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思维漫谈(三)——成年人怎么办?
在正文前,我先就一个豆油的回复写一点
“冰燃想去80年代”MM留言道:
“阅读是依靠背景资料和技巧的,跟我一样耶,觉得如果不是自己别的知识积累相对丰富一点,英语应该是挺烂的。还有有时候想说一个单词,随口说出来居然是对的,可是其实完全不确定。从来没背过单词得说,看几遍也根本不觉得那是背单词,持续力不够+没合适方法。好多词都是根据上下文猜对的,要output的时候根本没料。”
这位MM应该也是语感流的,我借题发挥一下:
1.为啥很多理工科男去留了洋也拿了学位回来,结果听力口语还不过关?就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背景知识,公式计算神马的最擅长了,完全能应付过去,同时也就没有了提高听力口语的迫切需求。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般文科生留学英语提高的比较快,因为不下功夫不行啊。
2.在真实语言应用的情况下,背景知识是我们的好朋友,可以帮我们处理实际需要。可我们一定要知道,真正的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脱离广义的背景知识的。例如你是化学专业的,你能读懂一篇论文,而美国的一个6岁小孩不能,这并不能证明你的英语比他好,只能证明你懂得比他多。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还是不能太依靠背景知识得过且过,因为它很多时候靠不住。
3.关于“上下文猜词”。这也是中国学究脱离实际对学生“想当然”的要求之一。我们经常被要求,“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猜测词义”。但对于对于被语法翻译法培养起来的中国学生,这根本就是不现实的。英语母语者在语音,文法,词法等各个层面都达到了自动化,同时这些层面也都能为理解词义提供线索,所以才能对整幅图画的缺失进行高效“补完”,迅速转化为自己的词汇。而大中国学生的现实是语音发不准,文法没习得,词法没概念;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根据上下文来猜测,不亚于跟猫咪说:同样是猫科动物,你也像老虎那样去抓只羊来给我。
英语思维漫谈 (三) 成年人怎么办
前两篇主要阐明了“英语思维”在言语理解角度的原理。虽然还有相当的细节没提到,但主要骨架已成,可以用来说明些问题了。而相信大家也存了一些疑问:“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如何获得这种母语般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呢?”。这些问题不好答,但我将不回避,不故弄玄虚,努力将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看。也许我的解答会让大家有些失望,因为世间毕竟有得就有失,在青春期获得逻辑能力的同时,我们也永远失去了一些东西。但如果大家认同这个理论,那么也会终结对纷杂理论莫衷一是的困惑,从而获得清晰和专注,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定,走得更远。
“习得”与“学得”
在“二语习得”领域里,早期著名的克拉申提出过“习得”与“学得”之分。简单来说,“习得”是自然而然地将语言知识吸收的过程,用克拉申的原文就是“pick up”,呵呵,就是说大脑在你下意识的情况不自觉的就捡了些东西进去。而对于“学得”,我们都很熟悉,就是将语言知识,包括规则等显性地“记忆”。(同学们,记住发生在过去的事要用过去时哦)克拉申的说法较粗糙,我却也没见国外学者对此多阐述,我认为起码在中国(韩国日本),这种区分还是很有意义的。我对“习得”与“学得”做了些的思考,我认为:语言习得就是人类在言语情境中接触语言现象,从而自然地无意识地发现规律并内化规律的过程。
有人可能会说,哇塞,习得这么厉害啊,让我们全都来习得吧!只见我手急眼快,哗的一盆冷水就泼下来了:有这么简单就好啦!
有一句话说的好,对人类最宝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阳光,空气,水。而我要再加一项:语言。每个人生而掌握语言,毫无痛苦,正常儿童3岁时就具有了惊人的文法能力,在大约5岁左右就已习得了母语的绝大部分文法结构。虽然每个开口说话晚孩子的父母都担心孩子是不是不会说话,但几乎所有人都是杞人忧天,孩子或早或晚都习得了母语,而这个过程是如此的轻松甜蜜,以至于没有人认为这是个奇迹。
对于婴儿来说,掌握语言与其说是掌握一种技能,不如说是一种本能:就像蜘蛛会结网,蝙蝠会声纳一样。婴儿从少量的语言接触中,就能迅速内化语言规律并运用自如且极具创造性,效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事实上婴儿习得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著名的科学之谜。有人会说,如此高效的掌握语言的机制,为什么人类不一直保有呢?我要说,亲啊,天底下没有那么美好的事呀。人类婴儿在9~10个月时大脑的新陈代谢达到成人水准,在2岁左右时神经元突触的数量比成人多50%,这些突触在大脑的新陈代谢率降到成人一样后开始萎缩,从2岁左右一直到青春期逐渐减少。婴儿如作弊般高效掌握语言的能力,并不是白来的呀,它要占用大量的神经细胞。所以这个高效的学习能力在婴儿掌握母语后,就变得有些“多余”了。而维持它需要很大的代价:就新陈代谢来说,大脑就像猪一样,它消耗身体20%的氧,差不多比例的卡路里及磷脂。对于没用的东西,大脑当然要把它回收已作他用了。
所以亲们,如婴儿一样具有作弊般的语言掌握能力就不要指望了,我们的大脑在青春期的时候就把它交换成更有用的逻辑思维等其他能力了。但是,先别绝望,事情也没那么糟。我们还可以把语言当成一种“技能”来掌握。而技能的修炼,是符合“一万小时理论”的。什么?你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去搜《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异类》。对于看过书的朋友们,我仿佛已经听到了呻吟:一万小时的精深练习(deep practice),坑爹啊!好吧,十万小时能训练出世界级的技能,转化到语言上,应该相遇于律师的水准;而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不用达到那么高的程度;而很多时候也并不用像弹钢琴一样刻意练习,也同样会获得效果。当然,作为成年人学语言,一定要有一个觉悟:下苦工的必不可少的!这里有一个例子,有个小有名气的法国人叫朱利安,中文水平极高,说相声,带京腔,电话里能蒙住中国人,大家可以在新浪微博上找到他“法国人朱利安”。他学中文11年,在中国生活8年,他自己跟网友辩论时写过:“你有没有曾经连续五年每天五到十几个小时学外语,小说报纸杂志古文史书等通吃?”大家可以自行算一下他花在中文上的时间。
所以学语言,对成人来说其实是个毅力问题。但是不是就没有捷径呢?也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方法还是可以提升不少效率的。根据我们前面写过情境原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好用又适用广泛的原则:情境伴随原则。就是说每当你接触英语,不论是书面还是声音的,都要尽量与其所处的情境联系在一起。
拿我自己做例子,我从小没得到任何超出平均水准的英语教育,类似过去式完成时这种东西,除了做题会,是用不出来的。那么在我意识到之后,我就有意识的“注意”英文动词附带的时间属性,无论听到看到都要刻意“体验”一下这个词与时间的关系。当我这样训练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过去时态敏感了很多,能轻易听出别人的说话时态错误,自己也能用对了。
如果是阅读,就应该阅读长篇小说。这可能与一些同学的想法不一样:我短篇都看得费劲,还看长篇?是的,短篇文章作者各异,风格各异,题材各异,除非是同一领域的,否则其中的语言要素很难得到重复。而长篇小说则不同,同一作者,写作手法用词习惯等都较为固定。开始看的时候可能会比较困难,但越到后来重复元素就越多,读得也越快;小说里又充满各种描写各种情境;那么重复加情境,再加上你的“刻意体验”,一本书下来你就会有很大收获,同时信心也将爆棚!
所以人人都能学好英语,只要应用情境伴随原则,坚持在情境中理解应用语言;同时做好艰苦奋斗的心理预期;多听多读多体验,就能事半功倍解决语言理解问题。当你听力阅读过关之后,口语和写作的突破也就顺理成章了。
全部电梯:
英语思维漫谈(一)一些必要的理论 http://www.douban.com/note/142960684/
英语思维漫谈(二)母语者如何“记单词” http://www.douban.com/note/143069655/
英语思维漫谈(三)成年人怎么办 http://www.douban.com/note/143270201/
英语思维漫谈(四)体验与背诵 http://www.douban.com/note/143452410/
英语思维漫谈(五)语言的本质 http://www.douban.com/note/143886293/
英语思维漫谈(六)语法翻译法真的该退休了 http://www.douban.com/note/144141558/
英语思维漫谈(七)动机与发音 http://www.douban.com/note/144662688/
英语思维漫谈(八)万法归宗 http://www.douban.com/note/144818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