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没有“鸡娃”没有“双减”,北京顶级高中的学生,是如何度过这三年的?

  白天的训练使人疲惫,晚上的新生大会,大屏幕上“游戏,就必须有规则”几个大字赫然在目。

  规则的重要性再次被强调:

  “就像一粒汗珠挂在你的脸上,规则不允许你擦去,你是否能坚持你的操守?”

  大会结束,周子其突出人群重围,赶到了老师身边讨一个说法:

  “老师,洛克说,趋乐避苦是人性,那是否意味着我在军训过程中我可以擦擦汗,坐下来歇会儿。”

  “不,你尊重的是你的人性,不是大家的人性。”

  “那460个同学其实都是想擦汗的。那么您是不是违反了我们的公共意志呢。”

  “好了首先同学们,军训过程中的细致的规定,一定是有它的道理的。”

  “不是,那么老师如果说,军训道理和人性是相违背的。我是遵从人性还是遵从道理?”

  “它可能暂时地违背了你的人性,但是是为了你的长远发展。勇于吃苦勇于挑战困难也是人性。不是说任何条件下,我都必须趋利避苦。为了更广泛的,更多的,更大的人性利益……”

  李亮老师的这番话,周子其用了高中三年才明白。

  当下,他是不服气的,写了一封“万言书”,递到了校长办公室,论证军训改革的必要性。

  结果是,初中军训被取消,高中军训被“砍”了两天。周子其“胜利”了,也成为了学校著名的“刁民”。

  尝到了“甜头”,他和伙伴成立“学生内阁”,为学生争取权益,调查学生们对自习管理,手机使用的看法。

  对文理分科不满?和老师来一场battle:

  老师李亮在教师聚餐中,喝多了酒:“我这个学生,连学校食堂的价格都能改。不止你服了,我也服了!”

  虽然爱打游戏,爱“挑衅”,不过在自己最喜欢的历史上,做学问的能力和模拟考成绩方面,仍然让人服气。

  导演问他未来的志向是什么:

  他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思路清晰的辩论,雄心壮志,皆来自于“阅读”。

  小的时候,因为父母忙于工作,他一个人在家闲来无聊就开始看书。

  “就在那儿看,就在那儿看,就开始看历史,觉得很有意思,一直从可能四五岁吧,当时认的字都不多,但是就开始在那儿看。然后一直到现在。”

  但同时,他自己也很矛盾。不知现在为了考试的阅读对他的意义是什么:

  “我去看那么多东西,其实这个东西对我都很有用,但是我为它却又应付一场考试,我为什么要应付这场考试,因为它对我高考有用,我为什么要参加高考......就感觉会有一个庸俗化的过程。

  害怕“庸俗”,是16岁的周子其。

  父母则希望他能从事金融经济方面的工作,“挣大钱”。

  向上一个阶层努力,是他们家族一直走来的路,这条路,带给了他们更好的生活。

  他的爷爷通过奋斗,把家安到了市里,他的爸爸,把家安到了北京,家人都希望他能用自己的读书天赋更加往上。

  慢慢的,他也觉得,自己应该按照父母说的,追求一种更好的生活。

  “你现在是想做什么呢?”

  “我现在啊,按家里的规划,我应该去学经济做银行。正所谓,用不恰当的语言比喻:饱暖思淫欲,只有饱暖这个条件满足了之后,我们才能去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虽然有过据理力争,在近况中,可以看到,周子其真的按照父母以及自己最终的期望,进了北大学习经济,并且出国深造,他说:这是他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四年。

  他还是爱玩游戏,爱历史的那个年轻人,和忘年交李老师再次相聚,李老师老了一些,他也长成了一个青年。

  高中三年,他学会了不去硬碰硬,而是收敛锋芒,将火苗保护好,在心中。

  同时,老师们也都在反思,惋惜:“像周子其这样的孩子,是怎么失去和这个社会的联系的?”“我们是不是在竞争谁能提供更好的升学服务?”

  答案始终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