蜥蜴,古人以为有毒。

  15、狎:亲近。邪僻:指不正派的人。

  16、忠良:指因反对武后而先后被杀的长孙无忌、上官仪,褚遂良等大臣。

  17、杀姊屠兄:据《旧唐书·外戚传》记载: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之后,陆续杀死侄儿武惟良、武怀远和姊女贺兰氏。兄武元庆、武元爽也被贬谪而死。

  18、弑君鸩(zhèn)母:谋杀君王、毒死母亲。其实史书中并无武后谋杀唐高宗和毒死母亲的记载。弑,臣下杀死君王。鸩,传说中的一种鸟,用其羽毛浸酒能毒死人。

  19、窥窃神器:阴谋取得帝位。神器,指皇位。

  20、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指唐高宗死后,中宗李显继位,旋被武后废为庐陵王,改立睿宗李旦为帝,但实际上是被幽禁起来(事见《新唐书·后妃传》)。二句为下文“六尺之孤何在“张本。

  21、宗盟:家属和党羽。

  22、霍子孟:名霍光,西汉大臣,受汉武帝遗诏,辅助幼主汉昭帝;昭帝死后因无后,故而由昌邑王刘贺继位,刘贺荒嬉无道,霍光又废刘贺,更立宣帝刘病已,是安定西汉王朝的重臣(《汉书·霍光传》)。作:兴起。

  23、朱虚侯:汉高祖子齐惠王刘肥的次子,名刘章,封为朱虚侯。高祖死后,吕后专政,重用吕氏,危及刘氏天下,刘章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合谋,诛灭吕氏,拥立文帝,稳定了西汉王朝(《汉书·高五王传》)。

  24、“燕啄皇孙”二句:《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时有童谣说“燕飞来,啄皇孙”。后赵飞燕入宫为皇后,因无子而妬杀了许多皇子,汉成帝因此无后嗣。不久,王莽篡政,西汉灭亡。这里借汉朝故事,指斥武则天先后废杀太子李忠、李弘、李贤,致使唐室倾危。祚,指皇位,国统。

  25、“龙漦(chí,此字读音存在争论,另一种读音为lí离)帝后”二句: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当夏王朝衰落时,有两条神龙降临宫庭中,夏后把龙的唾涎用木盒藏起来,到周厉王时,木盒开启,龙漦溢出,化为玄鼋流入后宫,一宫女感而有孕,生褒姒。后幽王为其所惑,废太子,西周终于灭亡。漦,涎沫。遽(jù),急速。

  26、冢子:嫡长子。李敬业是英国公李勣的长房长孙,故有此语。

  27、先帝:指刚死去的唐高宗。

  28、宋微子:即微子启,他是殷纣王的庶兄,被封于宋,所以称“宋微子”。殷亡后,微子去朝见周武王,路过荒废了的殷旧都,作《麦秀歌》来寄托自己亡国的悲哀(《尚书大传》)。这里是李敬业的自喻。

  29、良:确实、真的。以:缘因。

  30、袁君山:东汉时人桓谭,字君山。袁君山之“袁”,通假“桓”。汉光武帝时为给事中,因反对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而被贬为六安县丞,忧郁而死(事见《后汉书·桓谭传》)。

  31、社稷:原为帝王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借指国家。

  32、宇内:天下。推心:指人心所推重。

  33、爰:于是。

  34、百越:通“百粤”。古代越族有百种,故称“百越”。这里指越人所居的偏远的东南沿海。

  35、三河:洛阳附近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是当时政治中心所在的中原之地。

  36、玉轴:战车的美称。

  37、海陵: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省泰州市,地在扬州附近,汉代曾在此置粮仓。红粟:米因久藏而发酵变成红色。靡:无,不。

  38、江浦:长江沿岸。浦,水边的平地。黄旗:指王者之旗。

  39、班声:马嘶鸣声。

  40、喑(yīn)呜、叱吒(zhà):“吒”通“咤”,发怒时的喝叫声。

  41、公等:诸位。家传汉爵:拥有世代传袭的爵位。汉初曾大封功臣以爵位,可世代传下去,所以称“汉爵”。

  42、或协周亲:指身份地位都是皇家的宗室或姻亲。协,相配,相合。周亲,至亲。

  43、膺(yìng):承受。爪牙:喻武将。

  44、顾命:君王临死时的遗命。宣室:汉宫中有宣室殿,是皇帝斋戒的地方,汉文帝曾在此召见并咨问贾谊,后借指皇帝郑重召问大臣之处。

  45、一抔(póu)之土:语出《史记·张释之传》:“假令愚民取长陵(汉高祖陵)一抔土,陛下将何法以加之乎?”这里借指皇帝的陵墓。六尺之孤:指继承皇位的新君。

  46、送往事居:送走死去的,侍奉在生的。往,死者,指高宗。居,在生者,指中宗。

  47、勤王:指臣下起兵救援王室。

  48、旧君:指已死的皇帝,一作“大君”,义近。

  49、“同指山河”二句:语出《史记》,汉初大封功臣,誓词云:“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这里意为有功者授予爵位,子孙永享,可以指山河为誓。

  50、穷城:指孤立无援的城邑。

  51、昧:不分明。几(jī):迹象。

  52、贻:遗下,留下。后至之诛:意思说迟疑不响应,一定要加以惩治。语见《周礼·大司马》,原句为“比军众,诛后至者。”

  那个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个温和善良之辈,而且出身卑下。当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机会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后来,不顾伦常与太子(唐高宗李治)关系暧昧。隐瞒先帝曾对她的宠幸,谋求取得在宫中专宠的地位。选入宫里的妃嫔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个都不放过;她偏偏善于卖弄风情,象狐狸精那样迷住了皇上。终于穿着华丽的礼服,登上皇后的宝座,把君王推到乱伦的丑恶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肠,凶残成性,亲近奸佞,残害忠良,杀戮兄姊,谋杀君王,毒死母亲。这种人为天神凡人所痛恨,为天地所不容。她还包藏祸心,图谋夺取帝位。皇上的爱子,被幽禁在冷宫里;而她的亲属党羽,却委派以重要的职位。呜呼!霍光这样忠贞的重臣,再也不见出现了;刘章那样强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燕啄皇孙”歌谣的出现,人们都知道汉朝的皇统将要穷尽了;孽龙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宫庭里,标志着夏后氏王朝快要衰亡了。

  我李敬业是大唐的老臣下,是英国公的嫡长孙,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训示,承受着本朝的优厚恩典。宋微子为故国的覆灭而悲哀,确实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谭为失去爵禄而流泪,难道是毫无道理的吗!因此我愤然而起来干一番事业,目的是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依随着天下的失望情绪,顺应着举国推仰的心愿,于是高举正义之旗,发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南至偏远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铁骑成群,战车相连。海陵的粟米多得发酵变红,仓库里的储存真是无穷无尽;大江之滨旌旗飘扬,光复大唐的伟大功业还会是遥远的吗!战马在北风中嘶鸣,宝剑之气直冲向天上的星斗。战士的怒吼使得山岳崩塌,云天变色。拿这来对付敌人,有什么敌人不能打垮;拿这来攻击城池,有什么城市不能占领!

  诸位或者世代蒙受国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亲,或者是负有重任的将军,或者是接受先帝遗命的大臣。先帝的话音好象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坟上的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该依托谁!如果能转变当前的祸难成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旧主和服侍当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皇室的功勋,不至于废弃先皇的遗命,那么各种封爵赏赐,一定如同泰山黄河那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暂时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

  请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这道檄文颁布到各州各郡,让大家都知晓。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 古诗赏析

  艺术价值

  作为军用文书的檄文,本篇确实达到了“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文心雕龙·檄移》)的要求。首段历数武氏罪恶昭彰,警醒李唐社稷面临生死存亡之秋,为兴兵讨武铺垫了充足的理由,可谓“事昭而理辨”;次段接写敬业举义之名正言顺和兵威强盛之必胜无疑,可谓气盛京藩,文武响应,示之以大义,动之以刑赏,更是理直气壮,慷慨果断。

  首段分两层:先历数武氏之罪不容诛,紧扣首句一个”伪”字(篡位不合法、非正统)。第二层先以呼吁领起,前两段感叹王佐之臣已被杀尽,讥刺现有朝臣中再无霍光、刘章那样辅佐;以汉成帝后赵飞燕,周幽王褒拟为喻,直斥武后是亡国灭君的祸根,说明李唐社稷危在旦夕。为下段写兴兵讨武、匡扶唐室刻不容缓,做了有力铺垫。

  次段亦分两层,先写起兵之正义,再写其兵威之壮大。从多方面铺张扬厉,说明天时、地利、人和均占优势,必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整段从道义之正和实力之强两方面来争取人心,理直气壮,慷慨磅礴,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骆宾王提出了文章的主人公——李敬业。敬业乃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英国公徐世绩之后,所以骆宾王说:“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寥寥数语就表明李敬业为国尽忠的决心,其言语使人信服,富有号召力。之后文章由痛诉武则天的暴行转而号召宗室功勋、人民大众团结起来反对武氏之暴行、拯救大唐江山水火之中。“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末段针对各方先示之以大义:前四句呼吁在朝诸君,皆厚蒙国恩重托,不论宗室异姓,讨逆义不容辞;接以“一抔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诘问,激发故君之思和新君之危,是动之以深情。再以“凡诸爵赏,同指山河”正面饵之以赏赐:以不察征兆,“后至之诛”怀之以刑罚。末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气势磅礴,充满必胜信心,成为后世经常引用的警句。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第一句话就表明了,武则天的伪善。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中少有的毒妇,其任用酷吏、奢靡淫乱、兴佛伤民,陷大唐锦绣山河于水深火热之中,屠杀皇室宗亲、功勋权贵,是一个双手粘满皇室和人民鲜血的屠夫、一个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暴君。骆宾王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乃反武之至文。文章从开头就直指武则天的种种恶性,精明简洁、鞭挞入理,将一个丑陋猥亵的毒妇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使读者愤恨、听者泣涕,皆哀大唐之不幸、怒武贼之淫虐。文章写武则天淫乱的“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等,将其靡乱不堪的私生活及为达目的兜弄色相、出卖肉体的事实交代的一清二楚,在我们的眼中出现了一个可比妓女的形象。如果仅仅如此,也不过是商纣王的妲己、周幽王的褒姒等惑主之狐姬耳。但事实并非如此,武则天还有很大的野心,“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自掌权以来残暴不仁,“近狎邪僻,残害忠良”。骆宾王如实的记录了其恶绩,“杀姊屠兄,弑君鸩母”,对于其罄竹难书的罪行骆只用了一句话形容:“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虽然仅止一句却概括了宇宙的一切,充分的说明武则天罪恶之深以为世人所不容。武则天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她的淫乱、她的残暴都是为了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包藏祸心,窥窃神器”。为了这样的终极野心武则天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大肆排除异己、任用亲信、屠杀宗室、罢黜功勋,致使大唐江山风雨飘摇,“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一时之间先代君王所打下来的大唐帝国几欲崩溃。

  以振奋人心之语、发人深省之言,刺武氏之痛处、壮义军之声望。并近一步形容反武的可能性必然性,“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夸张的形容义军的强大威猛,既振奋己方的士气、争取民众的支持,又威慑敌军、打击武氏的气焰。提出“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文章达到高潮,使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激情澎湃,读到此处尚感心动,可见当时之人。这是这篇檄文最鼓动人心之出,我们可以想象当年一个个热血男儿读及此处,投笔从戎、舍身报国的情景,可以说此处是文章的精华,是今古檄文的典范。在体会激情之后,话锋一转又循循善诱说服意志不坚定的亲贵,动只以情晓之以里,以无法回避和驳斥的话语再次强调讨武的必要,提出“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并指出“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与李室江山共存亡的必要,最后提出苍凉的提问,“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再次将文章带入小高潮,以发人深省的方式结局。

  《为李敬业讨武曌檄》笔力雄健,行文流畅,其名垂千古的文学价值向为学人所尊奉。或许其历数武氏罪状极具文献价值,在最终将武氏钉于历史的耻辱柱上功不可没。如果将此文印证于其创作时代,又会从其文里文外,体味出它隐涵深刻的历史文化命题。其中尤以社会权力的形成与维系、知识分子与当权者的关系,最为令人警醒。这方面的严酷,不仅构成了知识分子几千年来的困惑,同时也与几千年来知识阶层沉重而扭曲着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千古以下仍令人深思难解。

  本篇通体骈四俪六,不仅句式整饬而略显错综(四四四四、四四六六、六四六四、四六四六参差成趣;每句中的音步变化如四字句有二二结构,有一三结构;六字句有三三、三一二、二二二、二四、四二等结构),平仄相对而低昂有致(如“入门见嫉”四句,一三两句,二四两句平仄完全相反对应),对仗精工而十分自然(如“南连百越”对“北尽三河”,“海陵红粟”对“江浦黄旗”,不仅词性、句法结构相对,而且方位、地名、颜色等事类也相对),用典贴切委婉而不生硬晦涩(如用霍子孟、朱虚侯、赵飞燕、褒姒、宋微子,桓君山等典故),词采华艳赡富而能俊逸清新;尤其难得的是,无论叙事、说理、抒情,都能运笔如神,挥洒自如,有如神工巧铸,鬼斧默运,虽经锻炼而成,却似率然信口。音节美与文情美达到了高度统一,堪称声文并茂的佳作;与六朝某些堆砌典故藻饰、晦涩板滞、略无生气的骈体文,自有霄壤之别;而与王勃的《滕王阁序》,堪称骈文的双璧。

  全篇雄文劲采,足以鼓舞斗志;事彰理辩,足以折服人心。李敬业的举义,终被武则天的三十万大军彻底打垮了,骆宾王从此也“亡命不知所之”(《新唐书》本传),然而他的这篇檄文却传颂千古,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人文价值

  《为李敬业讨武曌檄》的巨大人文价值集中体现在其篇首,即历数武氏罪状的部分,不仅为历史提供了一个丑恶的统治样本,也提示了一些历史未解之谜。为方便叙述,将这一部分内容分句标识。其文曰:

  “1、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

  2、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

  3、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4、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

  5、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

  6、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7、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

  8、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

  9、近狎邪僻,残害忠良。

  10、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所同嫉,天地所不容。”够了。

  引文至此,已基本体现了该文的巨大价值——其可证实内容已足为世人提供一个道德败坏的掌权者的标本;而其不可证实部分,则给研究者指出了用力的方向。

  1、文章开头就将当时的现状与历史结合到了一起。现实是什么?皇帝已经成年,太后临朝称制与古制不合。更值得诧异的是,这个违制称制的太后的品行也很成问题。“性非和顺”确有所指。早年唐高宗为立武氏为后,欲废当时的皇后王氏,为此与大臣褚遂良见解不合。高宗出言叱退遂良,一直藏在帏帐之后的武氏出言道“何不扑杀此獠”。“地实寒微”或有数解。武氏之父地位本不甚高,她在自己家里因非正室所出,就更见低微。正因为此,武氏在太宗宫中只是一介才人,此其一。武氏被唐高宗从沙门超擢入宫,此其二。皇后、太后,都是应以母仪天下之面目面世,武氏显然与此无缘。此等人物临朝,实在是开了历史的大玩笑。

  2、进一步张扬武氏的来历。既然武氏曾为太宗所御,高宗再以其为妃为后,显然是高宗的不是了。当然,骆宾王的着眼点,并不在编排两位先帝的不是,只是着重强调武氏的尴尬出身。

  3、此句费解。昔人以为此晚节是相对于太宗朝而言。武氏以事太宗之身,再事高宗,确实称得上秽乱。但以武氏日后的荒淫习性来看,如果在高宗宫里,有秽闻传出亦属情理之中。

  4、此句又一次提到武氏身事两帝之事,并表明其原有的皇后地位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联系到当年的皇后废立风波,武氏的个中伎俩当是朝野皆知的。

  5、6两句回顾了武氏登上皇后之位的简要过程及关键所在。确实如此。一向庸懦的唐高宗在废后立后一事上,表现了他绝无仅有的刚毅。其结果昭示,朝野的一片反对之声,也挡不住皇上的一意孤行。

  7句是5、6两句的结果。后半句前人解为,因武氏以一身事父子两帝,从而陷太宗、高宗父子于兽行。确实,若武氏只是隐事高宗,不示丑于世,纵使这种乱伦行径为人不齿,但若隐晦行事,总较之冠冕堂皇张扬于世让人容易咽下这口气。怎奈唐高宗喝了武氏的迷魂汤,非示丑于天下,这也叫无可奈何。或许前人的解释还不充分,高宗朝前期,曾由武氏授意,赐其长子、废太子燕王李忠死。而李忠的谋反罪名又显然不为朝野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宗的此等兽行又是拜武氏所赐。

  8、此句为武氏品行定论,却并非臆断。武氏之毒也是大大有名的:为了搬倒王皇后,她不惜闷毙亲生女儿;如愿称后,她又将王皇后及萧妃斩去手足扔进酒缸溺毙;至于毒死亲生的儿子太子李弘,饿死儿媳等事,更是令人发指。

  9、此的前半句,前人多解为武氏重用李义府等奸人。此解不确。李等人士毕竟还是朝廷大臣,不能一概指为邪僻。在高宗乾封年间,武氏招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行巫祝之事,被高宗发觉,差点酿成了一场废后风波。自汉武帝起,巫祝之事就被皇室严厉禁止。作为皇后,武氏以身犯事,尽管至骆宾王写此文时,年代已远,但仍是大罪一件。后半句无需解。长孙无忌、来济、韩瑗、褚遂良、于志宁都相继遭武氏陷害。

  10、此句的“姊、兄”可以指出其证据:姐指韩国夫人——武氏的同母姐,因与高宗有染,被武氏毒死;兄指武氏异母兄长武元庆、武元爽,堂兄武惟良、武惟运——此四人因早先对武氏母女无礼,及武氏立为皇后,升他们的官,他们毫不领情,终被武氏找罪名处死。而“君、母”二字一向无解。史料中也找不到武氏谋害高宗的明证。但武氏的长子太子李弘被毒死后,曾由高宗破例尊号为孝敬皇帝,这或可给弑君一辞提供弱证。鸩母一说,则没有丝毫痕迹。或许是骆宾王写作时为了与前句配对凑音节而作。但在此之前,其所列武氏罪状足以骇人听闻,骆宾王及其主使似没有必要编排一条伪证,使武氏罪状的整体真实性受到破坏。在没有证据而只能臆断的情况下,笔者猜测此事可能与韩国夫人之死有关。武氏毒死其姐,或会受其母杨氏的诘难,母因此而遭毒手。究竟如何,恐怕已成千古无解之谜了。

  行文至此,武氏之罪大恶极已无可辩驳。而问题也随之产生。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固然是昏君暴君层出不穷,但可以肯定,像武氏这样有如此之多的品行低劣、公开罪恶者,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从理论上讲,皇帝应是天下道德伦理的准绳。毫无疑问,以武氏为首的政权在道德上已经破产。即使以前没有破产,经过骆宾王这一番张扬也必定破产无疑。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道德破产的武氏政权曾有过任何意义上的权威削弱。据此是否可以这样说,一个政权的生存与否,道德因素并非至关重要。这样说确实令人吃惊,然而却是严酷的事实。那么,维系一个政权的要素究竟是什么呢?或曰,是权力带来的利益分配——当一个权力可以有效地予人以好处时,它总是能有效地运转,正是武则天时代,最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武则天不以杀功臣著称,但她杀功臣的数量之多,在历史上亦可名列前茅。这里所谓功臣,是指为其取得权力出过死力之人,其中有一大半为她所杀,过河拆桥的意味极重。值得一提的是,她如此作派,竟毫不担心会无人替她的政权效力。据传,确实有人为此提醒过她,可她的回答很耐人寻味,她以飞蛾扑火为譬,指出,尽管有飞蛾因扑火而死,并不能阻挡其它蛾子继续向火扑来,因为只要是蛾类,就非如此不可。原来如此,社会培养的士人都必须通过入仕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难怪他们义无反顾地以能入朝为官为毕生追求。所以,尽管中国古话里就产生了“伴君如伴虎”之感叹,迫不及待以求伴君者,仍然多如过江之鲫。这或许与供需关系有涉,因为由皇权决定社会地位分配的数量,总是远远低于社会显在与潜在的求职人数。而在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欲为社会服务,除了入仕一道,竟再无其它出路。所谓“练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除了皇上的“恩典”,人们并没有其它途径。就是武则天本人,也是靠了笼络住唐高宗才一步一攫取权力、扩大权力的。深谙权力三味又修成正果的武则天之流,从骨子里轻贱知识分子和其它人才,先是使用他们,然后毫不留情地干掉他们,而绝无人才断档之虞。于是,在很多人还愿意为这个政权效力时,它是很难垮台的。这就是武氏政权岿然不动的秘密所在。同时,这种现实又印证了这样一条严酷的社会法则——不论社会精英受到何等程度的摧残,都不会使一个政权迅即崩溃。它所必须承受的代价,只是社会发展的停滞与社会生活的黑暗,而这一切灾难恰好是由社会底层,包括被摧残阶层最为深切地感受着。既然施虐者在施虐时没有任何直接损失,又怎能奢望这些暴虐会停止下来呢?

  除了对武氏的揭露,骆宾王文章还揭示了一个反抗者自身的问题,即,武氏的种种劣迹并非到骆宾王写作时才广为人知,为什么到李敬业起兵时才一下子提出清算总账呢。原来李敬业等人因触犯了武氏之法,遭到贬黜,一些心怀不满分子聚到一处,才酿成了一场大乱。那么,如果不是这样,武则天再有十倍罪恶,李敬业等也不会起事。于是,李敬业等人的反抗,并非只是出于公心义愤,完全是因为武则天革命革到了他们头上,严重损害了他们个人的既得利益,他们动了私心私愤,最终铤而走险。最妙不可言的是,他们居然也做成了这篇慷慨激昂的公论,尽管骨子里并不硬气。难怪武则天之流要看不起知识分子,只要他们可以依附,他们总是会安之若素,依附不成时,才会发难,而这种发难又多半成不了事。所谓秀才造反,十九不成。更有甚者,李敬业造反不成,自己人头落地、全家灭门不算,连祖坟都让武则天扒了。想当初,正是李敬业的祖父李绩一言九鼎,为武则天当上皇后铺平了道路,并为武则天主持史无前例的封后加冕仪式,其对武氏的贡献应是无与伦比的,其最后竟落得个掘墓鞭尸的下场。凡为武则天出力的人,多没有好下场。不知是报应,还是为虎作伥的必然结果,中国历史已提供了太多这方面的范例。也许正是这种不良预后,使得整个社会保持了一份良知,也使恶势力的膨胀有度可限。无论怎么说,武则天政权持续时间之长还是令人惊异的。由于武氏早先的卑微以及其追逐权力的行径,受到绝对多数的朝廷正统势力的强烈抵制,故武氏政权对所谓的正派人士有一种天然的敌视。如同武氏本人唯权是务、品行俗劣一样,武则天时代朝中的下三滥也异乎寻常的多。并且这些下三滥根本不屑以假仁假义的面目出现,处处以丑恶本色招摇得势,整个朝廷乌烟瘴气,有正义感及有才干的人处处受倾轧,常常处于下风,且人材凋零。就在这种状态下,武则天的政权经历了诸多的外忧内患,策动了无数次腥风血雨,竟是无往而不利。是不是那些品行极差之人身负治国之才呢?当然不是。那些败类充其量只能是构成武氏权力,并为其壮大声势,而事关天下气运的国计民生料理,又非正派人士料理不可。于是,历史又产生了一个奇异现象,即,尽管在相当多数的情况下,有才干的正直人士饱受摧残,仿佛生物生理上的代偿功能一般,那些幸免于难的知识管理人才超负荷超水平的运作,在极度不利的条件下,完成了那些看来无法完成的事,终于维系了社会不至于崩溃。

  如同历史上多数暴君一样,武则天的政权基本上没有输给任何政治势力,只是由于时间的自然法则而终结。于是,一千多年前由骆宾王《讨武氏书》揭示的诸多命题,始终占据着人们的思考。人们沉痛地发现,此问题尚未因时代的演进而得到彻底解决。所幸的是,现在的知识阶层已可以不通过仕途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骆宾王《讨武檄文》流传千古,而李敬业的讨武战争,在华夏军事史上却难觅其踪!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 古诗创作背景

  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废去刚登基的中宗李显,另立李旦为帝,自己临朝称制;正想进一步登位称帝,建立大周王朝,这就引起一些忠于唐室的大臣勋贵的愤怒。身为开国元勋英国公李绩嗣孙的李敬业,以已故太子李贤为号召,在扬州起兵,建立匡复府,自任匡复府上将、扬州大都督。骆宾王被罗致入幕府,为艺文令,军中的书檄,均出自他的手笔,此文即作于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