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保证。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为把道德建设贯穿到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之中,把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人文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方式等,渗透到思想品德、语文等各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各门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遵循'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的基本理念,要求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诚实友爱、遵守社会规范、爱祖国爱家乡”,"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二、推动学生道德建设,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十分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纲要开篇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并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弘扬民族精神视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主张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道德理念。认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道德力量,要把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同中华民族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有机统一起来,从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谱系,使全体人民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状态。所以要将民族精神的培养贯穿在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教育中,贯穿在日常教学当中。
三、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生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讲文明、有礼貌、树新风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多年来,我们坚持通过贯彻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开展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提高中小学生道德素养。不断增加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如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远离毒品等。我们重点进行讲文明、讲礼貌、爱劳动、爱集体的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新《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诸多地方体现了"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如”尊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等。诚实守信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又是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我们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
四、重视家、校及社会的共同配合。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必须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创造条件对全社会开放,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实行半票。各类青少年宫、校外活动中心等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面向青少年、服务青少年的宗旨,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分发挥教育引导功能。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