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特辑 | 专访《了不起的妈妈》总导演姜又兮:每一个母亲首先都是她自己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姜又兮认为自己与纪录片的相遇是一种偶然。外语专业毕业的她,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凤凰卫视,也由此踏上了纪录片创作之路。也许是早年在凤凰卫视做了很多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缘故,姜又兮觉得 纪录片创作本身就是一种记录历史的方式。

  这种创作观念使得姜又兮时刻肩负着强烈的责任感。谈到《了不起的妈妈》的创作时,她说:“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制作时禀持的理念就是: 做一次切切实实的田野调查与人类学研究。我们调查和拍摄的家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从这些各不相同的家庭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和教育体系的差异。这种差异对每位妈妈的教育观念具有极大的影响, 而妈妈的教育又影响着和决定着这一代小孩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纪录片用镜头捕捉到了这个时代真实的母亲形象,以及当下正在发生的教育故事,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了不起的妈妈》第二集中的“魔都”妈妈

  因为自己也是一名母亲,姜又兮在家庭教育这个话题上有许多感同身受的地方。 作为一部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题材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抛出了许多当下社会人们所普遍关注的话题。在姜又兮看来,教育其实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鸡娃还是佛系?做一个全能型妈妈还是放养型妈妈?在多元的体系选择中,到底走哪条路才是最优解?包括现在教改中到底该因材施教还是有教无类?这其中任何一个话题都可能引起激烈的冲突。

  姜又兮谈到在调研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年轻的妈妈们在许多互相矛盾的教育理论中纠结,有很多迷茫和焦虑。 “希望我们这部系列作品能够为大家带来一些参照吧。不管你认同哪一种教育观念,我相信这部系列作品会给更多的妈妈带来力量和信心,让你坚持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因为我觉得教育是极其个性的事,教育没有唯一答案。大人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正如海报上的标语: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爱你的妈妈。

  网生代妈妈有何不同?

  在谈到拍摄对象的选择时,姜又兮说道,人物是否能够打动自己是她确定拍摄对象的关键。 “首先,需要根据多年职业经验判断这个人是否可以成为女主角。最直观的方面在于她身上有没有一个点可以触达到我的内心。其次,我希望人物具有典型性,能够代表某一种类型的教育观念。与此同时,人物的表达能力和性格呈现是否突出也很关键。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她的教育观不能太偏激或者极端,不能误导观众,这也是选择拍摄对象的底线。”

  在《了不起的妈妈》中,有以培养奥运冠军为目标的美国华人妈妈,也有任其自由成长的佛系妈妈;有走高端教育路线的妈妈,也有在台北街头面馆努力维生的妈妈……这些真实、立体、生动、独特的网生代妈妈形象极大丰富和突破了荧幕上的传统母亲形象。姜又兮认为,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丰富的母亲形象,是因为在互联网极度发达的时代,不管是孩子还是妈妈,眼界都被无限扩大了。他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更愿意去尝试不同的生活。因此,教育不止是升学的台阶,它也是生命历程,是文化浸染,是用心影响心。

  

  《了不起的妈妈》第一集中尝试各种项目的孩子

  “当然,当今时代对独立女性、对妈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第二集中的‘魔都’妈妈阿胖,她并不需要为生计发愁,但仍然选择做一名职业女性,在多重身份中实现自我价值。‘鸡娃先自鸡’,她首先要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网生代妈妈们普遍认同的观念”,姜又兮说道。

  

  《了不起的妈妈》第二集中的“魔都”妈妈阿胖

  就像片中的网生代妈妈一样,姜又兮认为自己和孩子们之间的相处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纪录片创作是一项耗时间的工作,你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才能产生最真诚的东西。所以我总是更多地把时间花在工作上。但是,我也会一直陪伴孩子的成长。我其实特别感恩我的小孩,他们不仅成长得特别好,对我帮助也特别大。比如我经常会请他们帮忙一起审片,他们也会给我很多很好的建议。”

  谈到片名,姜又兮表示最后之所以选择《了不起的妈妈》这个片名,是因为她在创作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妈妈们的“了不起”。“我看到了这个时代独立女性的坚韧和强大。其实每个妈妈背负的压力都是多重的,例如当下面对的挑战、对自我的要求、对教育的付出等等。 但是即使遇到这么多困难,即使犯了很多错,她们体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对自己和孩子负责任的态度,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我们才会不断看到上一代人托举下一代人,一代更比一代好。”

  每一个母亲首先都是她自己

  目前,姜又兮正在进行《了不起的妈妈》后面几集的审片工作。谈到目前对作品的想法,她说:“每一位妈妈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根据每个人物的故事来进行叙事架构。有的人物故事适合线性叙事,而有的人物可能没有那么强烈的矛盾冲突,属于状态型人物,那就要找到她身上的痛点,并以此为主题选择素材进行编织。”

  姜又兮一直认为做纪录片有三个负责:对观众负责,对甲方负责,对嘉宾负责。首先,创作者自己要先爱上片中的人物。 “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母亲是完美的。人物身上一定有缺点和优点,但她一定是真实的。我希望在呈现丰富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之上,给予人物更多的人文关怀,让观众得到共情。”

  

  《了不起的妈妈》第三集中的“佛系”妈妈

  “当然,你怎么看待女性群体,决定了你作品的呈现方式。”在姜又兮看来, 每一个母亲首先都是她自己。一个女人活到80岁,也是从少女走来的。母亲的身份赋予了女性一些母性的特征,例如可以为了孩子奋不顾身。但是除此之外,她就是她自己。对此,姜又兮希望从教育这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 “正因为每个妈妈都是她自己,所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当她成为妈妈之后,她也一定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所谓的教育和教育者本身的成长经历是密切相关的。”

  

  《了不起的妈妈》第四集新加坡小女孩

  姜又兮特别谈到片中对小朋友们的采访,她发现对同一个事情,妈妈和小孩的看法可能完全不一样,小孩的视角非常有意思。“而且,令我们感动的是,很多时候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爱妈妈!人们总是在讲妈妈为孩子付出,但孩子也包容了妈妈很多。 只是有时候他们力不能及,做不到妈妈希望的那样,但并不代表他们不爱妈妈。”

  

  《了不起的妈妈》第一集结尾彩蛋

  每集最后的独白环节是姜又兮送给嘉宾和观众的小彩蛋。“几乎每位妈妈在这个部分都会泪目,她们对着镜头向自己的妈妈、自己的孩子说出那些一直没有机会表达的爱和抱歉、心结和愿望。 也许这时候我们会才知道,原来我们一直到老,都在渴望着妈妈的爱,妈妈的关怀,妈妈的认可。”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最伟大和美好的情感。爱应存在于平等的主体之间,而不应被伦理的枷锁捆绑。哪怕是最为无私的母爱也一样。一个母亲,首先一定得是她自己。只有实现了自我价值,才能更好地成为孩子的引路人。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往期回顾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李英杰 刘 畅 杜颍莹

  编辑:徐歌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