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词——一次父权社会考察

一次偶然的谈话,敏锐的感受到这些饱含性别话语的社会流行词,它们或许只是被轻巧的运用于我们的日常对话。但是少加分析,你我或多或少的带有着根深蒂固的父权思维,当语言被我们所言说,看似我们在表述语义,但其实那些父权文化意识形态早已渗透进我们的语言系统中。与其说我们在言说语言,不如说语言言说并塑造了我们——即“语言言说言说者”。因此,通过这些流行词汇中性别意识、父权文化的试析(当然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如有异见,欢迎来辩),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意义,那就是:不要轻易被话语带偏,话语权应该被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你不掌握主动权,那么你就会被话语权力裹挟,代价就是被语言言说,自我将永远沉默。
因为思考时间有限,更多的时候,写作就是一次即兴发挥,碰到引起G点的话题就想开始潮兴。所谓写作就是表达,就是说话,喜欢说点有意义的话。
以下从“普信男”“油腻男”“爹味”“小奶狗”“娘炮”“女汉子”“腐女”七个词进行分析,(其实举例子的时候我列举了几十个,只碍于夜晚太短,言语太长,但肝脏不干),非常欢迎有不同见解者来辩。
“普信男”——“男性”贵族的没落
——来自网络用语,意为长相普普通通却还很自信的男人,最早出现于杨笠在《吐槽大会》中对于男性的调侃。“普信男”的出现和流行,毋庸置疑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男女、性别之间的讨论甚至争论。而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其背后带有着某种父权制的可解读性。
首先,我们需要把重点放到性别身上,为什么说一个男性普通且自信,而且似乎被男人们认为是这是无比自然且应当的。这需要回到我们的“父权制”思维当中,在父权制中的男性,认为男性是主体,是社会、家庭的中心,他理所当然是强大的且自信的,因为背后支撑他的是“权力”,男性的权力主宰着主流社会。因此,“普通”对于他而言,只是性,而非长相,似乎在表明着男性(性别)就代表了一切,类似动物界中的公狮子,仅仅是因为他是狮群的中心,而在这则是男性中心的思维,即性别决定论的思维。其次,自信——来自社会分工,自信背后还透露出一种“强大”“力量”“主宰”“领导”这一类的所谓的男性气质,或者我们换一个更流行的词汇——“爹味”,有一种到哪里,哪里就是自己家的自信感,而家就意味着“爹”是中心,他自然而然的就趾高气昂,自视甚高,而当他把社会当作“家”,他与他的同类男人们似乎担当起了社会——家庭中心的地位。所以,似乎他们的自信是那么的普通且自然,他们之所以被调侃为“普信男”,只因为他们是“男”性,普信只是男性的某个限制词,其更多指的是带有着强烈父权思维且不自知、不自惭的这一类男性。
“油腻男”——父权loser
——释义:油腻,网络用语中指对某些中年男子特征的概括描述,这些特征包括不注重身材保养、不修边幅、谈吐粗鲁等。补充:“油腻”的含义进一步扩大,油腔滑调、世故圆滑、不修边幅、邋遢不堪等等,都可称“油腻”。
以上的释义来自网络,主要是指两方面,一个是身形方面,一个是社交方面。而用性别研究的视角来看的话,主要涉及前一个方面,来自对男性形象、身材的特征描述。首先,对于这一类主要是针对于中年男人(或者没到年纪但是看起来像的)。中年男人——通常认为分为两种,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带有调侃意味),一种是类似成功学中的标准:自律,自信,节制,有条理,注意形象,时间管理大师等等;另一类则是猥琐,邋遢,不修边幅,大肚便便,胡子拉碴,斤斤计较,逼逼叨叨等等。这两类形象,鲜明的显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男性形象,而前一种显然是一个主流社会所追求的男性形象,而后一种则可称为“油腻男”。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男性内部也进行着大量的分化,而且是对父权制男性的两极化发展。前一种是将父权化的男性形象发挥到极致,男性不再将家庭作为主战场,而将领地扩大到整个社会,是对从最早的家庭核心——族群核心——社会核心的升级进阶过程,这是父权的整个发展体系,而某一部分的人则代表着这个体系的顶端部分,占领着父权社会的大部分资源,成为某种你必须去仰望的父权形象。而相对于这种顶级的猎食者,还有一部分便是在激烈的父权制内部正都中败下阵来的男性,成为被主流所拒斥所不齿的底层男性,他们不如处于中间阶层的普信男,至少普信男还享受着“父权红利”,而油腻男们早已自暴自弃(形象完全丧失,毫无男性气质),彻底失去了成为社会主体的中心地位,并且被不断边缘化,成为父权制中为人唾弃的“loser”。
而当油腻男或者一个loser还表现出油腔滑调,圆滑世故的时候,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男性弱势者、边缘者在用伪装的方式试图让自己重新融入到主流社会,重新寻回作为男性主体的地位。但是显然,这种结果是失败的,因为父权思想是以一种不自知的方式存在于男性或者女性头脑中,讲的简单点就是我们社会其实都是父权文化的产物,这种社会意识其实就是父权意识,它根植于我们生活,成长于我们的头脑,我们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而当油腻男试图意识到这一点,因为缺乏深度上的理解,所以只能表现出极其蹩脚、生硬、充满违和感的性别表演,以至于让我们的父权制思想产生抵制,一个伪装者,一个小丑般的人物,哗众取宠而不自知。这样一想,其实倒是对油腻男产生了些许的怜悯之心,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油腻男可恨的地方在于他被父权抛弃,不去反省父权,相反却还做了父权的舔狗,吃着父权的地沟油,因此油腻倍增。
“爹味”——爱说教的男人
“爹味”——释义:网络用词,这个词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指就是这个人有一种老父亲的味道,不管是从外形,还是从内在,都是充满着一种父爱的男人。这种感觉就可以称之为“爹味”。第二种的意思就是一种贬义词了,专门去讽刺一些男人的:整天都是想当别人爸爸的,各种教育别人,什么都不了解,就给别人各种建议。这种人感觉就是太自我了。还有一种就是太大男子主义的了,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管什么都是要听我的,还稍微带一点点油腻的感觉。(摘自网络)
通过以上的解释,据我所了解的“爹味”用法,通常都是第二种意思,具有贬义,且多为女性使用,表达对某个男性像父亲对犯错(做的不够好)的孩子进行说教的形象比喻。爱说教的男人,即爹味——又一个带有根深蒂固的父权思维的男性。男人为什么爱说教,在于你(通常为)做的不对,不够好,而说教的目的在于听我的,我比你权威,我是对的。我们可以感受到,当男人开始对你进行喋喋不休的说教时,他表现出的是一种男性的权威,男性的地位,男性的力量,男性的智慧等等,一种强烈的大男子主义,亦称男性沙文主义,带有强烈的强者与弱者心理,而且是推崇男性,蔑视女性,一种溢于言表且显而易见的女性歧视。相信作为年纪尚小的我们都有经历过被老师、家长教育过的屈辱史,但是当你长大成人依然还被这样教育,就有种想把屎盆子扣他头上的愤怒。而当你忍气吞声,默不作声,压抑自我的时候,其实也在反向强化了父权爹味的势力。当“男性”在说教并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向你输出那一套父权制的意识形态,似乎在表明男性是社会的主体,你是个菜鸟要接受正确的引导,“我”代表着权威与真相,你要虚心接受,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你必须在男性的指导下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像“我”一样。这样一种软性洗脑的方式就是一种父权思维的灌输,他试图将这种男性视角变成具有一种合理性,先于我们的存在而存在。而正确的做法事是指出他话语的漏洞,尤其是潜意识中带有着的父权思想,你不指出来那他就会始终不自知,自己是站在压迫者的一方,是不正义不道德不合乎平等社会的准则的一方,所以女性的反抗似乎必然带着冒犯、刺痛男性的神经。
“小奶狗”——爱受虐的男尤物
而对于爹味的另一个反面——是“小奶狗”,通常我们所说的小奶狗完全反转了主流社会中的两性关系。这种现象十分有趣,一方面的现实是:女性,作为这个社会的另一个主体,她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得到了提升,在诸多方面显示出不亚于男性,女性有了更多的选择,“小奶狗”型的男性也成为现代女性更加心仪的对象,这显示出女性地位得到提升的一个方面。但是在另一方面,在这种两性关系中,其实还是对主流父权制的一种复制,只是性别双方关系的位置扭转了,“小奶狗”围绕着女性为中心,小奶狗的年轻、可爱、阳光、帅气,甚至体贴、温柔、易调教,成为吸引(多为年长)女性的不二法宝。如果这种两性关系成为新的主流,当我们反过来试想一下,“小奶狗”是否和我们曾经的“贤妻良母”类似呢,在这里你甚至可以把“父权制”改成“母权制”,它们没有什么区别,它仍然体现出一种性别权力文化,仍然是带有压迫性的不平等的两性关系。
一个更有意思的分析角度是,从施虐/受虐的双方心理来进行饶有意味的阐释。主要受到弗洛姆《爱的艺术》的指点,因为写得太好,我直接开始大段引用,小奶狗作为受虐的一方,(下面为引用)“这种受虐狂用使自己成为另一个支配他、管教他、保护他的人的一部分和附庸,来摆脱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分离感,那个人像是他的生命和氧气。不管他屈从的对象是人还是神,对象对他的威力都极大。他就是一切,我除了是他的一部分外,无足轻重。只有作为他的一部分,我才有几分伟大、力量和恒定。受虐狂不必作决定,不必冒险。他永不感到孤单——但他依附于人,没有任何尊严,不是一个完全的人。在宗教教义中,把崇拜的对象叫作偶像;在受虐狂的爱情关系的世俗内容中,偶像崇拜的基本机制是相同的。这种受虐狂的婚姻关系能够与身体和性的渴望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关系不仅是精神上的屈从,而且是整个肉体上的依附。受虐狂也可能这样:任命运摆布、疾病折磨,沉湎于有节奏的音乐或吸毒或催眠术所造成的迷狂状态,这些都能够使受虐狂屈从——在这些情况下,受虐狂都置他们的尊严于脑后,使自己成了某人某物的工具,他不需要通常的劳动性活动解决生计问题。”
而姐姐(或曰女强人,女主人)作为施虐的另一方,(下面仍是引用)“与受虐狂相对应的是虐待狂。这种虐待狂想通过使另一个人成为自己的重要部分来摆脱孤独和禁锢感,他通过控制崇拜他的另一个人来为自己壮威,抬高身价。虐待狂同样依附于受虐狂,正像后者依附于前者一样,没有对方,哪一方都无法存活下去。差别仅在于虐待狂指挥、剥削、伤害、侮辱他人,而受虐狂被他人指挥、剥削、伤害、侮辱。从实际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极大的差别;而从更深的情感意义上讲,这种差别不如他们共有的东西——没有尊严的结合——的意义重要。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发现一个人或不同的对象同时对虐待和受虐待两种方式作出反应,便不会感到惊奇。希特勒主要以虐待者的方式待人,但是他却以受虐者姿态面对这种命运、历史和自然的“超然力量”。结果——希特勒在普遍的毁灭中自取灭亡——正像他的成功梦幻(称霸世界)一样典型。”
“娘炮”——男性内部的歧视
“娘炮”指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这种男性的女性化当然不会被认可,尤其是在父权意识比较强的社会中。当男性被打上“娘炮”的烙印,他会逃离男性群体靠近女性群体。男性通常具备较强的领地意识和同类意识,他们更具有攻击性,且成群结队的进行狩猎,征服、战争,这是千百万来形成的生物积习,这也似乎刻进了我们的基因意识当中。而由此创造出了性别文化,即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它们构成了父权社会的两种主流社会文化。
传统的性别特征里,男性应该具有:力量、英勇、顽强、坚毅、阳刚、荣誉等特征;女性应该具有:柔美、温顺、害羞、谦恭等特征。这些特征作为社会性别特征被“自然化”,长期以往被男性和女性接受、内化,成为性别划分的标志。具有这些性别特征的人被认为是正常的,不具备这些性别特征的则认为是不正常的。而“娘炮”似乎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不正常了,这很正常,这里的出发点是从男性视角出发的,“娘炮”意味着不具有男性气质,而且是女性化的男性。重点在于女性化,这种女性化动摇了男性权威的根基,它违背了男性力量的神话,是对男性的侮辱,就如同我们当下也会常出现对柔弱男性的鞭笞“你怎么像个女孩子一样”这样的话语,一方面斥责男性力量的缺失,另一方面其实也不经意间表露出一种厌女倾向,或者反过来对女性的“男性化”表示出一种侵犯意味,下面会讲到“女汉子”。
男性内部的歧视还体现在同性恋身上,在基督教文化中,同性恋被认为是罪恶的,违背了上帝的意旨,并且还会受到非常严苛的刑法。而在我们的文化里,男同性恋之所以不被认可,是因为它违背了父权制的延续——传宗接代。而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传统家庭观念的瓦解,新型家庭的逐渐(同性恋家庭),或许有益于冲击传统的父权制家庭模式,或许两个男人或者两个女人还或者其他性少数群体,能够以更加平等、尊重、开放的性别关系来建立家庭,这个统治了人类社会千百万年的父权制,确实已经老旧腐朽,我们等待着新的生机。
“女汉子”——父权的威胁
“女汉子”“男人婆”“假小子”这些词会的命名,无一不是男性而为,男性将等具有男性气质的女性进行一种带有贬义意味的称呼,其实饱含着一种对女性的恐惧心理。当女性具有男性的力量、体型、勇气这些气质后,她似乎与男性成为了一种竞争关系,而那些原本属于男性的福利可能会被这些“女汉子”所抢走。比如“英雄救美”将不再发生,女性不再柔弱,可以自救;比如女性可以有勇气进行反抗,不再做一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父权制再次动摇;再比如在诸多工作领域女性依然可以可以发挥她们的用处,甚至部分取代男性的工作。这些都已然在发生,而男性对这些女性的丑化:女司机危险,女博士剩女,女人不适合当老板,女人要生儿育女,在主导着社会舆论的导向,似乎在呼喊:女人应该重新回到家庭,外面是危险的,嫁一个好男人幸福一辈子。当他们试图用一个个极具诱惑性的谎言诓骗女人时,这也表示着男性力量的衰退,女性力量的崛起。
由此我们需要想到的是,父权制并非是只针对于男性性别,在这种性别之上他还必须要有其东西。放到当下就是,一个男人要想结婚娶老婆,他必须得有车有房,这对于男性而言,这也成为婚姻的一个重要前提。婚姻不再是以性别的优势决定,而更大程度上是物质上的匹配。在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双重冲击下,男性还需要相当的资本实力,否则,将无法匹配到一个女性的出嫁。而娶不到老婆的男人,被视为光棍,往往会受到邻人的鄙夷,父权的威严杳然无踪。即使有幸收货了婚姻,男性往往也会因为房贷的压力而备受打击,在资本主义时代,物质收入越来越决定着男性的权威,当被。而当我们默认了这一套父权制,男性即使作为主体,但在现实里时常会有被父权制反噬的可能。所以,我们反对父权制,追求女性主义,并非只是针对女性而言,对于男性也利大于弊,这种男女相对平等的社会实践才是我们未来的方向。
“腐女”——作为消费男性的女性
网络释义:腐女全称腐女子(ふじょし),是指喜欢BL,也就是男男爱情(即男同性恋)的女性。除ACGN作品、电视剧、电影等(不管作品本身是否为BL系)以外,大部分腐女会对真实世界的男性关系产生遐想。
腐女的出现与流行,显示出一个巨大的趋势:
女性作为消费者,她们的位置在整个流行文化工业当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所以越来越多的流行文化工业产品是迎着她们的消费能力,同时也是迎着她们的欲望而被做出来的。银幕上,我们越来越多的可以看到大批量的小鲜肉,影视,选秀,演唱会,越来越多的男性,具备良好外表形象的男性,成为女性群体观看的对象,让男性主角臣服于女性的目光之下。而在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中,女性获得的是观看的快感,男性则是被观看带来的流量,看与被看变成了一种消费者与被消费者的关系。这与传统父权制之中的男性看女性,男性为主体女性为客体的关系再次反转。这一次,资本成为最大的力量,甚至可以将父权制纳入其中。
还有一类影视则是以女性角色为中心,比如家庭伦理剧、婚恋剧,以求获得女性的共鸣。但是这一类影视剧的女性形象太过于雷同,而实际上,在社会生活当中,如此活跃的中国女性,其实很少在影视当中,获得社会性的呈现。类似的如戴锦华老师所言的所谓大女主电影,大女主的统治逻辑,她们战而胜之的逻辑,基本上是对男性逻辑的复制,它更多的是女性的幻想,而不是女性的现实,它还没有能够挣脱整体的这样一个等级逻辑,一个不平等的压抑性的父权结构。
观看的权力,或曰观看的暴力,正越来越粗暴的剥夺了我们的审美能力,或许,我们需要一场“色情学”的观看,来重拾我们的感受力。
—— 202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