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又这么大胆,韩国电影真敢拍啊

  原标题:又这么大胆,韩国电影真敢拍啊

  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我读到了第三部《永恒的边缘》。

  前几天,刚好看完了关于肯尼迪的相关章节。

  其中一个重大事件,就是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

  冷战期间,这是美苏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

  徘徊在核按钮前的美苏,使得世界处于危机之中。

  虽然最后,这次危机以苏联妥协告终,但当时差点酿成热核战争。

  也因此,这个事件被认为是人类存亡最危险的时刻。

  这样的危机,韩国人在电影中让它爆发了。

  前不久,韩国有部电影,让朝鲜直接发射核弹升空。

  美军空中拦截。

  然后,爆炸:

  这个片子,不吝啬地在其中洒着商业元素。

  工业园的一场大爆炸,是这样的:

  搏斗起来,以命相搏。

  甚至,还略带血腥:

  喉部受伤了,那老哥竟然在喉部插上管子,然后继续上阵。

  各国军事势力集结,海陆空全部出动:

  卷入事件中的各色人物粉墨登场。

  间谍,军队,特工,政府官员。

  暗杀,政变,阴谋环环相扣。

  除了这样的商业因素,这个片子又大胆的触及敏感区。

  除了朝鲜核问题,还涉及南韩北朝的分裂问题,以及在这些问题上,几个国家在这样的国际局势上的博弈。

  在片中,第三次世界大战,处于一触即发的地步。

  还好,这只是电影,只是改编于漫画的虚构电影。

  但在本片上映的第一周,它就在韩国本土力压《星球大战8》,成为票房冠军。

  豆瓣上,评分8.1:

  《铁雨》

  (导演杨宇硕,主演郑雨盛,郭度沅)

  《铁雨》的导演是杨宇硕。

  包括《铁雨》在内,此君只有两部作品。

  他的上一部作品,是以已故前韩国总统卢武铉担任律师时,负责釜林事件辩护的故事为原型改编的:

  《辩护人》。

  那部片子已经是2013年的事了,但迄今在豆瓣上,依然有9.1分。

  而此次的《铁雨》,则改编自导演杨宇硕所编脚本的同名漫画。

  时隔近五年的《铁雨》,片长139分钟。

  但是囊括的内容,即多又大。

  要是一有闪失,就很可能变得杂乱无章,或者什么都想要却什么都要不到的地步。

  所幸,《铁雨》的条理清晰,节奏步步紧逼。

  不仅敢拍,而且剧情还带着荒诞,脑洞大开。

  《铁雨》开场,始于一场朝鲜的军事政变。

  政变日期,选择于朝鲜一号人物视察开城工业园区的那天。

  一号人物是谁,您懂,反正嘛,他在片中的亮相,不是背影就是被遮了脸。

  脑洞来了。

  政变那天,一号受了重伤。

  幸运的是,一号的两名迷妹和一名特工救了他。

  但三人没有办法中的办法是:

  带着一号跨过边境,把一号带到了韩国。

  由于剧情需要,一号在韩国只剩下了床戏。

  受了重伤的他,不得不在韩国辗转几张手术台,意识全无地让韩国医生救治(其中还包括妇产科医生,整形科医生)。

  这样一来,局势就很紧张了。

  本来,军事政变就是为了某个目的。

  而生死未卜的一号,则成为这盘棋中的一个关键目标。

  媒体关注他,政敌要杀他,还有一波人要救他。

  在这样的关头,本片竟还合理地加入搞笑情节:

  医生看到被抬进来的一号的体型(肚子),说了句:

  我们现在不处理分娩。

  接着,当医生看到一号的脸,错愕了。

  核弹,是这个局势当中的关键。

  由郭度沅扮演的青瓦台行政官哲宇在片中对在校生说出:

  我们(韩国)照日本的样式赶超日本,三星赢了索尼,现代赢了本田。他们(朝鲜)选择了(曾经)打败日本的核武器。

  政变加上核弹,核弹危机爆发。

  朝鲜要对韩国宣战,加上一号的生死,更给了他们宣战的出师之名。

  筹码就是朝鲜手上的核弹。

  而韩国背后的美国,则进入了这个局。

  不止美国,朝鲜政变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则对外辐射了国际局势,并涉及到其它国家。

  在《铁雨》中,能明显地感觉到,导演对于亲美是讽刺的。

  美国告诉韩国:

  这样的局势下,美国打算发射核弹炸朝鲜,先发制人。

  理由是:如果不这么做,可能引发世界大战。

  先发制人虽然会导致伤亡,但是与发生世界大战的损失比起来,轻多了,值得赌一把。

  美国在片中是这么计算的:

  如果爆发战争,死伤最少30万,最多250万。战争中将损失1兆美元,战后恢复需3兆美元,还是在朝鲜不发射核弹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先发射核弹,韩美联军死伤人数将为零,事后安定事态,也就不过3000亿美元而已。

  然后,美国还这么“让利”的:

  如果经济损失3000亿美金,韩国政府扛2500亿的话,我们就扛500亿。

  这时候的韩国,则像极了古巴核弹危机中的古巴。

  那时候的古巴,实则是美苏间的一个踏板。

  苏联为了对付美国,有可能发射在古巴安置的导弹。

  而美国为了抗衡苏联,则有可能打击古巴。

  而被人在家里放置了导弹的古巴,反而在其中最没有话语权。

  无怪乎,在《永恒的边缘》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危机解除后,古巴又产生了内乱,就是民众对于古巴被两大强国的对峙当成筹码产生了不满。

  在《铁雨》中,韩国就是这样一个位置。

  虽然,韩国和美国是盟友,但盟友也要看实力。

  这时候的美国,对于韩国的不断施压,则显示出了其霸道的一面。

  说白了,片中的美国在这次事件中进行权衡的角度,更多的是如何维护自己的“老大哥”地位。

  就这样,韩国总统的压力倍增。

  况且,片中的设定是,总统正处于前后任即将交接的时间。

  于是,局势又复杂了。

  现任说:

  朝鲜那边已经发生政变,我们现在攻击,他们毫无反击之力。解除朝鲜半岛战争威胁,何曾有过这么好的名义和机会?

  而继任则说:

  本来就是同一民族,要再次统一,是不能用利益来看待的。

  所以,《铁雨》中的博弈,可以说是由内到外,由国到个人,无处不在。

  另外,还有一条线,也是韩国此类电影所热衷的题材:

  半岛问题。

  这个问题,就像当年被柏林墙所划开的西德和东德。

  片中通过场景,细节不断呈现着两边的对比。

  朝鲜的街道是这样的:

  韩国街道的夜间是这样的:

  一号视察的时候,朝鲜民众是这样的:

  而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韩国民众却是这样:

  在朝鲜,铁友的女儿听GD(权志龙)的歌,是被铁友谴责的:

  在韩国,为了和孩子亲近,哲宇也会去听GD的歌:

  每次,韩国电影对于此类题材,总是表达了希望统一的愿景。

  例如早前小丑聊过的《共同警备区》。

  而这次,依然借由两名主角的故事,再度阐述了这一题:

  朝鲜特工铁友,和青瓦台行政官哲宇的名字同音(在韩语中)。

  意思,很明显了。

  这个过程,依然是一开始的立场不同产生对立。

  这其中,还用两边的文化差异,制造了一些笑点。

  感觉上,就如同将两国现今的局面,投射到个人,从而寄托和平统一的愿景。

  一些小情节,则不断地在表达这样的意思。

  两人在车上,听着GD的歌。

  韩国的哲宇,开心且动作略显夸张的跟唱。

  坐在副驾的铁友,则是在一旁思绪复杂。

  铁友借了哲宇的卡,在韩国给女儿和妻子买了一些礼物。

  然后,告诉哲宇:

  如果将来,有机会,请帮我把这些东西送到这个地址,给我的妻女。

  可以说,《铁雨》在商业元素和导演个人诉求上,找到了一个还不错的平衡点。

  商业部分的画面及节奏冲击,依然保持水准。

  而在内核,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铁雨》也不含糊。

  例如关于片中的和平统一,有一幕给我印象很深刻。

  那次,哲宇带着铁友去一家面馆吃面。

  立场问题,铁友被上了手铐。

  但这样一来,铁友吃面就不方便了。

  于是,哲宇想出了一个折中方法:

  解开一边手铐,把自己和铁友铐在一起。

  这样,两人各有一只手可以吃面。

  我感觉应该是有隐喻的:

  这个情况下要吃面,两人的位置必须由面对面坐着,换成并肩坐在一起。

  接着,镜头切换,拍了两人的背影。

  从观众视角来看,此时坐在一起吃面的两人,就像一对老友记。

  这副画面,则是这紧张局势中,难得的一抹平静。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