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范文
晋灵公篇1
关键词:晋灵公;不君;悖论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了一位荒唐残暴的君主,其昏庸无道、残暴不仁、令人发指,而在这篇《晋灵公不君》中同时还刻画了两位大臣――赵盾与士季,记叙了他们的智勇才干、忠君爱国,作为人臣的尽职尽忠、以百姓为先,两个方面穿插进行,思路清晰且节奏感很强,但结尾处,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孔子赞颂董狐为良史,即认同董狐对赵宣子的评价“赵盾拭其君”,同时十分同情赵宣子,认为其“为法受恶”,甚至惋惜的说:“如果逃跑了,可能就能免去这样的罪责了。”这其中看似逻辑混乱,其实不然。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这篇文章悖论之后的原因:其一,晋灵公究竟十否不君;其二,说“赵盾拭其君”是否合理。孔子为什么对晋灵公不做评价,而对赵盾的感情又十分暧昧?其中是贯穿了讲述者怎样的感情?
晋灵公是否不君呢?文章对晋灵公的描写主要集中在三件事情上:一是“厚敛以雕墙”二是“从台上弹人,观其辟丸也。”三是,“宰夫s熊蹯不孰,杀之,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这三件事把晋灵公刻画得像个小孩子一样戏弄他人取乐,以此突出晋灵公暴虐中的荒诞性。一个人他纵然可以任性,可以对其他人不恭,那都是他个人行事方式,但作为一个国君就该敬事而行。例如,《周颂》中有《敬之》,这是一首周成王自我规诫、自我戒勉的诗,主要内容是周成王警戒自己要敬天勤学,并告诫群臣,希望群臣辅助,作为一个君主自当敬天、敬人,时刻自勉自省。然而,晋灵公非但苛政敛财,而且滥用王权任意屠杀和戏弄他人,这无疑也是一种自我贬低。
但我觉得一个君主最过分的还是对忠臣的赶尽杀绝,赵盾直言进谏激怒了晋灵公,他先是“使I贼之”,继而“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最后“公嗾夫獒焉”在对晋灵公行事的记叙中表现出晋灵公的慌张与卑鄙,况且是对一个深明大义的忠臣。在古代,臣子担当的是辅佐君臣治理国家的职责,而作为君主应该谦逊地听大臣们的进谏,并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明辨是非,要心怀感激,可晋灵公不明是非,只是一味的排斥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大臣,这样的做法是昏庸的。
综上,从晋灵公对百姓、对服侍他的人、对大臣的做法上,可见晋灵公的确是一个“不君”的君主。但我们不能否认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我们也是遵从了儒家“以仁为本”的评价标准,“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表现在统治者身上就是要有爱民之心,要实施仁政,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而孔子在他的评价中竟然丝毫不提晋灵公的错,这也体现了孔子儒家的道德观念,即使晋灵君行为不合君礼,他还是按照臣道,做到了“敬”“事君,能致其君。”
那我们在肯定了赵盾对君主与国家的担当之后,怎么看待董狐与孔子对他的评价呢?全文对赵盾的记叙也集中在这样几件事情上:他与士季商量一步步的进谏,体现了他们的智谋;而进谏之后能引经据典又委婉地向君主表明应学习古人“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体现了他的忠心与耿直;而之后又补叙了赵盾当年救灵辄于翳桑,表明他本身就是一个善良博爱体恤百姓的人。这样便从两个方面,即做人与做臣子两个方面肯定了赵盾的为人。
事件的结局是赵川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却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对于这样的定论,文章的最后一段,特意写了孔子对董狐赞扬:“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既然赵盾是一个按儒家臣道而行的良臣,那么为什么孔子还要对董狐持赞成的态度?这是因为儒家的思想中,君父是一层天,孝经中说:“以孝事君者则忠”大学上也说:“孝者,所以事君也”君主就是父母,身为臣子,要用忠孝来对待国君,即使国君再坏,也不能杀。在这里,孔子是以儒家的忠孝关系来评定赵盾的:“赵盾虽然没有弑君,但他逃亡没有出境,国君被杀了,回来后又没有讨伐弑君的人,当然弑君的罪名就落在了赵盾的身上。”从这一点来说,赵盾还没有做到为人子,止于孝,没有尽到一个良臣应有的忠孝,文章的最后主要是为了说明了儒家的这一思想。孔子似有难言之隐,赵盾的政绩是明摆着的,说他是乱巨贼子恐怕难以服众,“为法受恶”虽然委屈了他,但是也是不得已,而说董狐是“良史”却正合自己标榜的礼和所谓“书法”,于是才有“良史”“良大夫”之慨。如何调和这个矛盾呢!唯有“越竟乃免”,对赵盾寄予了同情和肯定,这也才有孔子“惜也”的感叹。
读《左传》的《晋灵公不君》一篇,深觉文章本身是一个矛盾体。在整个事件的记叙中,写晋灵公不君的同时,花大力气着笔写赵盾,其中褒贬自现,在肯定中却又指责他的过失,指责之后又加以叹惋,实在让人看不懂作者的立场。但如果用儒家的道德观念来解释的话,文章的思路是这样的:从行为上,晋灵公不君,赵盾臣;从后世记载上,要做到对君主的敬,不可贬低君主,但君主无道,只好不做评论;要遵从史撰的准则,因此对董狐的做法是肯定的,而对于赵宣子,先遵从礼法治其罪,再依据道义情感予以同情理解。这其中的委实无奈便自然流露出来。
晋灵公篇2
一、教材地位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这本教材主要从历史文化经典论著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既展示儒释道三教的经典以及历史、伦理、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又反映思想的流变和文化的发展,全书兼顾两条线索:一条是历史发展的线索,另一条是从经典的性质着眼,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两条线索相互结合,力图使学生在选修了本课程以后,对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论著有相对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晋灵公不君》选自第三单元,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历史著作及史学思想,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史书的体裁体例及相关史学思想。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章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全书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高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阶段已接触过一些中国文化论著,《左传》中的作品在初中和高中必修阶段都学习过。对《左传》及其叙事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加之通过必修五本教材中文言文的学习,应该积累了一些文言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注释疏通文意应该不难。但对文章思想内容及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应该需要老师的点拨引导。
依据以上的教材地位和学生情况分析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鉴赏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左传》的叙事艺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左传》的叙事艺术。
四、教学难点: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课时:本课教学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教学总体来看就是分三个层面进行,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
1.文言知识层面,字、词、句的翻译理解
2.文学价值层面,人物形象分析,叙事艺术鉴赏
3.文化思想内涵层面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以上三个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第一课时重点完成一、二层面并以探究的形式引出第三个层面在课堂上加以讨论,第二课时主要以学生自主合作分享的形式展示自己探究的小论文,在班上交流,以突破整个教学的难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对第一个层面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以课前下发预习作业、课上共享预习成果的形式来完成。这主要是由本学期的教学特点内容较多、任务量大决定的。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开学初校长听课评课后给了我一个启发,那就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课上课下的结合延伸提高课堂效率。这一册教材我都是按照这一方式进行处理的,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感觉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了,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所以本节课我继续用这种方式来解决文学常识、字音字义,主要句子翻译及全文文意的疏通,大约用时15分钟。
第二个层面的教学任务,我采用的是从文本出发,关照文本,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交流归纳的教学方法。重点分析晋灵公、赵盾及三武士(、提弥明、灵辙)的人物形象。最后归纳总结《左传》的叙事艺术,这里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方法,联系学过的《左传》等,共同归纳得出结论。用时把握在15分钟左右。
最后预留十分钟时间是第三个层面的教学,力争做到学校在有效教学中提出的两个“十”的要求,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这也体现了新课程中新增加的探究层级的要求,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为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最后一题做准备。本课时作为思考探究的一个开始,提出两个探究问题:1.孔子为何称赞“董狐为古之良史,赵盾为古之良大夫”?文中体现了怎样的儒家思想?2.如何评价“董狐直书,赵盾轼其君”?用现代观念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激发兴趣,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想法。布置作业,任选一个探究思考题,写成小论文,下节课在班上交流,这样又把教学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得到发挥。下一课时共享探究成果,以上是我对这一课粗浅的教学设想,力争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得以实现。当然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特点,这一教学设想在实验班有实施的可能性,平行班相对要困难一些,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做相应的调整,恳请得到各位领导、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晋灵公篇3
关键词:春秋笔法;直书;史实;礼法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作为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课之一,能让学生通过研读经典著作,感受文化经典的深沉哲思,领略先贤哲人的风采。本册书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春秋笔法”的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那么,什么是“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是孔子首创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有时一字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通过细节描写、特定称谓、材料的筛选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看法。如:《春秋》中对“郑伯克段于鄢”一事的记载,就集中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特点。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如此,作者对整个事件的好恶褒贬就都表现出来了。再如,同样是杀人,又有“杀、弑、诛、戮”等不同字眼:“杀”可指杀有罪之人,也可指无罪之人;“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一般指下杀上;“诛”主要用于杀有罪,杀不仁者,可以下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戮”的对象可以是有罪之人、不仁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人。简单的言语就透露出社会价值观和道德的评判。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曲笔就是史学家曲从权贵或其个人情感而修史。曲笔的表现,或假人以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以恶,持报己仇,或阿时,或媚主;或掩饰自家丑行,夸张故旧美德。曲笔纯粹受制于主观情感。唐代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把曲笔视为“小人之德”。儒家思想对曲笔网开一面,甚至大加提倡。这是儒家在“入世”的过程中,用伦理纲常观念迎合君主专制社会的结果。儒家在大力倡导直书的同时,也承认了讳饰的合理性。这造成了儒家史学观念的自相矛盾:它既以至公至正的秉笔直书约束口含天宪的皇权政治,“与天子争是非”(欧阳修《上范司谏书》);又以合乎名教的曲笔讳饰迎合君主政治,“为尊者讳”。一般认为,儒家祖师孔子在修史中具有“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讳饰观念,即曲笔思想。作为十三经之一的《春秋》,儒家后学坚信是孔子所作,他们认为里面包含着孔子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和为亲者讳的微言大义。这种为了现实政治伦理的需要而在修史中进行讳饰的现象,为后世儒家史臣在修史中曲笔讳饰奠定了思想基础。
直书就是据实书写。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写史的独立性。史学家摆脱权贵的干扰,在“直道”和“气节”的指导下,以独立的人格作保证去修史。史学理论家刘知几还用了正直、良直、直词、直道等概念来阐释直书。正直是从史家人品方面说的,良直是从后人的评价着眼的,直词主要是就史文说的,这些都是直书的表现。这种直书,史学家虽不受制于某一具体权贵,但受制于其所处社会的统治思想,即“直道”或“气节”,它们在传统社会中通常是指纲常伦理。其二是写史的客观性。史学家摆脱个人主观情感的干扰,根据历史真况进行书写。按刘知几的说法是,做到不虚美,不掩恶,像“明镜之照物”那样,“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史通?感经》)。这里要克服的不是来自权贵的干扰,而是作者自己的好恶和爱憎。
简而言之,直书包括尊重历史真实,合乎当时的伦理道德礼法两个方面,如果两者有冲突,要按当时的礼法标准来写。
实录是史学的最高境界,是所有正直的史学家所恪守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直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接下来本文重点要探讨的就是这种“秉笔直书”的春秋笔法。以《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为例,具体了解“直书”这一笔法。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文章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直书晋灵公无道。而在《左传》中称其为“晋灵公”,“灵”是他的谥号,谥法称“乱而不损曰灵”,此为无道君隐讳的说法。前面提到过直书包括尊重历史真实,合乎当时的伦理道德礼法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特点在文章中均有所体现。
一方面,尊重历史事实、据实书写。
题目中“不君”即不实行君道,直接贬斥晋灵公无道。文章里又记叙了四件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来体现他的“不君”:“厚敛以雕墙”,即重敛赋税来粉饰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以取乐);“宰夫熊蹯不熟,杀之,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杀了厨师,(把尸体肢解了)放在篓中,让女人们拿着走过朝堂;忠臣赵盾多次进谏,他不但不悔改,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作者通过据实书写晋灵公不君的史实,批判了他的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实行君道。
与之相对,作者又通过记述历史事实,展现了一个忠于臣道的赵盾的形象: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不君”的行为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又做到了养民惠民。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左传》在记叙历史时,充分尊重历史真相,据实书写。而且通过选用典型史料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物、事件的主观看法。
另一方面,当客观历史真相与当时的礼法相矛盾的时候,按当时的礼法标准秉笔直书。
晋灵公昏庸无道,最终被自己的女婿、赵盾的同族赵穿杀死于桃园。但是,晋国的太史董狐却写道:“赵盾弑其君。”董狐记事的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之所以直书“赵盾弑其君”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他逃亡,却没有逃出国境。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就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第二,他回来后没有声讨赵穿。赵穿是赵盾的族人,晋灵公的女婿,按照礼法,赵穿杀死国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赵盾作为正卿,返回国都后应该立刻声讨赵穿,但据《左传》记载他没有。客观事实虽然是赵穿杀死了晋灵公,但在董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应该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直书“赵盾弑其君”也是合乎礼法标准的。
以上就是《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春秋笔法“直书”的特点,在此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以具体的事例来体现“直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李颖科.论孔子的“春秋笔法”.云梦学刊,1997.
[2]肖峰.百年“春秋笔法”研究述评.文学评论,2006.
晋灵公篇4
会各阶层发生了急剧的变动。原来的“礼乐征伐
自天子出”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
季氏》)。不仅周天子难防诸侯的冷箭,如公元前
707年周桓王率陈、蔡、卫三国之师伐郑时,不仅
兵败,还肩部中箭(《左传》桓公五年);诸侯国国
君更是屡屡遭弑,如郑国公子归生弑郑灵公、卫国
州吁弑卫桓公、宋国华督弑宋殇公、晋国栾书弑晋
厉公、陈国夏征舒弑陈灵公、鲁国公子弑鲁隐
公、秦国三父等人弑秦出公、齐国陈恒(即田常)
弑齐简公、楚国商臣弑楚成王、蔡国太子般弑蔡景
侯、吴国公子光弑吴王僚、曹国姬通弑曹声公等。
这些两千多年前的史实之所以能为后世学人所熟
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史书的记载和流传,而史书
编撰所需的原始资料则基本是当时的史官所留下
的最直接的记录。
史官的出现,相传源自黄帝轩辕氏,由仓颉、
沮诵二人担任(《史通?史官建置》)。之后,夏代
有太史终古、商代有太史向挚(《吕氏春秋-先
识》)。殷墟甲骨卜辞上出现的贞人,是目前所能
确知的史官的雏形。到了周代,史官已有了分工:
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周礼?春官》),不
过这是周王室的史官。至于诸侯国的史官,则可
以从《春秋左传》和《史记》中找到些零星的资料,
如鲁国太史、郑国太史、齐国太史和南史、楚国左
史、秦国和赵国的御史等。南宋文天祥所作《正
气歌》中有“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两句,分别
赞扬了春秋时期的齐国太史(其姓名已无法得
知)和晋国太史董狐这两位史官的精神。
公元前548年,五月十七日,齐庄公表面上去
问候大夫崔杼,实际是打算再次去和崔杼的妻子棠
姜私通。崔杼大概猜到了齐庄公的本意,于是和悄
悄走入室内的棠姜从侧门避出。然而齐庄公却还
蒙在鼓里,拍着柱子唱歌。这时,崔杼的侍人贾举
禁止庄公的随从人内,自己却走进去,关上大门。
潜伏着的甲士见机一哄而起,齐庄公于是匆忙登上
高台请求免死,可是众人不答应;请求在太庙自杀,
众人还是不答应。他们都说:“国君的臣子崔杼病
得厉害,不能听取你的意见。此处靠近君王的宫
室,陪臣奉命巡夜搜捕淫乱的人,此外不知道有其
他命令。”齐庄公走投无路,只好冒险翻墙,不料大
腿中箭,坠到了地上。众人乘机上前把他杀死了。
齐国太史得知这件事之后就在史册上写下“崔杼弑
其君”。崔杼对此自然万分忌讳,于是一怒之下又
将这位太史杀害。由于先秦时期的史官都是世职,
因此太史的弟弟接替了兄长的职位。尽管死亡的
威胁近在咫尺,他们还是继续秉笔直书,并再次导
致其中两人遇害。最后,太史的另一个弟弟还是如
此记载,崔杼无可奈何,只得作罢。齐国另一位史
官南史氏听闻他们的遭遇之后,急忙手持简册前去
探望。当他看到崔杼弑君的行为已经被记载史册
之后,这才放心而归(《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可
以想及,若南史氏发现崔杼弑君的行为尚未被记载
史册,那么他是必定要在自己带来的简册上继续记
上此事的。
在晋国,晋灵公是一位讲究奢靡而且性情冷
酷残暴的国君。他为了用绘画来装饰墙壁而向百
姓征收重税;他还有从高台上用弹丸打人并欣赏
他们躲避之状的怪癖;有一次,由于宰夫烹饪的熊
掌不熟,晋灵公不仅把他杀死,还把他放在装粮食
和蔬菜用的容器里(大概这位厨师是被肢解了),
让妇人载之走过朝堂。赵盾(即赵宣子)看到死
人的手并询问了其死因后,心中倍感担心,于是屡
次进谏。晋灵公不胜厌烦,派遣刺客钮麂去刺杀
他。由于钮魔于心不忍而自杀,赵盾遂逃过一劫。
公元前607年,九月,晋灵公请赵盾(爵居正卿,
兼领晋国中军)喝酒,并事先在周围埋伏甲士要
置其于死地。赵盾的侍卫提弥明察觉到异常,于
是走上前去借辞把赵盾带下宴席。晋灵公心机未
遂,就放出猛犬。提弥明上前搏斗,把猛犬杀了。
赵盾说:“弃人用犬,虽猛何为!”边搏斗边设法逃
出去,而提弥明却被伏兵杀死了。在这次事件中,
晋灵公身边有一位叫灵辄的卫兵反而倒戟同其他
卫兵搏斗,保护赵盾出逃。原来从前赵盾因在首
阳山打猎而住在翳桑时,看见灵辄正处于饥饿之
中,于是就问他有什么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
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食物,他留下一半。问他
为什么,他说:“在外学习做官已经三年了,不知
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快到家了,请让我把这个带
给她。”赵盾不仅让他吃完,而且又给他准备了一
些饭和肉,放在袋子里给了他。赵盾在他和提弥
明的保护下杀出重围之后,就开始往他国逃亡。
九月二十六日,赵盾的族人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
灵公。这时赵盾尚未逃出晋国疆域,听到消息之
后便返回,再度做他的正卿。晋国太史董狐记载:
“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堂上公之于众。赵盾说:
“这事不是我做的,是赵穿做的。”董狐说:“您是
正卿(笔者按:春秋时期各国卿之当权者称正
卿),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又不惩处凶
手,杀死国君的人不是你还能是谁呢?”赵盾感慨
道:哎,《诗》中所谓的“我之怀矣,自诒伊戚”(我
的顾恋给自己带来了忧戚),这两句大概说的就
是我了(《左传》宣公二年)。和齐太史、南史氏一
样,董狐此举也冒着极大的风险,因为顶撞正卿这
样显赫的人物无异于为自己的生命招致了巨大的
威胁。
对于董狐和赵盾,孔子评价道:“董狐,古之
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
受恶。惜也,越境乃免(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
据事直书而不加隐讳;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
因为法度而蒙受恶名。可惜啊,他要是走出了国
境,就可以免于背负弑君的罪名了)。”(《左传》
宣公二年)赵穿在杀死晋灵公之前是否受到赵盾
的指使,或者赵穿弑君是否只是单纯地出于为族
人报仇的心理,如今已无法确知。不过赵氏家族
在晋国的政治势力十分强大,以致于后来在公元
前453年与韩、魏“三家分晋”,并最终在公元前
403年升为诸侯。由于晋灵公图谋杀害赵盾的做
法实在是对赵氏政治力量的一个致命的威胁,因
此即便不是出于赵盾的意愿,族人赵穿的弑君行
为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反映出,在宗法制社会
中,家族至少在上层人物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以现代的眼光把齐国太史和晋
国董狐加以比较,那么齐太史才是真正的实录,而
董狐的史笔则倾向于道德上的评判。不过从这两
个历史切片中,人们无疑会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春
秋时期史官秉笔直书、不惧生死的精神。
唐代刘知几认为一位优秀的史家需“才”、
“学”、“识”三者兼备(《旧唐书?刘子玄传》)。
史才,指修史书、叙史事之能力;史学,指学问渊
博,掌握丰富的史料;史识,指精辟的见解。到了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又提出“史德”、“史
意”之说。史德,即秉笔直书的精神;史意,即史
家修史撰述的意图和宗旨。如果画蛇添足的话,
笔者认为似乎还可以在以上五者之外,增加“史
晋灵公篇5
晋灵公荒淫无道,辅政大臣赵盾屡谏无效,被晋灵公猜忌,派人追杀,赵盾被迫出逃。可是他还没逃出国,大臣赵穿就杀了晋灵公立了新君,赵盾又被请回来主持大政,当时的史官书:“赵盾弑其君。”晋景公时,司寇屠岸贾追究刺杀晋灵公的主谋,罪名加在赵盾身上,屠岸贾怂恿晋景公把赵盾全家都杀了。一夜之间,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家属、奴婢等共计300余口人全部倒在血泊中。另有一说法是,赵朔当时并未被诛杀,而是屠岸贾假传灵公之命,赵朔被逼自杀而亡。当时唯一的幸存者是赵朔的妻子,她是晋灵公的姐姐,肚子里怀着孩子,躲藏在宫中。她如果生的是男孩,则赵家还有后代,因此,保全和绝灭赵氏的两方,都盯住了这个尚未出生的遗腹子。
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还有个朋友叫程婴,是个医生。赵朔死后,公孙杵臼质问程婴:“你为什么苟且偷生?”程婴说:“赵朔的夫人若生个男孩,我就把他抚养成人,报仇雪恨;若是个女孩,我就只好以死报答赵氏知遇之恩。”
公孙杵臼理解了程婴,遂与程婴结为生死之交。不久,赵妻在宫中生下一个男孩,她把孩子托付给程婴后就自杀了。程婴将婴儿藏在自己的药箱里,负责看守的将军韩厥同情赵家,暗中放走了程婴。屠岸贾听到这个消息,带人到宫中来搜索,没有找到孩子。程婴携孩子投奔公孙杵臼,他对公孙杵臼说:“屠岸贾这次没找到孩子,绝对不会罢休,你看怎么办?”公孙杵臼问:“育孤与死,哪件事容易?”程婴回答:“依我看,死容易,育孤难。”公孙杵臼说:“赵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难的事情。让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
屠岸贾为搜出赵氏孤儿假传晋灵公之命,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个月以上的婴儿杀绝。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决定献出自己的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血脉。
程婴向屠岸贾“自首”,说只要给他千金,他就说出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处。屠岸贾信以为真,带程婴去公孙杵臼家搜赵氏孤儿。公孙杵臼见了程婴,假装义愤填膺,大骂他是无耻小人,出卖朋友的遗孤,他一边骂一边对屠岸贾和他的手下乞求道:“杀我可以,孩子是无辜的,请留他一条活命吧!”屠岸贾搜出“赵氏孤儿”,掷在地上,又刺了几剑。程婴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
程婴强忍悲愤,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等骂名,带着赵氏孤儿来到山高谷深的盂山隐居了15年。程婴为赵氏孤儿取名赵武,并苦心抚养,把赵武培养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有一天,程婴把真相告诉了赵武。这时候,宫里的另一个知情人韩厥利用机会,劝说晋景公勿绝赵氏宗祀。晋景公就问赵氏是否还有后人,韩厥提起程婴保护的赵氏孤儿,于是赵武被召入宫中。晋景公命赵武见群臣,宣布为赵氏之后,并使复位,重为晋国大族,列为卿士。程婴、赵武带人去找屠岸贾报仇,在守边归来的大将军魏绛的鼎力相助下,赵武拔剑刺向仇人,并大声告诉他,自己便是赵氏孤儿。
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的忠义也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的忠烈也大白于天下。
赵武20岁那年举行冠礼,这标志着他已成年。程婴觉得自己已经完成夙愿,就与赵武等人告别,要实现他殉难的初衷,以及了却他对公孙杵臼早死的歉疚心情。他其实是想以死表明心迹,证明自己存活于世,绝不是苟且偷生。赵武涕泣顿首劝阻,但程婴还是自杀了,赵武为此服孝3年。
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事迹,被后人编成戏剧广为流传,甚至流传到了海外。元朝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曾于1775年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翻译成《中国孤儿》,在欧洲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程婴忠实于友谊,公孙杵臼不忘旧主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他们那种舍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更一直为人们所钦敬。
晋灵公篇6
春秋时期,晋灵公亲政以后,根本不理政事,整天就只知道吃喝嫖赌,但没钱怎么办呢?好办!向人民要!土地税、房屋税什么都来钱,难怪早朝都喊:“灵公万税万税万万税!”无聊怎么办?晋灵公还有一个嗜好,就是爬上高台用弹弓射行人,看他们躲来躲去的样子,不就不无聊了。
老臣赵盾看不下去进行了多次劝谏。赵盾在当时也颇有势力,晋灵公也要忌他三分,第一次先派人刺杀失败,第二次只好请赵盾喝酒,事前埋伏下武士,打算伺机杀掉赵盾,谁知被人发现,人还没出来,晋灵公就先把狗给找来,说声:“关门!放狗!”门没关好,赵盾逃了出来。没多久,晋灵公也被杀了!至今,民间歇后语中还有这样的说法:“狗咬赵盾,不识好歹。”
唐朝神鸡
其实斗鸡这一习俗早已有之,唐玄宗吃饱太闲,安排了一官位给贾昌这位斗鸡少年,任命他担任五百驯鸡少年的首领。当时他才7岁,世人称他“神鸡童”!还有诗人为他作诗“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也因为唐玄宗醉心于此,把政事全交由李林甫打理,纵情享乐,埋下衰败的地雷。
卫国仙鹤
这卫懿公好养鹤,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自古以来鹤都算是一种吉祥物,但如果鹤还有品位俸禄,加官封爵这就太雷人了!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当时每个想要邀官争宠的,无不千方百计送鹤给卫懿公。公元前660年,北方狄人知道后便挥军南下攻卫,卫懿公急忙要人民“受甲”准备打仗,这时候百姓哪吃这套,便说:“叫鹤去打吧!鹤有高官俸禄,还会鹤拳呢!”卫懿公只好亲自上战场,结果兵败被杀,真的“驾鹤西归”了!
唐朝舞马
相传唐玄宗驯养了四百匹舞马,每匹都取了名,还分成了若干部。在重大节日,舞马必定粉墨登场,“衣以文绣,络以金银,饰以鬃鬣,间杂珠玉”,打扮得可花俏。曲毕这马还要衔酒杯、旋转如飞,跪拜向唐玄宗祝寿。现在实在很难想象,这马跳舞能好看吗?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的爪牙将舞马充当成军马。一次军队举行宴会,这马还跳起舞来,养马人不知道这些马的来历,还以为是闹鬼了呢!
清朝舶来鸭
这舶来鸭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原来这鸭是拿来治病,古称“阿芙蓉”,可以镇痛!经过一些方法提炼,可以让人精神焕发,头脑清醒,目光明利,什么鸭那么神奇啊――“鸭片”!
晋灵公篇7
关键词:历史剧;《赵氏孤儿案》;文学创作;虚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69-02
由陈文贵先生编剧、阎建刚先生导演的41集历史剧《赵氏孤儿案》,正在全国热播,观众反响热烈,好评如潮。该剧无论在思想内容、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演员演技等诸多方面,都堪称历史剧中的佼佼者。正如影评人阿木所说:“历史因为尘封上千年而多了几许的空白,当代人的解读又能丰富历史的细节,而阎建刚的重构历史,再加上演员们吴秀波、孙淳、练束梅等的精湛演技,则带来了这一出可以说是2013年以来的最好国产剧。”(来源于网络评论)
众所周知,历史剧的创作目的主要在于传播历史知识,使广大观众在思想或情感等方面受到教育或启迪。文学创作可以合理虚构,尤其是历史剧的诸多情节更需要虚构。但是,在欣赏、肯定、赞扬历史剧《赵氏孤儿案》的同时,我们却发现其中的一些内容与史实严重不符,存在历史错误,极容易误导广大观众;尤其是分集剧情介绍,不但与剧情内容明显不相吻合,而且错误百出。虽为瑜中之瑕,但我们认为还是避免为是。历史剧《赵氏孤儿案》以及网络电视对该剧的分集内容介绍中存在的主要错误是:
一、当朝君主是晋景公还是晋灵公?
在《赵氏孤儿案》的各集中,都没有提到该故事发生在春秋晋国的哪个君主的执政时期,但在第一集的片头字幕中却明确标明该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景公元年。这说明该连续剧中的晋国当朝君主即为景公。而在网络电视对该剧的分集内容介绍中,却多次提到晋灵公,如第5集、6集、9集、10集中提到的晋国当朝君主都是灵公。晋灵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20年~前607年,继位者为晋成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06年~前600年,此后才是晋景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99年~前581年。究竟谁是谁非?
历史事实是:赵氏孤儿案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景公三年。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史记?晋世家》:“(晋景公)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另外《史记?韩世家》也有相关记载:“韩厥,晋景公之三年,晋司寇屠岸贾将作乱,诛灵公之贼赵盾。赵盾已死矣,欲诛其子赵朔。韩厥止贾,贾不听。厥告赵朔令亡。朔曰:‘子必能不绝赵祀,死不恨矣。’韩厥许之。及贾诛赵氏,厥称疾不出。程婴、公孙杵臼之藏赵孤赵武也,厥知之。”另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晋景公十九年,也就是晋景公在位的最后一年,晋景公得了大病,请巫师作法除祟。赵朔的好朋友晋六卿之一韩厥因知赵氏孤儿尚在,于是趁机向景公颂扬赵氏对晋国立下的功劳,并如实说出赵朔的儿子尚在。“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由此可见,赵氏孤儿案的整个过程都发生在晋景公时期,与晋灵公毫无关系。而《赵氏孤儿案》分集剧情介绍却把此案错置于晋灵公时期,既有违于历史事实,又会给广大电视观众造成误解。不仅如此,该剧分集剧情介绍,无论是情节结构、人物关系、人物姓名,还是分集数量(剧情介绍分45集,而连续剧为41集)等都与连续剧大不相同,试问这样的分集剧情介绍还有什么意义?
二、赵朔的妻子庄姬公主是晋景公的姑姑还是姐姐?
在历史剧《赵氏孤儿案》中,多次提到赵朔的妻子庄姬公主是晋景公的姐姐,赵朔是晋景公的姐夫,赵朔的遗孤赵武是晋景公的外甥。如:在第5集中,程婴与庄姬公主一同去给景公医病,景公两次称庄姬公主为“皇姐”。在第7集中,程婴和公孙杵臼在分析韩厥被囚禁可能会牵连赵朔时,公孙杵臼说:“赵大人是国君的姐夫,国君怎么不信任赵大人呢?”在第11集中,司宫冉白奉旨去请赵朔入宫,程婴提醒赵朔遇事三思,庄姬公主对程婴说:“大人是君主的亲姐夫。”在第13集中,司宫冉白奉旨请庄姬公主入宫,程婴对冉白说:“国君与公主姐弟情深。”又说,“公主怀的是国君的外甥。”事实果真如此吗?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盾代成季任国政二年而晋襄公卒,太子夷皋年少。……乃遂立太子,是为灵公。”“灵公立十四年,……而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晋景公时而赵盾卒,谥为宣孟,子朔嗣。”“赵朔,晋景公之三年,朔为晋将下军救郑,与楚庄王战河上。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史记?晋世家》:“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于桃园而迎赵盾。”“赵盾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是为成公。”“成公者,文公少子”“七年,……成公卒,子景公据立。”
综合分析以上史实,不难看出,晋文公的继位者是晋襄公,晋襄公的继位者是晋灵公,晋灵公的继位者是晋成公,晋成公的继位者是晋景公。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晋襄公是晋文公的儿子,晋灵公是晋襄公的儿子,晋成公是晋文公的少子、晋襄公的弟弟、晋灵公的叔叔,晋景公是晋成公的儿子。赵朔的妻子是晋景公的父亲晋成公的姐姐,那么就应该是晋景公的姑姑了。而历史剧《赵氏孤儿案》却每每提到赵朔妻子庄姬公主是晋景公的姐姐,尤其是在第24集中,晋景公到庄姬公主的住所指责她“因为私仇出卖晋国”时,竟连续13次称赵朔的妻子庄姬公主为姐姐,实乃大错特错。
三、战国时期商鞅的《商君书》怎么能出现在春秋时期?
在历史剧《赵氏孤儿案》的第11集中,晋景公为了收回赵朔将军的兵权,在司寇屠岸贾的唆使下,假称自己“近日得阅秦国商鞅所署商君书,备受启示。”遂决定废除晋国实行多年的“三军”制。
而事实是,晋景公在位时间是公元前599年~前581年,商鞅则生活在公元前390年~前338年,二者相距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前的晋景公怎么能看到二百多年后商鞅的《商君书》呢?《赵氏孤儿案》是一部历史剧,不是相声小品,相声小品可以“关公战秦琼”,但历史剧却不能过于“穿越”历史,不能随意虚构。
四、余论
如果说历史剧《赵氏孤儿案》出现的是历史知识错误,那么120集历史剧《隋唐英雄》出现的则是语言知识错误。因为《隋唐英雄》也是2013年电视荧屏上热播的连续剧之一,与《赵氏孤儿案》同样有着广泛的影响,因此也放在这里一并进行指正。
在历史剧《隋唐英雄》中,封建皇帝的昏庸残暴,宫廷内部的争权夺势,起义将士的行侠仗义,阶级斗争的波澜壮阔,众多演员的高超演技,都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该剧的人物对白中,却出现了许多语言知识错误,如:
在第31集中,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孤独后驾崩时,景王杨秀带领叛兵围攻仁寿宫,两军对阵,杨广痛骂其弟杨秀“怙恶不悛”。该成语的意思是:坚持作恶,不肯悔改。但杨广的扮演者却把“怙”(hù)读成“gū”,把“悛”(quān)读成“jùn”。不禁使人啼笑皆非。
在第49集中,麻叔谋担任修建大运河的总督。越王杨素等大臣上奏杨广,揭发麻叔谋贪污受贿等罪行。于是杨广指责麻叔谋“贪污公帑”,电视字幕上出现的是“贪污公孥”,演员也把“孥”读为“nú”。但根据剧中的故事情节以及杨广指责麻叔谋的贪污罪行,“孥”应为“帑”之误,读“tǎng”,意思是国库里的钱财。而“孥”是指儿女或妻子儿女,二者字形虽相近,但读音和意思却大相径庭。该字在本集中连续出现四次,均为错误,实属不该。
在第54集中,幽州总管罗艺说:东岭关元帅“杨义臣不愧为我大隋名将,瓦岗反贼被殄灭”。“殄”读为“tiǎn”,意思是“灭绝”,但演员却把“殄”误读为“zhèn”。
诸如此类的错误还有很多,如第83集中,李世民的扮演者把“大宛马”的“宛”(yuān,大宛:古西域国名,盛产汗血马)误读为“wǎn”。在第107集中,如意的扮演者两次把西域送来的“龙涎香糕”的“涎”误读为“yán”。
电视剧是集体创作的结果,其中有编剧、导演、监制、责任编辑以及众多演员,从理论上讲,如果一方面出现错误,可以由另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修正。但在以上这两部电视剧中,却出现了如此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实在令人惋惜。这些错误虽属瑕不掩瑜,但我们还是真心希望白璧无瑕。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三秦出版社,1988.
〔2〕左丘明.左传[M].中华书局,1981.
〔3〕国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晋灵公篇8
派刺客刺杀不成,晋灵公就想在宴会上埋伏武士杀了赵盾。于是他请赵盾喝酒,预先埋伏好武士,准备在宴会上杀了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就快步走上堂去,对赵盾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就不合乎礼仪了。”说完拉着赵盾就往外走。事出突然,晋灵公就先唤出猛犬,让它扑去赵盾,随后武士杀出。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此时,打死猛犬的提弥明也战死了。
危急时刻,晋灵公的武士队伍中有一人倒戈了。这个倒戈的人叫灵辄。他曾经受过赵盾的恩惠。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一个人晕倒了,便去询问他的病情。这个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给贵族做仆人已经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子饭菜,让他带走。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在这次执行任务的时候,他发现要杀害的人竟然是自己的恩人,于是倒戈。在灵辄的帮助下,赵盾得以脱险。赵盾不明白这个人为什么帮助自己,就问灵辄。灵辄回答说:“我就是当初在翳桑快被饿死的那个人。”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逃跑了。
这段历史被后人命名为“晋灵公不君”,很有名。一般人对此的关注点是晋国君臣之间的矛盾,可我感兴趣的是故事中的两个小人物:和灵辄。是一名刺客,但他在武功之外,有思想、有见识,能一眼就看出赵盾气度不凡,是个好执政官,这就不是一般的本事。更难得的是,他还有思想,知道不该替昏聩的国君刺杀优秀大臣。可身为刺客,他也不能违背职业道德,两难之下,他竟然触槐而死,这份决绝很让人动容。灵辄孝敬老母,知恩报恩,而且报恩之后再也不求回报。这些优秀的品格,也让人印象深刻。
和灵辄都是历史中的小人物,他们在《左传》中仅登场一次,随后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是,就这一次亮相,他们的风采也不容淹没。值得一说的是,春秋时代,与和灵辄类似的小人物还有不少。仔细咂摸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对我们理解春秋时代的某些人文风貌大有裨益。
公元前597年,晋楚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晋国大夫荀被楚军俘虏。他被关押在楚国期间,郑国有个商人打算把他放在行李袋中帮他逃走。这个计划还没执行,晋楚两国就开始和谈。和谈之后,两国交换战俘,荀名正言顺地回到了晋国。回到晋国之后,荀又做了大官。郑国的这个商人到晋国时,荀对他非常好,就好像他真的把自己救出来一样。但是,这个郑国商人说:“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意思是说,我没有这份功劳,怎么敢享受您这么高规格的报答呢?我是一个小人,不能这么大摇大摆地冒充君子。这个郑国贾人亦不简单。放在一般商人身上,好不容易搭上了一个晋国高官,焉能不好好“开发利用”?可人家不这么干,不想欺世盗名。乱世之中,商人能有这份自觉,实属不易。
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在伍子胥的带领下伐楚,在柏举打败楚国,楚昭王出逃。当时,屠羊说(一个杀羊的屠夫)一直跟随着楚昭王,为其出谋划策,并担任保镖。后来申包胥到秦国请来了救兵,秦军帮助楚昭王恢复了楚国。复国之后,楚昭王封赏跟随他一起出逃的人,屠羊说亦在其中。但是屠羊说拒绝了楚昭王的封赏,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继续摆摊杀羊去了。人们非常不解,说你杀羊只不过是糊口,若是做官的话,可以获得很多好处。屠羊说却说:“我当时之所以陪着楚昭王,是因为楚国灭亡了,亡国了,我就没有杀羊的地方,也就难以糊口。现在,楚国复国了,我重新有了维持生计的手段,我又何必去做大官呢?”楚昭王非得让他接受封赏,“强之”。结果他说:“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意思是说,大王失去国家,不是我的罪过,所以我不会赴死;现在大王又得到了国家,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我不敢受赏。楚昭王想召见他,结果他也不肯接受,说:“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得见,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吴军入郢,说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今大王欲废法毁约而见说,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意思是说,按照楚国的法律,臣子必须有大功才能得到楚王的召见,我屠羊说没有什么大功,吴军攻占郢都时,我也是躲避兵祸逃亡的,而不是故意追随大王的。现在,大王要违反法令召见我,这不是我希望的事情。
楚昭王一听,知道这个屠夫不简单,就对司马之綦说:“屠羊说处卑贱而陈义甚高,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即要以三公之位封赏屠羊说。结果屠羊说仍然不接受,他说:“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万钟之禄,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大意是,我知道三公的地位比屠夫尊贵,也知道三公的俸禄远远超过我杀羊所赚的微薄收入,但是,我不能因为自己贪图爵位就使国君获得“妄施之名”(不该给的乱给)。因此,屠羊说最终也没有接受楚昭王的封赏。看看,这个屠羊说将功名利禄看得十分淡泊,难怪后人常常将屠羊说奉为急流勇退、功不自我居的典范。这个杀羊的屠夫,简单吗?显然不简单!
关于春秋时期一些小人物的风采,我们从《论语》亦可窥见一斑。比如:“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能将孔子的精神追求概括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连真实姓名都没留下,“晨门”是他的职业,即他是一个在早上开城门的人。后人常常引用这句“知其不可而为之”来自况,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句精彩的话竟然出自春秋时代一个“晨门”之口!“晨门”不是“士”,不是“大夫”,更非“公卿”,而是一个最底层的百姓,可是,他那么理解孔子,能精准地说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话,这个人简单吗?当然不简单。
孔子说:“礼失求诸野”,为什么“求诸野”?在上流社会已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只有底层民众还保有忠信、质朴的优良品格,这些是当时社会的正能量。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者也。”意思是说,在孔子那个时代,十几户的一个小村落,就有在忠信等品格方面与孔子一样的人,这些人只是不如孔子好学罢了。
为什么在上层人物都普遍道德败坏的情况下,下层百姓反而拥有良好美德呢?我的理解是:其一,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一些贤者不肯与腐朽的统治阶层同流合污,主动选择了归隐,他们隐身民间;其二,底层百姓较少受到名利诱惑,他们淳朴的人性尚未受到染污。权力和财富对人性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春秋时代是一个权力不断下移的时代,权力最先在周天子手中,随后转到了诸侯手中(“春秋五霸”就是这些诸侯的代表);接着,诸侯国的“卿”和“大夫”也有样学样,像当初诸侯篡夺周天子的权力一样,将诸侯的权力夺到自己手中。权力下移的过程,也是权力一步步腐蚀掌权者的过程。开始,周天子不靠谱,最典型的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慢慢的,掌权的各国诸侯也堕落了,如“晋灵公不君”,再后来,诸侯国掌握权力的“卿”和“大夫”也被权力腐蚀坏了。到了春秋后期,鲁国掌权的季氏居然用“八佾之舞”,“八佾之舞”是天子使用的礼仪,因此孔子才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掌权者普遍不靠谱的情况下,社会的希望何在?孔子只能把目光转向民间。在乱世之中,当各种利益集团都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之际,只有民间力量的充分觉醒和广泛参与才能推动社会向着光明的方向发展。恰好,在春秋之际,民间的一些小人物身上具有美好的人性和淳朴的道德良知,这让孔子看到了恢复“周礼”的希望。所以,他打算奋起一搏,充分利用这些民间正能量,尽最大的努力来“救苍生于倒悬”。我想,这大概就是孔子当年高呼“礼失求诸野”的良苦用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