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神话》:成年人的舒服爱情

  我相信你们身边或多或少遇到过跟我一样的人。以前身边朋友组织的任何一个活动, 我从来不会拒绝;以前在活动中看到喜欢的男生, 我会傻乎乎的用我所有的方法吸引他的注意,质量不用高, 数量多就行;以前在无聊的时候, 就会出去约会,不管对方是谁, 只要是约会,能够让我释放魅力, 就会让我开心;以前的我在百无聊赖没有能量的时候, 只会做两件事,就是逛街购物和谈恋爱。于我而言这是我获取能量的方式, 仿佛做了这些之后, 我又会活过来。

  就这么过了很久很久,仿佛整个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时代都是这么过来的。所以朋友们对我的评价是“有异性没人性”也不难怪。

  但是直到有那么一个模糊的时间点,可能是获取能量的方式增加了, 跑步、健身、音乐、 写文字,去向朋友和家人付出爱, 录音做做播客,拍拍照片, 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 都开始帮助我获取能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可能就已经没有那种荷尔蒙的冲动;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对路上长的好看的小哥哥已经没有啥兴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只想一个人安静的过好自己的夜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除了工作,周末我不想去社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工作以外的时间, 我更喜欢写写文字,做做运动, 做那些向内寻求能量的事情。碰到一个喜欢的人已经是太难的事情, 不怪别人, 怪自己。更多的时候,有一个人能理解我也会苦恼, 能理解我也会有时候不知道在为什么而努力, 能理解我也会有时候发呆偷懒,能理解我也会遇到很多工作上的难题不知道怎么办, 能理解我也会有人生停顿的惆怅,这才是真正的舒服。 爱情也好, 婚姻也罢, 不就是为了舒服。

  《爱情神话》里的李小姐已经不是追求爱的年纪, 最后接受白老师是因为“舒服”;离婚综艺《再见吧,爱人》里的郭和她的丈夫分开是因为无法互相理解, 最后又复合是她丈夫尝试去理解她的“舒服”;《阿飞正传》里同性的爱没有结果, 但是待在一起就是“舒服”支撑着他们。

  再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 再不需要什么海誓山盟, 不需要什么大的仪式感, 不需要很疯狂的求婚, 有时候一个理解的眼神, 一句理解的话, 就已经成为生活中最浪漫的仪式感。

  情绪式的文学就是散文,你也不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故事, 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写, 但是就觉得被带入了一种情绪, 看完你莫名会开心, 会惆怅, 会哭泣, 这就是散文的力量。就像是三毛说的“春天不是读书天”、“风在树梢, 鸟在叫,梦里花落知多少”。你会被带入那个满眼绿荫, 满眼阳光的那个午后草坪,你会被带入那个晚风吹拂,清风拂面,仿佛会睡着的的落樱缤纷的梦里。

  情绪式的电影就像是《爱情神话》,你在里面看到徐峥在做饭, 镜头在表现那些菜多么的烟火气;你在里面看到饮食男女的快餐性爱, 镜头在表现早晨起来, 有爱的一方在做爱的早饭, 无爱的一方在逃离;你在里面看到一个离了婚的女生在送孩子上学放学, 镜头在表现她的10厘米的高跟鞋;你在里面看到格洛瑞亚在KTV里跟少年一起玩耍, 镜头在表现她放纵的歌唱、失落的眼神和强颜的欢笑。你在里面看到老乌拼命在给徐峥找画展场地, 镜头表现他在讲爱情故事时候的凄美和最后在酒桌上逝去。都是一些残存的片段, 没有故事主线,故事刚开了头, 却看不到结尾, 看了下一段, 你已经不记得上一段在说什么。但是,当中的情绪你记住了。你记住了一个不爱的人在完事之后是不会愿意跟你吃早餐的。你记住了一个中年的离婚女人不仅爱她的女儿, 也爱她自己, 你记住了一个没有丈夫在身边孤独寂寞的富婆就算挥金如土对少年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但转过身背对大家的时候, 眼里是那样的惆怅和失落。你记住了一个天天吹牛说自己有多少多少个不同国家的女朋友的老男人, 在年轻时也有那么一次真的遇到真爱,还是一个欧洲国宝级明星。

  老乌在电影中的逝去,是整个情绪的爆发点, 前面累计了那么多的细节, 你不一定哭的起来, 所有的细节, 所有的能量, 在老乌去世的那个清晨, 在救护车挤进去上海狭小的弄堂的时候, 在慢镜头播放大家慌乱叫救护车的时刻, 在老乌的墓地面前大家庄重的倒下他爱喝的老酒的时候,都溢了出来。

  整个影片都是上海话,我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 爸爸要去上海开会, 没来得及赶晚上的火车, 于是带我清晨坐飞机去上海, 那是我第一次对上海有明确的意识。淮海路边上的公园, 到现在还是那个样子, 人民广场的转角,还是那么车水马龙和充满游客, 上海的空气,还是充满着木质香调的气味,但是不算太腻,只是让空气流动的暧昧而缓慢。跟黄浦和静安区的生活是随性的生活也佛系的生活, 为自己而活。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文化, 日本人喜欢用框子框住自己, 把自己捏成社会让他成为的形状。美国人喜欢做跟别人不一样的自己,仿佛只要我跟别人对立,就能显示出我的与众不同, 我的英雄主义。德国人犹太人对自己很有追求, 喜欢跟自己比较跟别人比较,总之我要出人头地比别人好。但是上海人不同,我已经有了自己的老洋房,虽然逼仄,但是这是洋房啊;我已经见识过法国人、瑞士人、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他们都争先恐后的来上海, 来感受这里, 我不羡慕他们;我看得懂英文,甚至看得懂法语,会说意大利语, 我可以容纳不同国家人不同的想法, 也见过不同国家不同人的生活。所以“我们上海人”,不羡鸳鸯不羡仙,我见过大千世界, 所以我更要活的洒脱,活出自己的潇洒。当然不同段位的上海人, 洒脱的程度不一样, 当然不能排除有一些初级阶段的“上海人”在“装腔调”。但是真正的上海人是“法式”的,我已经在这个世界上非常好的城市,见过很好的生活, 生命如此有限,我要活出我自己独有的色彩,我也有经济基础, 所以我更愿意慢慢的享受生活, 享受咖啡,享受pub ,享受夜景,生活最大, 工作算个毛线。我只为我真正感兴趣的事业奋斗, 其余的都抵不过我的生活。

  地域是给一个人刻在骨子里的性格底色。18岁以前身边的人影响了这个人的认知, 18岁后的身边人影响了这个人的成长, 认知是起跑线, 成长是速度, 共同决定了你到达什么重点, 以及到达终点的速度。

  这个问题我更愿意解释为理想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其实人这一辈子很短, 22岁到42岁的20年间在努力的工作, 45岁就开始走下坡路,事业收尾,保住晚节,收获以前的努力获得的荣誉, 60岁到80岁就开始过退休生活。在第一个阶段里, 至此我已经过了五分之一, 留给我创造价值的时间不多了。当然价值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才能算有价值, 做公益做慈善也是一种创造, 一种价值。

  生活中你需要一个伴侣, 他能陪伴你有所成就的时光, 有能陪伴你的低谷,他能陪伴你收获的季节, 也能陪伴你怅然若失的那一刻,他能陪伴你匆忙的事业阶段, 也能陪伴你岁月静好的孕育下一个生命的阶段, 他能陪伴你力争上游的时间,也能陪伴你退休的闲暇时光。这些的前提都在互相理解, 互相尊重上,最后才能互相成就。

  爱情如果失去悸动的那一刻,失去本能的那个前提, 其实最终是一个理想生活的伴侣。在你忙的时候可以理解, 在欢乐的时候可以分享, 在痛苦的时候可以安慰, 在你一切你在外界不能表现出来情绪的时候, 有一个人知道你心里的想法,有那么一个人懂你。

  如若此般,便是理想爱情。

  很多时候女性对理想男性的想象其实都来源于父亲。我的父亲工作中说话很多,做管理工作, 所以大多数时间在发言,在讲话,要么给别人说方案,要么在给别人输出观点, 总之就是 在用语言去影响身边的人做正确的工作。但是很奇怪, 我的父亲在家里很少说话, 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动手”。父亲工作都挺忙的, 但是从没少我一顿饭, 家里装修、换灯、搭天台的棚子、买家具搬家具,所有需要动手的地方,都有父亲的身影,我跟母亲似乎从来都是坐在沙发上的那个人。母亲有时候会表达对某种木头或者瓷器的喜好, 隔天家里便会出现这个东西。我有时候会表达对某个地方的旅游或者自行车、独轮车、滑冰这种玩乐的事情的喜爱, 或者有时候仅仅是想吃官亭路的生煎包子了, 隔天这些东西都会出现在家里。父亲的爱是直接给你, 不是用语言。所以似乎, 有好感的男生里, 没有一个是话多的,反而是靠做, 不靠说的类型。

  这些都是娘胎里带来的偏见, 潜移默化的印象, 很难被改变, 一旦你接触的足够多人,合并同类项, 以及归纳总结,你就会发现这个规律。很奇怪, 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庆幸

  很庆幸这辈子能碰到一个女导演的爱情片, 不腻歪 ,很成熟, 很真实。

  Rosa 于《漠河舞厅》的单曲循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