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屈原精神的诗句

  离骚 屈原创作背景: 《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朝代:先秦作者:屈原原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唯 通:惟)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

  离骚 屈原创作背景: 《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朝代:先秦作者:屈原原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唯 通:惟)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

  可以说是,愤怒、痛苦、苦闷、矛盾、不屈的,然而他并未放弃对未来道路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也反映了他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结合屈原在流放时的作品《离骚》,来理解:

  屈原被流放后,屈原为实现理想而精心培植的人才也纷纷变质,使屈原的处境极为孤立;在此情况下,屈原看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民生之多艰”,而祖国陷入“路幽昧以险隘”的岌岌可危的境地,使爱国爱民的屈原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屈原满怀愤怒地揭露了楚王反复无常,不辨忠奸,昏庸无能的作为;同时揭露腐朽的贵族集团贪婪嫉妒,苟且偷安,背法妄行,结党营私,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罪恶;描写了屈原不向反动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

  全诗的主题思想,即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现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和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现代**《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宋李觏《屈原》:秋来张翰偶思鲈,满筯鲜红食有馀。何事灵均不知退,却将闲肉付江鱼。

  宋张耒《屈原》:楚国茫茫尽醉人,独醒惟有一灵均。哺糟更遣从流俗,渔父由来亦不仁。

  宋陈普《咏史上·屈原》:仲尼死后百年期,定把离骚继四诗。占断江南烟雨绿,历山穷子与湘累。

  宋徐钧《屈原》:托兴妃嫔疑亵嫚,幻言神怪似荒唐。若无一点精忠节,未必文争日月光。

  屈原:

  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相关典故: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姓,但楚王是熊氏。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宜昌)。这就是屈原的故乡。屈子祠正门春秋,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丐。屈原楚辞《九章·惜诵》:“忽忘身之贱贫”。很可能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了。

  问天蹉跎多少年

  ------------写给伟大的诗人屈原

  1.一善除万恶

  二目看穿三千世界

  上下而求索

  哭尽长江黄河

  2.水潺潺 月绵绵

  扶石岱宗恒山

  情悠悠 路漫漫

  笑逝乌夜云天

  3.三思楚辞九歌

  天问世间坎坷为何

  心已归楚 魂愿归楚

  梦筑楚土之间

  4.问天蹉跎多少年

  泪中热雨帘帘

  生不逢世兮 死亦盖世矣

  忠曲灵安灵安

  北极君公元二零零九年端午

  形容屈原被流放的诗句

  形容“屈原”的词语有: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正气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死不屈。

  视死如归 [ shì sǐ rú guī ]: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大义凛然 [ dà yì lǐn rán ]: 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正气凛然 [ zhèng qì lǐn rán ]: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 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宁死不屈 [ nìng sǐ bù qū ]:宁愿死也不屈服。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形容“屈原”的词语有: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正气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死不屈。

  1. 视死如归 [ shì sǐ rú guī ]: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2. 大义凛然 [ dà yì lǐn rán ]: 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3. 正气凛然 [ zhèng qì lǐn rán ]: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

  4.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 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5. 宁死不屈 [ nìng sǐ bù qū ]:宁愿死也不屈服。

  屈艳班香 屈:指屈原;班:指班固。象《楚辞》、汉赋那样词藻艳丽,情味浓郁。称赞诗文优美。

  骚人墨客 骚人: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的作者为骚人。墨客:文人。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

  衙官屈宋 衙官:军府的属官;屈:屈原;宋:宋玉。要以屈原、宋玉为属官。原为自夸文章好。后也用以称赞别人的文采。

  才过屈宋 屈、宋:战国楚文学家屈原和宋玉。比喻文才极高。唐·杜甫《醉时歌》“先生有道出羲黄,先生有才过屈宋。”宋·林正大《括酹江月》词:“道出羲黄,才过屈宋,空有名垂古。”

  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

  苏轼: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荀子: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而投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

  后人对屈原的评价: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他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班固评论屈原辞赋”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评价屈原其人”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评价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话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王逸: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同姓无可去之义。”而孔子是提倡士“见危授命”的。因此,洪氏为屈原的自沉辩护说:“同姓兼恩与义,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呢?洪氏以为,这是由于当时“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因此他说:“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见,屈原“虽死犹不死也”。

  朱熹对《诗经》和《楚辞》极为推崇。他为《楚辞》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诗集传》。朱熹注《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如此体会屈原眷恋楚国的思想情感,可谓深入了一层。

  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6]

  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中国文学史》作者龚鹏程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主编胡乔木评价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屈原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买骏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 (屈原·离骚)。

  有关屈原的诗:

  端午

  作者: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作者: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作者: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屈原塔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形容屈原的成语和诗句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1.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2.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3.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4. 初闻新作已忘归, 字字落地皆生辉。

  汩罗江边咏天语, 思潮如涌笔如飞。 一声长叹一声雷, 天公不怒而自威。

  忽闻豪杰为贼屈, 天下英雄不胜悲。5. 移步湘江观楚云,暗伤憔悴是灵均。

  惟将幽恨托香草,未许芳心寄美人。6.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7.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8.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9. 物换星移几度秋,你的身影在历史的风尘中早已烟消云散,但当年轻的司马迁驻立汨罗江边怅望千秋之时,依旧会为你洒下深情的泪水。

  10. 你怨愤的声音在滚滚江流上渐行渐远,却悲而弥壮。也许司马迁正是听到了你撞击他心灵的声音,于是他挥起了如椽之笔,著成信史光照尘寰,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倾听你用忠贞与高洁演绎的永恒旋律。

  11.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

  12. 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13.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洁,不受世间一切污浊之物的沾染,相信拥有如此高风亮节的你,必然会向往恬适淡定的生活。14. 汨水悲歌万古流,忠魂慰,青史炳千。

  15.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纵被罢逐流放,也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汤汤的汨罗江最终收留了他,可汨罗江水太混,荡涤不掉它的忧愁;汨罗江水太浅,掩埋不掉它的遗憾。16. 微风渐渐淡去,而香草般的气息却越来越浓,我依旧品读着你,在这沾满泪痕的字里行间,找寻着你遥远的身影……17. 屈原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美酒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18. 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屈原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

  19. 屈原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20. 屈原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21. 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

  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

  22. 微风轻轻地吹拂起书页,其中似乎夹杂着一丝香草的气息。目光流动在司马迁用至情写下的文字间,我细细品读着你——屈原。

  23. 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倾听你泣血的呼唤;黎民有爱;仁厚的黎民发出一声声叹息,汨罗有幸,有幸的汨罗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端午的米粽呦,千年万年呼唤着你的精魂,遥祭着你的英灵。

  24. 你拥有陶渊明超脱于世的情怀,却不会像他一样一味隐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独享清闲;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高洁品格,却不会像他一样沉迷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景中,虚度此生。25.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我知道你最爱的便是香草,因为你欣赏它的高洁品行,那种不与群芳争艳的超脱,那种不随风而屈的坚韧。

  而你也如生长在湖畔的一株香草,缓缓地在风中摇曳,一颗露珠在青青的草叶上默默地闪耀,宛如你回望故国时,眼眸中闪烁地晶莹泪光。26. 天地也为你伤感,江边袅袅不尽的秋风想拂去你的清泪,却将你的悲伤吹过时间的激流。

  27. 品读屈原,让我读懂了高洁的精神,你让我明白,高洁不是冷淡,不是逃避,真正高洁的精神要敢于承担自己内心中的责任。情系国家,心怀百姓,让你的高洁理应属于不平凡。

  28. 正是这不平凡的高洁,让你如皭然出水的清荷,出淤泥而不染:让你亦如墙角的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留得清气满乾坤。29. 你也许愿意与白云清风为伴,临潭而立,去聆听山涧清泉;你也许向往与小桥流水同行,居衡门之下,去静品丝竹清音;你也许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选择便是归隐山林,做世外闲人。然而,心系国家百姓的你,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说: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 “修远”并非一个词,不可一并而论。“修”及修为、学识的意思,体现了屈原一个至清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求索精神。而“远”即表示达到这种修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因此才有了下句“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我长叹一声不禁流下热泪啊,哀叹人民的生活是这样的多灾多难。”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今译】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丧。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叫我死九次我也绝不改悔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世人都被污染,唯独我一人清净;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我要扼守正道毫不动摇,宁可终身处于黑暗之中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只要我的心正直啊,就是被放逐到偏僻遥远的地方,又有什么妨害?

  参考资料: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离骚》2、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 《楚辞》3、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 《九歌 少司命》4、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屈原 《楚辞》5、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 《离骚》6、魂兮归来! 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兮? 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兮。

  ——屈原 《招魂》7、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屈原 《楚辞·渔父》8、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屈原 《离骚》9、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屈原 《离骚》10、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 雄! ——屈原 《九歌·国殇》11、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去归来兮,哀江南。 ——屈原 《招 魂》12、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13、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

  ——屈原 《楚辞·渔父》1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 ——屈原 《渔父》1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 《楚辞》16、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屈原 《楚辞》1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18、少司命 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秋兰 兮青 青,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愁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带,修而来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 与女沐兮咸池,希女发兮阳之阿;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祝⑨兮好歌; 孔盖兮翠旌,登九天兮抚慧星; 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屈原 《九歌》19、云中君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謇将澹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 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飙远举兮云中; 览冀洲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屈原 《九歌》20、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 《楚辞》2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离骚》22、山中人兮芳杜若。 ——屈原 《九歌》23、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屈原24、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 《国殇》25、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26、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 《湘夫人》27、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屈原28、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从,更壹志兮 ——屈原29、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屈原3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31、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屈原 《楚辞》32、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屈原 《楚辞》33、桂棹兮兰桨,击空明月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屈原 《离骚》34、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屈原 《楚辞》35、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 《楚辞》36、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屈原 《渔父》37、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 《楚辞》38、鸟飞反故乡,孤死必首丘 ——屈原39、约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屈原 《离骚》40、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 ,惟 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屈原 《天问》41、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谬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缜,盍将把兮琼芳; 蕙 肴蒸 兮兰藉,莫桂酒兮椒浆; 扬包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屈原 《九歌》42、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屈原 ( 闪点情话网)《离骚》43、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屈原 《楚辞》44、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 于斯! ”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

  关于屈原作品的评价,王逸说:“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刘勰说:“故《离骚》、《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利)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李白盛赞“屈平词赋悬日月(屈原的诗歌像高悬在天空的太阳、月亮一样光芒万丈)”。杜甫立志“窃攀屈宋宜方驾(我要努力攀上屈原、宋玉诗词的高峰同他们并驾齐驱)”。北宋邵博说:“《楚辞》文章,屈原一人耳。”苏轼说:“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明蒋之翘说:“予读《楚辞》,观其悲壮处,似高渐离击筑,荆卿和歌于市,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凄婉处,似穷旅相思,当西风夜雨之际,哀蛩(穷)叫湿,残灯照愁;幽奇处,似入山径无人,但闻猩啼蛇啸,木魅山鬼习人语来向人拜;艳逸处,似美人走马,玉鞭珠勒,披锦绣,佩琳琅,对春风唱一曲《杨白华》;仙韵处,似王子晋骑白鹤,驻缑(勾)山最高峰,吹玉笙作凤鸣,挥手谢时人,人皆可望不可到。”清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且。”王国维说:“大诗歌之出,必须侯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之驿骑而后可,斯即屈原其人也。”鲁迅先生说:“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于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肯定《史记》史学价值的同时肯定了《史记》的文学价值,与《史记》具有同等价值的是《离骚》。郭沫若先生对屈原和屈原作品的评价,本书随处可见,下面的这段话更加耐人寻味,道出了屈原及其作品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楚人是把在政治上统一中国的功名和产生了一位屈原的功名兑换了。……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出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中国人如果不灭种,中国文如果不消灭,《楚辞》没有毁灭的一天。楚人的功劳是不朽的,屈原是会永远存在的。”

  历代文人歌颂屈原的文艺作品,大量的诗词之外,小说、戏剧、美术作品都有,以沈亚之《屈原外传》,睢景臣《屈原投江》,陈洪绶《屈子行吟图》,萧云从《离骚图》,门应兆《补绘离骚图》较有影响。当代歌颂屈原的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以郭沫若哈姆雷特式史剧《屈原》为最有名,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公演,激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投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战争。

  关于屈原唐诗50首01江上吟李白(唐)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02笑歌行李白(唐)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苏秦所以不垦二顷田。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

  笑矣乎,笑矣乎。赵有豫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

  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无成。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

  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男儿穷通当有时,曲腰向君君不知。

  猛虎不看几上肉,洪炉不铸囊中锥。笑矣乎,笑矣乎。

  宁武子,朱买臣,扣角行歌背负薪。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狂人。

  03祠南夕望杜甫(唐)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04端午文秀(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05题屈原祠(唐)洪州将军苍藤古木几经春,旧祀柌堂小水滨。行客谩陈三酎酒,大夫元是独醒人。

  06屈原庙(唐)崔涂谗胜祸难防,沈冤信可伤。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

  庙古碑无字,洲晴葸有香。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

  07春秋战国门.屈原(唐)周昙满朝皆醉不容醒,众浊如何拟独清。江上流人真浪死,谁知浸润误深诚。

  08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唐)李嘉祐南方淫祀古风俗,楚妪解唱迎神曲。锵锵铜鼓芦叶深, 寂寂琼筵江水绿。

  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帝女凌空下湘岸,番君隔浦向尧山。

  月隐回塘犹自舞, 一门依倚神之祜。韩康灵药不复求,扁鹊医方曾莫睹。

  逐客临江空自悲,月明流水无已时。听此迎神送神曲,携觞欲吊屈原祠。

  09酬皇甫十六侍御曾见寄(此公时贬舒州司马)(唐)李嘉祐自顾衰容累玉除,忽承优诏赴铜鱼。江头鸟避青旄节,城里人迎露网车。

  长沙地近悲才子,古郡山多忆旧庐。更枉新诗思何苦,离骚愁处亦无如。

  10五丝(唐)褚朝阳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11涉沅潇(唐)李绅屈原死处潇湘阴,沧浪淼淼云沉沉。蛟龙长怒虎长啸,山木翛翛波浪深。

  烟横日落惊鸿起,山映余霞杳千里。鸿叫离离入暮天,霞消漠漠深云水。

  水灵江暗扬波涛,鼋鼍动荡风骚骚。行人愁望待明月,星汉沉浮鬼长号。

  屈原尔为怀王没,水府通天化灵物。何不驱雷击电除奸邪,可怜空作沈泉骨。

  举杯沥酒招尔魂,月影滉漾开乾坤。波白水黑山隐见,汨罗之上遥昏昏。

  风帆候晓看五两,戍鼓咚咚远山响。潮满江津猿鸟啼,荆夫楚语飞蛮桨。

  潇湘岛浦无人居,风惊水暗惟鲛鱼。行来击棹独长叹,问尔精魄何所如。

  12题武关(唐)杜牧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13太和初靖恭里感事(唐)许浑清湘吊屈原,垂泪撷苹蘩。谤起乘轩鹤,机沉在槛猿。

  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宁有唐虞世,心知不为言。

  14夜泊湘江(唐)于武陵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

  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

  15归山作(唐)护国喧静各有路,偶随心所安。纵然在朝市,终不忘林峦。

  四皓将拂衣,二疏能挂冠。窗前隐逸传,每日三时看。

  靳尚那可论,屈原亦可叹。至今黄泉下,名及青云端。

  松牖见初月,花间礼古坛。何处论心怀,世上空漫漫。

  16湘川怀古(唐)清江潇湘连汨罗,复对九嶷河。浪势屈原冢,竹声渔父歌。

  地荒征骑少,天暖浴禽多。脉脉东流水,古今同奈何。

  17赋(唐)李峤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

  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

  18听弹沈湘(唐)雍裕之贾谊投文吊屈平,瑶琴能写此时情。秋风一奏沈湘曲,流水千年作恨声。

  19芳草(唐)黄滔泽国多芳草,年年长自春。应从屈平后,更苦不归人。

  20古意二首(拟陈拾遗)(唐)孙合其一屈子生楚国,七雄知其材。介洁世不容,迹合藏蒿莱。

  道废固命也,瓢饮亦贤哉!何事葬江水,空使后人哀。21续幽愤(唐)曹邺繁霜作阴起,朱火乘夕发。

  清昼冷无光,兰膏坐销歇。惟公执天宪,身是台中杰。

  一逐楚大夫,何人为君雪。匆匆鬼方路,不许辞双阙。

  过门似他乡,举趾如遗辙。八月黄草生,洪涛入云热。

  危魂没太行,客吊空骨节。千年瘴江水,恨声流不绝。

  22三闾大夫(唐)刘威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青史已书殷鉴在,词人劳咏楚江深。

  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沈。

  23招屈亭(唐)汪遵三闾溺处杀怀王,感得荆人尽缟裳。招屈亭边两重恨,远天秋色暮苍苍。

  24屈祠(唐)汪遵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

  25渔父(唐)汪遵棹月眠流。

  祠南夕望 杜甫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过汨罗江感怀 郭沫若屈子行吟处,今余跨马过。晨曦耀江渚,朝气涤胸科。

  揽辔忧天下,投鞭问汨罗。楚犹有三户,怀石理在那?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

  堪笑楚江空渺渺 ,

  不能洗得直臣冤。

  吊屈原

  〔元〕侯克中

  怀襄为主子兰卿,何必逢人话独醒。

  长恨忠良多坎坷,颇伤辞语太丁宁。 致君自合宗三代,作法谁能过六经。

  千载英魂招不得,楚江如练楚山青。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

  苏轼: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荀子: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而投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

  后人对屈原的评价: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他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班固评论屈原辞赋”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评价屈原其人”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评价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话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王逸: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同姓无可去之义。”而孔子是提倡士“见危授命”的。因此,洪氏为屈原的自沉辩护说:“同姓兼恩与义,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呢?洪氏以为,这是由于当时“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因此他说:“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见,屈原“虽死犹不死也”。

  朱熹对《诗经》和《楚辞》极为推崇。他为《楚辞》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诗集传》。朱熹注《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如此体会屈原眷恋楚国的思想情感,可谓深入了一层。

  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6]

  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中国文学史》作者龚鹏程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主编胡乔木评价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时间的流逝是最让人无可奈何的事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再想到葱茏的草木有一天会飘零凋落,姣好的美人有一天会年华老去,怎不让怅惘感伤呢?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离骚》) 诗人追求的不是世俗的舒适与荣耀,而是美好的德行和名声。“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这是他所不屑的。“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这是诗人郑重的宣言。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离骚》) 品德出众的人常常受到小人的排挤,古今都是如此。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同流合污,还是特立独行,是这些人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诗人坚定地选择了后者:“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离骚》) 古人相信有天神存在,地上的君王秉承天意、代表上天治理民众。

  为了防止君王们徇私欺民,人们便把公正、良善的品行赋予天神,以此对君王们起到一些约束的作用。所谓皇天无私,唯德是辅,上天可以降命于某些人,也可以剥夺他们的权力,其实是老百姓们创造出来的说法。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后一句是流传最广的名句,过去常用来激励年轻人不畏艰难、探求真理的精神。然而在《离骚》中,这一段里诗人求索的却是能够赏识他的才能、给他以用武之地的天神。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诗人再次失望了。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

  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云中君》) 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透过云层,月光覆盖大地,充盈于宇宙之间,何等的气魄,何等的精神!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 秋风吹拂,洞庭泛波,落叶飘摇而下,一位满怀愁怨的“帝子”,将装满无限期待的目光投向远方。

  这样一幅满是伤感的图画,诗人只用四句就清楚地勾勒出来了。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湘夫人》) 无论是远望,还是近观,都不是主人的意念所在,而其意念所在,却通过一观一望,无言地展示出来了。

  在很多时候,多言不如少言,少言不如不言。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少司命》) 因别而悲,因知而乐,只限于那些想到亲近爱慕的人。如果是冤家对头,恨不得早早躲开,一辈子不见才好。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至兮水扬波。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少司命》) 自己喜爱的人,你愿意跟他(她)一起做很多事情。

  做什么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起。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东君》) 如此气魄,只能属于至高无上的太阳之神。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河伯》) 登高远望,心神飘荡,何况是巍巍昆仑!读此诗,令人神往不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山鬼》) 与杜若、石泉、松柏为伴的人,绝不会是庸脂俗客。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天问》) 屈原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自然人事无所不问,而且都是些没有答案的问题。这两问也一样,“天意从来高难问”,问也问不出答案,只能发泄一下无奈。

  吾闻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惜诵》) 人总是亲自撞了墙,才想起应该听从别人的劝告,这就是人类一代又一代不断重复错误的原因。胳膊断了接上,接上又折断,最后成了骨科大腕,这代价也太大了。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诗人不断地表白他绝不与世浮沉的决心。

  “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中国士人的风骨。

  幸好还有这样的人,中国才不至沦入猫的国度。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涉江》) 凄凉黯淡的景物,正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接下来的两句是:“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还有:“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哀郢》) 这是屈原诗歌的基调。絓结、蹇产、郁邑、侘傺、偃蹇、忧愁、郁结、纡轸、烦冤、沉菀……这样一些词汇在屈诗中反复出现。

  忧愁出诗人,一个诗人以一生的不快乐而成就自己,值还是不值?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之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哀郢》) 郢都陷落,诗人和百姓一起背井离乡,诗人的不快乐,又多了一份思乡之愁、亡国之痛,念念不忘。“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本诗)“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抽思》) 善不由外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2113江南老。

  --(风景宜人却勾起乡愁客居异乡的惋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5261明误一生。

  苏轼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惋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英雄纷争天下之豪迈湮灭4102于历史红尘的易逝惋惜)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情至深却不能1653把握的惋惜版)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旧友相聚却面临孤身闯荡的惋惜)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途逢知己却权被山水阻隔天各一方的惋惜)

  一片芒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李煜

  --(抱负空存无门作为的惋惜)

  关于屈原唐诗50首01江上吟李白(唐)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02笑歌行李白(唐)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苏秦所以不垦二顷田。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

  笑矣乎,笑矣乎。赵有豫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

  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无成。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

  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男儿穷通当有时,曲腰向君君不知。

  猛虎不看几上肉,洪炉不铸囊中锥。笑矣乎,笑矣乎。

  宁武子,朱买臣,扣角行歌背负薪。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狂人。

  03祠南夕望杜甫(唐)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04端午文秀(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05题屈原祠(唐)洪州将军苍藤古木几经春,旧祀柌堂小水滨。行客谩陈三酎酒,大夫元是独醒人。

  06屈原庙(唐)崔涂谗胜祸难防,沈冤信可伤。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

  庙古碑无字,洲晴葸有香。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

  07春秋战国门.屈原(唐)周昙满朝皆醉不容醒,众浊如何拟独清。江上流人真浪死,谁知浸润误深诚。

  08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唐)李嘉祐南方淫祀古风俗,楚妪解唱迎神曲。锵锵铜鼓芦叶深, 寂寂琼筵江水绿。

  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帝女凌空下湘岸,番君隔浦向尧山。

  月隐回塘犹自舞, 一门依倚神之祜。韩康灵药不复求,扁鹊医方曾莫睹。

  逐客临江空自悲,月明流水无已时。听此迎神送神曲,携觞欲吊屈原祠。

  09酬皇甫十六侍御曾见寄(此公时贬舒州司马)(唐)李嘉祐自顾衰容累玉除,忽承优诏赴铜鱼。江头鸟避青旄节,城里人迎露网车。

  长沙地近悲才子,古郡山多忆旧庐。更枉新诗思何苦,离骚愁处亦无如。

  10五丝(唐)褚朝阳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11涉沅潇(唐)李绅屈原死处潇湘阴,沧浪淼淼云沉沉。蛟龙长怒虎长啸,山木翛翛波浪深。

  烟横日落惊鸿起,山映余霞杳千里。鸿叫离离入暮天,霞消漠漠深云水。

  水灵江暗扬波涛,鼋鼍动荡风骚骚。行人愁望待明月,星汉沉浮鬼长号。

  屈原尔为怀王没,水府通天化灵物。何不驱雷击电除奸邪,可怜空作沈泉骨。

  举杯沥酒招尔魂,月影滉漾开乾坤。波白水黑山隐见,汨罗之上遥昏昏。

  风帆候晓看五两,戍鼓咚咚远山响。潮满江津猿鸟啼,荆夫楚语飞蛮桨。

  潇湘岛浦无人居,风惊水暗惟鲛鱼。行来击棹独长叹,问尔精魄何所如。

  12题武关(唐)杜牧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13太和初靖恭里感事(唐)许浑清湘吊屈原,垂泪撷苹蘩。谤起乘轩鹤,机沉在槛猿。

  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宁有唐虞世,心知不为言。

  14夜泊湘江(唐)于武陵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

  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

  15归山作(唐)护国喧静各有路,偶随心所安。纵然在朝市,终不忘林峦。

  四皓将拂衣,二疏能挂冠。窗前隐逸传,每日三时看。

  靳尚那可论,屈原亦可叹。至今黄泉下,名及青云端。

  松牖见初月,花间礼古坛。何处论心怀,世上空漫漫。

  16湘川怀古(唐)清江潇湘连汨罗,复对九嶷河。浪势屈原冢,竹声渔父歌。

  地荒征骑少,天暖浴禽多。脉脉东流水,古今同奈何。

  17赋(唐)李峤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

  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

  18听弹沈湘(唐)雍裕之贾谊投文吊屈平,瑶琴能写此时情。秋风一奏沈湘曲,流水千年作恨声。

  19芳草(唐)黄滔泽国多芳草,年年长自春。应从屈平后,更苦不归人。

  20古意二首(拟陈拾遗)(唐)孙合其一屈子生楚国,七雄知其材。介洁世不容,迹合藏蒿莱。

  道废固命也,瓢饮亦贤哉!何事葬江水,空使后人哀。21续幽愤(唐)曹邺繁霜作阴起,朱火乘夕发。

  清昼冷无光,兰膏坐销歇。惟公执天宪,身是台中杰。

  一逐楚大夫,何人为君雪。匆匆鬼方路,不许辞双阙。

  过门似他乡,举趾如遗辙。八月黄草生,洪涛入云热。

  危魂没太行,客吊空骨节。千年瘴江水,恨声流不绝。

  22三闾大夫(唐)刘威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青史已书殷鉴在,词人劳咏楚江深。

  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沈。

  23招屈亭(唐)汪遵三闾溺处杀怀王,感得荆人尽缟裳。招屈亭边两重恨,远天秋色暮苍苍。

  24屈祠(唐)汪遵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

  25渔父(唐)汪遵棹月眠流。

  形容对屈原惋惜的诗句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祠南夕望 杜甫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过汨罗江感怀 郭沫若屈子行吟处,今余跨马过。晨曦耀江渚,朝气涤胸科。

  揽辔忧天下,投鞭问汨罗。楚犹有三户,怀石理在那?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

  堪笑楚江空渺渺 ,

  不能洗得直臣冤。

  吊屈原

  〔元〕侯克中

  怀襄为主子兰卿,何必逢人话独醒。

  长恨忠良多坎坷,颇伤辞语太丁宁。 致君自合宗三代,作法谁能过六经。

  千载英魂招不得,楚江如练楚山青。

  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

  苏轼: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荀子: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而投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

  后人对屈原的评价: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他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班固评论屈原辞赋”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评价屈原其人”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评价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话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王逸: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同姓无可去之义。”而孔子是提倡士“见危授命”的。因此,洪氏为屈原的自沉辩护说:“同姓兼恩与义,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呢?洪氏以为,这是由于当时“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因此他说:“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见,屈原“虽死犹不死也”。

  朱熹对《诗经》和《楚辞》极为推崇。他为《楚辞》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诗集传》。朱熹注《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如此体会屈原眷恋楚国的思想情感,可谓深入了一层。

  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6]

  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中国文学史》作者龚鹏程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主编胡乔木评价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关于屈原唐诗50首01江上吟李白(唐)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02笑歌行李白(唐)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苏秦所以不垦二顷田。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

  笑矣乎,笑矣乎。赵有豫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

  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无成。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

  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男儿穷通当有时,曲腰向君君不知。

  猛虎不看几上肉,洪炉不铸囊中锥。笑矣乎,笑矣乎。

  宁武子,朱买臣,扣角行歌背负薪。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狂人。

  03祠南夕望杜甫(唐)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04端午文秀(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05题屈原祠(唐)洪州将军苍藤古木几经春,旧祀柌堂小水滨。行客谩陈三酎酒,大夫元是独醒人。

  06屈原庙(唐)崔涂谗胜祸难防,沈冤信可伤。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

  庙古碑无字,洲晴葸有香。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

  07春秋战国门.屈原(唐)周昙满朝皆醉不容醒,众浊如何拟独清。江上流人真浪死,谁知浸润误深诚。

  08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唐)李嘉祐南方淫祀古风俗,楚妪解唱迎神曲。锵锵铜鼓芦叶深, 寂寂琼筵江水绿。

  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帝女凌空下湘岸,番君隔浦向尧山。

  月隐回塘犹自舞, 一门依倚神之祜。韩康灵药不复求,扁鹊医方曾莫睹。

  逐客临江空自悲,月明流水无已时。听此迎神送神曲,携觞欲吊屈原祠。

  09酬皇甫十六侍御曾见寄(此公时贬舒州司马)(唐)李嘉祐自顾衰容累玉除,忽承优诏赴铜鱼。江头鸟避青旄节,城里人迎露网车。

  长沙地近悲才子,古郡山多忆旧庐。更枉新诗思何苦,离骚愁处亦无如。

  10五丝(唐)褚朝阳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11涉沅潇(唐)李绅屈原死处潇湘阴,沧浪淼淼云沉沉。蛟龙长怒虎长啸,山木翛翛波浪深。

  烟横日落惊鸿起,山映余霞杳千里。鸿叫离离入暮天,霞消漠漠深云水。

  水灵江暗扬波涛,鼋鼍动荡风骚骚。行人愁望待明月,星汉沉浮鬼长号。

  屈原尔为怀王没,水府通天化灵物。何不驱雷击电除奸邪,可怜空作沈泉骨。

  举杯沥酒招尔魂,月影滉漾开乾坤。波白水黑山隐见,汨罗之上遥昏昏。

  风帆候晓看五两,戍鼓咚咚远山响。潮满江津猿鸟啼,荆夫楚语飞蛮桨。

  潇湘岛浦无人居,风惊水暗惟鲛鱼。行来击棹独长叹,问尔精魄何所如。

  12题武关(唐)杜牧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13太和初靖恭里感事(唐)许浑清湘吊屈原,垂泪撷苹蘩。谤起乘轩鹤,机沉在槛猿。

  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宁有唐虞世,心知不为言。

  14夜泊湘江(唐)于武陵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

  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

  15归山作(唐)护国喧静各有路,偶随心所安。纵然在朝市,终不忘林峦。

  四皓将拂衣,二疏能挂冠。窗前隐逸传,每日三时看。

  靳尚那可论,屈原亦可叹。至今黄泉下,名及青云端。

  松牖见初月,花间礼古坛。何处论心怀,世上空漫漫。

  16湘川怀古(唐)清江潇湘连汨罗,复对九嶷河。浪势屈原冢,竹声渔父歌。

  地荒征骑少,天暖浴禽多。脉脉东流水,古今同奈何。

  17赋(唐)李峤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

  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

  18听弹沈湘(唐)雍裕之贾谊投文吊屈平,瑶琴能写此时情。秋风一奏沈湘曲,流水千年作恨声。

  19芳草(唐)黄滔泽国多芳草,年年长自春。应从屈平后,更苦不归人。

  20古意二首(拟陈拾遗)(唐)孙合其一屈子生楚国,七雄知其材。介洁世不容,迹合藏蒿莱。

  道废固命也,瓢饮亦贤哉!何事葬江水,空使后人哀。21续幽愤(唐)曹邺繁霜作阴起,朱火乘夕发。

  清昼冷无光,兰膏坐销歇。惟公执天宪,身是台中杰。

  一逐楚大夫,何人为君雪。匆匆鬼方路,不许辞双阙。

  过门似他乡,举趾如遗辙。八月黄草生,洪涛入云热。

  危魂没太行,客吊空骨节。千年瘴江水,恨声流不绝。

  22三闾大夫(唐)刘威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青史已书殷鉴在,词人劳咏楚江深。

  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沈。

  23招屈亭(唐)汪遵三闾溺处杀怀王,感得荆人尽缟裳。招屈亭边两重恨,远天秋色暮苍苍。

  24屈祠(唐)汪遵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

  25渔父(唐)汪遵棹月眠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说: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 “修远”并非一个词,不可一并而论。“修”及修为、学识的意思,体现了屈原一个至清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求索精神。而“远”即表示达到这种修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因此才有了下句“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我长叹一声不禁流下热泪啊,哀叹人民的生活是这样的多灾多难。”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今译】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丧。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叫我死九次我也绝不改悔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世人都被污染,唯独我一人清净;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