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界大动作!中科院成建制挖来诺奖级团队,与蒲慕明院士强强联手

  日前,据 Science 报道,经过 5 年的规划和讨论,中国脑计划(CBP)终于雄心勃勃地启动了。而且最新的 5 年计划预算达 50 亿元人民币(7.46亿美元),整体规模有望达到百亿甚至千亿级,比肩美国的「脑计划」(24 亿美元)。

  图片来源:Science

  中国在神经研究领域的大动作,将有望吸引海内外优秀的科研人才加盟。

  事实上,这一现实也已经发生:德国马普所 8 名神经领域的大佬就连兵带将地加入了中科院。

  来头很大,实力很强

  学术圈的人,大都知道马普所的来头。

  马普所全称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缩写为 MPG,是德国最大的科研机构,下辖 80 多个研究所,其研究领域包括物理、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等。相当于德国版的「」。

  图源:马普所生物控制理论研究所官网

  自 1948 成立以来,马普所共诞生 33 名诺奖得主,算得上是「工厂」总厂了。现如今,马普所每年论文发表数量保持在 15000 篇以上。

  2013 年,泰晤士报对全球的科研机构进行了排名,马普学会位居榜首,力压美国著名的阿贡国家实验室。

  此次来到中国的八人,都是正当盛年的学术中坚。

  其中的带头大哥是洛戈塞蒂斯(Nikos Logothetis),此公是全球脑神经学的泰斗,德国科学院院士,曾经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此前,他在马普所担任生物控制理论研究所的所长,是马普所的重量级学术大腕。

  图片来源:ICM 巴黎大脑研究所官网

  洛戈塞蒂斯及其团队放着好好的马普所不待,为什么非要跑到中国来呢?此前 Science 曾报道,一部分原因与他的实验室曾遭到的极端动物保护者冲击有关。

  图源:Science

  做脑神经研究,免不了要用到灵长类动物来进行实验,就算符合一切实验伦理原则,但往往也容易引起社会舆论的纷争。

  洛戈塞蒂斯的实验室就 一度被极端 动物保护组织成员包围,他本人还收到了死亡威胁。 双方甚至闹到对簿公堂,「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身为学术圈大佬的洛戈塞蒂斯 在法庭上 ,竟然被驳得哑口无言。

  而在整个过程中,马普所没有为其帮忙辩护,反而宣布放弃生物控制理论研究所。

  图片来源:Science 官网

  2018 年 1 月,法院宣布对洛戈塞蒂斯的判决,判罚是轻罪加罚款。但是,洛戈塞蒂斯也不能再使用灵长类动物做试验。

  半年后,学界才如梦初醒,美国神经科学学会(SfN)和欧洲神经科学学会联合会(FENS)发布了一份措辞强硬的声明,强烈抗议德国法院对洛戈塞蒂斯的判罚,认为此例一开,科学研究将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图片来源:FENS 官网

  但是这份声明来的晚了些,从洛戈塞蒂斯提出的上诉被驳回后,他就已经开始在全球寻找科研净土。

  彼时的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正在蒲慕明的带领下蓬勃发展,洛戈塞蒂斯决定前往上海,不仅是他,他所在部门的五个小组负责人以及他们目前一半的实验室成员,都计划与他一起搬家。

  而按照官方信息,洛戈塞蒂斯于 2021 年 11 月起任职于神经所,目前洛戈塞蒂斯与院士一起担任国际灵长类脑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Primate Brain Research,ICPBR)的联合主任,ICPBR 致力于打造成为世界顶尖脑科学研究机构和国际脑科学人才的汇聚地。

  图片来源: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官网

  而从中科院神经所的研究人员介绍及博后招聘等情况中也可以看出,跟随洛戈塞蒂斯一起来到上海的其他科学家也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

  图片来源: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官网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

  洛戈塞蒂斯团队的大搬家,在全球学术圈引起巨大震荡。其实,最近几年来到中国发展的科研人员并不在少数。

  去年 8 月,日本「光催化」领域的权威人物藤岛昭(Fujishima Akira)带领团队加入上海理工大学。

  图片来源:上海理工大学官网

  藤岛昭不仅在学术领域硕果累累,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发现了水的光解现象,并借此成为一代宗师;在高等教育和科研管理方面也是经验累累,担任过东京理工大学第九任校长,2006 年至 2008 年,还担任日本化学会会长;他还桃李满天下,先后指导过 30 多名中国留学博士,其中江雷、刘忠范、姚建年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日本经济长期疲软,科研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少,不少课题组都难以为继。持续几年的疫情更让经济雪上加霜,不少陆续到中国建组。十年前,就已有重量级的科研大咖来到中国全职工作,福田敏男(Fukuda Toshio)就是其中翘楚。

  福田敏男是日本国宝级的科研人员,号称微纳机器人之父,专门研究微纳操作机器人和仿生机器人,2010 年获得号称「工程诺奖」的 IEEE 最高奖「终身成就奖」。他曾在东京理工大学和名古屋大学任教,于 2012 年来到北京理工大学,成为一名全职教授。

  在北京理工大学任职期间,他利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出了直径最小的人工血管,这一成就极大的推动了人造器官这一领域的发展。2014 年,福田敏男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17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9 年,当选 2020 年 IEEE 总主席——这是 IEEE 历史上第一位来自亚洲的总主席。

  图片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官网

  实际上,中国对科研人员的吸引,也不仅限于东亚文化圈。加州理工大学的戴维·布拉迪(David J. Brady)也在中国全职工作。

  图片来源:亚利桑那大学官网

  布拉迪是阵列计算成像技术的专家,在虚拟现实等领域也颇有建树。2016 年,布拉迪来到杜克昆山大学任教,并入选江苏省「百人计划」。他在这里组建实验室,成立公司,重启超高清大视角摄像的研究。

  图片来源:昆山杜克大学官网

  2017 年,布拉迪团队开发出一款超高清大视角的安防相机,采用仿生学模仿昆虫复眼,像素高达1.3亿,其输出图像的性能碾压市场上的所有监控设备。

  以上几位只是中国外籍科研人员的代表,据统计,近三年已有 1000 多名外籍知名科研人员来到中国发展。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诚然,我国科研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系统高效的创新管理能力,科研经费的配置不够精准等等,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中国的科研环境在兼容并包的同时正在不断改善。「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越来越多的外籍科研人员来华发展,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题图来源: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