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
父者,长辈也;夫者,同辈矣!
姑父:姑(妈)、姑(姑)的丈夫,因为高自己一辈儿,所以曰“父”;姑夫,大(小)姑子的丈夫,因为与自己同辈平辈儿,所以曰“夫”——大(小)姑子的丈夫。
姨父,姨妈或姨娘的丈夫,因为高自己一辈儿,所以曰“父”;姨夫,大(小)姨子的丈夫,因为同辈平辈儿,所以曰“夫”——大(小)姨子的丈夫。
如此简单的,何以争论不休呢?!
秦汉隋唐以来,陕西关中一带,父亲一般称呼为“达(dá,阳平声调)”,也有称呼为“爹(dié,阳平声调)”,就一个字“爹dié”,不同于普通话中的爹爹diēdie(阴平和轻声),当然还有把自己的父亲叫“爸bà(去声)”,也就一个字(与普通话里把自己的父亲喊“爸爸”bàba,是一个)。还有一种情况,如果自己的父亲在长辈中排行老大,儿女们不叫“达dá”而叫伯(关中秦音读béi,阳平),此种情况,堂兄弟对伯父的叫法一样叫“伯béi”。这种情况也有自己的孩子把父亲叫“爹dié”的(这时堂兄弟把伯父也得这样叫“dié”)。只有排行老大的男长辈,自己的孩子才能把自己叫“béi”,如果不是排行老大,自己的孩子就不能把自己叫“béi”,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渭南的富平等地方,把自己的父亲叫“dá”,把伯父也叫“达dá”,把比父亲小的血缘长辈也叫达dá,不过要在“达”前面加上排行序号,譬如“一达yǐdá”、“二达ērdá”、“三达sǎndá”、“四达sīdá”……,而只有自己的父亲不加排行,直接叫一个字“达dá”,以示区分。
首先说一点,拿“姑父”和“姨夫”作对比是完全把辈分给搞乱了,姑父是给晚辈人叫的,姨夫是给同辈人的一种称呼。
“姑父”和“姨父”是姑妈和姨妈的丈夫,姑妈是爸爸的姊妹,姨妈是妈妈的姊妹,无论是血缘上还是感情上,这两位都属于至亲之人,而她们的丈夫对于我们这些晚辈而言也都是父亲一辈的长辈,小辈人都要称呼“姑父”和“姨父”,晚辈是不能称呼“姑夫”和“姨夫”的,这是非常不礼貌的。
在古代社会中,母族和父族地位肯定是不一样的,父族属于同宗家族,而母族则只是亲族。
(古代的家族和宗族都是以父系为)
但在现实生活中,两边都是亲戚,没有那么大差别。咱们平常管大伯、叔叔叫伯父、叔父或者是大爸爸、二爸爸,因为这些人都是亲爹的兄弟,是血缘上的至亲,所以咱们也尊称为父亲或爸爸。
但是对于母亲的兄弟,咱们平常同样也是视之如父,“舅父”这个称呼可是流传了好几千年了。“舅父”一词最早的出处来自于《史记·孝文本纪》的一句话:“封淮南王舅父赵兼为周阳侯”。可见“舅父”这个词早就有了,而且还是一种很正式的称呼。(卫青就是霍去病的舅舅)
同理,在中国古人看来“姑妈”和“姨妈”没有很大的内外之别,都是妈!虽然姑妈和你是一个姓,但姨妈同样也是疼,作为妈妈的姊妹,很多人在姨妈面前同样是备受宠爱。(慈禧就是光绪皇帝的姨妈,只不过她娘俩的布什很融洽)
既然都是妈,那么妈妈的对象就是爸爸了,所以也有了“姑父”和“姨父”这两个称谓。不存在只有“姑父”而没有“姨父”的情况,“姑父”和“姨父”在汉语中是都存在的,只不过这两个词都是敬语,都是给晚辈叫的。
至于“姑夫”和“姨夫” 这两个词就比较偏中性了,基本上都是给平辈人叫的。
例如北方很多地区,女人管丈夫的姐姐叫“大姑姐”或者“大姑子”,管丈夫的妹妹叫“小姨子”。管丈夫姐姐的对象就叫“大姑姐夫”,管丈夫妹妹的对象叫“小姑姐夫”。
而男人则管妻子的姐姐叫“大姨子”,管妻子的妹妹叫“小姨子”。管妻子姐姐的丈夫叫“大姨姐夫”,管妻子妹妹的丈夫叫“小姨妹夫”。
“姑夫”和“姨夫” 的称谓应该是从“大姑姐夫”和“大姨姐夫”这里简化而来的。
总而言之,在汉语中“姑夫”、“姑父”、“姨夫”、“姨父”,这四个称谓是都存在的,都是一个意思,但晚辈只能叫“姑父”和“姨父”,绝对不能叫“姑夫”和“姨夫”,这是不礼貌的。
尽瞎写,平辈为夫,长辈为父。平辈,姐夫、妹夫,丈夫。长辈,姨父,姑父,伯父。什么姨夫、姨父的又引经据典的胡说一气,别把孩子教错了!此外,从也能分出来,全中国各地都叫姨父,为第四声,姨夫为平音,为第一声!张嘴叫姨父为姨夫的还从未听到!
人有三不亲:姑父姨夫,舅的媳妇。姨夫有叫姨父的,但姑父却不能叫姑夫的!就连舅母也不能叫舅妻、舅妇。为什么三不亲,偏偏姨夫垫底?
父是同姓长辈。
像伯父、叔父,他们像父亲一样亲,像父亲一样是长辈。如果叔父、伯父家无子还能过继。比如:袁保中将四子袁世凯都是过继给伯父袁保庆的。溥仪即过继给同治帝也过继给光绪帝。咋一看是父“亲”母“戚”,父亲的兄弟姐妹是亲人,母亲的兄弟姐妹是外戚。
父是异姓长辈。
像舅父、姑父也是带有父字,这个大概跟重男轻女有关了。父亲的家族都是亲人,女性的姑姑,很多地方称为姑母、姑妈,其丈夫自然是就是姑父。周世宗柴荣就是继承他姑父的皇位而改姓为郭荣。而唐高祖李渊要接他姨夫隋高祖的班,那是做梦。于是,李渊就把他表弟杨广的皇位给抢了。
夫是同辈亲戚。
这里的夫就是丈夫。丈夫为什么叫丈夫呢?《说文·夫部》“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原来严格说起来,丈夫应该叫尺夫啊!后来,丈夫就成了老公的代称。同辈亲戚最典型的就是姐夫与妹夫,其意思就是姐姐的丈夫,妹妹的丈夫。而作为长辈的姨父为什么叫成跟同辈一样的姨夫了呢?要知道姨夫有时是妻姐的丈夫或妻妹的丈夫,也就有了大姨夫、小姨夫之说。
其实姨夫、姑父未必一定就是姑父比姨夫亲。但你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父亲这一支,最亲的叔伯(男),次亲的是姑妈(女),最后是姑父。而母亲这一支,很显然就要远一点,是舅舅的外甥,是外祖父的外孙,非常见外。而母亲的姐妹,则更低一个等级,就不要再说姨夫了。在古代甚至还有姐妹共侍一夫,并且往往都是妹妹级别低一些,这就是媵妾。典型的就是汉武帝的母亲跟汉武帝的姨母都是汉景帝的妻妾,汉武帝的母亲级别高。后来,也就有了姨太一说。姑表、姨表都是表亲,但差距非常大。从一个俗语,我们就能感受到这点。
姑表亲(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姨表亲,姨表亲,不叫亲,死了姨娘断门亲
姨虽然比舅低一个等级,但因为她是母亲的亲姐妹,那必须还是长辈、亲人,所以还能亲切地称为姨妈、姨母。而其丈夫则是有的叫姨父(姨爸、姨爹),有的叫姨夫。关键看来往了?不过,最流行的还是姨夫,可见传统影响有多大。传统上姑表结亲是亲上加亲,而姨表就很少结婚。不过,依据当今的《婚姻法》,不过是姨表还是姑表都该结婚的。
农村老话还说:“姨夫不是亲,牛屎不是粪”
可姨夫关系之疏,更有甚者,两男同狎一妓,也互成姨夫。唉,可怜的姨夫!
姑、舅、姨为父母三党,是主要亲戚。姑姑是父亲的姐妹,舅舅是母亲的兄弟,姨妈是母亲的姐妹。
通常对姑、舅、姨的称呼为:
姑爷,(或称姑父),姑妈,(或称姑母)。
舅爷,(或称舅父),舅妈,(或称舅娘、舅母)。
姨爷,(或称姨父),姨妈(或称姨娘、姨母)。
同样是长辈,我们称姑妈的丈夫为姑父,称姨妈的丈夫怎么就为姨夫呢?姨夫是指妻子的姐夫或妹夫,妻子的姐姐为姨姐,丈夫就是姨姐夫,妻子的妹妹为姨妹子,她的丈夫就是姨妹夫。不要认为是姨妈的丈夫就称姨夫。虽说夫与父基本同音,声调却不同,夫是一声,父是四声,听起来差不多,意义却天差地别。不要弄错了哦!
题主有此一问不足为怪!我看过几篇网络小说,都把姨父称做姨夫,这是错误的!
姑父用“父”,姨夫用“夫”。
关于“父”与“夫”谁亲?其实《左传》里记述了一件真实的故事。
一个出嫁的闺女问她母亲:“父与夫,二者孰亲?”其母答:“皆亲。”又问:“二者亲情孰甚?”其母曰:“父甚于夫。
这位母亲一开始回答是二者皆亲,女儿进一步问,谁更亲?母亲说,当然父亲更亲。
原因是什么?
母亲的解释很现实:未嫁之女,人人都可以成为丈夫,丈夫不确定,而父亲是固定的;出嫁之后,丈夫没了可以再嫁,父亲没了就没了。
丈夫是人伦,父亲确是天定。
父亲只有一个,而人人都可以成为丈夫。对,这就是“人尽可夫”的来源。
现在这个成语是骂一个女人品行败坏,生活不检点的,但是她最初的意思,就是源于一场政治博弈,丈夫要谋害亲爹,出嫁女不知道在二者之间如何选择:一边是亲生父亲,一边是同床共枕的丈夫,结果这个女子听了她母亲,选择了父亲,将丈夫的阴谋告诉了父亲。
这在“出嫁从夫”的宗法社会,妻子的行为是被世俗社会诟病的。
古代社会以父系为尊,“姑姑”的丈夫,是奶奶的女婿,素来有“一个女婿半个儿”,要是姑父回来,那是一家人。
但是姨夫可能就不一样,他是母亲一支的亲属,跟父亲这边,唯一的关联就是娶来的媳妇,而媳妇嫁入夫家,本就从属于父系家庭。
大家看看《红楼梦》,黛玉是贾家的姑表亲,宝钗是贾家的姨表亲,黛玉对于贾家来说要比宝钗对于贾家来说,是不是要亲?
尤其贾母在的时候,黛玉那是贾母的外孙,黛玉身上有一半血缘来自贾家,而宝钗之于贾家就没有血缘关系,自然而然,黛玉的父亲与宝钗的父亲对于贾家来说,要关系近得多。
因此,知道这些,以后称呼要规范了,姑父就是姑父,尽量别称“姑夫”。姨夫还是别称“姨父”的好。不过现在家庭孩子都少,已经没有那么多恼人的亲属关系在里头纠缠。
我小时候,在大家族里生活,小小年纪就被不同辈分的家族称为“姑姑”,甚至“姑婆”,好不尴尬~
故事链接:公元前六九七年,郑厉公姬突在位的第四年,厉公因为不满祭仲把持国政,与雍纠密谋除掉祭仲。雍纠回家后,妻子祭氏察觉他神色有异,笨男人被妻子套出话来。祭氏回娘家问她母亲说:“父与夫,二者孰亲?”其母答:“皆亲。”又问:“二者亲情孰甚?”其母曰:“父甚于夫。”祭氏问:“何也?”其母答:“未嫁之女,人尽可夫,夫无定而父有定;已嫁之女,有再嫁而无再生。夫合于人,而父合于天。夫安得比于父哉!”祭仲妻这番话掷地有声,说的头头是道。雍氏听了母亲的话也觉得有道理,就把丈夫和厉公的密谋告诉母亲转告祭仲,于是祭仲先下手为强干掉雍纠,厉公也只好出奔蔡国。
古代对于辈份区分很严格,称谓也是有的。但是有两种称谓发音相像,但意思却截然不同。
这就是今天的题目: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而姨夫是丈夫的夫?
何为姑父?有书君特意百度了一下,姑父的意思很唯一,就是姑妈的丈夫,有的地方也称为姑爸。
而当百度姨夫的时候,有书君却被答案弄得有点晕。
姨夫,有三种不同含义:
1.妻亲的姊妹夫,是亲戚间称谓的一种,即指妻子的姊夫/妹夫,即姨子的丈夫。
2.母亲的姊妹夫,是亲戚间称谓的一种,即指妈妈的姊夫/妹夫,即姨母的丈夫。
3.共狎一妓之两男互称姨夫。
在此我们可以摒除第三种解释,着重看一下前两种。
仔细看来,这前两种解释天差地别。因为这两种的解释可不是同一辈份的人!
一为妻子姊妹的丈夫,这可是与自己的同辈;二为母亲姊妹的丈夫,那可就是长辈了。
首先,我们将姑父与姨夫的第一种解释作比较。
用这两个称谓进行比较,相对好理解。最直观的解释便是这两种称谓并不是同一辈份的人。姑父是姑姑的丈夫,而姨夫的第一种解释是妻子姊妹的丈夫。
前者是长辈,与自己父亲同属一个辈份,所以使用“父”是很正常的;而对于妻子姊妹的丈夫,与自己的妻子的丈夫,也就是自己是一辈人,所以用丈夫的“夫”,也是在正常不过的。
其次,我们将姑父与姨夫的第二种解释作比较。
对于这两种比较,有书君就需要更加深入了解释了。对于姨夫的第二种解释,是母亲的姊妹的丈夫,也就是说这个姨夫与母亲、父亲同属一辈人,如果按照正常来说,也应该与姑父相同,都用“父”而非“夫”。
但是,这里面就有更加一层深意了。是“姨夫”而不是“姨父”,主要的原因是“姑”与“姨”的区别。
姑妈是父亲的姊妹,作为古代以男方为尊来讲,姑妈是嫡亲的亲戚;而姨妈是母亲的姊妹,对于男方来说是外戚。
更直接的说姨妈是外人,那姨夫就更是外人。
名着《红楼梦》中就有很明显的姑表亲与姨表亲的例子,宝玉与黛玉,就是姑表亲,也就是说黛玉的母亲是宝玉的姑妈;而宝玉与宝钗是姨表亲,也就是宝钗的母亲薛姨妈是宝玉母亲王夫人的妺妺。
从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关系中,您是不是可以明显的看出,姑表亲与姨表亲的亲疏关系了呢!
当然,对于“姨夫”与“姨父”还有其他的解释。有一些地方将“姨夫”列为口语化的称谓,而“姨父”是正规书面的写法。
另外,还有一些地区,将母亲姊妹的丈夫称为“姨父”,而对于妻子姊妹的丈夫称为“姨夫”。
有书君认为,这样的称呼比较适合现代生活。因为现在男女平等,不存在男尊女卑,对于姑妈与姨妈不应该再区别对待。
所以对于相应产生的“姑父”与“姨父”也应该是一致的。而对于妻子姊妹的丈夫。用“夫”却也相当恰当,毕竟是与自己可以玩在一起的同辈人,用“夫”也显得亲切些。
姑父与姨夫是古代因为以男人为尊,而产生的衍生关系。作为我们新时代的人,尤其80后是独生子女的年代,姑表亲与姨表亲几乎绝迹。
好在二胎政策的推出,让这马上绝迹的关系又复出了,也着实让人欢欣鼓舞。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