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农业发展简史意大利农业发展方向
今天给各位分享意大利农业发展简史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意大利农业发展方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在工业革命以前,欧洲在农业史上有哪些贡献 2、西方商品经济发展史 3、历史问题 4、求欧洲的发展史。 5、兰博基尼的发展史 6、哪位能告诉我 15世纪到17世纪 意大利的发展历史 及其首都
一、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意大利农业发展简史,欧洲在农业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欧洲文明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向北大西洋地区的转移。
从英格兰南部到乌拉尔山之间的大部分欧洲地区,是一片巨大、湿润、极为富饶的冲积平原。罗马人未能耕种这片土地,因为他们只能对其中的一部分实施统治,这片地区距离罗马人的文明心脏显得遥远意大利农业发展简史了一些,罗马人也未曾拥有耕种这片土地的适宜工具和方法。直到加洛林王朝时期,对这片冲积大平原的殖民和耕种才真正开始。加洛林人蜂拥西欧和日耳曼中部地区,开辟了一个又一个农业定居点,并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恩赐中尽情试验新的工具和耕作方法,这无疑是加洛林时代其他各项成就的力量之源。
2、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革新。
(1)13世纪后,三圃制开始在欧洲北部地区实行,二圃制主要在南部实行。在一些土地极为贫瘠的地区,甚至有三年中休耕两年的做法。翻耕方式与工具。土壤条件决定了西欧在犁耕土地时难以做到精耕细作。
(2)在15、16世纪,四圃制也开始出现。在四圃制下,每年有四分之三的土地种植农作物,只有四分之一的耕地处于休耕状态。从二圃制转换为三圃制,每年种庄稼的土地面积要增加六分之一意大利农业发展简史;从三圃制转换为四圃制,种植面积又要增加十二分之一。而且,三圃制和四圃制的实行,本身就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3)由于不懂制造技术,欧洲北部特别是西北欧最初也是使用轻犁,到后来逐渐改为重犁。重犁是一种拖带工具,俗称“萨克森轮犁”,装有车轮用以控制犁地的深度,犁头是垂直的,犁铧将地块翻过来。这种犁不仅可以盖严种子,还可以疏松土壤使渗进的水集中在作物根部,便于吸收。重犁是翻耕粘地和森林地的好工具,但购置重犁需要较大资金,使用重犁需要较多耕畜。一般是几头牛拉一架重犁。后发明了新式笼头和马轭套在马肩上,改变了将马轭系在马脖上的状况,使马的拉力增大,马也被广泛地用于拉犁。牛的力量和马的速度相结合,优势十分明显。
3、水利工程的进步。
(1)在15、16世纪,土地的灌溉和排水方法开始普及。在灌溉方法方面,意大利处于领先地位。这当然与其自然条件缺水干旱有关,但也离不开城市国家的主动性。到文艺复兴盛期的15世纪末,整个意大利北部平原已成为先进灌溉方式的样板。同时,在法国和英格兰,草地灌溉使丰盛的牧草变得极有价值。土地排水能够使土地性能得到改善,更适合于作物耕种。
(2)山地排水系统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而较大规模的沼泽地排水则主要发生在英格兰东部的林肯郡和东盎格利亚。低地国家特别是荷兰的沼泽地排水规模更大,更有影响,水被排干后变成了牧场甚至耕地。1200年至1500年的三百年间,荷兰因此而获得新土地28万多英亩。
4、作物品种的改良。
中世纪欧洲的农作物主要是麦类谷物,包括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四类。
小麦和黑麦营养较好,而且容易脱粒、去壳、磨粉,烤成面包口感好,但其生长很慢,在西欧的气候条件下只能在上年秋季播种,次年7至8月间收获。在贫瘠的土地上它们长得不好,极易在寒冷的冬天被冻死。为适应不同地理条件,它们又有一些质次的变种。譬如有一种很硬的品种叫“丁科尔”,生长在瑞士和德意志南部。在低地国家和下莱茵兰也有一种类似的变种叫“斯伯尔特”。
燕麦和大麦是春播作物,生长期仅需三个月,特别是燕麦,能在任何土地上种植,只有地中海地区漫长的干夏使这种“三个月作物”还未成熟即被旱死。燕麦的缺点是难以脱粒、磨粉,面包“泡”不起来,口感极差,因而只能用作牲畜饲料,只有在饥馑之年才当作补充食物。这些作物采取轮作方式,并非是先进的耕作制度,而是力图把气候和土壤条件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为使作物不退化,中世纪农民也知道经常到异地去换取种籽。
二、从14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农业技术进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前一时期从14世纪晚期到16世纪初,这是农业生产恢复、调整并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农业技术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一定进步的时期。
第二时期从16世纪中期至 17世纪中期,这是欧洲特别是西北欧的荷兰、英国发生所谓“早期农业革命”,农业和农业技术起着本质性变化的时期。
在第一时期即农业革命的准备期里,农业技术并没有明显提高,但在各方面都体现了一定进步。
1. 奴隶社会时期的经济思想萌芽 一般公认,世界上现存第一本经济学著作是古希腊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约前355或354)的《经济论》,英语单词 “Economy”、“Economics”即源于此。该书采用苏格拉底与别人对话的形式,讨论如何管理奴隶主家庭农场,堪称“古代微观经济学”。他还著有《雅典的收入》,论述如何增加雅典国家收入,堪称“古代宏观经济学”。此外,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国》,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和完善奴隶经济制度,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主张限制商业、高利贷和私有财产。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论》主要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奴隶经济制度,《伦理学》分析商品等价交换现象,认为货币使不同的商品等价。 2.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经济思想 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476年,终于1640年,其间战乱、灾荒和瘟疫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黯然失色,人称黑暗的“中世纪”(Middle ages)。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Thomas Aquienas,1225或1226-1274)著有《神学大全》,根据上帝意志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应当受“上等人”统治。同时,提出公平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商业理论和利息论,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了折衷和辩护,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 1492年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国际贸易成为当时西欧主要经济增长点,催生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萌芽。认为:只有金银才是财富,主张促进商业发展,开展国际贸易,实行贸易管制。第一次正面肯定商业和商品经济,堪称“革命性”突破。早期重商主义主张“货币差额论”,即只出口不进口,主要代表作是1581年于英国匿名发表的《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晚期重商主义主张“贸易差额论”,即少进口多出口,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克列钦(Antoine de Montchrétien,1575-1622,又译“蒙克莱田”,1615年发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柯尔培尔(Jean Baptiste Colbert,1619-1683)以及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又译托马斯·曼,1621年发表《论英国与东印度公司的贸易》)。 3.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Bourgeois classical economics)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雏形,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主要著作《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政治算术》、《货币略论》等)、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主要著作是1776年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和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基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同于重商主义的观点:(1)财富是物质产品,劳动是财富的源泉;(2)市场自动调节比人为地调节更能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即“看不见的手原理”(Principle of invisible hand),据此主张自由放任政策。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分支是法国的“重农学派”(Physiocrats),主要代表人物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1758年发表《经济表》,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自由贸易。但由于法国小农经济比重较大,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认为只有农业才是社会财富的源泉,货币只是流通手段;工业只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是农业的附属物;对外贸易只是一种等价交换,都不能增加社会财富。 4. 新古典经济学 183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分化为两支,即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school),马克思主义者一般称之为“庸俗经济学”(Vulgar economics)。 “新古典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辩护”,认为:市场完美有效,能够自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等。该学派没有明确研究宏观经济现象,一般认为其宏观经济学观点是:市场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不需要政府干预。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除马歇尔外,早期还有英国的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1882),法国的萨伊(Jean Baptiste Say,1767-1832)等,晚期则有英国剑桥学派的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罗伯逊(Dennis Holme Robertson,1890-1963)、霍特里(Ralph George Hawtrey,1879-1975)等;属于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Leon Walras,1834-1910)和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ado Pareto,1848-1923);属于奥国学派的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Carl Menger,1840-1921)、维塞尔(Freidrich von Wieser,1851-1926)、庞巴维克(Eugen von B?hm-Bawerk,1851-1914)等;属于瑞典学派的威克塞尔(Knut Wicksell,1851-1926)、卡塞尔(Gustav Cassel,1866-1945)等;属于美国学派的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938)、费雪(Irving Fisher,1867-1947)、柯布(Charles W. Cobb)、道格拉斯(Paul H. Douglas,1892-1976)等。
参考资料:

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演变:(1)英国:17世纪,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和对外贸易,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束缚着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640~1688年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统治,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18世纪,圈地运动进一步推行,基本消灭了自耕农。英国取得了向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输入黑人奴隶的专卖权。18世纪中期又打败法国,国外市场扩大。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上半期率先开展并完成了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处于“世界工潮地位,也成为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中,英国由于设备陈旧又不愿更新生产设备和采用先进技术;拥有广大殖民地而把资本输往国外,利用殖民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榨取高额利润;殖民地的反抗斗争也沉重打击了英国。因此,英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下来,工业制造由原先的世界第一位退居第三位,丧失了“世界工潮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海外贸易中各国的购买力锐减,同时受到美日的商业竞争,加之大战期间国内经济损失惨重,使英国工商业呈衰退现象,经常失业的人数达200万,伦敦也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经济衰退导致政党政治变化、国际地位下降、军事实力削弱和对殖民地控制的减弱。(2)美国: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中部以农业为主,南部盛行黑人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但是,英国殖民者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独立发展。1775~1781年独立战争胜利,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解放了北美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北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独立后,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都强烈要求领土扩张。19世纪上半期开始了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领先一步。西进运动使西部广大地区得到开发,这为美国资本主义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肥沃的土地,为各国移民提供了广阔的大有希望的空间。随着资本主义工农业的发展,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激化,引发了美国内战,结果先进的北方工业资本主义战胜了落后的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再加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垄断组织的促进、国内丰富的天然资源、欧亚移民带来技术与劳动力和欧洲剩余资本涌入,到1894年工业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3)法国:大革命前,法国是一个农业国。到18世纪晚期,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里昂丝绸工业在欧洲首屈一指,波尔多、马赛、勒阿弗尔成为大商港。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波旁王朝的严重阻碍。1789~1794年大革命期间,制宪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国民公会将逃亡贵族土地卖给农民,废除封建义务。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拿破仑在保证农民小块土地的同时,鼓励和刺激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还通过对外战争夺取财富、殖民地和贸易特权。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开始。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代表金融贵族利益的七月王朝,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由于农民的贫困和农业经营的落后造成国内市场狭窄,普法战争后50亿法郎的赔款和阿尔萨斯、洛林两大工矿区的丧失,大量资本投在信贷方面而不投在生产领域,致使工业生产由19世纪中期的第二位到19世纪末下降到世界第四位。但银行资本集中十分突出并与工业资本结合形成金融寡头。(4)俄国:17、18世纪还是一个农奴制国家,但在莫斯科、土拉出现了一些手工工场,彼得一世改革客观上有利于手工工场的发展。19世纪上半期,俄国资本主义取得一定发展,30~5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取代手工工场,农业中资本主义因素也在增长。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9世纪8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但封建农奴制残余大量存在,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和美、日。(5)德国: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向德意志扩展,资本主义经济显著进展,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道路”取得了胜利。但是,德意志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到限制,货币和度量衡的差异不利于商品流通,缺乏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和开拓海外市常普鲁士举起统一旗帜,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于1871年初最终实现统一,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统一后开辟了广阔的国内市场,普法战争获得赔款割地补充了资金和矿藏资源,第二次科技革命中采用最新技术和设备,垄断组织发展迅速,这一切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到20世纪初,它超过英法,居世界第二位,农业也有新发展。为满足工商业界要求,德国统治者大规模地对外扩张,“夺劝阳光下的地盘”。(6)日本: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农业国,但资本主义关系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商业三都、三大高利贷者和西南四强藩。幕府统治阻碍经济发展。1868年明治维新采取了发展工商业措施,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此后,明治政府又采取多种政策大力发展工业。8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接着在政府的保护下产生了垄断组织。一战前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7)意大利:19世纪中期,北部撒丁王国和伦巴底等地区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贸易总额增长近三倍,一些大农场主也已资产阶级化,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却受到国家分裂局面的束缚。意大利的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也是意大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二、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发展:(1)英国:17世纪上半期,产生于13世纪的英国议会下议院融合了很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由于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充满了反复和曲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历了君主制、共和制、“护国主”独裁制、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五种政权的更迭,才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19世纪晚期,两党都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进行社会改革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积极推行扩张政策,新成立的工党为资产阶级所左右。(2)美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北美殖民地产生了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通过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的联合专政。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颁布了第一部宪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分离、相互制衡的国家体制。此后逐渐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政党——共和党和民主党。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共和党长期执政。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两党之间的差别开始消失,都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对外扩张。(3)法国:18世纪晚期,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人民结盟,掀起大革命,经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三个掌权时期,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一场革命。热月党人和拿破仑统治时期,大革命成果得到巩固。1814~1830年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此后,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二月革命、九月四日革命,最终结束了王朝时代,资产阶级共和制得以巩固。六月起义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第一次伟大战争,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法国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法国社会民主工党热衷于国会席位竞眩。(4)德意志:19世纪中期,封建邦国林立。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尤其是1848年革命以后,统一问题重新摆上历史日程。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19世纪70~90年代,德国社会民主党走议会斗争道路,俾斯麦颁布“反社会主义非常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在全世界抢夺殖民地,并在1914年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5)俄国:16世纪上半期发展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彼得一世改革为侵略扩张奠定了基矗19世纪中期,农奴制面临严重危机,为了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实行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1903年诞生了列宁主义,1905年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6)日本:19世纪中期,由天皇、将军、大名和武士构成封建统治阶级,实行封建幕府军事专政,天皇有名无实。倒幕派武装倒幕,还政天皇。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保障。1889年,日本颁布宪法,形式上确立了立宪君主政体,实际上加强了天皇专制统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也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7)意大利:19世纪中期,意大利处在政治分裂状态和外族统治之下。1848年欧洲革命火花首先在意大利迸发。完成统一后,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成为帝国主义国家。
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霸权和世界霸权的斗争
1.(1)17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为争夺殖民霸权展开激烈角逐。从17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殖民霸权,英国先后同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多次交战,最终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使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欧洲列强为争夺欧洲霸主地位进行了激烈斗争,先后爆发了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克里木战争和普法战争等。(2)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不平衡性加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加紧争夺霸权,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在错综复杂的角逐中,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各国加紧扩军备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这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给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2.英法美等国对外政策及其演化:(1)英国:从16世纪起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18世纪末参加反法同盟。19世纪晚期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和“光荣孤立”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英德矛盾激烈和自身国力不足,转而调整同法、俄的关系,结成“三国协约”,并通过一战打败德国。(2)法国:17~18世纪同英国争夺殖民霸权遭到失败。拿破仑打败反法同盟,多次对外战争,性质复杂。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被迫赔款、割地。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推行对德复仇政策,与英、俄结成“三国协约”,进行帝国主义掠夺性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3)美国:亚当斯总统推行领土扩张政策。1823年提出“门罗主义”,不干涉欧洲列强内部事务,也不允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反映了美国要称霸美洲的野心。19世纪,采取多种手段夺取欧洲列强在美洲的土地。19世纪末,西奥多·罗斯福以“大棒政策”为外交后盾。1899年对中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一战前期实行“中立”政策,后期对德宣战,攫取了380亿美元的巨额利润。
四、两次科技革命
1.工业革命:亦称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首先从英国开始,随后向欧洲大陆国家和美国扩展,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是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上都引起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它把人类推进到了“蒸汽时代”;其次是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强国的殖民扩张大大加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再次是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是最重要的后果;第四是把劳动力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第五是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2.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在确立后迅速显示出它的优越性。19世纪7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自然科学新发现被迅速应用到工业上,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电讯事业新发明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较之第一次科技革命具有三个显著特点:(1)自然科学新成就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对一些后进国家(如日本)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3)电力的广泛应用,使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从“棉纺织时代”跨入了“电力和钢铁时代”。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侵略则以资本输出为主。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综合的、多线索发展的历史过程,它包括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政治和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等等。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向垄断主义过渡的历史。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1.简单协作时期的资本主义(14世纪—16世纪)
(1)这一时期的欧洲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4、15世纪欧洲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的一些地区,先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欧洲逐渐兴起。15、16世纪之交,欧洲各国货币地租的流行,加速了农民的两极分化,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农场纷纷出现,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在英、法、荷等国迅速发展起来。
(2)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诱发了欧洲社会内部的一系列的变化。新兴资产阶级为求得自身的发展,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系列反对封建束缚的斗争。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体现了欧洲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宗教改革是当时各阶层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斗争,新兴的荷兰成为17世纪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2.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17世纪—19世纪初期)
(1)这一时期虽然手工劳动仍是生产的主要形式,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却有了明显的发展,其数量增多规模也扩大了。英国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在新航路开辟后迅速发展,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欧洲大陆首屈一指,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发展迅速。另外,俄、普、奥等国资本主义都得到了较大发展。各国为了获取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市场,大肆殖民扩张,普遍加强了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这大大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适应资本原始积累要求的重商主义成为这一时期最盛行的经济思潮。
(2)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推动下,世界历史继续以更快的速度,向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法、俄、普、奥等欧洲大陆封建国家的改革,虽然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但由于推行重商主义的政策,都朝着资本主义的方向迈进。另一方面,英、法、北美等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成功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3)与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相适应,启蒙运动兴起,它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它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17世纪以来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反映。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也为此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尚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资产阶级还无力改造世界,资本主义制度仅仅是在欧美几个主要国家胜利。拿破仑战争的失败,维也纳体系的确立,证明当时从世界范围来看,封建势力还占有明显的优势。
3.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19世纪初-1870年)
(1)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随后工业革命在法、美相继完成,德意志、俄、日等国也陆续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人类历史进入了蒸汽时代。
(2)工业革命不仅是——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也使更多的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57年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地开展殖民活动,加剧了当地的贫穷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也冲击了当地旧的生产方式,客观上推动了其社会发展。为了反抗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掠夺,亚洲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风暴。工业革命中,工业无产阶级产生、壮大,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3)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广大人民及被压迫民族不满自身的地位,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反封建斗争。西班牙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法国七月革命,英国的议会改革是其中最突出的事件;维也纳体系受到严重动摇。19世纪中期,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1848年革命总体上说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障碍,加快发展的步伐,于是各地纷纷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运动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4.电气化时代前期的资本主义(1870年—1917年)
(1)1870年以后,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创制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德、英、法等国家迅速展开,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组织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做出的局部调整,它使得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基本定型。而比较健全的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则成为政治上的一种模式,民主制度健全的英、法、美等国是这一模式的代表。与英法美相比,德、俄、日等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比较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又没有经过彻底”资产阶级革命,因此保留了大量旧的封建残余,政治上带有较浓的封建色彩。
(3)各国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态度不同,使得他们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各国纷纷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国际局势日益恶化,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的侵略,引起了亚、非、拉地区广泛的反抗,亚洲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队伍空前壮大,工人运动呈现出新的特点,组织水平提高,以合法斗争、经济斗争为主。
5.电气化时代后期的资本主义(1917年—1945年)
(1)一战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各国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在20年代出现了以美国“柯立芝繁荣”为代表的相对稳定繁荣局面。在战后各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这一体系下,英法操纵着国联,仍不失欧洲政治大国的地位;美国依靠实力夺取世界霸权的企图失败,但却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日本在东亚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2)1929年、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社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并加剧了各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出现了国际关系的危机,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世界走向战争的时代特征。
在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各国纷纷采取各种各样的反危机措施,其中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以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不仅克服了经济危机,而且推动了资本主义内部机制的重大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但是德、意、日在危机中却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法西斯国家在全世界的侵略扩张,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6.信息时代的资本主义(1945年-1995年)
(1)从二战后期开始,以原子能、电子信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展开,它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调整,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
(2)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在5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体上都已恢复到战前水平。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西欧各国采取有效的社会经济政策,维持了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社会局面,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联邦德国发展尤其迅速,60年代末,日本又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3)1973年底,爆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70年代后期,经济危机结束,各国经济逐渐恢复并有所发展,但不再出现高速增长的局面,进入了“滞胀”阶段。
(4)战后初期,西欧强国普遍衰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以“冷战”为主的霸权主义政策,英法等国成为其追随者。70年代以来,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崛起,以及他们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使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开始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找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看一下,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随便找一本学习资料看! 好详细哦
知识梳理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手工工场时代
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开始于工场手工业经济,其特征是手工劳动,商业资本控制着手工业生产,重商主义盛行。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瓦解冲击着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在国际格局中,经济中心先由农业经济发达的亚洲转到商业经济发达的地中海地区,再后转到工业经济发达的大西洋地区;经济领先的国家先是意大利,后是荷兰,再后是英国。
16世纪前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历史产生重大转折,历史从各方面体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鲜明特点。
⑴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阶段(14~16世纪)
14~15世纪世纪在意大利和西北欧产生了以雇佣劳动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引起了欧洲思想文化和社会政治领域的深刻变革,其表现有三:第一,在社会经济方面,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开辟新航路,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国际市场开始逐渐形成,世界开始打破封闭状态,走向统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开始形成趋势。同时,西欧国家开始了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它一方面给当地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残暴的资本原始积累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在思想文化方面,随着自身力量的发展壮大,西欧新兴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14~17世纪掀起了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从意大利迅速波及到西欧,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思想解放作用。在此基础上,西欧又是掀起了反对天主教专制的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打击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解除了精神枷锁。第三,在社会制度方面,在革命条件比较成熟的尼德兰,爆发了世界上第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共和国,影响深远。
⑵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17~18世纪)
17~18世纪,世界历史继承前一时期所具有的巨大转变的特点,向着更深广的方向发展。在这一时期,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已经发展为不可抗拒的潮流,其表现有四:①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这是指17~18世纪处于手工工场阶段的欧美的英、美、法等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最终建立资本主义制度。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几经曲折反复,推断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它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共和国。1789~1794年的法国革命担负起反对国内外反对势力的任务,资产阶级由上到下的三个阶层在广大人民的推动下不断把革命推向高潮。成为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②封建国家的改革:国内外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冲击,使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出现危机。法国的路易十四、俄国的彼得一世、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奥地利的特蕾西亚女王和约瑟夫二世等一些有远见的封建君主开始实行改革,这些改革的形式都是封建君主自上而下地推行,目的都是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因而这些改革不可能完成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但客观上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趋势。③启蒙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也更加成熟,以理性主义为旗帜的启蒙运动从英国波及到欧美,其中法国的启蒙思想成就最高。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更加广泛和深刻,它倡导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不仅成为法国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还为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一套政治构想。④殖民扩张: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资产阶级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动。17~18世纪的荷兰、英国和法国进行了多次争霸战争,仍然以公开野蛮的掠夺为主要形式,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时的资本主义尚处于手工工场阶段,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寥若星辰,从全局上看,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的较量中还处在下风,这一点从拿破仑战争失败中已明显反映出。这也说明资本主义的确立、发展还需要经历更长期的斗争与努力。
2、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从英国开始,大量向外扩展则在19世纪初。因此,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世界近代史的第二个时期——蒸汽时代起于19世纪初,止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机器大革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开始初步确立。
⑴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是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经济战胜了封建主义经济,人类社会开始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在这个阶段,自由资本主义盛行,经济危机开始出现。
英国最先具备了政治和经济的前提条件,因此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从19世纪开始又向欧美国家扩展开来。1825年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标志英国国内市场统一;1847年经济危机蔓延欧洲大陆,标志欧洲市场统一;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又标志着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整个世界开始在此基础上连成一体。由于科技、市场、资本等方面的优势,英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独占鳌头,成为“世界工厂”。
⑵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从物质和精神上壮大了资本主义的力量。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地兴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运动有两个历史使命:第一,在德意俄日等封建国家,要推断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结果,德意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民族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俄日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在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要改革手工工场时期的上层建筑,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结果,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英国通过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法国工业资产阶级通过1848年二月革命压权建立了第二共和国。尽管各国革命的具体任务有差异,但是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却是这个时期所有资产阶级运动的根本任务。
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确立的同时,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活动也空前加剧了。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这个时期的殖民活动从野蛮掠夺的形式发展到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大批亚非国家和地区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体系,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确立。通过革命改革运动和征服殖民地两种途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了。
3、电气时代
从宏观上看,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上半期的二战结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扩展和深化的过程,即资本主义的电气时代。这一时期的前三十年是和平发展时期,后四十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但总体来看,经济发展仍很迅猛。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最终形成。具体而言,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滤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⑴第二次科技革命:在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的30多年的稳定发展时期,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其基本特征是科技的新成果迅速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在能源、交通、电讯和化工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发展的同时,呈现出不平衡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以英法为代表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本外投和技术设备更新慢等原因,经济发展缓慢下来,被美德超过;以美德为代表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技术设备更新快、国内外市场扩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完善以及垄断组织的推行等原因,经济发展后来居上;以俄日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虽然薄弱,但发展较快。在这一时期,以科技为基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美德等国形成,成为发展进步的趋向。
⑵垄断的产生: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产生深刻变化,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垄断组织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方式应运而生。垄断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越来越大,调节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和政府也日益成为垄断组织的保护者,资本主义逐渐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即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但这个时期尚属于私人垄断阶段,垄断组织还没有发展到垄断整个经济命脉的程度。
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更加疯狂地进行扩张,更加迫切地需要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将世界领土瓜分完毕,这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但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整个世界也进一步资本主义近代化了,体现了殖民扩张破坏性与建设性并存的特点。
第二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时期(1914~1945年)
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因为战争的经济危机而大起大落,几经波折,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加强,呈现了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向。
⑴一战严惩破坏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引起了战后经济危机。英国失去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却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日本经济也在迅速发展,成为东亚霸主。在美国的“金元”扶植下,西欧经济迅速在战争的废墟上崛起,进入了20年代的稳定发展时期。
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基本矛盾也日益加剧并激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并由此引发了各国的政治危机。英法美这些资本主义制度相对完善、民主传统影响比较强的国家,主要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的办法摆脱危机,保存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初具形态。
4、电子信息时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兴起,它将人类社会带入了电子信息时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呈阶段性发展,经济格局从美国独霸向多元化、一体化、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⑴第三次科技革命
条件:科学理论的突破成为理论基础,机械、电子原有技术的进步,成为它的技术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它的到来,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冷战的刺激,推动了它的到来。标志:以原子能技术的发展和利用、计算机的发展和利用为标志。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在二战后迅速发展的最有利的因素之一。
⑵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下列阶段性特征
战后初期,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起了主要作用。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西方各国依靠美国资本的援助(马歇尔计划),迅速恢复了生产。50~70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70年代以后,是经济“滞胀”和低速发展时期。1973年由于中东“石油战”,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1973~1975年),此后西方经济陷入了“滞胀”状态。为此,西方国家经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交替实行强化和放松国家干预经济,鼓励自由竞争或两者兼顾。80年代出现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好势头。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新格局。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由70年代前美国独霸、欧日依附演变为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发展格局。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集团化、区域化加强。
二、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19世纪初至1871年,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和初步发展
工业革命使工业无产阶级壮大起来,工人运动逐渐兴起。早期工人运动主要表现为自发的破坏工厂和机器,如英国的“卢德运动”。后来,工人阶级也开始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并逐渐组织起来,同资本家进行斗争。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表明无产阶级已经觉醒并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工人运动的实践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时代发展和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需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此,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1848年欧洲革命中,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直接展开了战斗,并发挥了重要作用。1848年革命失败后,欧洲出现了反动政治局面,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19世纪50、6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猛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再度高涨,并走向国际联合。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应运而生,它的成立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之后,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再次处于低潮状态。
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主要体现了自发性、暴力多、政治斗争为主的特点。工人运动的客观历史作用,主要还是作为资本主义运动的辅助力量。因为经济的发展还未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所以工人运动失败是必然的。英国和法国先后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2、1871年至20世纪初,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向纵深发展
19世纪701年代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工人的人数猛增,国际工人运动又逐步走向高潮。罢工运动的次数增多,规模扩大;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工人阶级政党纷纷建立,组织性大大加强。在国际工人运动高涨的形势下,成立了第二国际。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出行动方向,推动了欧美工人运动的发展。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内部修正主义泛滥。在与修正主义的斗争中,俄国诞生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思维体系,被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时期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工人阶级政党广泛建立,有组织的斗争较多;以合法斗争为主要形式,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第二国际内机会主义思潮泛滥;欧洲工人运动中心从法国移到德国再移到俄国。
3、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在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掀起了革命高潮。各国共产党广泛成立。在此基础上,共产国际(也称第三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代表会议。共产国际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30年代在指导各国共产党积极展开反法西斯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人类历史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对抗。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在苏联。
4、二战后至今,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曲折前进
二战以后,东欧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亚洲的蒙古、越南、朝鲜和中国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除南斯拉夫外)形成了社会主义陈营业员,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但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矛盾分歧日益扩大、激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60年代初,社会主义陈营不复存在。从80年代后期起,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进程中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政治局势发达了激烈的动荡,改革举步维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国际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中国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联系点拨
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19世纪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受到腐朽的封建制度(或殖民统治)的严惩阻碍,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要突破陈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
⑵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断封建专制统治(或殖民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是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斗争。
⑶由于这一时期的经济形态上基本是商业资本控制工业资本,所以在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商业或金融资产阶级,革命后当权的是金融资产阶级而不是工业资产阶级。
⑷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革命前夕则集中体现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是以农民和城市平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
⑸革命前进行了较充分的舆论准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是清教,较后发生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以启蒙思想为理论武器。
⑹由于封建统治者(或殖民统治者)势力强大,采取暴力压制资产阶级的要求,镇压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因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无一例外采取起义、革命战争的暴力方式采取政权。
⑺由于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本主义力量并未强大到使革命一蹴而蹴的程度,因而革命道路是曲折的。
⑻革命后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所有制,但未彻底实现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只是利用政权运用法律形式奠定治国原则(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若干基本原则),工业革命以后才建立起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
2、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原因、地位和作用
⑴工业革命推动了革命和改革的浪潮
19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在欧洲和北美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继英国之后,法国和美国也完成了工业革命。德意志、意大利、俄国等的工业革命正在展开。工业革命以及随之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不仅要求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也要求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而成为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根本动力。
⑵走改革之路的原因
①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尖锐对立,加上资本主义相对弱小,资产阶级除了采取团结下层人民用暴力的方式推翻封建压迫,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压取政权则别无他法。
②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建立在反封建基础上的政治同盟关系已不复存在。
③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有了独立的政治、经济要求,使资产阶级感到恐怖,资产阶级担心革命会革到自己头上来。
④17~18世纪资产阶级在封建国家的改革中积累了经验。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如重商主义政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使资产阶级尝到了甜头。
⑤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资产阶级在物质上已经取得绝对优势,迫于压力,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顺应资本主义的潮流进行政治改革。
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在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四种不同的方式:一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如英国、法国;二是通过民族解放运动,如美国、荷兰(也有人将其归入前一类);三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以俄国、日本为代表;四是通过民族统一运动,德意志、意大利就属此类。之所以有上述不同的方式,是由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革命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工具;到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一方面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进一步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改革更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和增强资本主义制度生命力的法宝。
二、马克思主义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183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有选择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诞生是西欧资本主义物质生产、阶级斗争、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时代发展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针对新的实际问题的巨大理论改造和划时代的理论创新。
三、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人运动的不同
19世纪70年代前的工人运动主要体现了自发性、以暴力斗争、政治斗争为主的特点,工人运动多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背景下发生的,工人阶级主要以资产阶级同盟的身份参加反封建斗争,与资产主义历史主流的斗争目的基本是一致的。除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斗争外,工人阶级的政治要求基本上属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有早期的工人运动,有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48年革命中,工人阶级积极投入斗争,斗争失败后,欧洲工人运动进入低潮,60年代重新高涨,并建立了第一国际。1871年爆发了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巴黎公社革命。英国和法国先后成为工人运动的中心。
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工人运动,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阶级矛盾的加剧,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国际工人运动高涨,第二国际建立,社会主义运动向纵深发展,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突出特点是:①工人阶级政党广泛建立,有组织的斗争增多;②合法斗争成为主要形式,暴力性武装起义减少,第二国际内机会主义思潮泛滥;③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罢工斗争多围绕经济要求展开;④在封建专制影响较大的俄国,工人运动兴起,列宁主义诞生后,工人运动中心转移到俄国。
四、社会主义运动中经历的三次大曲折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此前和之后,社会主义运动中有许多不足和挫折,具体表现在:①苏联自1917~1991年曲折发展;②40年代中斯到9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③1919~1943年的第三国际至1947~1956年的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再到60年代以来国际共运的大分裂。
社会主义运动发生重大挫折,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①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存在时间很短,缺乏基本经验,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②“二战”以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东德外,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要赶上或超过资本主义,决非短时期能达到的;③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比任何革命都艰巨、复杂,需要一个历史长过程才能走向成熟;④社会主义体系的诞生宣告了资本主义永世长存神话的破产,它必然遭到资本主义的敌视、遏制、围剿以至颠覆。
虽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但是中国在70年代末以来,逐渐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前进的历史给人们以重要启示: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它不是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一定要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从实际出发,坚持长期斗争;③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还处在初创阶段,需要不断的革命来完善。
兰博基尼(Automobili Lamborghini S.p.A.)(粤港地区称之为林宝坚尼,台湾地区则将其译为蓝宝坚尼或蓝宝基尼)全球顶级跑车制造商及欧洲奢侈品标志之一,公司坐落于意大利圣亚加塔·波隆尼(Sant'Agata Bolognese),由费鲁吉欧·兰博基尼在1963年创立。早期由于经营不善,于1980年破产;数次易主后,1998年归入奥迪旗下,现为大众集团(Volkswagen Group)旗下品牌之一。
发展历程如下:
费鲁齐欧·兰博基尼(一作“费鲁吉欧·兰博基尼”)曾是一个生活在意大利北部的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费拉拉省的青年。在二战期间是一名意大利皇家空军的机械师,在那之后他进入一个家基于二战军事设施建造的商业拖拉机厂。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兰博基尼的拖拉机厂,即兰博基尼拖拉机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业设备制造商之一。同时他还拥有一个成功的燃气热水器和空调生产商。
1958年,他购买了第一辆法拉利汽车,一台250GT,之后又买了一些。费鲁齐欧·兰博基尼很喜欢法拉利汽车,但是他认为,对于普通的道路来说,法拉利汽车显得十分粗狂和嘈杂,显然更适合赛道。当费鲁齐欧·兰博基尼的法拉利汽车离合器出现问题后,他发现法拉利所使用的汽车离合器竟然和兰博基尼拖拉机所使用的离合器一模一样。费鲁齐欧·兰博基尼去找法拉利要求其更换一个质量更好的离合器却遭到了拒绝。法拉利说,费鲁齐欧·兰博基尼只是一个拖拉机制造商,因此对于运动跑车他一无所知。于是兰博基尼觉得建立一个汽车制造工厂来实现他对于运动跑车的完美追求。
兰博基尼汽车公司是一家坐落于意大利圣亚加塔·波隆尼的跑车制造商。公司由费鲁吉欧·兰博基尼在1963年创立。创始人费鲁吉欧·兰博基尼年轻时曾是意大利皇家空军的一名机械师,由于工作的原因,费鲁吉欧对机械原理非常熟悉。二战之后,大量的军用物资被遗弃,费鲁吉欧·兰博基尼开始使用这些剩余军用物资制造拖拉机,并成立了最初的兰博基尼公司,主营业务是制造拖拉机、燃油器和空调系统。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对机械原理和机械制造的精通,以及极佳的商业头脑,兰博基尼公司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农用机械制造商。
事业成功的费鲁吉欧·兰博基尼极为喜欢跑车,拥有包括阿尔法·罗密欧、蓝旗亚、玛莎拉蒂、梅赛德斯-奔驰等多款名车。1958年费鲁吉欧·兰博基尼拥有了自己第一辆法拉利250 GT,而兰博基尼最终转为制造自己的汽车也是源于自己所拥有的250 GT。也体现了兰博基尼的品牌特性。公司的商标省去了公司名,只剩下一头犟牛。
关于费鲁吉欧·兰博基尼建立公司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是:有一天费鲁吉欧·兰博基尼和恩佐·法拉利(Enzo Ferrari)谈论250 GT的缺点时,恩佐对费鲁吉欧说:“用不着制造农业机械车辆的人,告诉我如何制造跑车。”这句话伤害了费鲁吉欧的自尊心,自此费鲁吉欧开始研究属于自己的跑车
费鲁齐欧·兰博基尼
。而另一个版本却更具真实性,经由费鲁吉欧·兰博基尼的儿子东尼诺·兰博基尼口述。驾驶法拉利250 GT的费鲁吉欧,投诉由于法拉利车辆离合器出现问题,导致比赛车辆失控,误伤观赏赛车的民众。然而,恩佐·法拉利非但不理睬,还告诉费鲁吉欧·兰博基尼没能力驾驶法拉利250 GT,只适合驾驶农业机械车辆。后来,费鲁吉欧·兰博基尼在自己公司仓库里,找到一个合适的备用配件安装,解决了法拉利250 GT的问题。此后对跑车极度热衷的费鲁吉欧·兰博基尼开始考虑生产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跑车,比法拉利更好的跑车。
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蒂芬·温科尔曼在追忆兰博基尼的品牌创始人时表示:“费鲁吉欧·兰博基尼曾经说过,生产世界最佳赛车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人们只会记住赛车手。但若你能够生产出世界最佳汽车,人们会永远将它们铭记于心。几十年前,兰博基尼打造了非凡的Miura,它无疑是时年世界上最优秀的汽车之一。如今,兰博基尼仍旧秉持这一一贯的传统,奉献出世界上杰出的高性能超级汽车。”
兰博基尼Reventon
在意大利乃至全世界,兰博基尼是诡异的。它神秘地诞生于世,出人意料地推出一款又一款的性能不凡的高性能车,它是恶魔但并非要蹂躏这个世界,只因其风格的另类。兰博基尼是举世难得的艺术品,意大利最具声望的设计大师甘迪尼为其倾注一生的心血。每一个棱角、每一道线条都是如此激昂,都在默默诠释着兰博基尼那近乎原始的野性之美。公司的标志是一头浑身充满了力气,正准备向对手发动猛烈攻击的犟牛。据说兰博基尼本人就是这种不甘示弱的牛脾气,也体现了兰博基尼公司产品的特点。因为公司生产的汽车都是大功率、高速的运动型汽车。车头和车尾上的商标省去了公司名,只剩下一头犟牛。
1963年,兰博基尼的汽车工厂在意大利的Sant'Agata Bolognese正式成立,费鲁吉欧·兰博基尼开始召集属于自己的设计团队。第一个兰博基尼的底盘是由来自法拉利的工程师Gian Paolo Dallara、大学毕业生Paolo Stanzani和Bob Wallance等成员组成的团队打造的,这个底盘的改进版本用于兰博基尼的第一款跑车350 GTV,并于同年10月在都灵车展上正式发布。
350 GTV实际上只是一款用于展示的车型,而真正的量产版车型是在1964年的日内瓦车展上正式发布,这款量产车型命名为350GT。量产版车型使用了重新调校的底盘,搭载V12发动机,最大功率280马力。这一年兰博基尼生产了13辆350GT,而为了与法拉利竞争,350GT的定价要比同级别的法拉利车型略低。这款车随后生产了两年,总产量为120辆。
1965年,工程师Gian Paolo Dallara对350GT的V12发动机进行了改进,使最大功率上升到320马力,这款发动机用在了400GT上。1966年的日内瓦车展上,兰博基尼正式发布了400GT。400GT推出之后,这款车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随后兰博基尼推出了多种版本的400GT车型。1968年,兰博基尼推出了两款车型,分别是Islero GT和Miura P400,前者由前玛莎拉蒂设计师主笔设计,使得Islero GT有着很多玛莎拉蒂车型的影子,这一点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诟病。而另一款车Miura P400则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款车是兰博基尼首款采用中置发动机布局的跑车,开创了兰博基尼中置发动机设计的先河。
兰博基尼LP570-4 Edizione Tecnica
1971年费鲁吉欧·兰博基尼的拖拉机公司开始经历财务危机,兰博基尼拖拉机的最大客户,南非进口商Cento Trattori's取消了与兰博基尼的长期合同,使得兰博基尼的销售受到了极大的损失。1972年费鲁吉欧·兰博基尼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将兰博基尼拖拉机公司出售给意大利农业设备制造商SAME,并专心经营兰博基尼汽车公司,但是兰博基尼汽车公司也开始逐渐失去资金支持,车型开发速度也逐渐放缓。
虽然财务上出现困难,但是兰博基尼依然在1974年推出了兰博基尼历史上很重要的Countach车型,这款车由马塞罗·甘迪尼(Marcello Gandini)主笔设计,低矮的车身配合棱角分明的设计,使这款车的外形极具攻击性。动力方面Countach最初配备4.0L V12发动机,随后被5.0L、5.2L发动机替代。Countach一直生产到1990年才停产,总共生产了2042辆。
此后,费鲁吉欧·兰博基尼不断寻求资金支持以支撑兰博基尼汽车公司的运营,1980年兰博基尼汽车公司破产,来自瑞士的Mimran兄弟公司收购了兰博基尼。1985年兰博基尼推出了一款越野车LM002,这是兰博基尼历史上的首款量产越野车。
1987年4月,对资金需求量极大的兰博基尼再次被转卖,这次的买主是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1990年,一款全新的跑车推出,这是一款用来替代Countach的全新车型,兰博基尼为了表现这款车的彪悍,为这款车起了一个很特别的名字Diablo(鬼怪),为时年速度最快的量产跑车。1998年,兰博基尼再次易手,正是这次易手使得兰博基尼有了极为充足的资金支持。而兰博基尼的新东家就是德国大众集团,兰博基尼被划归奥迪(Audi)管理。在奥迪的资助下,兰博基尼有了自己的管理班子来运作。在奥迪的管理下,兰博基尼
兰博基尼Aventador Roadster
在2001年推出了时年的旗舰级跑车Murcielago。Murcielago采用中置发动机布局并采用全轮驱动形式,低矮的车身配合流线式的车身设计,使得Murcielago视觉效果极具动感。
2003年,兰博基尼推出了Gallardo,定位比Murcielago略低,售价相对低廉。Gallardo是从2000年开始设计的,根据Italdesign Giugiaro的设计方案,由兰博基尼自己的设计师结合这些参数按照其公司自身的设计风格改进出最后的Gallardo。在2007年,一款兰博基尼的顶级超跑Reventon面世,该车也是时年最昂贵的兰博基尼车型。Reventon这个名字是斗牛场中一头公牛的名字,它在1943年的一场斗牛比赛中将一名很有名的斗牛士杀死,这头公牛便由此出名。Reventon的外形极具未来感,呈现出宛如隐形战机般的绝伦外型。
2010年11月5日,最后一辆兰博基尼Murcielago LP670-4 SV驶下生产线,这标志着Murcielago的停产,同时也标志着兰博基尼的最新旗舰车型即将推出。2011年3月1日,兰博基尼全新旗舰车型Aventador LP700-4正式在日内瓦车展上亮相。
悠久的历史,先进的文明,留下意大利农业发展简史了灿若群星的文物古迹。米兰的象征——多姆大教堂,座落在米兰市中心的杜奥莫广场上,是欧洲三大教堂之一。这座始建于1386年,前后经历近6个世纪才竣工的宏伟建筑,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 教堂上有 135座大理石尖塔,每座塔的顶端都有圣者贤人的雕像,远远望去,仿佛是耸入空中的尖塔之林,巍峨瑰丽。主教堂大厅面积1.17万平方米,可容纳3.5万人,1805年那坡仑 曾在此举行加冕典礼,成为意大利国王。
意大利系文明古国,经历罗马共和(前509~前28年)和罗马帝国(前27~476年)时期后,962年受神圣罗马帝国统治。11世纪诺曼人入侵南部并建立王国。12~13世纪分裂成许多王国、公国、自治城市和小封建领地。16世纪起先后被法、西、奥占领。1861年3月建立意大利王国。1870年王国军队攻克罗马,完成统一。1922年10月31日墨索里尼上台,实行长达20余年的法西斯统治。1946年6月2日成立共和国。战后意政府更迭频繁,但政府的内外政策具有相对稳定和连续性的特点。
政治上意大利仍处在新旧体制交替的时期,中左、中右联盟两极的政治格局继续发展,但党派林立,多党联合执政继续给意大利政局长期稳定和体制改革带来诸多不利因素。1998年10月,左民党全国书记达莱马受命组成中左联盟政府,成为意战后50多年来第一位前共产党人总理。达莱马上任后,突出改革的特点,倡议从选举法着手重振政治体制改革,并与中右力量基本形成共识。以通过财政法为契机,积极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南部的发展问题,保障社会公正。同劳资双方和社会组织签署了有利于稳定发展的“社会公约”。1999年 12月,由于中左执政联盟内“三叶联盟”公开对达莱马政府表示不信任,达莱马主动向总统辞职,后受命重新组阁成功,战后第57届政府正式成立。
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许多大意批的“意大利人”从地中海的其它地方航行到意大利,并定居在国家的南部地区。具有印度和欧洲血统的部落于公元前1800年左右出现了身份更为明确的部族,主要有撒丁岛上的利古里亚人,定居在今天的利古里亚区;海洋西古巴人,意大利农业发展简史他们在意大利南部和今天的拉齐奥区繁荣昌盛起来。后来又有来自巴尔干半岛各国的游牧部族皮齐尼人和梅萨比人,定居在意大利的亚德里亚海沿海地区。在这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所谓的古意大利人——翁布里亚人,萨谟奈人,拉丁姆人、沃而西人、韦尼蒂人及其他人,他们在半岛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开拓了殖民地。公元前800年左右,来自被费的腓尼基人在西西里岛和撒丁岛上建立殖民地;法国后裔凯尔特人于公元前600年左右也来到了意大利。
希腊人
公元前735年左右随着希腊人的到来,南部地区的定居格局显得更有凝聚力了。希腊与意大利的部分地区长期有生意来往,因此,从希腊来的移民愿意长期在这里居住下区。阿克拉加斯和卡塔纳(今天的阿格里真托和卡塔尼亚地区)等独立的希腊人城市在意大利南部地区和西西里亚崛起,形成了Magna
Graecia(大希腊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丰富了善于发明创造的意大利人在艺术、文化和农业等领域的杰出才能和技巧。
许多新兴殖民地最后超越了希腊城市,导致了大希腊区和祖国之间的摩擦。公元前4415年,雅典人对锡拉库萨——西西里岛上最强大的希腊城市——发动了海上袭击,结果在古代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海上战役中被驱逐出去。北方的伊特鲁里亚人和附近的迦太基人对希腊人发起了进一步的挑战。
迦太基人
迦太基人最早是北非沿海地区的一个腓尼基曾祖母的。在大希腊最兴旺的时期,它已经凭着自己的能力成为一个强国,不久就在西西里岛和其他地区的希腊殖民地旁建立起了自己的殖民地。这样一来,冲突就引发了。早在3世纪,敌对栓放就开始互不理睬彼此之间的差异,此外,当时这两个竞争对手还面临着一个新的超级大过——罗马——的威胁。罗马政府了库萨,迦太基人多次奋起反击,才得以2多存在了一段时间。
伊特鲁里亚人
正当希腊人与迦太基人在为争夺意大利南部而战时,另一个主要的文明国家——伊特鲁里亚对北方处于分裂状态的领土实行霸权统治。他们是谁?来自何方6?这两个问题一直是困扰考古学家的大谜团。根据公元前800年至900年左右的第一次历史记载,他们可能是由同化了的其他部族(主要是翁布里亚人)的善于发明创造的外来民族混合组成,最后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和共有的社会观、艺术观和文化观。
他们的社会结构是在相互间关系联系不紧密的12个城市组成的联盟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从事神职的国王统治。然而,他们所留下来的艺术、文化遗迹甚少,因为许多城市是用木头建成的,很快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实际上,唯一能证明他们存在的证据是从坟墓中得来的。在约400年的时间里,他们所创造的尖端技术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他们在意大利中部处于无人挑战的地位,但是最后还是罗马人的猎物。到了公元前300年,罗马人已经占领了大多数的城市。
罗马帝国
罗马建于公元前753年,但有关证据却表明它的建立时间是接近公元前1200年或公元前1400年,也就是在该城市的卡匹托尔山上发现的最早陶器碎片的年代。到了公元前9世纪,在台伯河两岸的低矮山丘上也许已坐落着许多分散的村庄。当时的这个位置是北方伊特鲁里亚人和南方的拉丁人(另一个居住在意大利中部的部族)的领土之间的战略要地。在接下来的3个世纪的时间里,该地区通过贸易繁荣发展起来,并由伊特鲁里亚国王统治。
公元前509年,罗马市民推翻了伊特鲁里亚统治者,建立了他们称之为“共和制度的国家”。在这种制度下“人民就是国王”。罗马城市继续繁荣发展,唯一不足之处就是“普通老百姓”——平民与迅速抓岸大的政治军事上层人士——贵族之间的鸿沟不断扩大。公元前494年,平民选出了保民官(或地方行政官)来保护他们的利益,并针对社会的这一弊病及其他缺点发表演说。
一个强大的政治基础(保民官是其中一部分)使罗马能够开始实施其政府计划。意大利南部的伊特鲁里亚人、萨谟人及希腊人占领的地区
很快就陷落了。接着罗马与迦太基发生了冲突,他们之间的敌对状态导致了三场持久战,这就是著名的布匿战争。第一次战争中(前264——前241),罗马占领了地中海的主要岛屿——西西里岛、撒丁岛、和科西嘉岛。第二次战争(前218——前202)中,罗马遭遇迦太基军事同刷矮汉尼拔,屡屡战败,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公元前202年,他领导的战役失败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前146)中,迦太基人终于投降了,这样,罗马就占领了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区。
当罗马在海外的事业蒸蒸日上上,国内却内乱不断。政府采取镇压和类似的环节措施都不能解决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新争端,这些争端不断升级,最后发展成公元前92至前89年间所谓的社会战争,动乱导致了苏拉领导的军事镇压,苏拉统帅的独裁政权标志着军队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他当权期间发生的一件大事就是奴隶大起义(前73——前71),由以前的斗士斯巴达克斯领导的注定要失败的起义。
另一个统帅庞陪在素拉去世之后脱颖而出,他与克拉苏实行联手统治,克拉苏最后成为贵族边缘任务。由于军事上的成就,庞陪得到了提拔。这时,第三个统帅——尤利乌撕?恺撒出现了,他于公元前81年参军以还清债务,科岛了公元前63年,却获得了祭司长的植物,即罗马职位最高的礼仪教士。公元前59年,他于克拉苏、庞陪一起统治全国,形成了三权执政局面,这就是罗马历史上著名的“前三头同盟”。
恺撒原本是因其演讲才能和敏锐的经济头脑而出名,但他在军事方面的才干很快得到了证实,在为期是年的战争中,他在今天的英国、得国和法国境内取得了多次辉煌的胜利。这些功绩引起了庞陪的嫉恨,他企图让罗马人反对恺撒,于是便找了个借口对恺撒实行报复。公元前49年,恺撒返回意大利,他率领军队断然决定无视法令渡过卢比孔河(靠近今天的博洛尼亚)。当时的法令规定;没有经过参议院的同意,军队不能过河。在预先得到恺撒的到来的警告时,庞陪狼狈而逃,罗马的政治反抗崩溃了。
公元前48年,恺撒被任命为罗马的终身统治者。他大力实行改革和复兴政策以鼓励持久的建设工程,并恢复法律和其他制度。然而,新上任的独裁者的权力遭到了嫉妒。公元前44年3月15日(即古罗马历中3月的第15日),在他不幸区参议院的路上,被一个共谋者集团(包括他的养子布鲁图什在内)谋杀了。
恺撒的遇害引起了全国的轰动。所谓的“第二次三头同盟”首次登台,这是个由罗马人马可?安东尼、李必达和屋大维(恺撒
的大侄子兼指定继承人)组成的联盟。接下来是马可?安东尼与屋大维长达12年的权力之争。安东尼与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之间的关系毁掉了他的抱负。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亚克兴战役中的大获全胜标志着安东尼的彻底失败。接着,屋大维改名为奥古斯都,与公元前27年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始了奥古斯都世道。也就是罗马帝国的全盛时期。
奥古斯都的统治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帝国
扩张的速度放慢了,军事上的胜利得到了巩固,政府鼓励人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奥古斯都引以为荣的是“巴罗马的砖块百年成了大理石”。罗马的文化生活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尤其在文学领域,奥维德、维吉尔和贺拉斯等作家写出了一部部古典文学的佳作。
奥古斯都的继承者——朱利奥?克劳狄王朝成员——在才能方面远不如他。提比略皇帝(14——37)、克劳狄皇帝(41——54)和尼禄皇帝(54——68)多半都是可以用金钱收买的颓废者,他们只会大笔大笔地挥霍财产。只有帝国创造的巨大财富才掩盖了这个时期的经济和官僚政治的不足。尼禄任职期间,国家已遭多重创伤,对基督教徒的迫害到处可见。
弗拉维安王朝(69——96)的换地——韦斯巴芗、蒂图斯和图密善——总的来说都很有成就;安东尼王朝及其政府任职者——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和马可?奥勒利乌斯也是如此。117年,在图拉真的统治下,帝国的领土面积达到了最大;哈德良则是历史上最有修养、注意英明的领导人。
衰退和瓦解
马可?奥勒利乌斯皇帝(161——180)的去世可以说是个分水岭。罗马帝国第一次受到外敌的威胁。长期以来帝国的空洞大话掩盖之下的罗马种种弊病都得到了恶报。通货膨胀袭击了整个国家,罗马的经济摇摇欲坠,帝国的资产被用来抵押和还债,文化生活也一蹶不振,国家开始越来越频繁地更换皇帝,随着帝国掠夺来战利品的日益减少,国内的农业和商业也衰退了。社会、军事和其它制度变得十分脆弱而奄奄一息。
政府作出种种努力来抑制衰败的进程,其中最主要的是在286年把帝国划分为东、西两个管辖区,分别在罗马和君土坦丁堡拥有各自的皇帝。这些措施倒是带来了暂时的缓和。这时出现了一个意志特别坚强的皇帝——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在他的统治制造、下,罗马再度繁荣昌盛起来。他是第一个赋予基督教徒宗教信仰自由的皇帝。可是,这种缓解只是暂时的。395年,帝国西辖区的首府从罗马搬到了东北部更容易防守的拉韦纳。15年之后,哥特人阿拉里克洗劫了罗马,他是来自波罗的海的一个部族(属于第一批所谓的蛮族)的首领。罗马的末日来临了。475年,另一个哥特人——奥多埃塞——取缔了帝国西辖区的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图卢斯。493年,狄奥多里克也跟着奥古埃塞而来,他占领了帝国的最后一个首府——拉韦纳,从而统治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
法兰克人和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
然而,地中海对岸的拜占庭(古老的东帝国)逃脱了它西边邻居的厄运。536年至552年期间,其皇帝——查士丁尼——夺回了意大利的大片土地,并实行拜占庭式的统治,这种影响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区几个世纪。567——774年,伦巴族人的到来打破了完全霸权的局面,并在意大利的北部与中部的非拜占庭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公爵领地,他们主要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德国人。
法兰克人的卷入进一步使半岛领土哦犬牙交错的状况复杂化了。这是一支来自高卢(今天的法国)的信仰基督教的民族。两个敌对王朝——卡洛林王朝和墨洛温王朝的存在削弱了法兰克人在高卢的地位。卡洛林王朝的领导人——(矮子)丕平着手处理王朝之间的冲突,他呼吁教皇统治制度(一种教皇俗权不断增长的制度)对次进行仲裁。754年,教皇斯蒂芬三世批准了丕平的统治权力,但他要求法兰克人把伦巴族人驱逐出意大利以作为回报。
法兰克人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部分在丕平的领导下,分别在丕平更出名的儿子——查理曼的领导下。800年圣诞节那天,教皇圣利奥三世封查理曼为罗马皇帝,此举有重大的象征意义。查理曼把他从伦巴族人手里夺取的意大利中部领土拱手送给了教皇,从而出现了罗马教皇和、国家的萌芽,这些领土首次为教皇提供了行使真正政治权力的经济来源。
领土的转让也加强了教皇与帝国之间的持久关系。在查理曼及其更强有力的继任者对帝国实行 统治期间,这种关系大多还是友好的(法兰克帝国最终分裂时,神圣的罗马帝国还是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实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教皇和皇帝的时运变化,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当有关合法性的问题出现时,双方都诉诸查理曼那意义重大的加冕约定:教皇有权认可皇帝,皇帝有权任命教皇。双方僵持造成的影响以及各自的阵营和支持者名称——归尔浦派(教皇派)和吉伯林派暗暗皇帝派暗暗啊子意大利的历史上回荡了好几个世纪。
阿拉伯人与诺曼人
意大利那部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罗马帝国在鼎盛时期被迫击退来自北非的挑战,并在布匿战争中打败了迦击太人。9世纪时又出现了来自非洲的挑战,这次是曾于827年从北非入侵西西里岛的阿拉伯人(或撒拉森人)。他们在岛上呆了差不多两个世纪,传入数不清的文化、建筑、烹饪和其它方面的新食物,从而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如冰淇淋),直至今天。
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最终都被诺曼人征服了(当时,拜占庭人仍统治着意大利南部的其它地方)。诺曼民族是斯堪的那维亚人的后裔,曾定居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他们四处搜索战利品,并以外国雇佣兵的身份来到意大利南部。可到了1030年,诺曼人就在普利亚建立了一个独立自主的王国,作为征服意大利的跳板。他们以此为据点于1061年入侵西西里岛并成立了一个王朝,罗杰斯一世与罗杰斯二世是最著名的任职皇帝,他们与英格兰11世纪的复仇者——威廉(征服者)有亲戚关系。
这时期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给意大利南部地区的发展再成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影响。罗杰斯二世受加冕为西西里国王时统一了那不勒斯与西西里王国,该王国以不同的形式抑制存在岛1860年。然而,诺曼人的霸权很快就被粉碎了,与意大利北部一样,南部地区还是由罗马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来统治。
1186年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六世与诺曼公主——欧特维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