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军功阶层的崛起与落幕
本期主创
策划:邓玲玲
脚本:周绍纲
编绘:锄? ?头
原创漫画 欢迎分享
编后语汉初军功阶层何以崛起,何以衰落?
楚汉之争,史称“楚汉争霸”。《国语》曰:“霸,把也,把持诸侯之权。”说明刘邦和项羽争的是“霸主”,而非“天子”名号,简单点说,就是一帮兄弟中,谁来做老大。显然,这与后世的皇帝与臣子之前的“君臣关系”有别。是以,汉初刘邦拥有的只是“有限皇权”,很大一部分权力被追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分走了,直到汉武帝,才真正做到了定于一。
刘邦和他的将领多为布衣,如果不是秦末社会动荡,萧何、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很可能平淡地度过一生。他们在反秦斗争中而起,结束了“世卿世侯”的局面,开“布衣将相”之先河,打破了西周以来由血缘决定富贵的潜规则。
西汉初年,在新的选官制度没有完全确立起来前,军功阶层由于经历了战争的锻炼,建国后能够胜任繁杂的国家事务。他们出身低微,从社会底层走上历史的前台,深知民间疾苦,采用黄老之术,减轻民众负担,安定社会秩序。经过刘邦、吕后打基础,文景两代的努力,从而营造出“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的治世。
正是这些积极的因素,让汉初的军功集团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70余年。任何一个政治团体,兴衰都有定数。随着岁月的流逝,军功集团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时代的诉求了。
从社会层面来看,西汉经过70余年的发展,社会财富得到了积累,需要新的思想来引导这个时代前行。黄老思想曾让经历战争创伤的汉初社会得到安定,经济得到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令商人势力的崛起,使财富迅速向地方集中,地方势力快速增长而中央政府却控制无力,出现“兼并豪党之徒,武断于乡曲”。到了汉武帝时代,必然会从“无为”走向“有为”。
从政府的职能层面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事务日益繁杂,必然会要求政府部门干活更细。这就需要相当数量的律令、训练有素的文法吏和运作有效的官僚体系。显然,军功阶层无法适应这种时代要求。
从皇权专制主义的发展来看,帝王政治的需要是军功集团消亡的原因之一。刘邦因为是军功集团的老大,自然镇得住这些兄弟。但刘邦后面的几任皇帝,面对军功集团,无不感受到威胁。汉文帝重用代国旧臣,汉景帝用贾谊等新兴政治力量,加强对军功集团的控制。
新兴政治力量的崛起是军功集团消亡的根本原因。彻侯们坚持“非军功不得封侯”的原则,使新兴的政治力量无法走上政治前台。社会安定了,就有人读书,读书之后不让做官,让这些人去干嘛,所以文帝和景帝时期,文法吏悄然崛起是有其社会成因的。文职替代武职也是一个正常王朝的必经之路。
概而言之,汉初军功集团的衰落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更有社会深层次原因。军功彻侯的退场,意味着西汉完成了从霸业到帝业的转型。
不过,彻侯们固守“非军功不得封侯”的成规,虽说被汉景帝打破了,但经过汉初几十年的宣扬,使得尚武的风气贯穿了两汉,以及后世以汉自诩的大唐。而后人回望这些,难免感慨,正是——
古道千盘草木荒,戍旗一片黯春阳。
谁知石烂山枯后,犹有残碑记汉唐。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柳春藩《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孙启权《西汉初期军功集团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