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算法

  破解18个人生难题,检验你的人生算法,应对外部不确定性。顶层是概率思维,从‘因果论’转为‘概率论’。

  一、片面  用三个旋钮打开人生局面

  什么叫片面呢?就像是一只在纸上爬行的蚂蚁,它的世界就是单层的。如果四周有不可逾越的障碍物,它就被困在这张纸上了。

  我给你的应对方案是,设计三个旋钮:

  第一个是教练旋钮,负责调兵遣将,分配赛道,选赛道比努力更重要;

  如果现在是1998年,你有50万人民币,你是会选择创业还是买房呢?根据《商业周刊》统计,创业成功率只有2%,假设一个创业成功者赚5000万,这是100倍的回报,看起来不少吧。但是按创业成功的概率折算到每个人头上,人均回报只有两倍。

  但是如果98、99年买房子呢?闭着眼睛都能涨5到10倍,成功率100%,再算上3倍的按揭杠杆,每个人的实际回报率能有15~30倍。所以,在1998年,作为一个理性决策者,你还是应该买房,而不是创业。因为,选对一个正在上升的赛道,可能比天赋、能力、努力都更重。

  1994年,柯达业务在中国市场受到富士公司的强烈冲击,节节败退。所以,柯达公司在中国出了一个超级大招:出资10亿美金,全行业收购中国胶卷企业。柯达股价大涨,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反超富士,占有率高达67%。

  看起来柯达很成功了吧,但这时候全球照相机行业正在发生一场巨变,数码相机正在崛起。2002年,数码相机销量首次超过了传统相机。柯达早在1975年就第一个发明了数码相机,但因为关注当下的现金流,30几年仍然坚守着传统胶卷的赛道。

  柯达在中国的大招打赢了每一场战斗,却失去了整个战役。你看,赛车再厉害,选错了赛道,还是不行。

  读书的时候我拿了学校的围棋冠军,结果根本没人关注。但是打篮球的男同学,即使只是参加班级之间的友谊赛,也有很多女生围观喝彩。这就是“男怕入错行”的悲剧性后果。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教练’旋钮的重要性,他能帮助你跳出一个玩家视角,从一个专业的层面制定战略,选择正确的赛道。当然光做对选择还不够,你还需要在这个赛道里打开局面,站稳位置。这时候,你就需要用上老板旋钮。

  第二个是老板旋钮,负责找到最好的赛车场资源,整合资源

  洛克菲勒1870年创立标准石油,他就正确转动了教练旋钮,选对了石油行业,当年的石油行业蒸蒸日上,潜力无限。

  但如果想要在石油行业进一步发展,问题就出现了:绝大多数企业居然都是亏本的。原因在于小炼油商技术差,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和破坏。而且行业分散,大家都各自为战,所以石油价格很不稳定,没有人愿意持续投入技术,行业也得不到发展。

  这个时候就需要他启动老板旋钮,整合分散的石油产业。摆在他面前的有这么几个困难:没那么多钱,合伙人跟他不是一条心,行业分散,上下游水平也参差不齐……

   洛克菲勒曾说,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和建筑师。那他是如何一一解决问题,设计、建造自己的命运呢?

  首先,他花大价钱买回合伙人的股份,从此统一了公司的话语权。

  其次,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在1870年建立了一家股份公司,也就是标准石油公司,吸收外部资本进入。标准石油公司,分离出了煤油中的汽油,让使用煤油不再那么容易失火,向市面上提供最稳定、最安全的煤油产品,获得了市场的欢迎。

  再次,因为分散的行业得不到进一步发展,洛克菲勒就大规模整合了他所在的炼油业。从大本营克利夫兰出发,洛克菲勒征服了当地的二十几家竞争对手,继而扩展到其他城市。

  最后,洛克菲勒沿着产业链纵向扩张,整合了采油、炼油、运油,直到销售这整个行业,实现了从挖掘石油到送到消费者手上,全产业链的把控。

   大多数炼油商,觉得自己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也只是整个行业里的一个小赛车手。而洛克菲勒意识到,自己不光是赛车手,他还要做整个行业的资源整合者,他是真正转动了老板旋钮。

  老板旋钮最核心的是你如何对待资源,洛克菲勒没有把缺少资源当作限制,而是去寻找,甚至去改变环境来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

  第三个是车手旋钮,负责全力以赴,执行任务。努力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洛克菲勒的商业案例, 我们再用“三个旋钮”来分析一下,他是怎么做的。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洛克菲勒,在任何一个层面都并不领先:

  在“老板旋钮”的“资源层”,洛克菲勒没有领先对手的地方;

  在“教练旋钮”上,大家都是堵在炼油行业这个赛道上;

  在“车手旋钮”的“专业层”,也谈不上有什么“别人赚不到钱但我能”的独到之处。

  但洛克菲勒把所有的劣势,化为了优势。一个问题,对别人来说四面都是墙,最多苦苦求索一个破局点,或者在一条线上想问题。

  洛克菲勒呢?用一条条线索,构建出了一个抽象的本质世界,顺着别人看不见的楼梯上楼了。他是怎么上楼的呢?

  专业能力层面,标准石油公司的产品,是当时市面上最安全、最稳定的煤油产品,做好了车手旋钮。

  战略层面,洛克菲勒选择了炼油这个赛道,在这个赛道做到集大成之后,他又拓展到了整个石油行业。

  资源层面,洛克菲勒不仅能整合行业内的资源,还能调集银行业、铁路行业去支撑他实现目标,把老板旋钮运用到了极致。

  洛克菲勒最大的秘密是,他把这三个旋钮的三个层次当作整体来构想。他有一个上帝视角的鸟瞰思维,把“车手旋钮、教练旋钮、老板旋钮”这三个不同层次的思维模式,纳入到一个系统化的结构中,从而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这样,你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我们身边混得好的人,既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会运营的,更不是有最多资源的,而是同时把三个旋钮用得最好的人。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跳出“片面”的局限,跃入更广阔的立体世界。

  资源层:获取资源、为自己制造运势,保持开放性

  配置层;分配资源,理性、远见、计算、确定要去的地方

  专业层:做一个职业化执行者,发挥个人的独特优势。只有稳定在某个水平即可,不管好坏,打出去,只管正常发挥,并不断提升。

  当有专业时,要想办法形成对资源的优先权,当有资源时,要尽快让自己的专业对得起自己的关系;而在配置层,不仅冷静地打好手中的牌还要想着如何让自己的下一手牌更好

  二、狭隘  穷人思维是打着甩卖了概率权

  期望值是概率论里的重要概念,简单来说你可以理解为你对未来的预期。它会衍生出来两种权利,时间权和概率权。这两个概念怎么理解?

  先说时间权,其实就是你能不能掌握时间给你带来的价值。如果你对未来预期很高,你就能忍受当下的不确定性,延迟满足,你就掌握了时间权。但如果你对未来预期不高,你当然希望尽快兑现,这样你就打折甩卖了时间权。比如苹果树要三年才结果,如果你等不及,可能会打折处理了果苗。

  概率权,跟时间权有点类似,它看的是你能不能计算出一件事的概率,并且忍受风险的存在。如果你承担不了一点风险,希望百分百都是确定性的答案,那你就放弃了自己的概率权。举个例子,假如有个倒霉鬼欠了黑帮100万,如果不马上还会没命。这时他手上有一幅祖传的名画,市场价值5000万,但要是想马上换钱,买家只肯出100万,他卖不卖呢?他非卖不可。这个倒霉鬼就是被迫放弃了概率权。但我们人生很多时候,是自己主动了放弃概率权。

  假设你现在面对两个按钮:如果你按下第一个按钮,直接给你一百万美元;如果按下第二个按钮,你有一半的机会拿到一亿美元,当然还有一半的机会就是什么都没有。这两个按钮只能选一个,你选哪个?我们都知道,大部分人选择直接拿一百万美元走人。因为这本来就是飞来横财,拿了入袋为安。而另一个选项一亿美元,万一按下去,什么都拿不到呢?但你作出这个决策的时候,你其实就已经放弃了你一大部分的概率权。

  用概率的思维,来分析这些精彩的策略是怎么想出来的,它们背后的算法是什么。这个时候就要用上统计学里期望值的概念了。期望值是怎么计算的呢?用可能的结果乘以这个结果出现的概率,就是期望值。那这两个选项期望值分别是多少呢?

  选第一个按钮,结果是确定的100万,概率100%,两者相乘,期望值是100万。第二个按钮呢,结果是一个亿,但拿到的概率只有50%,两者相乘,期望值是5000万。在概率的视角下,我们肯定选期望值更高的5000万嘛。即使如此,很多人仍然愿意去拿确定的100万,一方面,因为他们无法忍受50%的可能性什么都拿不到。另一方面,是他们没有掌握概率权,没理解期望值有5000万的价值。

  这个价值如何变现呢?我们理解了概率权,就能跳出二选一的选项,获得更大空间,比他把选择权进行出售,比如把选择权变成彩票等等……‘

  穷人思维,就倾向于拿到确定的东西,他不要概率权。而富人思维正好相反,每次选择的时候,都愿意根据成功的概率,和自己的本金多少来下注,这就是在计算期望值,真正算出自己的概率权。

  富人思维会充分运用自己的时间权和概率权。而穷人思维会打折甩卖自己的时间权和概率权。富人思维把不确定性看作礼物,穷人思维把不确定性当作灾难。

  那么怎么克服自身的问题,摆脱穷人思维,把握概率权和时间权呢?我们普通人最缺乏的,其实不是钱,而是有一个老爸从小就开始不停告诉你,你很牛,你未来会很有出息。

  为什么书香门第或者财富世家会出一大串的厉害的人,除了基因、资源这方面的原因,可能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你从小就有足够高的参照点,不会被小利益勾走,更能承受风险,从而获得高回报。就像最开始的例子,如果你家里已经有了1000万美元,你对那白来的100万美元就没有那么饥渴,你受到的诱惑就没有那么大。

  第二,身边一群人的示范效应,你老爸、叔叔、伯伯会不断告诉你要往前看,你行的,你是很牛的,你的出息绝不仅仅是现在这些。

  第三,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你内心的理想、激情有更大的机会被点燃。

  可惜,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会出生在书香门第或者财富世家。那怎么办?幸好这个世界留给每一个人一道后门,你可以通过学习,通过改变自己的大脑,通过克服自己与生俱来的本能,认识概率权,掌握概率权。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随机产生的不完美的世界,它既有好的成分,也有坏的成分,但我们可以通过行动去将好的放大,坏的缩小,这也是我们生活的一种目的。理解概率权,你就掌握了这个放大缩小的工具;理解时间权,你就能保有对自己的无限信心。

  三、模糊  量化思维比精确数字更重要

  什么是量化思维  简单说,就是用数字解决问题。《黑天鹅》作者塔勒布说过:“数学不只是‘数学游戏’,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他就用了一个数学概念来解释金融风险,你需要提醒自己“如果一条河的平均深度为 4 英尺,就千万不要过河”。4 英尺多深?大约 1.22 米,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大概就是刚到胸部的高度,那为什么不能过河呢?请仔细听这句话,1.22 米是平均深度,也许河边只有10 厘米深,河中央就有两米深。但是你如果不小心掉进两米深的坑里,那可就危险了。

  应用信息经济学创始人哈伯德在《数据化决策》这本书里,点出了量化思维的关键之处:“量化的概念是‘减少不确定性’,而且没有必要完全消除不确定性。”怎么理解这句话?其实就是范围比精准更重要,量化是初步圈定了范围,但并不要求一步就到达绝对的精准,只有这样才是可执行的.

  OKR 是一种量化思维的工具?因为使用这个工具,你核心要完成的就是两个动作:

  第一,设立正确的目标,也就是明确什么样的指标是需要量化的。

  第二,设计关键结果,也就是拆分需要做的动作,这个结果是可以明确量化的。

  四、侥幸  在随机性面前处变不惊

  “人们总是在逃避命运的旅途中,与自己的命运不期而遇。”但凡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没办法躲开随机性。有很多事情,之所以能够办成,归根结底是因为运气好,而不是由实力和努力决定的。随机性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支配着这个世界。

  在不确定性和随机性面前,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

  1、向不确定性屈服,相信神明,从神秘主义中寻求慰藉;

  2、拥抱不确定性,学会理解随机性,发现不确定性背后的秘密,充分利用随机性,就能做出更理性、更智慧的选择,增大人生“中奖”的概率。

  人们最早探寻、利用随机性的秘密,是从赌场开始的;讽刺的是,赌客们玩的是随机性游戏,而赌场玩的是大数定律。

  在随机性面前,你可以做到三件事:

  1、理解随机性,拥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在意外面前处乱不惊。

  2、对于可计算的随机性事件,可以从随机性中套利;

  3、面对帕斯卡赌注这类事情(押错的可能性很大,押错的成本小到忽略不计、万一对了,奖励很高),不妨大胆地去尝试一下(跟买彩票区别是?)。

  不管我们的选择有多么复杂,我们又多么擅长支配运气,随机性才是最后的裁判,我们仅剩的只有尊严。尊严就是处变不惊,不追求迷信、巧合,勇敢地去面对、去计算,拥抱不确定性。

  五、宿命  用概率思维提高胜算

  婚礼场地选择:酒店婚礼打80分,户外婚礼打100分。根据经验,这个季节下雨的概率大约是25%。酒店不会受影响,下不下雨期望值都是80分。户外婚礼遇到下雨,那就要打0分了。接下来,我们采用简单的效用函数计算如下:75%的可能性不下雨,对应的效用值是:100*75%=75;25%的可能性会下雨,对应的概率效用值是:0*25%=0;二者加起来,就是户外婚礼的综合打分:75分。

  巴菲特赚钱的公式也就是这么简单的概率计算,他说:“用亏损的概率乘以可能亏损的金额,再用盈利的概率乘以可能盈利的金额,最后用盈利的结果减去亏损的,这就是我们一直试图做的办法。”这种算法并不完美,但事情就这么简单。

  那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该怎么把概率思维应用到自己的人生当中呢?除了用概率来理解具体事件之外,其实还有一个人生概率。我们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方式,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概率。

  打个比方吧,你自己就像一个骰子,扔出数字1,你就中奖。根据概率,你的中奖机会是六分之一。你拼命扔自己的骰子有用吗?你天天琢磨扔骰子的手势有用吗?其实并没有用,六面骰子的先天结构,和随机的游戏规则,就决定了你的中奖率。要改变中奖率,你没有办法改变游戏规则,就只能改变自身的结构。

  比如说,假如你变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状的骰子,就只有四个面,所以你扔出数字1的中奖概率,就提高到了1/4。你如果把自己变成了硬币,其中一面是数字1,那么你获胜的概率就变成了二分之一。

  为了不被偶然戏弄,要努力从赌徒模式升级为赌场模式,让大数定律为自己服务。

  六、追悔  回到过去能改变命运吗

  统计学与概率论紧密联系,并常以后者为基础。概率论从总体中推导出样本的概率,统计学则是从小的样本中得到大的总体的信息。

  一个欧洲城市按照统计规律,每年大约发生 100 起凶杀案。作个假设,如果我们可以坐时光穿梭机回到过去,提前找到这 100 个凶手,把他们关起来,会把这个城市的凶杀率降低到零吗?

  听起来很美好,但真正的结果也许很难如愿。因为你就算提前抓住了这 100 个疑凶,仍然会有其他人产生新的犯罪。

  近代统计学之父凯特勒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原因,他在1836 年写的信中说:“是社会制造了罪恶,有罪的人仅仅是执行罪恶的工具。绞刑架上的牺牲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社会的赎罪牺牲品。

  一片森林出现火灾的次数,一个国家新生婴儿数量,一个地区晴朗的天数等等,这些重复出现的事件出现的次数,都会在一个稳定的区间内波动,似乎冥冥中有个万物KPI。

  在统计学里,大数定律是用来描述,随机事件多次重复发生,它的结果呈现出长期的稳定性。比如,发生车祸是随机事件吧,但一个城市每年车祸数量就会呈现相对稳定的结果。大数定律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让我们意识到:当一些随机事件重复发生的时候,从整体来看,它会呈现长期的稳定,就是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

  抛 10 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比例范围是 30%~90%;

  抛 100 枚,比例范围就缩小了,变为了 40%~60%;

  抛 1000 枚,比例范围就缩小到 46.2%~53.7%。越来越接近 50%。

  那是不是有一种神秘力量,让结果不断逼近 50%呢?其实这靠的是,大数对小数的稀释作用。大数定律不会对已经发生的情况进行平衡,而是利用新的数据去削弱它的影响力,直到前面的数据从结果上看,影响力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我们人生中犯了一两个错误,你不要纠结,不要想着去修正他,而应该做更多正确的事,把错误的事情稀释掉。

  反之,我们都知道那句人生格言,人生关键的就那么几步,选错了就选错了。那我去改变关键选择不就好了吗,理解了大数定律,你就能理解为什么穿越也不能改变命运。就像买股票,我给你一个机会,在最低价的时候全仓买入茅台。你觉得你会发财吗?

  当样本量足够大的时候,大数定律就开始发挥作用。当我们以一生为期限,复盘命运时,我们的个人命运不取决于一两次选择,而取决于我们的系统。所以,“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应该修正为:性格决定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决定命运。你的行为方式就是那个决定你命运的系统。

  所以,改变系统也不用你做对人生中的每一件事,做好每个选择,只需要你把人生系统的指针,向正确的方向拨一点。但别小看这一点点偏差,就是这点偏差,会引领我们走向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轨道。短期看,生命充满了偶然;长期看,生命会呈现出必然。最好的人生大奖不是中彩票,而是调整你的人生系统。把小概率的偶然优势,变成你人生大概率会出现的必然结果。

  人生就像骑自行车,别追求稳定,而是要追求平衡,想要平衡就要向前走,把后悔变成复盘。

  七、非理性  如何管住你的‘动物精神’

  假设你现在要买耳机, 一号耳机,价格是270 元,这个耳机的得分是 6 分。二号耳机,价格是 540 元,在购物网站上得分是 8 分。你会买哪个?

  一号耳机,价格是270 元,得分是 6 分。二号耳机,价格是 540 元,上得分是 8 分。三号耳机,价格是 840 元,得分是 7 分。一号和二号没有任何变化,和刚才一样,只是增加了三号耳机。你选哪个?

  心理学家加里·马库斯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反射思维”,一个是“审慎思维”。反射思维,是快速、自动且基本无意识的。审慎思维,是缓慢、刻意和审慎的。反射思维起源于大脑进化较早的部分,包括小脑、基底神经节和杏仁核。审慎思维则在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运行。你可能会说了,既然审慎思维很重要,那我们就让前额叶多干点儿活呗!这样不就可以更理性了?可惜不行。为什么?因为前额叶皮层特别薄,它已经超负荷了,所以我们每天所作的决策,其实不全是由前额叶来控制的。你会不会觉得思考一件事儿太久脑子会累?这是因为前额叶压力太大了。人类的大脑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修修补补完成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按照一台完美的思考机器来设计的。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的思维先天不足,有局限性,非理性是无法被清除掉的。

  用动物来比喻人的非理性,提出了四个动物属性,对应着四个关键词:

  我们是丛林动物,我们“恐惧”;

  我们是社会动物,我们“多情”;

  我们是科学动物,我们“无知”;

  我们是经济动物,我们“贪婪”。

  第一个,丛林动物的属性,就是卡尼曼所说的无意识的“系统 1”,它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在丛林时代,因为对未知的恐惧,这个系统帮我们的祖先从猛兽面前逃生。但“系统 1”也很容易上当,在复杂的社会系统,让我们经常作出错误的选择。

  第二个,社会动物的属性,是指我们身处群体之中,我们为了融入群体,容易多情。

  第三个是指科学动物的属性,人是有好奇心的动物,是不断求知的动物。在不同的时期,人类有不同的认识世界的体系。这个体系总是在被推翻,在质疑声中形成新的体系,不断发展。在任何一个阶段,其实我们都是相对“无知”的。

  最后一个,是经济动物的属性。正如诺奖得主塞勒的研究,他发现了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追求起经济效应,总是贪婪的。正是因为贪婪,人类才有进步,但也因为贪婪,人类也时常陷入非理性。

  应对非理性的 7 个策略

  策略 1:要勇于承认“我不知道”。大脑经常只能处理一小部分信息。别骗自己。

  策略 2:从长期出发。出发点和愿景很重要,你需要长线思考,关注长远目标。

  策略 3:知错就改,不要追逐损失,不要自圆其说。学会止损,让过去成为过去。

  策略 4:多学习,知识+实践,独立思考,深入观察事物的本质。

  策略 5:掌握求真、理性的科学精神。

  策略 6:学习多元化的思维模型,实现从多个维度去证伪。

  策略 7:将正确的思维方式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人类的非理性成分,远远大于理性,这是进化留给我们的。

  八、冲动  像阿尔法围棋一样,兼顾直觉和理性

  试想你走在街上,猛然发现一辆卡车正飞速逼近,你有时间把所有选择从头到尾权衡一遍吗?当然没有。人类之所以能够存活至今,就是仰仗于这种进化而来的决策工具。”他说的这个决策工具,就是我们的直觉。很多时候比理性思考的结果更有效。

  直觉思维也经常有失手的时候。诺奖得主卡尼曼就提出,人常常被“过度自信(不去看)、注意力有限(没看到)、认知偏见(看到了,因为偏见得出结论)”这类因素所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错误判断。即使都是一个行业的专家,对同一件事的判断也会差别很大。

  把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算法。具体怎么结合?看三个高手的做法。

  卡尼曼:给直觉装上围栏

  泛泛地评判一件事,就不如建立起几个关键的评判维度,给不同维度赋予权重,就能让混沌不清的问题,变得清晰起来。这个简单的算法,比专家的直觉更可靠;常见的如面试表打分之类。

  吉仁泽:简捷启发式

  卡尼曼的方法很好,只要维度不断精细,那我们的决策肯定越来越准确。但是真实的情况是,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能掌握的信息也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怎么作决策呢?

  过去,一个心脏病人被送到急诊室后,医生们要通过血压、年龄等多达 19 项的判断线索来确定危急程度。这就类似上面卡尼曼的思路,我们给复杂问题建立很多评估标准,就能接近真相。但对于急诊患者来说,漫长的流程可能是个灾难。特别是很危急的病人,他可能根本就等不到 19 个指标检查完,这样的决策方法有贻误病情的风险,而且后果是不可挽回的。

  人员有限、时间紧急,怎么用最快的速度判断出病人的危急程度?

  布里曼医生和他的同事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决策模型,第一步,如果病人的收缩压低于 91mmHg,就判断他是高危病人,赶紧抢救,不再看其他指标。如果收缩压没有低于 91mmHg,我们就看第二条线索,也就是年龄。患者年龄在 62 岁半以下,一般不会出太紧急的问题。如果病人的年龄超过 62 岁半,就要充分重视了,这时候就要判断第三个线索。第三个线索是“窦性心动是不是过快”,如果是的话,那就被判定为高危,紧急抢救。

  原来一个病人来要先排除掉 19 条线索,现在最多只需要看三个,就能确定问题。而且,这三个问题只用回答“是或否”,特别简单,容易程序化。

  如果说卡尼曼的思路是把单一问题多维化,那“简捷启发式”是修剪了决策树,抓出了关键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阿尔法狗:先直觉再计算

  吴清源说他走一步棋,其实就是做两件事:

  第一:找到候选的几手棋;

  第二:从最有可能性的那一手开始评估,如果不错就走棋,不行就评估下一个。

  简而言之,高手为什么厉害?因为他们的直觉好,能够快速地抓住重点,找到最有可能性的那几手棋,然后通过计算选出最优的一手。那高手的直觉是哪儿来的?是通过大量理性的训练和实战获得的。

  把这个思路做到极致的是谁?不是具体哪个人,而是一个 AI,阿尔法狗。围棋的变化数量太多了,比宇宙中所有的原子加起来还多。围棋不可能像象棋一样,机器靠强大的计算能力,用穷举法去打败人类。

  那阿尔法狗是如何完成这个逆转的呢?

  扭转局势的秘密就在于:让阿尔法狗模仿人类下围棋的方法。

  第一步:根据从人类那里学来的下棋直觉选择 5~10个落子点;

  第二步:用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别计算这些落子点的最终胜率,然后选择胜率最高的那一手。

  阿尔法狗的决策模式,是先用直觉思维选定范围,再用理性逐个分析计算。阿尔法狗的算法思路,也是把理性和直觉思维结合,它把这个效用发挥到了极致。

  创造时靠直觉,决策时靠算法;要向行动者那样思考,像思考者那样行动。

  九、犹豫  灰度认知 黑白决策

  认知,你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你像分析官一样思考,评估各种选项。

  决策,是指在各种选项面前,你像个指挥官一样,作出最终选择。

  灰度认知,是指你在分析选项的阶段,先不急于作非黑即白的判断,保持一定灰度;当我们拥有一个观点时,不管多么自信,不管自己多么喜欢这个观点,都要意识到,这个观点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正确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冷静地思考一下,这个观点的可能性到底是多大呢?这个数值,是介于0 和 100%之间的,这就是灰度认知,进行一个可信度加权;每个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但根据每个人过往的表现不一样,给每个人的意见权重也不一样,对于那些能力更强的决策者的观点,赋予更大的权重。最后经过简单的计算,得出一个群体意见。

  黑白决策,是说我们在形成最终决定时,必须有一个黑白分明的选择,不能模棱两可。这就是领导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对于决策者来说,所承担的责任就是,告诉伙伴们,这件事做还是不做。

  认知是开放的,发散的,所以灰度,决策是收敛的,闭合的,所以是黑白的,二者就像剪刀的两个刀刃,剪向某个时空点,就会影响甚至决定未来。必须做决策时,随便做一个决策也好过于不做决策。

  十、武断  自我批判的‘双我思维’

  决策时的果断与武断之间并没那么泾渭分明。经常考虑到问题A,结果问题B就冒出来了;谨慎一点容易错过,大胆一点又容易踩上地雷。

  那我们怎么才能避免武断,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呢?你需要完成三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避免盲从,给决策多把一道关。

  我想和你分享一种非常容易学习,也非常有效的思维方式:双我思维。

  就是你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把自己拆成两个人,左边一个你,右边一个你,让他们俩对话。

  第一个应用,是富兰克林的“道德代数”法:(正反)富兰克林把自己的思维分作两个人,一个人是正方,一个人是反方。然后用一条线将一张纸分成两栏,一栏的上方写上“正方”,另一栏的上方写上“反方”。

  他在正方这一栏写下赞成的想法,在反方那一栏写下反对的想法。这时候他完成了第一步,把他自己矛盾的想法整理出来,并且落到了纸面上。他把这些想法可视化了,这也是盘点了在作决策前,你手上有什么牌。

  第二步,他仿佛变成一个陌生人,冷酷地给刚刚写下的想法打分,不带有感情色彩。这一步他确认了各种想法的权重,也就是有价值的程度。他把这些想法数值化了,变成了可比较的数字。

  第三步最容易,他计算了两边的分数,把相同的分数抵消,就自然知道该怎么作决策了。

  第二个“双我思维”的应用,是芒格的双轨分析法:(直觉理性)芒格也把自己拆分成了两个人,他是分成了“理性的我”,和“潜意识的我”。

  接下来,他会先问“理性的我”,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

  然后他去问“潜意识的我”,当大脑处于潜意识状态时,会自动形成哪些想法?真正区分哪些是潜意识,哪些是理性的分析,这个动作本身就很有价值。因为这样你才能对自己有正确的判断,事情有结果之后,你复盘的时候,才知道哪个部分真正起到了作用。

  第三个双我思维的应用,来自霍华德·马克斯。(第一层第二层)“第二层思维”,他把自己的思维分了两层。“第一层思维的我”是普通的我,想法和别人差不多;“第二层思维的我”是高人一等的我,要把第一层所有人的想法考虑在内,甚至能做出和别人完全相反的思考。打个比方,面对一个公司的股票,第一层次思维说:“这是一家好公司,让我们买进股票吧。”但第二层次思维就会说:“这是一家好公司,但是人人都认为它是一家好公司,因此它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股票的定价过高,让我们卖出股票吧。”

  运用双我思维,我们能通过第一个挑战,克服盲从,独立地、批判地作决策。

  第二个挑战:复盘的时候,你如何评估作过的决策?

  对于决策者而言,最大的挑战不只是按下按钮这个动作,还有事后对决策本身的评估。因为你下一个决策,会根据你这一次决策的评估而进行优化调整。

  大多数人都是按结果的好坏来给决策作评价。这样的做法忽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决策和结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这中间还可能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比如风险、运气,其他人的不理性等等。所以,我们恰恰不能只看结果来评估自己作决策的质量。

  扑克高手安妮·杜克在《对赌》这本书里,也分享过她遇到的这类问题:在一次慈善锦标赛中,她告诉观众,一名牌手的胜算为 76%,另一名牌手的胜算为 24%。结果,24%获胜概率的那位牌手赢了。在欢呼声和惋惜声中,有一名观众叫道:“安妮,你算错了!”

  安妮解释说她没有算错:“我说了,他的胜算是 24%,而不是 0。你需要想清楚这 24%意味着什么!”那位牌手的获胜概率是 24%,是指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仍然会发生。可是你不能因为小概率的事情发生了,而说刚才的决策分析完全错了。你不能因为这一次的结果,就混淆了决策水平和运气。正确的决策可能导致输牌,但绝不能因此认为决策就是错误的。复盘的目的,就是要能区别评估,决策水平和运气。

  第三个挑战就是:你如何根据以往经验,迭代你的决策系统。

  我们再回到那个抛硬币的问题,假如你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街头,有一个人在抛硬币,连续 20 次都是正面朝上,那么下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如果是在实验室环境,根据大数定律,当然是 50%,但在陌生的街头,你就要想一下:硬币是不是被动过手脚?也就是除了评估决策水平,还要考虑概率环境。

  已知袋中M个红球,N个篮球的情况,你很容易得出摸出红球的概率;但如果未知,你只能通过反复摸球,对两类球的比例做一个主观的判断和假设,然后根据客观事实不断修正。用客观的新信息,更新我们最初关于某个事物的信念后,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新的、改进了的信念。

  一个贝叶斯高手。他开始的时候未必比你高明多少,但却可以不断更新,逼近潜在本质,迭代自己的决策系统,进而实现更准确的推理和决策。

  一个人越来越聪明,并非摆脱了愚蠢的自己,而是学会了让聪明的自己与愚蠢的自己相处;让自己变成一个有自制力的人,不是不断考验自己自制力,而是比如想改掉睡觉看手机习惯,那么在睡觉前别把手机带回卧室。

  十一、情面 坚决行动的浑球儿思维

  我们行动时遇到的人生难题:情面。我们总会给他人留有情面,但这常常让我们在应该行动的时候犹豫。可有一类人,他们却没有这个问题,丝毫不受情面的影响,朝着自己要的方向坚定行动,甚至看起来有些“混球”。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很多做决策者的人都是“混球”。

  大脑里有一个叙述系统,他把这个系统命名为“诠释者”,它会编造故事,把碎片的信息组成有逻辑的故事。就像把图片连续播放,变成了电影一样。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让故事看起来自圆其说,它还可能篡改事实,强加不存在的因果联系。所以,你我在大脑里的统一意识,都是经过“诠释者”艺术加工过后的剧本。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毫无觉察地被这个“诠释者”支配着。我们的意识、感觉,其实是大脑加工后的“错觉”。正因为如此,往往越聪明的人,越觉得能理解这个世界的人,就越容易自欺欺人。

  但是有混球思维的人,却能不按套路出牌,不屈服于大脑中“诠释者”安排好的剧本。

  “混球们”的七种超级武器

  第一种武器:从不维护自己的正确。

  乔布斯就是一个典型,他是出了名的“反复无常”。在公司开会,乔布斯经常骂别人的想法是一堆屎。有的想法即使被他骂过,如果他后来认为那个想法的确很好,仍然会采用,绝对不会维护自己的威严和正确。历史上很多“大人物”都是败在这件事上。比如说古代的项羽,打了败仗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现实生活中,犯这种错的人也无处不在。尤其是对已经功成名就的人来说,为了维护自己的正确,他们往往会付出很大代价。

  第二种武器:从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叔本华说:“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但是对于“混球”来说,他们天生就不在意别人的评价。

  拿巴菲特来说,他认为他投资生涯最重要的财富,也是个人品质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内部记分卡。什么叫内部记分卡?就是自己给自己的打分。相对应的就是外部记分卡,就是外界给你的打分。我们不是不需要评价,不需要反馈,不过差别在于你以那个评价为自我挑战的准则。与其听从外界,巴菲特认为听从自己的内心更重要。

  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人独立,有主见,不在乎他人的意见,甚至有点自私或者独断,可能有一些混球的地方。表面看来是性格的区别,但其实是评价体系不一样。

  第三种武器:从不受制于他人的情感波动。

  不是混球们自己的情感不会受波动,混球们是不容易受他人的情感波动影响。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最早的意思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它出自《庄子》里的一个故事,说的是战国的时候流行斗鸡,齐王请人训练斗鸡。有位高手花四十天,终于培养出一只鸡,这只鸡不叫,像个木头鸡,收敛了全部精神,把别的鸡全吓跑了。这只木鸡就是斗鸡里的战斗鸡,不受他人情绪波动的影响,就是竞技的最高境界。

  第四种武器:从不忌讳残忍的坦诚。

  极度坦诚,是一种效率最高的沟通方式,虽然经常很残忍。

  哈佛大学一位叫罗伯特·凯根的学者研究发现,大多数企业的员工,在公司其实是干两份工作,一是本职工作,二是去社交和处理关系。像达利欧这样的混球就觉得,干吗浪费时间在这儿呢?所以像桥水、谷歌这类公司,就建立了“极度坦诚、极度透明”的企业文化。

  第五种武器:从不同情自己的遭遇。

  混球几乎不会有“自怨自艾”的情绪,这令他们在困境中极度乐观。

  第六种武器:从不停止疯狂的探索。

  混球一旦设定了目标,就敢于进行疯狂的探索,即使很多是看起来不能完成的任务。去考虑“实现路径”,而不是争论“是否可行”。这样你就不会被问题吓倒,而是能回到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思考。就像马斯克说的,只是时间和精力的问题。佩奇也说过:“好的点子在被实现之前,人们总觉得那很疯狂。”而混球们从来不畏惧疯狂。

  第七种武器:永远追寻伟大的意义。

  这一条特别重要,这是有混球思维的决策者,跟真正的混球最大的区别。就像爱默生所说的:“一个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作家阿什利·万斯就曾经这样评价马斯克,我觉得是对有混球思维的人很好的一段描写,他写道:“马斯克是有情有义之人,他以一种史诗般的方式呈现喜怒哀乐,他感受最深刻的是自己改变人类命运的使命。因而难以意识到他人的强烈情绪,以致他富有人情味的一面被掩盖,令他显得冷酷无情,没有顾及个体的想法和需求。而很可能正是这种人,才能将太空网络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十二、霉运 在优势区域击球

  运气很难被改变,但是运气的运气可以被改变。什么叫“运气的运气”?现在给你200个球,100个红色球和100个蓝色球,让你把这200个球全部放到2个黑罐中。请问如何组合,让你摸到红色球的机会最大?

  这道题的答案是:在一个罐子里面只放一个红球,而把其它所有球全部放进另外一个。这道题其实有两个不确定因素,第一个是你不确定摸到哪个罐子,每个罐子都有50%的被选可能性。第二个是你也不确定摸到哪个球。

  这两个不确定性里,你是不能知道从罐子里摸到什么球的,就好像你不能决定自己的运气。但是你可以决定的是,让球怎么配置,就好像你可以决定自己去哪里碰运气。

  100%*50%+99/199*50%=74.87%。你摸到红球的概率是74.87%,远高于表面上应得的50%。

  那我们怎么能改变“运气的运气”呢?我们需要先理解基础比率的概念。

  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例子。话说小明和小强两人是高中同学,小明又丑又笨脾气还臭,小强又帅又聪明情商特高,两个人高中毕业后去了不同城市的两所大学。上了两年大学,一个寒假,高中同学聚会,出现了让人惊讶的一幕:小明带回来一个特别漂亮的女朋友,小强却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为什么呢?原来,小明考上了一所外国语大学,班上一共只有三个男生,满校都是女生;小强考上了一所著名理工科大学,整个系只有五个女生。你所在学校的女生所占的人数比例,就是女生的“基础比率”。小明的学校女生的基础比率高达90%,而小强的学校女生的基础比率只有可怜的5%。所以自身条件更普通的小明找到漂亮女朋友的概率反而更高。从校园恋爱的角度来说,小强同学选错了赛道。

  芒格有一句名言:钓鱼的第一条规则是,在有鱼的地方钓鱼。钓鱼的第二条规则是,记住第一条规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是不是理解基础比率还挺简单?改变运气的运气,也就是去基础比率高的地方。

  有了这些数学知识作准备,让我们开始来拆解运气的运气这个话题。我们试图去探讨,一个人成为穷人或者富人,到底是天注定还是靠打拼?天赋与才能,对成功有多大作用?

  泰德·威廉姆斯是顶尖的棒球手,是过去70年来唯一一个单个赛季打出400次安打的运动员。他在《击球的科学》这本书中写道:对于一个攻击手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等待最佳时机的出现。和一般的棒球运动员不一样,他的策略是这样的:第一步:把击打区划分为77个棒球那么大的格子。第二步:根据击球概率给格子打分。第三步:只有当球落在他的最佳“格子”时,他才会挥棒。即使可能三振出局,他也坚持这个做法,因为挥棒去打那些“最差”格子会大大降低他的成功率。泰德·威廉姆斯的秘密在于,将自己的“概率世界”变成了两层。别人都只有执行层,就是击球。但他在执行层上面还有一个配置层,就是决定要不要击球。

  在执行层,无论他多么有天赋,多么苦练,他的击球成功概率达到一定数值之后,就基本稳定下来了,再想提升一点点,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且还要面临新人的不断挑战。而他多的这个配置层,让他有机会改变“运气的运气”,主动选择要不要挥棒击球。当球落在基础比率有优势的区域时,泰德·威廉姆斯就全神贯注地挥棒击球。有了“配置层”,泰德·威廉姆斯其实是用大脑在打球,所以他胜过了其他靠直觉打球的球手。

  芒格说,巴菲特的钱,大部分是从十个机会里赚来的。芒格也说过,大部分时候我们就拿着现金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做。我能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机会。一旦出现,重拳出击。

  你无法改变运气,但你可以改变运气的运气。对于个人而言,把自己带到有优势的地方,是一切努力的第一步。你应该在水多的地方挖井,不是以在荒漠上打出水而自豪。即使你拿的那手牌,现在不算太好,也可以通过资源配置,来改变运气的运气。像芒格那样,对平庸的机会说不。通过巧妙配置,令自己的运气最大化。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专心致志地打好球,也要懂得用大脑去计算“好运气的算法”。

  十四、孤独  获取好姻缘的算法

  第一步,教你如何找人;想找到合适的人,一定要从扩大样本量开始,尝试跟更多的人接触,适当保持潜在对象的多样性与丰富度。

  第二步,教你用什么心态去找人;三门法则,我们用一个带花园的房子,来形容一个人的心灵开放度:最外面的大门是花园的门,然后是房子的大门,最后是卧室门。单身人士的正确做法应该是,看好卧室门,虚掩着大门,热情敞开花园的门。你不要见到心动的异性就敞开心扉,也不要太封闭,把最外面的花园门都关得紧紧的。这个三门法则,也适合作为一个框架,让你去评判、理解他人。

  第三步,教你如何停止寻找,确认目标;当你遇到一个有感觉的人时,我们就像一个掰苞米的猴子,会有两种声音在脑海里纠结:第一种是觉得自己很爱这个苞米,像没吃过糖的孩子一样,哭着喊着要海枯石烂,真爱到永远;第二种是不甘心,心想后面会不会还有更好的呢?你应该怎么决策呢?有一种“科学”的做法是:年轻时多恋爱,这个阶段不要把任何遇到的人当作人生伴侣,而是要制定好你的择偶标准。这个阶段一旦过去,只要遇到一个达到标准的人,你就定下来。这个阶段的数值是多少呢?“最优停止理论”给出了答案:37%。比如说,假设你一生可以谈 10 段恋爱,把前四个恋人全部拒绝,同时制定你的优秀标准。再往后,只要遇到一个达到优秀标准的,你就马上敲定。顺着“37%最优停止理论”,人们应该在年轻时多恋爱,低成本试错,形成一定样本的基数,对爱情这件事有基本了解。等到你的心态成熟之后,只要符合标准就马上敲定

  第四步,如何判断一个人适不适合长期相处;口厌感原理。什么叫口厌感呢?就拿可口可乐来打比方,这虽然不是什么健康饮料,但是它有一种很特别的地方:几乎没有什么味觉残余。所以,你今天喝完一瓶,明天再喝也不会觉得腻。让你多喝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好喝的峰值有多高,而是味觉残余的峰值有多低;(有办法降低这个“味觉残留”吗?还是增加新鲜元素?)

  第五步,如何经营一段长久的关系。就像物理学的熵增原理,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两个人的关系状态也越来越混乱。

  麦克斯韦妖实验:有一个空间,被一个隔板划分成两个,隔板上有一个小阀门。这个小妖就把守这个阀门,它能观察到所有分子的速度。当小妖看到右边的高速分子来到阀门时,它就打开让高速分子进入左边;当小妖看到左边的低速分子来到阀门时,它也打开让低速分子进入右边。假如阀门没有摩擦,左边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高速分子,就会越来越热;右边就会有更多低速的分子,变得越来越冷。小妖根据获得的信息,让这个空间的混乱程度降低了。

  回到我们的婚姻来看,也需要一个麦克斯韦妖。它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判断信息,当智能调节阀。通过你们长时间的相处,你要能判断对方现在是什么状态。如果对方很坚决,出于稳定,你就要把自己调整得随和一点。如果对方现在很没主见,你就最好把自己调节得坚定一点。“麦克斯韦妖”要求你做到两件事:判断和自我调节。如果一段关系中,能够自如地调节,就是形成了所谓的默契。这就是爱情需要经营的科学解释。爱不仅是艺术,更是一门手艺。

  十四、爆仓  为什么绝顶聪明的人也会破产

  扔硬币,正面是你赢,反面是我赢。1、你每次必须押上桌面全部的钱,比方说是一万块钱初始本金;2. 假如硬币是正面,你赢,我就赔给你两万块。假如是反面,你输,但你只用赔给我一万块;3、只要你还有钱,就不能停止这个游戏。

  从数学角度看,这是一场你非常有概率优势的游戏。但是冷静下来一想,这个游戏不能停啊,不管你赢多少回,只要你输一把,你就归零了。所以,理论上只要我有足够多的钱来应付你可能的连胜,这个游戏的结果必然是你的本金归零。

  这个庄家就是现实世界,你很有可能就是 ALL IN 的赌徒。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问题真是随时在我们身边反复发生。我们看到太多人做投资 ALL IN,做生意 ALL IN…一开始尝到了ALL IN的甜头,那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他就会一直追求最大化,一直想占尽好处,甚至是加大杠杆。但只要爆一次,你就全爆仓了。即使你一直在做大概率成功的事,如果总是 ALL IN,早晚有一天你会爆掉。这个庄家就是现实世界,你很有可能就是 ALL IN 的赌徒。

  投资大师索罗斯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三条生存法则:法则 1:冒险不算什么;法则 2:在冒险的时候,不要拿全部家当下注;法则 3:做好及时撤退的准备。投资最大的秘诀就是活下来。不是胜者为王,而是剩者为王。所以,防爆思维,是排在第一位的财富思维。

  ALL IN 的应该是一个人的激情、专注、专业,而非赌上自己的全部资产,押上自己的车,押上自己的房子。

  遍历性与概率权,这两个与概率相关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告诉我们危机时刻应该做的两件事:1、别出局:活着比什么都强;要赚钱,你首先要活得长;2、别旁观:不要浪费危机,要参与其中,但不是简单的抄底。

  十五、迷信  科学不过是阶段性正确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类理论:一种是已被证伪的理论,也就是经过检验,并以适当的方法,予以驳斥,已知为错误的理论;另一种是现在还没被证伪,但将来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这两点,也引出了对科学精神的两点关键理解:第一点,科学的可证伪性。第二点,科学的阶段性正确。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海森堡说过:“物理学并不描述自然,它只是反映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这句话其实是想说,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真相并不是一回事儿。科学思维,其实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底层方式。科学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现有的知识只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它永远是存在局限的,是暂时的。更多时候,我们要和“未知”的不确定性共存。

  我们对于知识的学习,的确是要努力做一名探险者,勇敢地投身其中,大胆假设,积极验证,主动证伪,而不是浮于表面,满足于概念,只当一个知识的观光客。

  十六、无知  心法+算法的双重智慧

  科学的成果为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解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人文则为社会秩序提供了基础,并满足了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艺术为科学带来想象力,哲学为科学带来思辨力。科学的变革,总是离不开观念的变革,这些都是人文带给科学的养分。科学和人文,是我们探索这个未知世界的两个轮子。

  高手既擅长算法,又精通心法,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混合使用算法和心法,但是又不混淆二者。我们要发展自己解决“可计算问题”的能力,找到自己可重复的“算法”;我们还要发展自己解决“不可计算问题”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心法”。当你成为混合算法的高手,就拥有了理解这个未知世界的双重智慧。

  十七、衰老  发现时间的算法

  时间是线性的,时间是沿着一个方向流动的。在现在这个点上,线性的时间被划分为过去和未来两段。尽管时间是线性地向未来流淌,但是对于厉害的人来说,他们看透了时间的机制,就可以“颠倒”将来和过去。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放在一个大系统上,做全局思考、逆向思考,他们由此获得超越他人的优势。著名投资人孙正义读懂了时间的算法,他用这个发现,去不同空间里套利。他有一个“时间机器”理论,他认为:美国、日本、中国这些国家的IT行业发展阶段不同。在日本、中国这些国家的发展还不成熟时,先在比较发达的市场,比如美国去开展业务,然后等时机成熟后再杀回日本和中国市场,就好像坐上了时间机器,回到几年前的美国。这个时候,你仿佛是个未来人,知道历史的走向,就能比别人更容易把握先机。

  时间是均匀的,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每个人的每一分钟的长度都是一样的。时间有时候和光一样,当我们能够极度专注、极度聚焦时,时间就像激光一样,产生强大的切割力。对于所有的人来说,时间都是稀缺的。要事第一,用80%的时间去做 20%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陷在紧急但并不重要的琐事当中。

  时间是“自动驾驶”的,即使你什么都不做,时间也会自动向前走,把你带向未来。你要有一桩和时间一起自动驾驶的生意。就像巴菲特说的:我靠屁股赚的钱比我用脑袋赚的钱还要多。这句话也就是在说,比作决策更重要的是守候,守候时间的自动驾驶带来的复利。

  什么是时间的算法呢?这个框架是由三部分来构成:

  第一部分是“过去”。过去是局部已经无法改变的“已知条件”,是你抓到的牌。你只需要冷静地接受,过去只能作为已知条件,而不能简单地作为“因”。拿围棋来说,“善于弃子”是增强棋力的重要秘诀。敢于弃子的人,本质上也能把存量资源运用得更灵活、更充分。

  第二部分是“现在”。现在是选择分配点,分配已抓到的牌;决策只存在于“现在”。所以你需要极度专注,主动选择正确的思维模式,分配“过去”和“现在”的资源,进行理性的计算。

  第三部分是“未来”。未来是从现在这个点去看各种可能性结果的概率,在过去的教训上模拟未来,是人类进化出智能的重要原因。所谓理性的思考方式,就是你的所有决策,仅仅是对未来负责任。

  我们需要谈论现在与未来,也应该深入谈论过去,但有个严格条件:我们始终提醒自己我们不属于过去,而是属于未来。

  十八、贪婪  用半径算法找准人生定位

  想读更多的书是贪多,你想见更多有趣的人是贪多,你想尝试更多没做过的事是贪多。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这本来很好,但人生毕竟是有限的。弱水三千我们都想要,真正能取的不过是“一瓢”,我们应该如何作选择呢?

  两个6寸的披萨和一个9寸的披萨,你要哪个?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算一下圆的面积S=πr2,就知道,两个六寸的披萨不如一个九寸的披萨大。从六寸到九寸,半径只增加了50%,面积却多出了一倍还要多。放到人生里,如果半径是你的愿望,扩大一点目标的半径很容易,想要做好可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我自己想到的是与其在两个愿望里各“6寸”,还不如在一个愿望里深耕,努力更少(9<6+6),但收获更大(面积))。这让我想起物理学家玻尔说过的一句话:“专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内犯过所有可能犯的错误。”玻尔这句话的关键点是,“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假如领域太大,你的探索成本就会高出很多来。所以,你要是想成为专家,首先必须控制领域的大小。

  半径算法:让我们在纸上画三个同心圆:最里面这个圆圈,对应的是“行动半径”;中间这个圆圈,对应的是“能力半径”;最外面那个圆圈,对应的是“认知半径”。那再外面呢?是未知世界。

  认知半径要尽可能地宽。这个很容易理解,否则就会视野狭窄,容易被世界所抛弃。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应该积极拓展自己的认知半径。但是,只是一味扩张自己的认知半径,那只是在‘知识吸毒’;能力半径要尽可能地明确。你应该待在你的能力半径之内,别瞎折腾。关于能力圈,有两句话最让我难忘:一句是,如果能力没有边界,就不是真正的能力;还有一句是,能力圈大或者小不重要,关键在于你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有多大,然后待在里面。就像风险资本家弗雷德·威尔逊所说的那样:“你取胜的唯一途径就是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并坚持做你擅长的事情。”行动半径要尽可能地小。这就牵涉到对规模的理解了。规模,本质上不是能力强的结果,而是一个简单动作大量重复的结果。要想上规模,做的动作就得少、就得简单。比如,世界上所有上规模的餐饮企业,都是快餐企业。为什么?菜单上的菜品少,复制起来容易。复制的概念,有资本上的,时间上的,空间上的,人力上的,技术上的,数字化的,文化上的,乃至梦想上的。总之,可复制的馅饼才是好馅饼。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扩大认知半径,明确能力半径,减小行动半径。

  我们可以用这三个同心圆的框架,来理解我们的认知世界。最外围的认知圆圈之外,是未知世界,也就是“我不知道”。中间层能力圆圈和最外层认知圆圈之间,是“我知道我不知道”。意思是说,很多时候,我们扩大认知半径,大致了解一下陌生领域,是为了明确自己有哪些东西是不懂的。比如,我没学过金融,我大致了解一下,我就知道期货我肯定不懂,我就不要碰了。在最内层行动圆圈和中间层能力圆圈之间,是保护层,或者叫安全边际。这就像我们造一座桥,假如需要让5吨的车通过,那在造桥的时候,我们最好让这座桥有10吨的承重量。能力半径是10,而行动半径是5,这样能够为你的人生提供安全保护。行动圆圈以内的最里层,才是我们应该集中资源,花最多时间和精力投入的地方。这个“半径算法”的模型,也可以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指导我们的社交原则。在我们的一生中,最内圈的家人和挚友,关系最稳定,但一共不会有多少个。他们在最里面的行动半径圆圈里,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但是,我们又要拥抱和理解这个世界的随机性。所以,扩大认知半径就是说我们要广泛结交各路朋友,开阔眼界。

  在整个《人生算法》这门课程里,我们几乎就是围绕下面这句话展开的:我们如何应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拥抱随机性,努力创造确定性。人生定位,就是要把《人生算法》A 计划中你的内核以及复制方法,放到 B 计划中的复杂现实世界里。尽管看起来不确定性在统治这个世界,但你并不是一张被概率决定命运的彩票,你要努力去掌控自己的未来。你要找到自己长期去做的那一件事,也就是行动圆圈里的事。很多时候,一个人一辈子本质上只能做一种事情。

  硅谷投资人彼得·蒂尔的观点:与其努力成为一个各方面都一知半解的庸才,还美其名曰“全能人才”,与其不知疲倦地工作,最终却只把自己变得毫无特色,还不如选择一件最该做的事,专心做好这件事,以求独霸一方。人生定位,就是要找到这件事。根据定位理论,人们只会记住你一个点。比如市场认格力的就是空调,手机就不行。茅台也出过啤酒,出过红酒,但都没有成功,因为茅台就是白酒。就像如果你是一瓶老干妈,会被带到成千上万的饭桌上。看起来是小小一瓶,但是因为占领了辣椒酱这个细分的关键词,就能够创造巨大的财富。你根本不用去操心要靠做老干妈酱油、老干妈奶茶来扩大影响,增加收入。所以,你只管把自己的人生定位这个环节打造好,自然就会被嵌入到社会的资源链条里,这远远好过只图虚名的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