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石头记探究心得8
这次我们讲的是红楼梦中的特殊群体仆人——丫鬟。
我想这一类人也是过去误读很深的一群人。而这个误解,与《红楼梦》及作者的误解息息相关。
以往我们认为曹雪芹是反封建,爱女孩的。完全不对。如果你仔细观察金陵十二钗的人物选择。会发现一个规律,这完全是按身份来排的。
比如正册中有两个人明显可以请出去,一个是巧姐,另一个是妙玉。这个人在前八十回基本没有什么戏份的。而且从整个剧情上来说,也不是很重要。和有重要戏份的晴雯和袭人比差远了。
那为什么不把巧姐和妙玉请出去,把晴雯和袭人排进来呢?晴雯和袭人的戏份,要远远多于她们,却连个副册都没排上,。
答案很简单,正册只排小姐和正妻媳妇。副册放正册排不下的小姐,正妻和妾。又副册才开始排丫鬟。
也就是说,无论曹雪芹多喜欢晴雯和袭人,她们也只能待在又副册,想上正册是没门的。
这也解释了“宝珠,瑞珠”为什么会在副册里,因为她们是秦可卿的干女儿,算作小姐。
实际上曹雪芹这个人就是一个老封建。等级观念是深入他的骨髓里的。《红楼梦》中津津乐道,并用来鄙视《西厢记》这类作品的,就是贵族之间的等级礼仪。你去前八十回找,有很多关于赞同等级次序的言论。一个女孩再美好,也不能逾越身份这道鸿沟。
所以《浦东寺怀古》这道谜题,并不是指小红之死。因为以小红的丫鬟身份,不能和正册金钗相提并论。这就是曹雪芹的固执。因此这谜题埋伏的应该是宝钗和贾雨村秋千传情的故事。
丫鬟的结局常常是她的名字所伏的。比如“紫鹃”伏杜鹃啼血。“雪雁”伏被冻昏在雪中,后来染疾身亡。小红的结局来自《西厢记》中《拷红》一节,被吊打致死。这与《浦东寺怀古》同出一典,才会被混淆。
红楼梦是以小姐们为主角的故事,可是丫鬟也是作为重要角色出现的。小姐是统治阶级,这个没问题。那我们怎么定位丫鬟呢?
以往我们认为,丫鬟在贾府是底层,属于被压迫的阶级。用那时的阶级史观来说就是悲惨的无产阶级。但你仔细考虑一下。这无产阶级的生活也太好了吧。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六十一回,厨房柳家的讲了丫鬟每天是肥鸡大鸭子。四五十个人,一天两只鸡,两只鸭子,十几斤肉。
大家会觉得,这也不多啊,四五十人呢。这是因为现在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大家天天吃肉,感触不深了。实际上中国全民吃肉的历史,是从改开之后开始的,距今不过二三十年。这时间和中国四千年历史相比真是沧海一粟。
而在古代一般老百姓,日常就是吃素,也就是逢年过节才吃顿肉。在《孟子》中讲到,如果一个农家好好养牲畜,大概到了70岁就能过上天天吃肉的日子。当然以古人的寿命,也吃不了几天。而贾府丫鬟的伙食,相当于农民天天过年。由此可见,丫鬟们过的是一种超越那个时代平民的富足生活。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看到那些丫环,媳妇的服装,还以为是王熙凤来了,闹了个大笑话。但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出丫鬟们穿的衣服,在老百姓看来也是很奢侈的。
丫鬟是按定量发首饰的,而且数量还不少。晴雯被撵出去以后,大部分财产都被收回去了,但死前手上还有四个银镯子,最后统计她剩下的衣履簪环,价值也有三四百金。要是过去,晴雯得有多少首饰啊?
第三十二回史湘云给袭人一个绛纹石戒指,袭人说,一个戒指能值多少。
可能绛纹石不那么珍贵,但袭人这个口气,真是不是无产阶级的腔调。
我们在前面的探究中分析过贾府的月钱,一个丫鬟的月钱根据品级是500钱到1两银子不等。加上年利和过节奖励。这还仅仅是正规收入,还有额外奖励。书中经常出现丫鬟小厮办事,主子给赏赐。一般送东西跑腿,都是几百钱。要是重体力的的活,更是给银子的。这在书中有很多描写。
刘姥姥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费才二十多两,而小丫鬟一个人赚的钱,就接近这个数字了,更别说大丫鬟了。
四十二回,鸳鸯转交给刘姥姥
贾府包吃包住。工资完全是自己支配,享用的。此外,丫鬟还能享受免费医疗。晴雯病了,贾府都是叫太医来看的。钱是贾府出的。
丫鬟是免费伙食,免费住房,免费医疗。这么高待遇,讲得我都想去干了。不像现在,看着还有那么点工资,把房租,房贷一交,再买些生活必需品,钱就用完了。资本主义是真精明,用长时间的劳动透支你身体,再用房租,房贷,医药费把钱赚回去。
现在我想可以大胆地说了,那些丫鬟们绝不是什么无产阶级。而是“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也叫“中间阶级”。中产阶级的定义比较复杂,当然也有争议。但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一些特征,从而把他们和无产阶级区别开。
中产阶级是介于统治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人。
他们不从事重体力劳动。无产阶级是站着劳动的,而他们可以坐着劳动。
无产阶级是每天进行重复劳动的工人,农民。而中产阶级的成分比较复杂,可以是一些工匠,公司职员,公务员。也可以是一些服务性人员。而且中产阶级内部又分等级,不断分化。他们可以向上爬,成为统治阶级。也会向下落,沦为无产阶级。因此内部形成了阶层与竞争。
中产阶级从意识上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底层的人。他们往往追求一种精致的生活,以区别无产阶级。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倾家荡产去买一个名牌包了。但是在衣着光鲜的虚荣背后,是经济基础的脆弱。他们不掌握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实际上,他们也只是打工仔,和底层的农民和工人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就是中产阶级矛盾的地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中产阶级创造了社会的主流文化。现代网络上所有的影视剧,往往是反应了(或者歪曲了)中产阶级的文化。又比如在网络上面讨论历史的人,基本也不会是干流水线的。中产阶级希望社会稳定,所以网上爱国的言论,往往是中产阶级发出的。中产阶级又希望社会进步,发表批评言论的,很大程度是也是中产阶级。
每当社会危机来临时,统治阶级拥有生产资料,他可以抵抗风险。而最低层的无产阶级没什么可失去的,相反社会危机给了他们出头的机会。而中产阶级则会失去积累的一切。所以中产阶级最希望社会稳定。
全世界的著名文艺作品,专门写无产阶级的都不是很多,《红楼梦》也不例外。
因为无产阶级的生活特别单调。就是每天重复的劳作,缺乏冲突。所以这种日常生活很难艺术化地写出来的。一般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
侧面写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写无产阶级的悲惨遭遇。比如鲁迅的作品中,常有一个叫“迅哥儿”的人,用他的视角去看别人。
另一种是无产阶级与统治阶级体验生活。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贾宝玉在二丫头家里玩纺车。
因为这样可以写出情节冲突。不然用几十万字去写农民种地,你愿意写,我还不愿意看呢。
直接能把无产阶级的劳动过程去艺术化表现出来的人,是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这是真的很厉害。
《红楼梦》社会中占数最多的人,其实是没有写的。这才导致了一种误读。就是把晴雯为代表的丫鬟看成了无产阶级。
真正的无产阶级,只通过二丫头,刘姥姥,以及乌进孝的讲述(注意乌进孝本人也不是纯粹的农民)来体现的。
末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产阶级的消失。丫鬟也是这样,能上升到主子的人是很少的。大部分人都会跌落到底层。而书中贾府的灭亡,就是先从丫鬟开始的。
贾宝玉的一个算盘很说明问题。第六十二回,宝玉笑道
这句话的反过来就是要少是先要少丫鬟下人的。而这种就表现为大裁员,减薪。贾母查赌和王夫人抄检大观园本质上就是裁员,归根到底就是财政危机。钱多时不会介意养一两个闲人,而经济危机时才会开始裁员。而裁员往往是先以抓纪律来进行的。这样干不容易引起众怒。
比如七十六回,贾兰的一个奶妈,刚上任就被裁了。王夫人的理由之一是贾兰大了,不要吃奶了。可七十三回可明明写了迎春是有奶妈的。如果结合贾府的危机,只能认为这是裁员。而且仅仅解释为王夫人的个人喜好也不对,比如同时被裁掉的晴雯,王夫人还和贾母汇报,说明这裁员是全家上下一致同意的。
但是裁员是极其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被裁掉的人,他的怨恨可想而知。马克思敏锐地指出生产的社会性。裁员可以缓解企业的危机,却加重了社会危机。而企业也是在社会之中的。社会垮了难道企业还能好吗?
《红楼梦》中以司棋为代表的那伙人,就加入强梁势力中。而中产阶级往往有见识,受过教育。暴乱的组织性会大大提高。这套道理放在明末也是成立的。李自成不就是一个被裁掉的公务员吗?而就是这些人,让万历年间就已存在的小股暴乱,变成了席卷全国的流寇风暴。
虽然民国的思想家们,对奴隶制度持强烈地批判态度。但真正的西方人,却对中国的奴隶制度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利玛窦,他在自己的笔记中,发表了很多对中国的看法。其中一个观点,非常惊人。就是在中国当奴隶比自由民,幸福感要更高。从《红楼梦》也可以看出来,丫鬟的幸福感是非常高的。
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奴隶的定位就是会说话的工具。是没有人格的,所以成为奴隶是很悲惨的。主人可以随意破坏这种“工具”。但中国并不是这样的。现在我们从书中一个称呼“家人”入手,来看中国奴才的伦理。
在儒家的观点中,所有的社会秩序都是比照家庭秩序来的。
这里要说一下,董仲舒的儒家,是“外儒内法”。和孔子没什么关系了。孔子从来没说过三纲,这是法家韩非子提的。后面封建的残酷性,大多来自于法家,而不是儒家。具体的这里不展开了,后面用儒教来代替。
儒教的思想核心,就是父为子纲。君为臣纲是父为子纲的政治版。所以皇上又称君父。同理主奴关系也可以去比照父子关系。
按以上的逻辑,可以理解书中的很多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要叫“少爷”,“老爷”。就是强调了主子是奴才的长辈。奴才对主子就要像孙子对爷爷那样,比亲爹还亲。
这也解释了女性的称呼问题。年青的媳妇叫“奶奶”,大一辈叫“太太”,就是“太奶奶”。贾母是“老太太”。
此外,皇上叫万岁爷,皇后叫“娘娘”。“娘娘”是南方话,也是“奶奶”的意思,也是类似的。
我们以前说过,古代子女的婚姻对象,是父母决定的。而主人就是完全行使这个权力的。
《红楼梦》中经常有把某某去配人的话,就是这个道理。而丫鬟要自己嫁人,就要主人给放出去。
司棋与潘又安私会,为什么那么罪大恶极?就是她的婚配是贾府行使的,就连她的父母也没决定权。私定终身是不孝的一种,是极其严重的罪行。
奴才在被统治的同时,也就被认为是家中的晚辈儿女。那么老辈主子的奴才,也可以与小主人的同辈甚至长辈了。
第五十二回,写了贾宝玉骑马的事,途中他有两次要下马,一次是路过贾政房间,另一次是遇到了赖大。
下马是一种晚辈对长辈的礼节。在宝玉眼里,赖大和贾政都是长辈。
第七回里,焦大再怎么骂,贾府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只有过世的国公,才有权处置他。宁府把他捆到马棚,主要是他喝醉了,乱说话。(在古代爬灰是死罪,不能乱喊的)他要醒了,也只能放了他,不可能在身体上损害他。要是换成一个小厮敢这么讲话,早被打死了。
要知道人的一生,最大的痛苦是做选择。
现代人的痛苦,就是选择的痛苦。老百姓就手里一点点钱,是贷款买房?还是办婚礼?还是教育孩子?选择了这个就放弃了那个。更不要说会决定人一生命运的选择了。
为什么有人会怀念过去,明明什么条件都比不上现在。因为那个年代选择少,选择少人就没有压力了。而现代社会就是资源不上不下,但选择满天飞。一旦选错,可能就会耽误终身。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舔狗”这种说法。因为“舔狗”没有选择压力。做要不要放弃追求的选择是极其痛苦的。而一心一意舔一个女生就没有了选择,也就没有了痛苦。
而这种选择的压力,转嫁到了女性的身上。女性被这样爱着,只会变得非常痛苦。而这种痛苦加深了女性对“舔狗”的厌恶。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追求没有结果的原因。
崇洋媚外的心理,与极度排外的心理,在这个理论中也能解释。所有东西肯定是有好有坏。然而这种辩证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选择。而崇洋媚外,就放弃了保持自我审视的痛苦,因为任何选择都是洋人的选择,与我无关。而极度排外则放弃了自我革新的痛苦,中国没有错误,也就无需革新,也就无需选择了。而任何矛盾都是外来者的强暴干涉引起的。只要消灭外来者即可。
奴性就是从逃避这种压力中诞生的。奴才的不自由,恰恰没有了选择这种痛苦。
奴才没有单身危机,主人会自然给你找一个。而奴才的孩子,也没有教育困境,也没有就业难题,将来就是老老实实去当小奴才。住房都是主人安排好的。奴才什么都不必担心,只要对主人尽忠就可以了。而尽忠本身,又能满足了人的归属感。
奴隶所有的选择权都交给了主人,也就没了这种选择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就富集到了统治者身上。而皇帝就是最无助,最痛苦的。皇帝到了晚年,没有一个人心理不变态的。包括各种著名的皇帝,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万历,康熙,乾隆,无一例外。具体到贾府,压力就集中在王熙凤以及后期的林黛玉身上。
反观自由民本身,根本达不成这些条件。住房压力,婚姻压力,教育压力。自由本身就促使他们自己去承担这种压力,孤立无援。
而不幸的生活与自由的身份叠加,使自由民必须从痛苦和更痛苦之中,选一个较不痛苦的选项。而这种永远在痛苦中挣扎的选择才是最为痛苦的。这就像那个“保大保小”的问题,怎么选都是痛苦的。
鲁迅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从心理这个角度来看,就完全能理解中国人的所谓奴性。所有奴性的背后都包含了对痛苦选择的放弃。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几个有代表性的丫鬟。我选择了晴雯,袭人,司棋,鸳鸯。
像紫鹃,麝月其实没什么好讲的,大家不难理解。小红和元春会放在一起讲。
晴雯是大家最喜欢的角色之一。真爱粉对她都很熟悉了。但一直以来,大家都对她的判词,“心比天高”有所误会。
晴雯的内心,不只是想当一个妾。判词中“心比天高”,指她想当宝玉的妻。
大家想一下,当妾不就是成为赵姨娘这样的人吗?赵姨娘出身也不高,常被人歧视。从晴雯的地位来看,当妾是真的不难办。而且她有贾宝玉的宠爱。
贾政还有两个妾呢,贾宝玉以后给晴雯留个妾的位置有什么难的呢?
而且判词说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说明身份低才是目标遥不可及的原因。当妾真不需要太高出身。而想当宝玉的妻,第一条件就是门当户对,比如林黛玉这样的,连商人家的薛宝钗身份都稍差了。那晴雯更是差太远了。
读过我的专栏的小伙伴们可能有疑问。王夫人喜欢林黛玉(参看探究5),那为什么会讨厌晴雯呢?按说晴为黛影,两个人不是非常相似的吗?
如果看了这次的探究,就可以理解了。两人身份不同。林黛玉出身高贵,而晴雯出身下贱。
林黛玉本来就是小姐,耍小姐脾气不是很正常吗?你晴雯是一个丫鬟,也耍小姐脾气,这就越位了。
如果是林黛玉在那里训人,王夫人会厌恶吗?当然不会,黛玉本来就是未来贾府的当家人,现在管管潇湘馆,或者来到怡红院管管丫鬟,这不很正常吗?
晴雯你一个丫鬟,在怡红院颐指气使,算个什么东西。你还长得像林妹妹,你还真当自己是宝二奶奶了!
晴雯在怡红院里面,实际上是一个当家人的地位。宝玉从不管事,袭人麝月又太宽容。怡红院的风纪,就是晴雯一手抓的。第五十二回,坠儿偷东西,就是晴雯给撵出去的。七十四回,王夫人说看见晴雯叉着腰骂人,肯定不是在无理取闹,而是小丫头犯了错。
所以晴雯的“心比天高”,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想上位,或者耍小姐脾气。这要理解为一种“主人翁精神”。结合上面关于奴性的讲述,我们发现晴雯是一个没有奴性的人。而这种直面选择痛苦的坚韧,才使她得到“勇晴雯”的评价。
这一点是不是和王熙凤是又很像呢?两人都认真负责,遭到下级员工的怨恨。事情往往是这样,对组织负责,肯定会得罪下层员工,但你要不负责,人人都夸你,可组织垮了,大家一起完蛋。所以这种人一定要有人撑腰才行。
王熙凤有贾母,王夫人撑腰,而晴雯从来就没有。没有靠山的中层干部,往往命就运悲惨。而后文王熙凤“雪山崩”以后,遭到了与晴雯同样的命运。
到了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晴为凤影”的结论呢?我想是可以的。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串联起林黛玉,王熙凤,晴雯三个角色性格命运的一致性。三人都性格上都表现小性,刚毅,不服输。事业上对贾府的管理都尽心竭力,导致被人忌恨。同时这三个人又都是病秧子。这对我们理解《吴氏石头记》中林黛玉的形象,排除误解起了很大作用。
反过来再看这三人的差别,我们又能体会“身为下贱”这句话的深意。这是晴雯的悲剧,也是丫鬟的悲剧,更是中产阶级的悲剧。中产阶级往往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然而事实上却还是个底层人。与真正的统治阶级相比,始终有一道极难逾越的鸿沟。毕竟像娇杏这样能成功上位是多么的“侥幸”啊。
虽然很早就有“袭人告密”的说法。但袭人告密,一直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事件。
他们的心理想法是这样的,袭人这么好的人,怎么能会做坏事呢?
我不否认袭人是一个好人,也肯定这些读者的善意。但这个说法明显中了《三国演义》的毒。《三国》在叙事手法上有独到的地方,但在写人方面,真的是写得很糟糕。
这一点上,《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都极大地跳出了脸谱化的人物塑造。
央视版四大名著,也只有三国是最还原的。其它三部在人物上都失真了。这和脸谱化的阅读恶习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只会脸谱化地读书,那就是一种遗憾。
《红楼梦》的写法。很大程度借鉴了《金瓶梅》。像《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她干过的坏事,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但她死去的时候,又有多少读者在为她哀叹惋惜呢?
难道一个角色一定要洗白了,才能让人动容吗?我想不是的。曹雪芹也好,笑笑生也好,写一个复杂人物时,都是通过细节描写自然流露出感情。而不事先下一个概括的定义,去限制读者思考。
反观那些现代编剧编得情节,总透着一股刻意的矫情,强行催泪,强行洗白,仿佛用一根指挥棒,去操纵读者的情绪。
袭人怎么就不能诽谤晴雯了。难道就一定是写成一朵白莲花吗?这与宝钗的解读非常相似。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所谓的完美是一副精致而苍白的伪装。真实是不容涂抹的美丽,多余的洗白是画蛇添足。
比如电影《小丑》中把Joker改成布鲁斯韦恩的兄弟,还添加报复社会的理由,真是一个自作聪明出来的败笔。
袭人的命运是悲惨的,她的图是一张破席,表现了她被蒋玉菡抛弃的命运。她才四十几岁,就在孤独中死去了。
而她的死,也揭开了宝钗悲剧的序幕。“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宝钗叹息着袭人早逝,谁料到不久以后,门子就找上门抄家了。不能不说这两人的命运,也是有如此紧密的联系。
到底是分明报应?还是红颜薄命?恐怕连作者都分不清了吧。
笔墨较多的主要角色可以多角度地看问题。但像司棋和鸳鸯这种配角,就可以从一个角度去挖掘其思想。
我用一个词来评司棋,就是“反封建”。这不是“好词”吗?就我们现在来说,确实是。我们一直认为,反资本主义的是社会主义,其实封建主义也是反资本主义的。可在曹雪芹这样的老封建的眼中,这就是罪大恶极。而司棋的思想根源,可以从明中期“资本主义萌芽”中找到端倪。
资本是指用以投资获得利润的货币。俗话说“用钱生钱”。
至于中国有没有资本主义萌芽,何时出现。这个争议非常大。按照不同的标准,会有各种回答。如果参照政治制度,或者生产方式与雇调制度,这个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也可以说从没出现过的。我高中时学的课本中讲明朝出现了萌芽。
我们不管这种学术问题。反正明中期出现商品经济繁荣是肯定的。经济情况的变化也催生了新思想的出现。社会风气也转向了一种人欲文化。
秦可卿的曲子中《好事终》里有一句,箕裘颓堕皆从敬。就是认为责任在贾敬(嘉靖)。而明朝的一股性解放的浪潮正是那个年代开始的。在小说《金瓶梅》中就有体现。而秦可卿的罪状就是淫。
在现代资本主义者看来,这是一种自由的进步。但在红楼作者这样的老封建看来,这完全是一种道德沦丧。虽然他们自己发明了“意淫”这种很超前的词,但本身对这个是持批判态度的。
作者对贾府的繁文缛节是津津乐道,并引为自豪。对儒家的父子伦理,身份,以致于整个情榜都体现了一种等级观。他对宝玉不读书,沉迷于对女孩的温柔感到痛心疾首。甚至把贾府和王朝灭亡,都归于这种资本主义思想对封建贵族精神的腐蚀。
司棋是“迎春”的大丫鬟,人送外号“副小姐”,地位很高。她从心里是不反对贾府这个封建家庭的。
但她的性格是偏向自由主义的,比较自我的。从她“闹厨房”那次就可以看出来。而这种张扬的个性,就和当时社会的纵欲主义有了亲和性。所以她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潘又安私定终身。而这个和封建的道德观是格格不入的。
封建儒教的道德规则是“存天理,灭人欲”。“人欲”是什么,这大家很清楚。但什么是“天理”,你能说清吗?说不清。那怎么办呢?那就是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灭人欲,就是存天理。而且灭得越极端,越不近人情,就越是天理。
这套逻辑是简单而又残忍的。而它得以通行的根源,就是奴性思维对痛苦思考的排斥。实际上,“天理”和“人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这是一个讲“中庸”的,讲辩证,讲和谐的东西。
司棋在封建中“无耻”行为,却和资本主义的自由和人文不谋而合。才导致了后来解读中的“反封建”。
除了司棋,书中自己找老公的还不少。比如卍儿和小红,讲道理这也是不行的。奴才的婚姻对象是主人定的。这就是小红害怕别人偷听的原因,也是脂砚斋误会小红是奸邪婢的原因。
封建制度这一点很有意思。就像现在看小黄片。虽然明面上也是犯罪,但人人都看过。司棋就倒霉在这里,被抓出来当了典型。同时又赶上了贾府的大裁员。
选择性执法是有害的。因为人人都这样,说明这件事是有需求的,但抓典型这种事,被抓的人心怀怨恨。没被抓的人心怀恐惧。最后使中央威信丧失。反而一些开放,更能获得人心。
司棋是比较无辜的。而社会的动荡,又使她加入了流寇,变成真正“反封建”政权大军中的一员。
鸳鸯的行为很难捉摸。特别是《吴氏石头记》中的谮语行为。前面她那么温柔和顺,关心他人,而后面又成为毁灭贾府,害死黛玉的凶手。下面,我会从心理的角度给大家捋一条线。
前八十回与鸳鸯为主的情节不多,主要有抗婚,撞破司棋,受贾琏之托这三件事。至于“三宣牙牌令”这些情节,鸳鸯不是主角。我们只要围绕这三件事,就能理解鸳鸯了。
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个背景。在荣国府二门内,有两个人是掌实权的,一个是代理当家王熙凤,另一个是鸳鸯。鸳鸯是荣国府最高领导贾母的首席秘书,了解中国权力场的人都知道,这秘书可是地位不高,权力不小。
鸳鸯这个人,王熙凤对她的评价是心气很高。而“心气高”这三个字就是鸳鸯一生的写照。
鸳鸯抗婚时,贾赦大怒,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引出了一个问题,鸳鸯喜欢谁,是宝玉?还是贾琏?在这里,我有新的解读,就是谁都不喜欢。
如果是对标现代社会,大家就很明白了。鸳鸯就是职场的精英女性。她们强调女权,并发出了这样的宣言,女性不需要结婚。女性可以独立。
那为什么那个时代会有这种现代思想呢?明中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一些现代主义的思想也开始出现。包括一些被现代称为美国主义的东西,在当时都能找到痕迹。这个上面讲过,不赘述了。
从这个角度理解,才能理解鸳鸯的这番话。
她是一个独立女性,是一个可以和男人平起平坐的人。哪怕是像宝玉那么好看,再加上皇帝的身份又怎样。我有我的事业,等事业完满后,我宁愿伴在青灯古佛旁,过一种闲淡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鸳鸯为什么受贾琏之托后,又向邢夫人告密。
七十二回,贾琏求鸳鸯办事,鸳鸯当然很高兴。被人需要能体现成功女性的价值。鸳鸯是最乐于助人的。
然而在七十三回,又透露出一个信息。其实贾琏拿贾母的东西出去当,是贾母允许的。贾琏暗中请示过贾母。
这下鸳鸯的作用就显得可有可无了。而且很明显,贾琏根本就不认为她能承担责任。而这对鸳鸯来说,就是一种侮辱。于是鸳鸯就向邢夫人告密,报复了贾琏夫妇。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司棋时,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两人是好姐妹。司棋做了丑事,求鸳鸯隐瞒,鸳鸯也这么做了。
从我的分析来看,司棋的恳求满足了鸳鸯的心理。她喜欢被人需要,并从帮助他人的行动中激发一种自豪感。尽管这是一种包庇行为。
可发现,鸳鸯这个人,她是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的。她敢于超越封建的礼教去负一些责任,比如拿老太太东西补贴家用,以及保护司棋。但在老封建曹雪芹的眼中,这无疑是一个僭越。其实,这也为后面更大的僭越作了铺垫。
但鸳鸯的独立性不过是一厢情愿。她不过是个家生子,别人尊敬她,是尊敬老太太。没人把她当回事。老太太的死马上戳破了这个泡沫。老太太死前,没有交代和鸳鸯相关的遗言,也没给她自由身。
没了老太太,当然也没人再巴结鸳鸯了。你不是什么女强人,当你脱离了体制,特别是体制的核心资源时,你谁都不是了。不过是一个奴才家生子,一退下来,连个自由身都没捞动。出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家生子不同于外面的人,不能随便出家的。
如果这时贾赦能来逼婚,那鸳鸯就可以轰轰烈烈地用死证明自己的独立性。死并不足惜,老太太就是鸳鸯的事业,老太太一死,鸳鸯的事业也就到了尽头。贾赦逼婚,就说明了鸳鸯是有独立价值的。这个是鸳鸯渴望的剧本。
然而最让她绝望的,是贾赦早已忘记了她。而贾赦的遗忘,恰恰说明了鸳鸯想以死悍卫的东西,其实就是个垃圾。
人走茶凉是一个痛苦的经历。鸳鸯是一个自诩为独立女性的精英人物,心气极高,任何男人都入不得法眼。老太太死后,她一下失去了权力与事业。又没得到自由身,连“剪了头发当姑子”的机会都没有,甚至连自杀都不会再有人在乎了。这种落差是没有人忍受得了的,那她对贾府的怨恨是可想而知。这时司棋来了,再次请求鸳鸯,这又燃起了鸳鸯心中的火焰。
鸳鸯选择了帮助仍需要她的司棋,而去毁灭这个不再需要自己的贾府。虽然自己曾经是那么爱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她要用这次“选择”证明,自己才是影响贾府生死的决定性力量。
后面大概会讲元春,但是这个肯定会涉及到明史。这个是现在网上和中医并列的敏感话题之一了。不过,还是壮着胆子试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