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谚语三十而立里没有二十XX,18岁的我现在很困惑。?

  18岁,可能是还没立,正在为了立而做一切准备工作。

  周礼男子三十娶妻成家,此所谓三十而立。周礼男子二十曰弱而冠,是成人之始,始学礼。现在十八岁成年,略同周之二十成年,应该学礼。(礼者,履也。也就是说您应该选择一门自己将来要践履的术业深入学习)

  来源于《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是孔子自己一生的总结,其中的数字可以视为大概数字,不必准确,

  孔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人生感受,

  他认为拥有这样的人生,也可自豪了。

  所以这些话的重点都在后面那词组,而不是前面那个数字。

  怎么达到“而立”比“三十”达到“而立”重要。

  三十而立,不是说到三十岁一下子就能立起来的,孔子不是说了吗“十有五而志于学”,“立”的前提是需要有一个储备蓄力的过程的。

  这段话的理解要连贯地看,不能分拆开来。

  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先给个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求学问,到三十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立身学问,到四十岁的时候才对为人的学问达到不惑的阶段,到五十岁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天命所归,开始知道自己生而为人的使命,开始传播儒学,到六十的时候已经能做到“耳顺”的学问,对世事已开看明白,不再对事动气,内心很平静,到七十岁的时候达到“随心所欲”境界,就是做人做事跟随内心的想法,但不逾越规矩。”

  这是孔子老年以后,在回顾他自己这一生的求学经历时说出的一段名言。但是,后来很多人把这个时间段当做大众人生都应该达到的时限,我觉得这就没有多大必要了。有的人可以在很早就立志于学,也可以很早就达到不惑的阶段,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一样,自然经历不同阶段的时间自然不同。

  但是,孔子把求学分成的这几个阶段还是有意义的:立志、立身、不惑、知命、耳顺和随欲。求学第一步就是立志于学问,然后学问有成而立身,然后通达学问而不惑。接着就是明白这人生学问对应的使命,对世事顺其自然,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最后再回答你的问题,孔子这段话是对自身经历的描述,并不是要求给所有人的人生画分割线,18岁的年纪,应该是有志于学的年纪,好好求学,多学知识,丰富自身,到了20多岁的时候,大部分人还是求学阶段,只是不一定是学科学文化知识,还是为人处事之道,当你学有所成的时候,你就有了立身之本,当然这个年纪不一定要30岁,因人而异。

  孔子的为政篇就是讲的为人处事之道,可以移步到我的阅读笔记再了解下。

  风来:《论语》阅读笔记二:为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