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论文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
摘要:“网络成瘾”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的社会现象,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造成的危害极大。深入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对预防“网络成瘾”的发生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网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日益普及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之一—“网络成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大陆地区网民总数已达到2.1亿,2009年增长率达到53.3%。而其中18岁以下占19.1%,18~24占31.8%,25~30岁的占18.1%。据此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是我国网民的主体,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成长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日益严重。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薄弱的群体,他们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定义
“网瘾”的概念,最初是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 )提出。格登博格借用美国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指出网瘾是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症状是过使用网络,造成学业、工作、社会、家庭等身心功能的减弱。后来,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博士(Kimberly Young )发展完善了这一概念。Young将其定义为一种没有涉及中毒的冲动-控制失序症。网瘾障碍,在临床上又称为病态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也称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现象①。在我国,网络成瘾已经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但关于网络成瘾的概念,学界尚有争议。概括地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争议:一是网络成瘾是否是一种疾病;二是网络成瘾是否是对互联网的成瘾。
笔者认为,上述网络成瘾概念争议的核心问题是网络成瘾的性质,即网络成瘾的本质是什么。从网络成瘾的原因看,网络成瘾不仅仅是个体问题,而是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因此,在信息时代,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网络成瘾现象及其所蕴涵的社会转型意义,不能单纯地将网络成瘾界定为疾病。
基于此,青少年网络成瘾是指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其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概念内涵包含过度使用网络和过度使用网络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两个基本要素,基本问题在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对其上网行为的控制能力存在着障碍。
金伯利扬博士(Kimberly Young )人认为,上网成瘾者主要有以下特征:(1)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获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2)出现戒断症状,如果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6)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7)虽然能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二、网瘾的诊断标准
目前对网络成瘾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疾病分类系统正式将其列为心理障碍之一,也没有公认的诊断标准,Bread提出一个研究用的诊断标准。
Bread网络成瘾诊断问卷: 8条具备前五项,后三项总至少出现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