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叔本华认为年轻人很早洞察人事、谙于世故预示着本性平庸?

  在看叔本华的《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中的这样一段话时很不解:“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这预示着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并且与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乖僻,则显示出他有着高贵的品质。”

  回答之前首先问下自己。

  什么是年轻人?

  20岁到30岁的,还是10-20岁的,或者其他。

  什么是洞察人性?

  是通过学习心理学,或者阅读大师人物的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从而对人性有着充足的了解?

  还是只接受社会上的一套观点行事?

  还是通过别人口中的社交技巧然后通过自己验证发现可行从而被自己接受?

  什么是本性平庸?

  是物质平庸还是精神平庸?

  如果事业成功,却只喜欢低俗的东西算不算平庸?

  如果坚持自己梦想却从来没有实现,算不算平庸?

  很多艺术家死后才出名,如果你在他们的时代会不会认为他们平庸?

  叔本华是19世纪的人物,他的观点在我们时代有没有局限性?

  叔本华会不会因为他个人的经历产生偏见?

  如果这个观点是大冰或者刘同甚至是郭敬明说的,你们的态度会改变吗?

  #世故青年#

  我想这个问题下的很多答案都能给这个说法一些鲜活的注解,你们不妨先参观一下。什么是骑士精神?

  可以在讨论区说一下看法先。

  要害不在“骑士精神是什么”上,而在于这些答案的共性上。

  人有一种被安排好的宿命:

  先怀有美好的理想;

  然后为了这种理想流血流汗,出生入死;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有的是自己当初理解得幼稚的问题,有的则的确是这些“理想”中隐藏着杂质;

  经历幻灭;

  经由幻灭,对理想这件事本身产生了怀疑,也因为这些挥之不去的怀疑,有了或强或弱的怀疑的能力。

  怀疑能力弱的,只能生出迷茫,却解决不了迷茫,多半走入虚无——这部分人可以从一切理想里发现与现实之间的碰撞点,但却因为怀疑的能力不足,很难对怀疑本身有足够的怀疑。所以能发现问题,却很少能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了对任何理想最终能成立的悲观预期,最终放弃了一切理想追求。

  怀疑能力比较强的那些,当然同样遇到大量的问题,但因为对怀疑本身的怀疑能力也强,ta们也比较容易获得更多的解决怀疑的经验。从而对“存在某种真实成立的理想”有乐观预期,从而总能保持对理想的追求。

  为什么要说是“乐观预期”呢?因为人类发现问题的能力永远绝对的强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一定总会有残留着没有精力解决、没有机会解决、甚至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真正存在的,是“此时、此地、此我没有答案,但我相信彼时、彼地、彼我终将找到答案”这样一种乐观。

  不是答案,而是纯的、没有充分理由的乐观在吊着这份对“某处存在着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哪怕它不是我现在追求的这个、但它必定存在着。因为我相信它存在着,即使我本人、此时、此处没有找到,我也会相信有人、在某时、某地找到了。”

  也就是最终走向了不是对特定的理想,而是对理想这件事本身的信。

  可能改变立场,可能改变观点,甚至暂时迷茫,但是心里仍然有信。

  尽管对一切对一切理想充满警惕、也能轻而易举找到自己(甚至相信是对全人类)暂时没有答案的疑难,但仍然保持着对理想这件事本身的信。

  这就是赤子之心。

  但无论如何,幻灭是必经的。

  无论最后你是向左,还是向右,“幻灭”是必经的。

  你信,你疑,你幻灭,然后你虚无,或者你变成退守的信。

  所谓“退守的信”,是你仍然相信,但你并非像幼稚时那样自以为拥有一切的答案、没有任何疑惑,你处在“即相信、又疑惑,但不担心这些疑惑足以证伪你的理想”的一种复合状态。

  但因为这疑惑是真的,你也知道你只是乐观,你将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信心十足”的的主张别人的质疑都是无稽之谈或者“显然荒谬”。

  对方的质疑并不为错,只是对方没有意识到那些质疑无足轻重。而这个体认,除非对方亲身经历,否则是不能由外人的证言来铸成的。

  此非口舌所能办,所以无可多言。

  这种退守的信,在小孩子眼里是很难看出来的,因为它没有可供膜拜的光与焰——它甚至常常不再对外宣布。

  在很多小孩子们看来——“你不说了一定是因为你无话可说了”。

  于是,在年轻人眼里看到的景象是“似乎所有的成年人都否定了信仰,区别只是一些人大声的嘲笑理想的幼稚可笑,而另一些人闭口不谈”。

  ta们因此误以为“抛弃理想”是成熟的标配,

  于是有很多年轻人想要直接幻灭。

  ta们试图直接跳过为幼稚的理想流血流汗的过程,免去幻灭的痛苦,绕过这条“弯路”,直接幻灭。

  ta们试图直接通过模仿“普遍幻灭”的成年人来变成成年人。

  这就是“过早洞察人世、谙于世事”。

  本质上,这犹如想要通过在身上纹满伤疤来变成一名老兵。

  问题是,尽管的确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是有可能真正杰出的,只有老兵,

  而不可能是纹满伤疤的演员。

  我并不确定这是叔本华的本意,也不在乎这是不是叔本华的本意——世上没有人有资格让我替ta解经。

  我只是要借他这话,来对你们说这一段话而已。

  记住,有机会真正杰出的,只有老兵,没有演员——无论你演得多像。

  如果你没有被真正的辜负和背叛过,你没有资格幻灭。

  你没有信过,你就没有资格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