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芦 阳 春 秋 概览(下)1

  一百多年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后,芦阳及景泰的一批富家子弟远去兰州、北京及东渡日本求学,接受新思想,投身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中。1921年7月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列主义的伟大旗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五佛泰和村的胡寿堂,1911年去日本明治大学学习,经同盟会元老胡汉三引荐孙中山,使他受到很大鼓舞和教育,不久即加入同盟会;小芦塘李蓝田,1911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期间加入同盟会。在清华大学就学的大芦塘学生安立绥,参加了“五四运动”的北京游行。在兰州就学的何其亨、李果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是芦阳及景泰地区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芦阳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代有贤达,他们或浪漫,或朴拙,或尚志,或著绩于政界,或蜚声于教坛,或播誉于杏林。足迹到处,有遍及华夏神州及涉身大洋彼岸者。一些有作为的外籍人士,也在芦阳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还有一些人,由于时代的、阶级的或其他方面的局限,也曾有过相应的作为。他们有的贡献于桑梓,有的建树于经济,有的成功于军旅。可谓群星映照,灿烂夺目,繁花似锦,春华秋实。

  胡寿堂,又名振域,清光绪元年(1880)生,五佛圈城堡(今泰和村)人,清末贡生,乡民称胡贡爷。家庭富裕,幼时在家乡读私塾,继而在大庙就读。后赴兰州、北平(今北京)求学。当其在北平结业时,正值清廷腐败,列强入侵,民怨四起之秋,寿堂目睹此情,抱救国救民之志,奔救亡图存之道,于宣统三年(1911)东渡日本,入明治大学,钻研法政,学习英语。期间与同盟会元老胡汉民相识,认为同宗,胡汉民不久引见于孙中山先生,受益匪浅,又介绍加入同盟会。民国二年(1913),孙中山委派其回甘肃倡导护法运动,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四年后回家乡任靖远第四高等小学英语教师,团结同仁,恪尽职守,爱护学生,经常旗帜鲜明地宣传孙中山先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宣传三民主义,对师生的思想影响很大,深受师生爱戴。六年,赴兰州参加同盟会员法政学校校长蔡大愚等人组织的护法运动,积极工作。后北洋军阀甘肃督军张广建全力镇压,甘肃护法运动遂告失败。旋即返回家乡,以兴办教育为己任,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破除迷信,废庙宇,修建学校,充庙田为学田,民国十一年创建了老湾高小,招收农家子弟上学,为地方教育开创了新局面。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在广州筹建新政府,寿堂闻讯后,决定携子侄南下支持新政府,参加革命工作,不幸突发中风,民国二十年(1931)逝于黑土水,时年52岁。

  李蓝田,名玉玺,清光绪十四年(1888)生,小芦塘(今响水村)人。幼上私塾,宣统元年(1909)就读兰州中学,三年,留学日本,入明治大学(一说早稻田大学)学习。在校期间,经胡汉民介绍加入同盟会。民国三年(1914)毕业,获学士学位,接受孙中山先生派遣回国,在甘肃倡导护法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回乡后,因父年老,又是独生子,被强行留在家中。他订有《大公报》等进步报刊杂志,从中了解时事,关心国情、民情,经常向人们讲解三民主义。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向民众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四年,协助王成德创建芦塘学校,时称靖远第四高等小学。六年,任校长。十二年,自筹资金,创办小芦塘初级小学。十四年,任靖远县北区区长,二十二年,任景泰县一区区长,二十四年,任县教育局局长。

  李蓝田家境小康,赖其父李逢春经营有方,家道渐渐殷实,成为当时小芦塘首富。十八年(1929)大饥馑,蓝田将家中米面拿出赈济,救活许多饥民。二十年,冯建中率800余人的农民队伍经靖远到大小芦塘一带活动,军内有门长清,韩林山等头目,在大小芦塘进行抢劫,冯有难以驾驭之势。经他和王仁若出面,晓之以义,动之以情,冯遂将二人擒拿 ,分别在大小芦塘处决。使大小芦塘免遭一难,人心大快,称之不已。二十七年,筹资金,聘技工,在小芦塘修建陶瓷窑两座,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活力。抗日战争时,捐银千元,支持抗日。晚年,很重视人才培养,对家境困难的学生,多予接济。

  蓝田,性慷慨公正,平易近人,且善诙谐,出口成章,学识渊博,才智过人。对贪官污吏避而远之,与人谈笑,论述多哲理,二十八年(1939)去世,享年55岁。

     安立绥,字靖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生,大芦塘(今芦阳)东门北街人。自幼聪敏,好学上进,1915--1922年在甘肃省第一中学上学,未毕业就被北平清华高等学堂招去学习历史,后转入美国西点军校学习军事,十九年毕业回国。不久被调任陇东陈国璋部,经清华同学冯国瑞介绍,任参谋长,去青海共事。民国二十一年(1932)任青海警备司令部军事顾问兼青海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二十三年(1934)至二十五年(1936)回甘肃省,任甘肃省学院总教条长兼英语教授。这时,曾发表《论开发西北》、《论西北文化建设等文章》。与苏振甲、李侠三创办《拓荒周刊》,反对暴政,针砭时弊,引起当局不满,被驻兰国民党第六师逮捕。恰逢张学良将军来兰,与邓宝珊将军联名保释,并荐任天水公署专员兼天水县长,筹款修《天水县志》。二十六年,由邓宝珊等人推荐,率甘肃青年代表团赴南京要求参加抗日。经其美国同学胡家梅、清华同学孙杰人推荐去国民党中央工作。之后任军令部第二厅联络处处长、学兵总队参谋长兼迫击炮15团团长、华中长官公署少将高参等职。期间,被派往重庆受训。曾主办《止戈》杂志,宣传抗日。三十七年,国民党高级将领孙立人、白崇禧约他去台湾,被他拒绝。三十八年(1949)兰州解放前夕,奉白崇禧之命回兰,任西北长官公署少将高参,并将家中藏书献给甘肃图书馆。同年9月,在酒泉起义,受到王震将军接见,被指派做国民党地方部队劝降工作。他曾劝降马匪军韩其功部投诚,影响很大。不久回到兰州,经邓宝珊、解放军一野参谋长韩练成介绍,西北军政委员会彭德怀将军任命为副参谋长、一野司令部参议室参议,正式成为一名革命军人。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自查,进行旧思想改造。并翻译有关现代防化学防细菌的英文军事资料,为抗美援朝防化学、防细菌战作出了贡献。1953年在军区政治部担任教学工作,成绩显著,荣获二等功。期间,主动要求到天水参加私营工商业改造运动,1955年转业,任甘肃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56年加入民革,任民革甘肃省社会联络委员会副主任。1957年被划为右派,遣送酒泉夹边沟劳教。1960年秋,到敦煌收棉花,因受不了饥寒、劳累的折磨,最后跳水井身亡。1980年平反昭雪。结论是“安被错划为右派,彻底改正平反,恢复原来职务。”其经历事迹入编《甘肃省统一战线名人录》、《景泰县志》等人物传略。安立绥,秉性耿直,为官清廉,不贪财,不好色,不善治家,一心为事业。参加革命工作后,认真负责,努力改造世界观,谦虚谨慎,作风正派。

     儿子安乐,1936年生,芦阳人,中共党员。1958年西北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分配在兰州二中任教,1983年调任兰州七中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1篇论文入编《中国基础教育论文大典》。

     侄子安寅,1932年生,芦阳人,中共党员。甘肃师范大学毕业,历任小学教导主任、校长,县一中、二中副校长、校长,二中党支部书记等。曾任甘肃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安红钢,1954年生,东关村人,甘肃师范大学毕业。历任张掖师专化学系讲师、系主任,教授。系安寅长子,立绥侄孙。

     安红明,1962年生,兰州大学电子信息科学系毕业,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1992年获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赴加拿大蒙特尔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北方电讯公司工作,后赴美国圣迭戈实用微电子公司工作。系安寅次子。

     雷高捷,字仰山,号南宫先生。大芦塘南关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卒于民国九年(1920)。清同治贡生。父早逝,母送私塾闫致祯门下就读,诚笃好学,后因兵燹而中辍。同治八年(1869)复受业闫先生处。高捷好诗文,工书法,左手能写大字,且苍劲端庄。(芦阳王生禄家谱存其所写谱序)。同治十二年,赴兰州就读于兰山书院,学业优异,毕业时授予修职郎。回乡后因父老乡亲挽留,遂弃官从教,在芦塘教书课徒40余载。任教期间,治学严谨,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学思并重,要求学生言行相符,学以致用,重视培养其自治能力,勤于美化学习环境;好栽花木,每逢各种花木按时盛开时,则满院清香。其友张友竹为塾园题《枣香书屋》额。他关心民众疾苦,光绪十三年(1887),组织群众抗震救灾,度过难关。二十一年,青海、河州反清回民犯红水时,他动员组织芦塘民众治理城防,保境安民。他不图名利,不阿官场,深得时人称赞,为芦塘教育事业中有名望、有贡献的老前辈。

  雷伯庆,系高捷之曾孙。1939年生,城关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59年参加工作,历任县职中校长,县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文教局党总支书记、副局长,市政府督学。曾获省园丁奖。1993年获全国扫盲先进个人奖。1995年获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1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工作者。

  何尚志,又名钰,字宝珊,大芦塘人。清末秀才。广文才,工书法,先在芦塘私塾任先生,后任芦塘营书记。因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仗义执言,好为穷苦民众鸣冤叫屈,为地方权贵恶势力所不容,屡遭打击,备受排斥,遂弃官归里耕田。民国七年(1918),经省城兰州工作的同学和老朋友的大力推荐,调任张掖县长。同年10月,因家庭问题,辞官返乡,课子训孙。他从严治学,家教甚严,子女皆受教益,其亨最深。大芦塘王成德、安汝树、孙雨蛟、王焕荣、黄在中等皆出其门下。

     景泰芦阳王氏家庭,是一个革命家庭。

     王成德,字允如,大芦塘南关人。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幼时就读于名师雷高捷、何宝珊门下,潜心攻读,成绩卓越。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于兰州矿务学院,宣统三年(1911),靖远县推举为临时省参议员,1915年秋,回乡办教育,创建靖远县第四高等小学,任校长,1917年,任靖远县劝学所所长,1922年,先后在甘肃印花处、造币厂工作。1937年,任景泰县四区联合办公处主任,1938年任县戒烟所所长,1941年,复任芦校校长,1942年,被选为县参议会参议长,1947年,赋闲回家。1949年9月14日,被选为景泰县临时人民政府县长,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被任命为代理副县长。1950年7月,因病去世,享年67岁。芦阳秀才吕济舟在允如千古时挽其曰:“有胆有识之心胸,敢做敢为之手段,如侄伟谋硕画诚无几;如珪如璋之言论,似金似玉之文章,若我才疏荒陋弱一筹。”允如性格耿直,不畏权势,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对于民国时期的政治黑暗,官员腐败,更是深恶痛绝,敢于抨击,抗争。1937年抗战爆发,官府和驻军派给全县的差役,税费,更是日益繁多,人民不堪忍受。经全县绅士和议,成立四区联合办公处,选他任主任,实际上就是变个法对苛捐杂税进行抵制。同年11月,景泰青抗分团,揭露县长鲁桂舫消极抗战,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丑恶罪行,他同地方进步人士王仁若联合起来,向省政府控告鲁的暴行,鲁被撤职,狼狈的离开了景泰。他思想开明,热心教育;倡导科学,反对迷信;提倡医学,不信鬼神。解放前夕,他关心时局,订有《大公报》、《观察》等进步刊物,经常阅读,从中了解国家大事,并在门前的天地坛向群众宣讲,揭露国民党政府的反动腐败、黑暗。凡是进步、正义、光明的,他都支持;凡是落后、愚昧、反动的,他都反对。1940年,他礼聘兰州的西医居裕华来芦阳开办诊所,医治疾病,提倡新法接生,积极宣传卫生常识,为民造福。他急公好义,淡泊名利;平易近人,作风正派。抗战时,芦校艰难度日,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冬天常将家里的煤炭拿去,让教师、学生生火。为了学校可以将家里的东西拿去,学校缺啥,只要家里有,他就拿出。对于教师,问寒问暖,关怀备至,使他们能安心教学。他身体力行,克服重重困难。从城郊挖渠架槽引水,绿化校园。主张男女平等,在芦校实行男女兼收,并令三妹带头上学。反对妇女缠足的封建习俗,不许自己的两个妹妹缠足,三妹已经缠了也令其放了。他锐意地方教育,回乡办学,经多方努力,始得省政府批准,将芦塘营100多份军田划归为学田,以作为资金,拆神庙,挖神像,在李蓝田协助下,创建靖远县第四高等小学,任校长。并以高薪聘请名师任教,有留日学者胡寿堂、李蓝田,有大学、师范毕业的樊鸿樵、边固、臧玲韵、王作栋等。实乃景泰县兴教育、建学校的开创人和奠基人,风范永存,仰之弥高,为近代先进民主人士。

  长子王庆云,民国十二年(1923)生,兰州大学肄业。194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5年任县中副校长,1956年任县中党支部书记,1957年任陇西中学红专工业大学校长,1959年被定为右倾分子,1962年任县中党支部书记,1965年参加社教。庆云受父影响,接受新事物,思想进步。1949年9月在中共地下党员尹建鼎的带领下,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协助尹建鼎、王怀瑜、李作标组织学生团积极开展工作,发动群众,解除了县警察队的武装,抓了县长,迎来了景泰的解放。之后又同学生团在维护地方秩序,组建临时人民政府,敦促张钦武投诚,动员群众,支援解放军解放宁夏,做出了贡献,荣获《解放西北纪念章》。景泰解放初期,先后在人民纺织厂、县委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批斗,于1971年9月含冤死去。1979年其问题得到处理,组织上对家属及子女给予了照顾,县中师生举行隆重的追悼会,悼念这位为党和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园丁。庆云性格内向,沉静少言,忠诚老实,工作负责,生活简朴,乐于助人,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好老师,好校长。

  侄子王彤云,“生于1924年4月25日。早年就读酒泉河西中学,兰州师范学校毕业,在兰读书时积极参加“景泰学会”活动,曾著文抨击贪腐官吏之穷奢极欲。学成回县后,曾任景泰简师教师,训育主任,县民教馆馆长,脑泉小学校长,教书育人,在学生中享有较高威信。也曾发动学潮,反对旧政权的黑暗统治。公元1949年9月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学生团,夺取县政权,迎接解放军于中泉,对和平解放景泰有一定贡献。解放后历任景泰县人民政府秘书,城关区区长,武威专署检查室干部,专署秘书室研究员,永昌县人民政务秘书兼工商科长等。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人民,贴近百姓,宵衣旰食,孜孜为公,宽以待人,团结同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对解放初期巩固人民政权恢复生产,稳定社会多有贡献。并以杰出的组织领导才能,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受到组织和群众的好评。尤以于1950年反对违法乱纪而卸枪辞职以示抗议而声名著称。历史证明,彤云同志是一位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大仁大义的景泰县著名历史人物。可惜天不假寿,不幸于1965年3月19日,正是42岁英年早逝。哀哉!哀哉!”

     附卸抢辞职事件:1950年,县民政局长某某将景泰中学学生,南关的金霞抢去,强迫成婚。这件事激怒了一区区长王彤云,他向县委书记提出抗议,并愤然卸抢辞职。同学们愤愤不平,去看被关在马维骥同学家的一间房子里的金霞同学,金霞痛哭流涕,泣不成声。大家都为她抱不平,声援她。书记认为是区长和学生们一起闹事,竟然大动干戈,下令全城戒严,一面拘禁区长,一面到学校抓人,将郝天魁和几个学生抓去,晚上进行了审问,没问出什么情况,第二天就将学生放了出来,回学校继续上课。这是一件影响极坏的事。(郝天魁《芦阳回忆录》)

   长女王葆云,民国十五年(1926)生,中央医院护士学校毕业。之后参军,在部队一直从事医疗工作,从兰州、酒泉、平凉,最后又调回兰州军区总医院,1996年以师级待遇离休。                                                                                                                                                                                  

  次子王凌云,1934年生,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在兰州二中任教,1980年调兰州教育学院,在中文系主讲《文学概论》,任系文艺理论教研组长。合著有《语文阅读写作范文选》、《新编文学原理》等,发表论文10余篇。副教授,全国教育学院理论研究会理事、西北分会副会长。

  侄子王锦云,1936年生,中共党员。西安航空学院毕业,一直在沈阳飞机研究所工作。高级工程师。2008年去世。

  侄女王海云,民国二十四年(1935)生,中共党员。景泰简师肄业,先后在泰和小学,芦阳完小,皋兰县石洞小学任教,主教语文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显著,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多次被评为县、市、省先进教师、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1979年,1983年两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9年评为省特级教师。是兰州市八、九届人代会代表,中共兰州市第六届党代会代表。发表《我是怎样进行实际教学的》等论文。小学高级教师。

  侄女王秀云,1941年生,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毕业。曾在兰州市农牧局、动物检疫站工作。高级兽医师。

     侄女王珠云,1942年生,中共党员。1968年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兰州铁道学院宣传部长,《兰州交通大学学报》高级编辑。

     景泰王氏三杰及他们的子侄、女儿。  

     王焕荣,字仁若,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大芦塘南关人,曾任靖远县教育督学,靖远县北区区长,1933年景泰县成立,历任一区区长,县农会干事长,民众教育馆馆长,国民党景泰县党部执监委员会常委,监察委员,省参议员等职。他幼时就读于名师何宝珊门下,聪颖好学,发奋努力,成绩优异。后就读于靖远师范讲习所。毕业后任教于靖远县第四高等小学(芦阳小学前身),随后任校长。他热心教育,治学严谨,因人施教,严宽相济,在老师和学生中享有很高威望,为芦阳的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作出了贡献,桃李芬芳。是景泰教育事业的先哲,张钦武,马振英,龚大绥,王积印等出其门下。1990年8月,张钦武回梓里探亲,专门到芦阳拜访老师。师生感慨万千,双手互相握着,久久不能放开。老师说,我是旧式教育,挨板子的学生是两头,一头是聪明好学的学生,一头是调皮捣蛋的学生,家长把子女送来求学,教师就要认真地教,使他们成才,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的良苦用心,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当时要是对你放任自流,手板子打得少了,你能有出息吗?张说,是的,是的,对恩师的教诲,我是永远不会忘的,铭记在心。改革开放后,龚大绥,王积印等经常去看望他,每年正月十五前,必去拜年,叙谈。他重视三民主义,支持进步事业,救济贫穷;他为官清廉,保境安民,维护地方,办事公道,作风正派,刚正不阿,坚持正义,嫉恶如仇,同情革命;对旧政权的黑暗统治,官员腐败,深恶痛绝。民国二十年(1931)宁夏人冯建中不满国民党反动统治,看到农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靖远水泉堡等地组织起一支800余人的农民起义军,时率部活动至大小芦塘一带,部下门长清、韩林山等头目,在大小芦塘进行抢劫,他(时任靖远北区区长)和李蓝田出面,仗义执言,晓之大义,冯遂将门、韩二人擒拿,分别在大小芦塘处决,使境域免遭劫难。此事,在乡民中久久传扬。二十七年(1938)春,他同地方进步人士王成德,县青抗分团,向省政府状告鲁桂舫的反动罪行,省政府为形势所迫,将鲁撤职,鲁连夜逃离了景泰,斗争取得了胜利。同年4月,青抗分团负责人高钟,成员高树智被驻景马营长逮捕。他和王成德、安统山(芦阳名中医)联名电请驻永登的马呈祥旅长查处。马呈祥恐事态扩大,派李参谋来景泰查办。至8月4日,高、金二人获释。1932年至1933年1月,陕甘游击队活动在石门川、大芦塘交界处。游击队负责人王儒林来往于石门川、大芦塘、西源、北湾、水泉堡之间,发动群众,筹集粮食、弹药,途经大芦塘就住在他家。1945年,旅兰的学子,同乡成立景泰学会,创办景泰通讯,他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并给创刊号题辞。1946年暑期,金滕、王积印、郝璘被省保安司令部逮捕,他积极协助营救。1949年8月初,地下党员尹建鼎来到景泰芦阳,为解放景泰做准备,他暗中也给予了帮助。1986年尹建鼎来景泰,到芦阳专门拜访了他,对他同情革命表示敬意。1984年,创修景泰县志,聘请他担任顾问。1984—1990年这六年时间里,县志办、党史办工作人员吴义德,经常到他那儿,让他写资料。他为编撰县志不遗余力,出力不少,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鲜为人知的史料,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后,以民主进步人士被选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他拥护共产党,热爱新中国。1952年镇反时,定为反革命,判刑劳教。因表现良好,提前释放。改革开放后,他的学生都出面让他申诉,他泰然处之,说那都是历史了。1992年5月去世,享寿九旬有二。他在景泰境域,人望颇高,深受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堪称近代民主勇士。 

  其先“王十万”是落籍靖远平滩堡的第四代。“王十万”名宝,字珠之(1682-1775),在靖远、陇中,甚至西北地区特有名气。旧时王宝从平滩堡至北京,千里迢迢,“四十八马站,不住别家店”,各地均有其店号、铺面,富甲一方,为富而仁。王家的发迹当始于此,盛在八世(家字辈)、九世(铭字辈)之时。人们在规劝、自箴时常说:“你(我)们(不)是王十万家?!”“王十万家还缺根扁担呢”!王十万成为富有的代名词,嬗变为教化人的歇后语。引自《平堡乡志》高财庭“三槐村访古”,《白银日报》2004年11月3日,白家华“百年王家话沧桑”。

  王焕泰,字阶平,号岩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生于靖远县北区大芦塘(今景泰县芦阳镇城关村)。1932年毕业于兰州中山大学法政系。后就职于甘肃省民政厅,并在建设厅任秘书,1948年任漳县县长。漳县解放前夕,辗转岷县,于8月间在岷县登记回家。1951年,经民革甘肃省工委委员王儒林介绍,进民革甘肃工委秘书组工作,为支部委员。土地改革中,随李培福、安振到武都参加土改。1953年被民革甘肃工委评为“理论学习模范”,受到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表彰。1956年随省财贸工作组到永登搞公私合营。1958年,组织上对其历史作了结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遣散回乡,赋闲在家。1985年10月与世长辞,享年81岁。

  阶平,性沉稳,寡言语,敦友谊,工诗文,淡泊宁静,廉洁自奉,为人低调,不喜张扬。没有留下片言只字。他的“经历正是同代知识分子共同走过的道路,既经历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压抑和迫害,又经历了极“左”路线不公正的待遇。在旧社会他们以菲薄的薪水养家糊口,沉沦在生活的下层”。20世纪三十年代,与张子先、张玉如订交,重赓三友咏诗唱和,五十年勤耕不辍,情深意厚,始终如一。四十年代,我国著名农学家张心一主政甘肃建设厅,张思温任主任秘书,他任秘书。张心一厅长廉洁务实、勤政爱民的作风,对他俩印象很深。阶平在官场多年,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承。生活在中下层,使他能了解社会实质,接近人民群众,体会农民生活的疾苦。玉如所作的诗《比徭赋》、《田畴荒》、《高利贷》、《盗贼强》等,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的关注。这些诗,作为挚友他肯定看过,读过。我们也可以看作是他的思想生活道路的真实写照。他面对现实,正视人生,清廉奉公,勤勉工作,不贪不沾,不图财,在任漳县县长期间,有个绅士夜里拿着金银要送给他,实质上就是要买个乡长,被他痛斥一顿,严词拒绝。挚友程海寰和其弟景影为革命英勇献身,阶平悲痛不已,作诗怀念哀悼。从“哭海寰”诗中,可以看出他对共产党人的革命是同情和支持的。“交情千古论生死,党祸何人辩是非”,表现出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是不满的。解放后,他勤奋学习,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努力工作,认真负责,为人正派。1969年被遣散回乡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1979年平反工作开始,他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继续生活在农村至1985年10月去世。

  张思温说:“王阶平迫退有年,贫老而殁,口不言禄,无人问之”。阶平家世为儒,居家孝亲,友爱兄弟,和睦乡邻;恭谨恂恂,不言妄动。能守其家法,为人质直简易。自少有大志,聪敏敏达。无论做人、做官,品端行正,同其先有善人之称,乡里称贤。至今提起,芦阳城无论老少知情者,皆赞不绝口。称其为景泰王氏三杰之一。

      王焕文,字郁若,(1910—1993年7月),大芦塘南关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医世家出生。1925年靖远第四高小毕业后,自学绘画。1929年报考甘肃学院艺术专科,作品《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榜首录取,并获得甲等奖学金。毕业后,欲以此工作。大哥说:你的画艺很好,但你的字很差劲,字和画不配,你还是去学医吧!遂考入甘肃学院医学专科(兰大前身),学习期间,成绩优异,1936年被保送到北平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在省立医院工作,准备报考官费留日生,因抗战爆发,遂放弃。后任皋兰县县医院院长,省立戒烟所所长。1942年因同情勒巴佛,说“勒巴佛是反有权有势的人”的话,以共产党嫌疑犯被捕。1944年冬获释。因医术好,遂任保安司令部医官。后在兰州贤后街自己挂牌行医,尤擅长儿科,因疗效卓著,名声鹊起,闻名金城。常被时任省长郭子峤请去给小儿看病。1945年11月,加入民盟,并是甘肃支部负责人之一。1946年,积极参加组织景泰学会,编印《景泰通讯》,并利用行医的名望,协力营救金滕,王积印,郝璘等。建国后,在省政府任保建医师。1952年被评为兰州市防疫先进工作者,并赴北京参加全国表彰大会。1953年任兰州市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1957年划为右派,开除公职。文化大革命中又以“反动学术权威”遭批斗,1970年被遣送回芦阳,管制劳动。公社领导王作信看到芦阳来了个医学人才,经研究决定安排他到芦阳兽医站给社员看病,遂将芦阳兽医站改为人兽医联合服务站。当时兽医站雷伯禄也经常给人看病开方。 芦阳当时有县医院,就没设卫生院。年逾花甲的他在临床中坚持衷中参西,针灸并重,取其优势,以更好地提高疗效。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平易近人,热情耐心,待病人不分老幼贵贱、官员百姓,一视同仁。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经他治疗的病人中,既有省、市、县、乡的官员,更多的则是城市中的普通市民,农村中淳朴实在的农民。他的诊室有三个床位,病人每天都排的满满的,有的用西药,有的用中药,有的针灸。针灸的病人要早早的来排队,一个挨一个。给病人扎上针,写上时间,中间行两次针,以加强针感。然后是下一个,每天八小时,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下雨天不安排针刺。期间,各大队赤脚医生分别在他这里实习,行针、取针都由实习的赤脚医生来操作。对习医者耐心教诲,严格要求,手把手地教。他虚心好学,订有《中医杂志》、西医杂志等多种期刊,每期必读,重点划出,广采博览,凡有价值之资料、见解,乃至名老中医经验,民间单、验方,皆随手录下,并验之于临床,以增己见,以施惠病家,并让实习的赤脚医生抄录。他怀善心,行仁术;敢于担责,屡起沉疴。如诊疗樊某,患慢性低热,病因待查。病人体温每天37.5℃-39℃,每次开三到七天的药。服完后,再来复诊,测量体温,坚持诊疗一年,终于痊愈,光病历就厚厚的一沓。再如,文森氏咽喉病,有些皮肤病,如用了氯化钙不见效,就用新胂凡纳明(剧毒药),当时一些大医院的医生都不敢用这种药了。他就根据病情,胆大心细,谨慎地给病人用上。使许多患者解除了痛苦。治疗小儿肺炎,有独到之处。他每年春节回兰州过年,正月十五返回芦阳。谁家的孩子在这期间患肺炎,住进了大医院,一时还没痊愈。正月十五这天,家属就焦急地在芦阳广场等候,等他一下车,就跟着到其家里,把病情一说,他就让家属把孩子接出来,也不给挂水,就配给他那三角形药包,长方形药包,间隔2小时服一次,每天三次,配合打针,三—五天就好了。他医术高明,每有药到病除妙手回春之能。每遇诊病,有求必应,毋论贫富。每见有经济困难者,皆能无私相助,家属赞扬他医德高尚。他耕耘杏林,功誉医界,病家医家,有口皆碑。改革开放后,有人请他到个体诊所坐诊,都被他婉言谢绝。继续留在乡卫生院,在有生之年,老骥伏枥,为振兴芦阳医学事业,作出贡献,甘当人梯路石,奉献自己的一生。此举受到了杨启明县长的赞扬。霜叶红于二月花,年逾耄耋的他,每天都在迎接新的历程,时刻不停地工作,直到1986年离开芦阳。回到兰州后,还有人找他看病。在近半个世纪的临床生涯中,更以普济群黎为己任,足为众侪楷模。

     王可弘,1930年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49年9月参加景泰学生团,建国后,先后在水电部西北勘测设计院、省水电工程局工作,曾任副处长,党委副书记,曾获省委老干部局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离休。系阶平之子。                                                                                                                                                                                                                                                                                               

  王可毅,1942年生,中共党员。1966年兰州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先后在兰州医学院、西北民族学院任教,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曾获北京医科大学科技进步奖1项。系郁若之长子。

  王可伟,1952年生,文革时下乡到城关村劳动,回城后一直在兰州市公交公司工作,后调省公路局,2012年从公路局退休。系郁若之次子。

  王姝静,民国十五年(1926)生,兰州高级助产学校毕业,民盟盟员,景泰学会和《景泰通讯》的参与者和撰稿者之一。建国后,一直在省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1960年任护士长,直到1989年离休。离休后继续在专家门诊部工作,帮助、指导年轻护士提高医技,服务病人。工作认真负责,受到大家的尊敬。副主任助产师。系阶平之女。

  王姝清,1937年生,中共党员。1959年西北林学院园艺系毕业留校。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教研室主任。曾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奖10项。199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系郁若长女。

   王姝顺,1939年生,兰州医学院毕业,曾在永登县大同卫生院、兰州市七里河区医院工作,先后任区医院住院部内科、门诊部副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系郁若次女。                                                                                                                                                                                                                                                          

  王姝媛,1938年生,兰州师专毕业。在兰州三十三中任教。一级教师。系仁若之长女。

  王姝玮,1945年生,中共党员。1969年甘肃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先后在兰州医学院,海南师范学院任英语教师,副教授。曾获甘肃省优秀教师称号。高级英语教师,系郁若三女。

  王姝瑛,1947年生,中共党员。甘肃教育学院外语系毕业。一直在兰州铁道学院附属中学任教,高级英语教师,系郁若四女。

  郝璘,民国十一年(1922)生,他的家族是小芦塘有名的书香门第。自幼受父星恒的熏陶,性沉静,聪慧敏思,深思好学,勤学好问,学业日进。1948西北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1960年留学苏联,是哈尔科夫大学研究生。回国后,在兰州大学物理系任教。长期从事无线电物理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研共抓。对微波技术理论和应用,微波铁氧体器件的理论分析,双锥取样器的理论分析与设计,对微波数字频率计,沃尔什函数发生器的研制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发表《沃尔什函数发生器的理论分析与电路设计》等论文10多篇。历任无线电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职。任教期间,对教学高度负责,言传身教,潜心育人,刻苦钻研,学术水平层次很高,造诣很深,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尊敬,更是青年学生的楷模。1990年光荣离休,任兰大硕士研究生导师,是甘肃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景泰四大学士之一。

  其岳父王阶平1970年被遣散回芦阳家乡,已年近古稀,还要参加劳动,挣工分。他岳父在家乡威望很高,颇受敬重。生产队长安排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如秋天在地里喊麻雀,收获后如打碾,拿个扫帚扫场边的颗粒等活儿,队长很照顾。(当时生产队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是这样。队里不给安排农活都不行,每年能给家里挣二、三百工分,年终决算可分二、三百斤粮食,一百来块钱。)他和妻子王姝静、妻弟王可弘每月都寄给零用钱,每年春节都要回芦阳看望岳父,从未间断,直到去世。

  父郝登魁,字星恒,号小樵。清光二十五年(1899)生。家境贫寒,幼时读私塾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此后,曾去定西县任政府科员。约四年,返乡,一心扑在地方教育事业上,在响水小学任教达19年之久,任教期间,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学生,和其他教师一同努力。因而学生学得扎实,在每年升高小考试中,都名列前茅,深得地方父老及受教育者的爱戴和尊敬,邑人赞为模范教师。其严于教学之声誉,远播大半个景泰。星恒为人诚恳,生活简朴,工书法,酷爱古典文学,善于应用文。并且谙中医针灸,常以其长,广为乡里书写春联,为乡亲针灸治疗,古道热肠,有求必应。民国三十七年不幸离世。

  郝琏,1936年生,响水人。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毕业,先后在北京二机部九院、青海211厂、四川某厂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多次获发明和科技进步奖。1984年在庆祝我国第一颗A、B试验成功20周年时荣获奖章和纪念章。

     郝天魁,1935年生,响水村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政治系毕业,曾任甘工大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哲学教研室主任,多次获国家、省级社科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届《景泰县志》顾问。著有《芦阳回忆录》、《人生百味话沧桑》、《景泰这片热土》等。

  张钦武,名德成,民国五年(1916)生,一条山村人,兰州第一师范毕业,国民党中央军校毕业,民国三十三年毕业于黄埔军校(成都) 。曾任景泰县义勇警察大队队副,国民兵团副团长,甘肃保安第一团团长,西北行辕长官公署和西安绥署高参(少将),陆军整编骑兵第一旅少将旅长。民国二十五年,一条山小学被一场大火焚烧一空,其父吉亭想重新整修,但因多年辛苦积劳成疾,难以如愿。三十一年(1942), 他秉父遗愿,捐法币1.5万元,重建一条山小学,国民党令教育部授以“热心教育”匾褒奖。1949年率部在昌岭山投诚,1950年入西北民族学院学习,1954年加入民革,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57年调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在自治区政府和政协工作,是区政协四、五、六届委员,五、六届常委,六届驻会常委,兼政协祖国统一联谊会副主任,自治区黄埔同学会副会长。

  其父张兆福,字吉亭,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幼年家境贫寒,以农为业。青年时往来于蒙古热河一带,熟通蒙古语。民国三年(1914),做盐务局“通事”。沟通双方交易后,即办理入仓手续。后转任盐务局巡官,带领盐警缉查贩私,工作认真踏实,公平负责,深得盐局和群众信任。七年,出家资创建一条山小学。十一年,一条山一带大闹饥荒,民众生活异常艰难,兆福欲将大芦塘义仓粮卖出济贫,但地方要他出万两白银做抵押。当时他只能拿出五千,遂将房屋,田地契约,押给盐局。借得五千,买得义仓粮食,周济贫饥民众。事后,民众送“义沛桑梓”巨匾颂扬。十八年,全县大饥荒,贫苦农民为谋生计,欲贩盐求温饱,却无钱支付盐款,是兆福出面向盐局担保,将盐赊给饥民,运到外地贩卖,回来后,支付盐款。他只抽小量担保费,有些生活确实困难,拖欠一两年,兆福从不催要,交不清的,他慨然垫付,从不责怪,深得农民爱戴。二十八年(1939),因沉疴难医,病故兰州。当其灵柩以驮轿运到大拉牌时,不少群众前往迎接,将其灵柩抬至一条山,出殡之日,送葬者达千人,足见其功德之高尚。

  兆福次子张善成,生于民国十七年(1928),兰州上学后回家任教。1949年参加骑一旅任团长,不久随军投诚。二十世纪50年代初,定为反革命,判无期徒刑,后因表现好,改判为20年。1986年刑满释放,1988予以平反,落实政策,补选为县政协委员。2006年8月去世。

  王力行,名进思,民国二年生(1913),2006年去世。五佛泰和人,北平志成中学毕业,是国民党中央学校第十一期、陆军大学第十八期学员。毕业后任国民党集团军总部参谋处作战科长、参谋、团长。1948年冬在陕西荔北与我军作战时被俘,送解放区学习改造后,经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副司令赵寿山介绍,派西安做策动工作。1949年被胡宗南任命为骑一旅副旅长,驻兰州。解放军野司联络处处长宋建伯在兰州找到王力行,让其随解放军到景泰劝张钦武投诚。解放后,1950年被判劳改,1962年释放,1980年平反。之后入民革,是兰州市城关区政协委员,黄埔同学会会员。

  张民泰,字一之,生于1922年,卒于2002年2月,五佛乡人。1939年毕业于兰州工校,1942年毕业于黄埔军校西安分校,并留校,次年考入军官教育队校尉官研究班修业一年,后任胡宗南36军少尉见习官,1944年任中尉宣教干事,1945年调兰州西训团集训,1946年任上尉作战教育副官,1948年该团由河南空运陕西荔北参战,全团被歼,他及少数官兵随新兵连留守郑州,率新兵连护送该团家属去陕西。之后独自去兰州,得到骑一连旅旅长张钦武召见,被命为该旅少校参谋,继晋升为参谋处长,8.26兰州解放前夕,该旅撤至景泰,后又逃往昌岭山,张钦武率该旅投诚后,张被遣散回家。1951年任五佛七合小学校长,1953年任兴泉小学校长,1986年落实政策,按起义人员对待。曾任白银市一、二、三届政协委员,景泰县第五、六届政协委员,黄埔同学会景泰片组长。

  马雄天,名振英,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芦塘北街人。靖远县第四高等小学(芦阳小学)毕业,后至兰州上学,甘肃省立第一师范毕业,曾任芦塘小学、景泰简易师范校长,县参议员、国民党景泰县党部书记,胡宗南骑一旅政工处代理处长等。1949年解放军让其给张钦武送信,景泰学生团派人护送至昌岭山,将信交给张,促成张钦武投诚,事后与张受到彭德怀司令员接见,之后退居田园,赋闲在家。镇反运动中被定为反革命,送新疆劳动改造。1960年刑满释放,就业新疆建设生产兵团农七师,1977年退休后,又在129团13中,奎屯市五五中学义务教学(希望有生之年,更好地发挥余热,教学刻苦认真,工作一丝不苟,一手隶书也写的格外潇洒)。1981年平反,改离休,继续服务社会,服务人民,1990年11月去世。     

  ?李果,1987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