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1

  U1

  Reading&interacting text

  1.

  我生于英格兰,刚出生时我的听力一切正常。 在1990年我五岁的时候,我们全家迁到了美国。 我开始大约每隔三个月就会耳朵发炎。当时我们没有医疗保险,我的耳朵第三次感染后,我的父母无钱供我治疗。 我的右耳失聪,左耳也只剩下百分之五十的听力。 渐渐地,我剩下的听力降至百分之二十,也就是现在的情况。 我的医生曾预估我到现在应该全聋了,所以我觉得自己的情况还不错。

  2.

  我小的时候家里总是放着音乐。 我非常喜欢听金属制品乐队、齐柏林飞船乐队、鲍勃?马利和迈克尔?杰克逊的歌。 我爸爸是个打碟师,所以他会放迪斯科、民乐、舞曲、摇滚和外国音乐。 为庆贺我的十八岁生日,我爸爸请我到他的饭馆去做打碟师。 几个星期下来,我着了迷。 我想再多学点儿。

  3.

  二十五岁的时候,我就给著名的纽约城打碟师谢夫迪发了电子邮件。 我写道:“我知道你喜欢挑战。教教一个聋子做打碟师怎么样?”第二天他就回复了: “接受挑战。” 他每周两次给我做个别辅导,时间长达两年,帮助我掌握正确的技巧。 我每天都会练习四个小时。如今我表演时,各种动作已变得流畅自如。

  4.

  我刚开始在夜总会做打碟师的时候,总是瞒着经理们,不告诉他们我耳聋。 我径直到场,自我介绍,然后就开始打碟。 夜里收工时,人家说,“这是给你的支票。” 而我说,“什么?我耳聋。” 这时,他们总是非常惊讶。 有时候我会带上医生的证明,因为他们不相信我。他们请我主持是因为我的技术不错,而不是动了恻隐之心。这就让我感到放心了。 到后来大家都叫我 “那个耳聋的打碟师”,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5.

  每次出场,我把一个音箱朝着我的左侧放置,靠近我好的耳朵,把声音调得很响。 低音音箱放在我身后的地板上,这样我就能听见一些较低的声音频率,双脚能感觉到音乐的节奏。 我能够感受到歌曲的能量,人群如痴如醉,你能感觉到的。 歌曲因此变得生气勃勃。

  6.

  我用软件把音乐转换成电脑屏幕上的颜色线条。 红色代表低音,蓝色代表鼓乐,绿色代表声乐或者旋律。 这时候我凭视觉听着音乐。我喜爱做打碟师是因为那份创意,那些你用一台机器、两个转盘和一台混音器能够创编出的东西。

  7.

  下次你去跳舞时把耳朵捂住,你就会有点感觉到我是怎么做的。你会开始动用其他感官。 你会开始意识到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听音乐。 做音乐靠的不完全是听觉。

  8.

  现在我在各种聚会上做打碟师,从学校派对到公司的活动。 我也到失聪儿童小学去跟学生谈动力和自信。 我特别喜欢跟家长们交谈。我跟他们说:“我给你们的忠告是让(你们的孩子)追寻他们的梦想。我耳聋,却可当打碟师,那为什么不让他们追梦呢?”

  Reading&comprehending reading1

  清洁工菲利帕:一位追梦人

  弗里那?多布尼克

  多年以来,盖茨?菲利帕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做拖地板、打扫厕所和倒垃圾的工作。他是一位来自遭遇战难的南斯拉夫难民,自1993年以来,他靠为这所常青藤大学打工谋生。但是,2012年5月13日这个星期天是个回报的日子:52岁的清洁工获得了古典文学学士学位,头顶方冠身着长袍,参加毕业典礼。

  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他可以听课而无需缴纳学费。在打扫学生会大楼的休息间歇,他对美联社记者说:他最喜欢的学科是关于罗马哲学家、政治家塞涅卡的学科。 “我喜欢塞涅卡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中弘扬的正是我的家庭教育所推崇的精神──不追名逐利,过简单、诚实、体面的生活,” 他说道。

  星期天上午,在哥伦比亚大学曼哈顿校区,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博林格尔主持了通识教育学院的毕业典礼,向学生颁发毕业证书。菲利帕和校长握完手后,满脸笑容,竖起大拇指走下讲台。星期天上午,在哥伦比亚大学曼哈顿校区,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博林格尔主持了通识教育学院的毕业典礼,向学生颁发毕业证书。菲利帕和校长握完手后,满脸笑容,竖起大拇指走下讲台。

  “这是一位很有自尊的人,不管他是在做管理清洁工作还是做学问,” 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院院长彼得?奥恩说道。 “他非常谦卑,并怀有感恩之心,但他是一个创造自己未来的人。”

  这对菲利帕来说,是一条漫长的道路。1992年,菲利帕离开了生活在前南斯拉夫黑山共和国家庭农场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逃到美国。他一直是一位认真读书的好学生。他生活在黑山并在家庭农场劳动期间,作为半工半读生,他在贝尔格莱德的法学院学习过。但是,由于残酷的内战,他未能取得学位,在学习的最后一年,他被迫离开祖国。

  初到纽约时,住在布朗克斯的叔叔为他提供了住处,当时他在餐厅做勤杂工。 “我问别人,哪些学校是纽约最好的?” 他说。既然哥伦比亚大学位于榜首, “我就去了那里,看看可否找到一份工作。” 菲利帕被哥伦比亚大学录用当了清洁工。

  清洁工的工资是每小时22美元,他的一部分工资仍会寄给黑山的哥哥、嫂子和两个孩子。菲利帕没有电脑,但他为家人买了一台,家人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卖牛奶。菲利帕还为了省钱,不买手机,人们只能通过座机与他联系。

  .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菲利帕没有表现出一丁点对艰苦生活的后悔或怨恨。相反,他兴高采烈地描述着他与诧异的年轻同学的邂逅,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同学跟在他们后面打扫卫生。 “他们说:‘你不会是······?’” 他咧嘴说道。

  他的抱负是要获得罗马和希腊古典文学硕士学位,也许甚至是博士学位。他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一名教师,同时把他最喜欢的经典著作翻译成阿尔巴尼亚语。

  目前,他正努力寻找一份 “好一点的工作”,可能的话,在哥伦比亚大学做清洁工督导或类似的工作。他对继续深造以赚取更多的钱不感兴趣。 “我的财富是内在的,它在我的心中和头脑中,而不是在我的口袋里,” 现在已是美国公民的菲利帕说道。

  之后不久,这位精神饱满、身高5英尺4英寸的清洁工拿起扫帚和簸箕又回去工作了。

  Reading2

  从 “美国梦” 到中国梦

  俞敏洪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样的时刻,他看着自己的父亲,一个贫穷的农民和木匠,捡些废砖乱石,搭了一座小围栏关猪、鸡和鸭。俞说,他父亲坚定且富有远见,深深地影响了他一辈子。 “如果你心中有方向,你总能用石块砌成房子。如果金字塔被拆掉,它无非是一堆石头。如果你的生活没有目标,那无非是一个个堆砌的日子。”

  俞敏洪是在快速发展的中国能够紧紧抓住机会的励志人物之一。

  跟他的许多同龄人一样,俞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曾想过追寻美国梦,但是申请签证屡次受挫。失望之际,他开始帮助别人去圆美国梦。他辞去了北京大学英语老师的工作,在1993年创业搞英语培训。当时,他的班上只有三十个学生。如今,他已拥有一个公司──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学生数量超过了三百万。集团开设了25所学校、111个学习中心,遍布24座城市,另外还拥有吸引了两百万注册用户的在线网络。2006年9月新东方成为首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的私营教育公司。

  “我的下一个目标是把新东方建设成中国民营教育的示范模式,” 俞补充说道。

  今天,许多民办学校由于没有盈利和教育质量不佳都相继倒闭了。但是,俞并不惧怕失败。 “起起伏伏是职业生涯的组成部分。跌倒不是问题。在摔倒的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是无比珍贵的:它能帮助你从头再来,” 俞说道。

  俞在他一生中经历了足够多的坎坷。儿童时代的贫困、两次高考的失败、大学期间一年的病休、留学签证屡次遭拒,以及后来差点被一些凶残的窃贼杀害。 “这些磨难使得我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乐于助人,” 他说。

  在北京郊区骑马是俞喜爱的用以减压的方式,但是他更钟情于骆驼。 “骆驼能在非常困难的环境走很长的距离。干一番事业就像跋涉在沙漠之中。职业的成功意味着从一个绿洲走向另一个绿洲,这需要像骆驼一样坚持不懈和把握好方向,” 俞说。

  U2

  我十分同情这位男孩。事实上,我感到非常不安,所以避开不看。想象一下一个身处大学注册处的年轻人,仍有父亲陪伴左右包办事务是多么令人蒙羞。

  当我排着队等待咨询的时候,我不由得感叹时代的变迁。

  我和大部分老师相比,如果不比他们年长的话,至少也是和他们一样的年纪了。

  尽管如此,我仍记得当年我还是个18岁本科生时的感受。大学第一年的经历曾是那样激动人心,无拘无束,甚至惊心动魄。各种体验交织在一起,使我们真正长大成人。当然,这建立在我们的父母放手的前提之下。

  那位在办事台边的年轻人像是遇到注册方面的问题,这在第一年入学时是难以避免的。台子后面的女职员显然像我一样,为眼前这位仍由父亲陪同的年轻男孩感到尴尬。毫无疑问,这位父亲想要助儿子一臂之力的用心是好的,但却误入了歧途。

  全部对话由父亲包办,而他的儿子只能挣扎着抬起眼睛看着这位帮助他们的女职员。我想到了男孩少年时代辛苦建立起来的那点自信心,就这样在台子前被砸得粉碎。而我看到的分明是一位完全有能力提问并且得到他所需信息的学生。

  我感到很愤怒,想从我排队的地方向那位父亲大喊:“喂,别不懂事啦,回家吧!”

  令我感到同样震惊的是,我参加了一个为500名一年级助教开设的研讨会,会上被告知当家长来到你的办公室抱怨你给孩子的分数低或者作业多的时候你该如何应付。这在当今大学里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婴儿潮时期出生的家长都在为两件事情纠结:对孩子说不以及如何放手。聚集在讲堂里的助教们被告知让不高兴的家长们直接去找教授。我感到难以置信,但的确,这些都是真的。

  父母亲们,你们的儿女已经不再是孩子了。相反,他们正热切地努力成长为大人。所以,你们在注册办公室跟孩子一起排队干什么呢?

  二十年前当我第一次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家长们都不会全程陪同左右。我的父母只把我送到多伦多大学的圣希尔达学院正门口就与我告别,开五小时车回家了。

  当时的我并没有完全准备好,也不清楚后面大学四年里会发生些什么。尽管如此,我仍应付了过来。从教授、助教们到注册中心及学生贷款办公室的职员们那里,我学着靠自己来适应大学生活的各种甜酸苦辣。自然,我犯过错误,然而,我现在也还不是要犯错嘛。

  我的父母是对我毫不关心或者不感兴趣吗?绝对不是。他们只不过不是受过大学教育的婴儿潮时期出生的那一代人,在那些人看来,一切事情都得由他们来策划和操控,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得由他们来承担。

  我的父母属于另一代人,他们从未进过大学校门。当我决定去读大学时,他们很是欣慰,并加以支持。我18岁时他们就把我当成年人看待。

  我在注册办公室里看到的这件小事并非罕见。而我倒希望它不常见。可是,就在我后面排队的大约六人中,我发现了另一对孩子家长组合。这次,儿子正在恳求他的妈妈站着不要动,由他自己去办事台处理问题。在我离开的时候,他们还在协商。

  太多婴儿潮时期出生的家长们过度操心儿女们的成功,他们就是不愿放手。

  当我告诉母亲我已获得奖学金并将在秋天作为研究生去欧洲做研究的时候,她只说了句“非常好,亲爱的。”

  我的母亲总是说我的成功全靠我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而我总是说我的成功源于父母赋予了我犯错误和靠自己拼搏的自由。

  我想对那些孩子正在念大学一年级的家长们说:记住,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了。而你们,也该 “长大” 了。

  R1

  我夫人和我刚刚把我们第三个,也是最小的孩子送到大学去开始第一年的学习,现在我们正踏上长途回家路。把最小的孩子送到大学去的心情五味杂陈。我们很兴奋,因为知道在今后四年中将会有非常棒的经历等着他;我们又有些担心,因为,他将在没有我们帮助的情况下独自面对这一切;同时我们又感到一阵失落,因为随着孩子们远走高飞,家也变得空落落的了。

  大学第一年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对刚成年的年轻人来说,这也许是最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里,我们的孩子在迈向独立的路上,开始学着和世界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

  未来冲击

  我们最小的孩子就读于北卡罗来纳州的戴维森学院。这是一所拥有很强学术传统的高水准的文理学院。它具有严谨的服务意识和国际化视角,并拥有一个竞争力很强的篮球项目。事实上,所有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家庭价值观念。

  我想不出一个更好的上大学的地方,也想不出一个更好的起脚点可以让孩子成长为有用的、富有同情心的、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然而,当我想到我儿子和全美今年踏入大学的两百多万的年轻人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想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他们将接受的杰出的全面的教育是否足以帮助他们迎接未来的挑战。

  在回家路上,我大略看了一眼报纸。从伊朗核武器意图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的争论,到海湾石油泄漏并没有像曾经以为的那样迅速消解的新报道,都没什么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而这仅仅是报纸头版上半页的内容。我知道每一代都需面对他们自己的挑战,但当今这些问题影响重大,生死攸关,令我非常不安。

  家长的心愿

  当然,这个世界历来都有很多急迫的挑战。四十年前的这一周,当我父母送我到大学的时候就肯定也是这样的。

  难以想象四十年以后的今天,世界会是什么样的。人类会繁荣昌盛,或凑合过得去,还是被饥饿、疾病的蔓延、气候变化或者极端主义压倒?

  很快,火炬就将从我们传到我们孩子们的手中。那我们的孩子该如何为未来的道路做准备呢?而大学又该为他们提供些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发现20世纪最聪明的人爱因斯坦的话特别富有启发。他曾写道: “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只限于我们目前所知所晓的范围,而想象力却拥抱整个世界。” 先记住这句话,再把它和下面的话一起来考虑吧,这话也是出自爱因斯坦: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他能给别人什么,而并非他能收受什么。”

  花在读书和实验室里的时间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爱因斯坦和我都认为,只有在拥有敏锐的探究精神、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对社会具有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以及乐于助人的前提下,读书和实验的益处才能最大化。从现在起的四年中,我们希望我们的儿子变得自信、自觉,有机遇意识和责任感──并拥有改变世界的想象力。

  最后,我还有个想法。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些2014届毕业班的孩子们在极大程度上是被积点和考分来考量的。值得庆幸的是这些日子已经过去。现在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激情、诚实、想象力和他们的宽大胸怀。我相信他们会做得很好。

  R2

  高校鼓励新生独立

  着眼于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独立能力和改善他们的社交能力,中国高校正在鼓励新生不要父母陪伴独自去学校报到。

  过去中国父母亲陪伴孩子去大学报到,那场景好不热闹。

  校园里挤满了满载行李的汽车,拎着大包小包的父母总是跟在孩子们后面,帮助他们处理各种报到手续,并帮助他们在宿舍安顿好。

  但是,本周三,在清华大学,人们看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场景,3,000多名来学校报到的新生,都独立完成了所有报到手续。

  在学校场地入口处划了一条黄线,把家长和学生分开,学生们带着报到材料独自进入体育馆。他们将花上足足三个小时办完入学手续,包括去系里注册,领取证件和分配宿舍。

  高年级同学帮助新生搬运行李和熟悉校园。

  人们期望这项在去年由清华大学发起的活动能帮助中国年轻人在其人生关键阶段提高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的精神,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说道。

  “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这应该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过程中,” 陈校长说。他在入学通知书上附了一个短信,鼓励学生在新生报到的当天独自来学校,不要父母陪伴。

  “父母溺爱,包办一切,年轻人怎么能成长呢?我们希望他们从一开始就做出改变。”

  这一号召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

  来自甘肃省的冯雷将要学习水利工程,他只有一位同学为伴,坐了25小时的火车来到北京。

  “这是我第一次没有父母陪伴的长途旅行,其实我还是非常兴奋的,” 他说道。 “上大学开启了我人生的新旅程,我应该从一开始就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冯说报到后他已经结交了三个新朋友,这确实有利于大家相互了解。

  在清华大学的启发下,其他高校也纷纷仿效,鼓励学生独自报到。专家们认为这些提高独立自主能力的倡议应该得到弘扬。

  “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已成为人们对90后孩子的一大忧虑,因为父母亲为他们安排好了一切,这反而阻碍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道。

  “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必须独立生活,学校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应该开展更多的培养独立自主能力的活动。”

  U5 T1

  水的问题怎么办

  迈克尔?E?韦伯

  2007年,我女儿七岁。每晚我们一起刷牙,这是我们每天必守的老规矩。为了节水,我们先把牙刷湿一下就关上龙头,只到漱口时才再打开龙头。一天晚上,女儿认为我关龙头动作不够快,不乐意了。她关上龙头,对我做了个生气的鬼脸,嘟哝着说:“爸,关上龙头,科学家需要时间。”

  这句话至今言犹在耳,这不仅是因为她小小年纪就那么懂事,也因为她完全正确。我们必须节约资源,争取时间,使科学家来得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水而言更是如此。

  水有望成为21世纪最重要、最可能引起争议的资源。它有可能取代石油,成为触发地缘政治冲突的战略资源。然而,如果有正确的解决方法,它也可能成为使我们团结一致的资源。

  2003年,已故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斯莫利在莱斯大学举办的能源和纳米技术会议上曾做过一个讲座,着重谈了未来五十年人类面临的十大问题。他列出的问题清单,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能源、水、食品、环境、贫困、恐怖主义和战争、疾病、教育、民主,以及人口。

  能源和水位居榜首,排在食品和贫困之前,其原因是解决前两个问题,后面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开发充足的、清洁的、可靠的、用得起的能源,就能保证有充分的净水供应。有充分的净水就能生产食品,并保护环境,以此类推。

  从许多方面讲,20世纪是能源冲突的世纪。现在,随着太阳能的价格下降、分散发电即将大范围推广,能效即将大大提高,新能源时代的黎明即将到来。我们可以预见,本世纪某个时候,水将取代能源,成为人类下一个巨大挑战。恰当解决水资源问题,能为我们走向一个彻底解放的、健康与和平的文明扫除障碍。

  但水的问题很复杂。首先,它没有替代物。煤和油都有替代物,但水不能被取代。第二,水和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有纠结,能源生产要靠水来冷却发电厂、压裂油页岩,农业要水灌溉,工业和城市因各种用途要消耗数万亿加仑的水。第三,水的需求量在增长,而供应量却上下波动。气候变化会加剧旱灾和水灾,并改变降水的时间和地点。这意味着人类将面临抉择,是让人移居到有水的地方,还是把水引向有人的地方。

  谢天谢地,水问题有办法解决。有的办法规模宏大,资金和能量的耗费高得难以置信,如建造跨洲的运水渠、新的水电站、大型海水净化厂。有些办法是小型的,如用微型集水器把空气中的水汽凝集成水。所有这些办法的实际应用都还需要一段时间。

  1961年4月,约翰?F?肯尼迪总统说:“如果我们能有竞争力地──也就是以低廉的价格──把海水净化成淡水,这将有利于人类的长期利益,这一成就将使其他所有科学成就都显得渺小。” 这是他在著名的登月演说前一个月说的话。他讲话后不到十年,我们把人送到月球并成功返回,但我们仍未找到一个办法,可以不花很多钱和能源就把海水变成淡水。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并未将宏大的创新机制用到水上。科研预算优先能源、国防和健康领域的项目,而往往忽略了水,尽管解决水问题有助于解决能源、国防和健康方面的问题。在火星上找水我们花了很多钱,如果用同样的钱在地球上找水,结果就会大不相同。

  我们最终有能力解决水问题。但我们需要积极地节水,这会帮我们赢得时间,让发明家寻找方法。

  R1

  全球缺水

  对很多人来说,水从来就不是生活中的大事,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有良好供水系统的社区里。一年到头,他们龙头一开就有净水流出,这使人们很难意识到水有多宝贵。

  水是生命,动植物和人都靠这个无价的自然资源生存。除此之外,水还被用于清洁卫生、制造业、建筑业和农业。你所能想到的几乎每一种人类活动都多少涉及用水。

  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以上被水覆盖,怎么还会缺水?

  地球上的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并且大部分都被堵在雪地和冰川中,不容易获取。其余的水形成了海洋,不能像淡水一样使用。只有很小一部分(0.014%)是以河流、湖泊和湿地形式存在的地表水。

  自然,这3%的淡水足以让地球上的所有人和动物生存,但不幸的是,许多因素严重扰乱了淡水的流动和使用,使地球的许多地区出现大面积的危机。

  但你为何要关心此事?

  我们应该关心此事,因为造成缺水的很多因素, 如人口增长、城市化、污染和气候变化,都在扩大,变得更复杂和更不可控。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在保护水和明智用水方面无所作为,所有地区迟早都将遭遇水危机及随之而来的影响。

  缺水的后果有哪些?

  缺水的后果可归为四大方面,即健康、饥饿、教育和贫困。

  健康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人们只能饮用来自溪流的劣质水,这些溪流很多是被污染的。有很多通过水传播的疾病致人死命。

  缺水或缺优质水导致很大的卫生问题。诊所、餐馆、公共厕所和许多其他地方清洗时不得不只用很少的水。这就增加了管理和使用这些设施的人的健康风险。

  饥饿

  种植食物、饲养动物需要很多水。专家说,全球而言,我们用于农业和灌溉的水占我们水资源的70%。家庭用水只占10%。

  水少了,靠水生长的农作物产量便降低;没有水,牲口会死,其他动物也不会好。结果是不间断的饥渴和低质量的生活。

  教育

  水和教育的相关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明白的。在世界许多地方,很多儿童天一亮就得起床为全家取水。他们要走好几英里地才能取到水。孩子们很累,有的因此而缺课。

  贫困

  能否获得优质水是繁荣经济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制造业、种植业、采矿业都需要大量的水才能发展。缺水就意味着经济活动停止,人们只能生活在永久贫困之中。

  译文

  你在保护水资源中能起什么作用?

  有时问题太大会使人感到无能为力。但是你能为水做不少事。很可能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并不生活在缺水地区,因此会认为这不是他们的问题。下面就是你能为节水可做的事。

  认识

  获取有关水危机的知识,就像你现在正在做的那样。你如果了解了问题,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与家人和朋友谈谈这个问题。关注缺水问题和危机地区的新闻和情况。

  参与

  参加旨在保护包括水在内的自然资源的各种竞赛、组织和社团。与家人和朋友谈谈,看他们能否捐款或帮助为最缺水的地方供水的慈善机构。

  明智用水

  绝不要以为你所处的社会先进,不至于会出现缺水问题。如果我们对水的态度不正确,总有一天会缺水,只是时间问题。不用水时关上龙头,尽量减少马桶冲水和洗澡次数。就是说,只要你能做的可以节水的事,你就要去做。

  R2

  中国的水况

  凯蒂?伯克哈特

  在中国,水质是一个主要的关注点,这主要是因为人为的和自然的污染。中国环保部和中国工程院于2011年完成的一项长期研究表明,9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有不同程度的污染。118个大城市中,64%的城市的地下水源严重污染。更有甚者,水利部进行的检测发现,中国20%的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即使仅仅与这些河水接触都非常危险。这些惊人的水污染数据可以追溯到其污染源:制造业的排放,污水处理不力,工业废水外溢,以及农业径流。由于中国70%的人口的饮用水是地下水,这些惊人的数据显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健康隐忧。

  不幸的是,污染只是中国水问题的一半。中国的水不仅可能受污染,而且还很稀缺。2012年水利部报告称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三亿多农村居民得不到饮用水。水利部因此得出结论,总体上,中国对供水的使用只有50%是有效的,而农业对水资源的惊人浪费负有责任。

  未来的希望

  现代中国既有知识也有能力有效应对其飞速发展引起的环境和健康挑战。政府已作出努力,对地下水使用加紧监管,进一步保护饮用水源,恢复水生态系统。

  水的问题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其解决也需要很长的过程。但中国知道必须采取行动,必须担当责任,并且正在这样做。与食品安全之类一时较难找到解决办法的问题相比,只要有适当的滤水装置,我们就可以放心,我们喝的是安全洁净的水,至少在找到可持续的长期解决办法之前是这样。

  U6R1

  (几乎)没有因特网的14天:我戒数码瘾值得吗?

  瑞安?霍姆斯

  去年,保罗?米勒在科技媒体网站“边界”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详述他一整年不上网的独特个人试验历程,一时间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当然,在那时我们都想知道的是:米勒在他365个离线的日子里究竟有何重大发现。

  结果,尽管实验的头几个月颇有起色(那段时间他体重减轻了,放松了身心,还写出了不少文章),最终米勒却发现,其实他原先开始批评的科技与他生活中的问题,如果说有关系的话,也是微乎其微。事实上,米勒发觉离开了因特网他变得更加 “与生活脱节” 了。

  上个月,我自己开始停止上网。虽然只有短短两周,却是我13年里最长的脱机时间。

  我为何要这样做呢?在过去的十年中,我时时刻刻处于在线状态,生活在一个数码和现实之间边界时常有点模糊不清的世界里。一段时间以来,我强烈希望自己从中解脱出来,并想看看那时到底会是怎样。

  当然,我没忘记自己是一家社交媒体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我毕生的工作就是基于这一信念:与外界相连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卓有成效。然而,我一路过来却忘记了一条重要的训诫:适度。随着我把生活越来越多地投注到浏览社交信息,我意识到必须退后一步,做一番审视。

  所以,冬季去墨西哥度假时,我给自己放了个假,自始至终尽量不上网。整整14天的假期,我品尝了很多美味海鲜、冲浪、修缮了海边的小屋。除了定期地查收邮件看看我不在公司期间有没有要紧急处理的事外,我从不上网。

  实际上,我从这一短暂试验中得到的感悟与米勒大同小异。我并没有觉得技术是邪恶的。事实上,我发觉正是我的与科技息息相关的生活让我体验到我生命中一些颇有价值的时刻:通过社交网络,我看到许多国际事件呈现在我的眼前,看到人们运用新技术与挚爱的人保持联络,我还看到企业通过脸书或领英这样的渠道找到全新的方法与客户进行联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远离数码世界一段时间以后,我反而更加感激它的存在。毕竟,科技已成为我的一部分,是我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互动的方式,它还在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方面成就了我的今天。

  短暂的戒除数码瘾还给了我其他一些教训。在我重返与数码连接的现实之际,我得记住它们。

  零食好吃,但是不能代替正餐。随着数码信息的爆炸,人们可以轻易获取过量的廉价、简单、使人上瘾的网上信息。难怪人们很容易形成一种习惯,即在网上连续数小时不用脑子地从一份美味零食吃到另一份美味零食。有趣的是,在我14天的脱机日子里,我一点也不思恋这种网上零食。事实上,没有了这些如同点心零食般的网上信息,我开始渴望那些长篇的、有思想的文章以及好的书籍,那些滋养我心灵的读物。

  无数的研究证实阅读能改进大脑功能,有些研究甚至提出它能使人日趋完善。因此,别去一味浏览那些有趣的猫的图片了,而是要潜心阅读屏幕上那些好的 “长篇文章” ──那些真正能改变你如何观察世界的文章。更好的做法是,捧起一本小说或阅读一本在某个方面能使你受益的书,无论其主题关乎你的工作,还是你热衷的事情。

  R1

  我的智能手机:一封爱恨交加、利弊权衡的信

  凯特?格林利夫

  亲爱的智能手机:

  我很讨厌你支配我的思想和行为,你不配我的迷恋。你是一个窃贼,窃走了我家庭生活的时间、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以及对任何事物的专注。因为你和你那愚蠢的未读信息提醒,我再也无法看完一场演出、进行一场连续的谈话、或是全身心地做任何事情,因为我需要看三分钟内能收到多少电子邮件才觉得自己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嗨,见鬼去吧,智能手机。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我写下这些抱怨的话语时,我正待在山里,坐在一张安乐椅上,看着萤火虫在眼前飞舞,狗在脚边打着呼噜。因为有你,我可以一边参加我5岁孩子的临时派对,一边与老板进行每周一次的例行电话会议。智能手机,我既想当专业人士,同时又想尽家长之责(我确信为此一定有那么一个应用程序),我不想跟你多讲因此而产生的深切而复杂的愧疚之情。事实上,我或许应该感谢你。你让我有时间和儿子们相伴,远比我父母陪我的时间要多。你几乎让我同时拥有两种生活──这并非没有挑战,但却值得。我不该对你大喊大叫,相反,我应该佩服你的能力:由于你能记住一切,使我不必把诸如电话号码和出生日期等事情塞进脑子里,从而使我得以去思考一些更有趣的事。

  智能手机,因为有你,我可以在10分钟之内知晓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向慈善组织捐款、查看天气预报,并给母亲打电话。接下来,在我陪伴儿子们的50分钟里,我可以捕捉生活中那短暂的甜蜜,等先生回家时与他重温或即刻发给地球另一端的朋友,炫耀一下孩子们有多棒(因为这么做一点也不令人讨厌)。

  因此,错不在你,而完全在我。不该做的就该不做,进了家门,我就该把你关掉。我不能再把自我价值感系于你有多少次响起之上。我得重回现实世界,而不是暗自觉得我已与你结亲。

  所以,让我们做一笔交易。你继续从事你的伟大工作,提醒我有关约会、应尽的义务和会议安排,告知我心爱乐队的最新消息,在我想要的时候,把我与世界连接。然后,如果你爱我,就放我走。而我呢,我会查询、会留意、会适时而止。一天中的几个时段,我将离你而去,去呼吸、品尝、触摸、感受和生活。如果我爱自己,也会放你走。

  我们的关系曾经是平等交换的关系。但从现在起,这种关系将是单向的。尽管你能给我的生活带来这么多美好的东西,但你得听我使唤,而你不可反过来使唤我。智能手机,你现在是我的仆人,我欢迎你。

  拥抱并吻你的凯特

  R2

  中国把科技迷赶到 “手机专用道”

  斯蒂芬尼?姆洛特

  智能手机的普及导致了一个蔓延全球的流行病:人们的注意力过度地被手机分散,以至于不能在拥挤的人行道上恰当地穿行。然而,中国有个城市或许已经找到了办法抑制这个烦人的问题。

  重庆洋人街风景区一段10英尺宽、164英尺长的人行道已被警戒线围起,成了中国第一个 “手机专用道” 。

  人行道地面刷上了白色涂料标记,一侧专供手机使用者使用──他们可以打电话,发短信,突然转弯或走走停停──另一侧则供其他行人自由穿行,不受科技迷的妨碍。

  据《中国日报》的报道,一个标志警示手机使用者: “使用此道,风险自负。”

  今夏,美国首都华盛顿也有过类似的实验。国家地理频道把华府的人行道一分为二,一侧 “禁止使用手机” ,另一侧欢迎使用手机,同时提示人们 “风险自负” 。

  该标识在华盛顿第18街上延续约一个街区,被当作行为测试的一部分而设置,用于拍摄国家地理频道的 “群体行为的心理管控” 系列节目。

  据美联社报道,很多行人无视标识,有些人则对着标识拍照。但重庆市希望有较好的效果。

  人们埋头手机,导致他们陷于尴尬的窘境,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但是,并非每个人都喜欢被强制选择一侧行走。

  “特殊人行道的设置或许能够减少特定情况下安全事故的发生,” 中国演员星星(音译)告诉《中国日报》, “但是这样的人行道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从长远看,还有可能纵容使用手机成瘾的人······将来甚至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这些观点在中国的微博上流传开来,演变成一片嘲讽,一些用户对这一方案提出质疑,他们问道 “有来电时,我是不是该跳到人行路的另一侧呢?”

  据英国广播公司新闻报道,另一位微博用户俏皮地写道: “也许在将来,他们甚至会专门为醉驾人士建造一条车道。”

  今年中国大约有5亿多智能手机用户,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短期效果。他们似乎得到了很多支持。

  “我想,这些专用人行道对降低手机迷的安全风险大有裨益。” 重庆居民王丽(音译)对《中国日报》说。

  然而,正像英国广播公司指出的,重庆的实验似乎导致了一个新的问题:人们驻足对着新颖的人行道拍照,致使行人拥挤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