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乍泄: 百部同志电影全记录

                  

                  

  作者: 范坡坡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07-6

  页数: 452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触觉书系

  ISBN: 9787531721604

  豆瓣评分:6.8(919人评价)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精选100部在世界电影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同性恋电影,以及200余幅精美剧照和资料图片,是国内第一部完整、详尽地介绍同性恋题材电影的力作。专业的解读,配以震撼的画面,为读者展示了一幕幕鲜为人知而又活色生香的另类人生。

  目录 · · · · · ·

  导言

  一、传奇同人爱

  有些人似乎注定就要做世界的传奇。在纷乱的人世间中寻找真爱,在缱绻的真爱中叹息无奈,在不尽的无奈中独自醒来……他们的生活,被人们看作传奇,而在他们自己看来,这是平凡而又无可缺憾的一生。

  《塞巴斯蒂安》1976

  《莫瑞斯》1987<批注5>

  《爱德华二世》1991

  《疯狂夜》1992

  《士兵与男孩》1992

  《卡林顿》1995

  《王尔德》1997

  《情迷画色》1998

  《挛爱砒霜》2003

  《女魔头》2003

  二、暧昧的眼光

  透过那扇紧闭的玻璃窗,看见眉毛底下暧昧的眼光。我们常常不能守望远方,往往只能珍视这一刻的重量;世事无常,打开心灵之窗,在有限的空间里凝视对方。嗟叹,这地老天荒!

  《双姝怨》1961

  《魂断威尼斯》1971

  《行走的最好方式》1976

  《衣柜里的男人》1994

  《愈快乐愈堕落》1998

  《军中禁恋》1999

  《男男女女》1999

  《夜奔》2000

  《游园惊梦》2001

  《游泳池》2003

  三、向禁忌挑战

  勇敢的人,敢于向世俗挑战;更加勇敢的人,则向禁忌挑战。跨出伦理的底线,越过道德的边界,挣脱社会约定俗成的生物链,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生活。而这些禁忌,是家庭的、社会的,也更是观众的。

  《肉》1968

  《蔷薇的葬礼》1969

  《神父》1994

  《罪孽天使》1994

  《东宫西宫》1996

  《河流》1997

  《美丽拳王》2003

  《色情电影院》2003

  《不良教育》2004

  《热带病》2004

  四、真爱真无敌

  自从那次约定,我决心与你生死相偎。在你的眼神里寻找勇气,在你的手心里感受慰籍,在你胸口上发现生的真谛,死的意义。爱的河流上,有你我一叶扁舟,我相信,真爱真无敌。

  《大胆的爱,小心的偷》1996

  《烈焰焚币》2000

  《伊班和查理》2000

  《蓝宇》2001

  《公路电影》2002

  《同性之光》2002

  《性爱、政治与鸡尾酒》 2002

  《艳光四射歌舞团》 2004

  《断背山》2005

  《真夜中的弥次先生与喜多先生》2005

  五、爱情是魔鬼

  “爱情是一种最精良、最狡猾,也最有效的社会压迫工具”,法斯宾德如是说,也如是做,更把这种说法贯彻到电影里,也更有很多人赞同——用电影的方法。他们的眼中,爱情不万岁,爱情是魔鬼!

  《万字》1964

  《佩特拉的苦泪》1972

  《狐及其友》1975

  《一年十三个月》1978

  《水手奎莱尔》1982

  《欲望法则》1987

  《爱情万岁》1994

  《情迷干洗店》1997

  《御法度》1999

  《干柴烈火》2000

  六、家庭与婚姻

  亲爱的亲人们,你们驻足听一下我悲戚的倾诉吧!这么些年,我的事业、爱情都很如意,可是惟独没有你们的祝福,让我常常生活在阴霾里。我多么希望不惜一切代价来获得你们的理解。可是,爸爸,我是真的爱她;妈妈,我是gay。

  《喜宴》1993

  《基佬四十》1996

  《旧约》2000

  《今年夏天》2001

  《致母亲--爱女们》2002

  《死亡诗篇》2003

  《海南鸡饭》2004

  《蝴蝶》2004

  《面子》2004

  《桃色接触》2004

  七、纯真的年代

  想起纯真的年代,骑得飞快的自行车上,白衣飘飘,红裙摇曳。捧起你那张洁净的脸,凝视你明亮的双眸,一片蓝色淹没了我的视线。懵懂的眼神,萌动的心,青春的天空下,野芦苇经过暴风雨,弯下腰,又扬起笑脸。

  《樱桃园》1990

  《野芦苇》1994

  《美丽在唱歌》1997

  《爱的初体验》1998

  《蓝色大海》2001

  《蓝色大门》2002

  《17岁的天空》2004

  《颠覆性学校》2004

  《夏日暴风雨》2004

  《夏日之恋》2004

  八、残酷的青春

  本来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春下午,可是一个霹雳不小心降落在稻草人的头顶,燃烧,那还没有犯下太多罪孽的年轻灵魂。你可曾看见,他们无辜的样子,令人心碎。这,是另一种青春。

  《我自己的爱达荷》1991

  《全搞砸了》1993

  《羞愧体位》1994

  《少男情狂》1996

  《早基去,晚基返》1996

  《布拉格男妓》1997

  《美少年之恋》1998

  《男孩别哭》1999

  《舍不得哥哥》2002

  《志同盗合》2004

  九、寻找与诘问

  我们多了一双翅膀,但是他们说天使不是这样;我们淋漓酣畅,可是他们说我们弄脏了他们的池塘。是谁将悲怆赋予了我们的生命?是天空,大地,还是父亲?我要打破这无尽的沉默!

  《费城故事》1993

  《电影中的同志》1995

  《夜幕低垂》1995

  《春光乍泄》1997

  《巧克力男孩》2000

  《挛工游戏》2001

  《情欲的战栗》2001

  《童子也是基》2001

  《出卖雄风》2004

  《熊崽》2004

  十、历史的画卷

  打开光怪陆离的历史画卷,我们看见形形色色的人生。他们或者牵绊在世俗的脚镣里不能自拔,或者埋没在战火的硝烟中惺惺相惜,或者挣脱了人生的束缚重得新生……这是历史,而他们是历史的人质。

  《战场上的快乐圣诞》1983

  《唐朝豪放女》1984

  《鲑鱼子》1991

  《哭泣游戏》1992

  《奥兰多》1993

  《霸王别姬》1993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1997

  《活着为了证明》1999

  《我的军中情人》 2002

  《男人的心中只有男人》2004

  · · · · · ·

  《春光乍泄》试读:序 同性恋是一种爱

  细数起来,《蓝宇》的拍摄已经是5年前的事情了。5年前北京的深秋,陌生而又熟悉,冷得人骨子发疼,又让人感到莫名的温暖。拿到这本书稿,翻看里面的电影,觉得,把它们介绍给更多的观众,是意义非常的一件事情。

  同性恋这个字眼,最近一些时间出现在媒体中的频率越来越高了,不管我在香港,还是到台湾或者是在大陆,都能看到报纸、杂志、电视……都把他们的理解诉诸大众:严肃的或是戏谑的,官方的或是民间的……也许,了解就是一种进步吧。无知才导致误解与偏见。

  同性恋其实不该一种性取向,而是一种爱。“同性”是形容词做定语用的,“恋”才是这三个字的中心词。从这个角度看,《蓝宇》也仅仅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因为蓝宇和捍东的性别,同性恋成了一个契机,是这部电影的题材。在《断背山》的宣传过程中,我看到李安也再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因为这样,电影得到了更多观众的观赏和理解、赞许,无论从工业还是文化去看到,都是正面因素。

  《愈快乐愈堕落》是更早的电影了。也出现在这本书里。作者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是“认同”,这倒真是对于同性恋来说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面对自己的身份,能够宠辱不惊、镇定自若,所谓心理的健康,大概就是如此吧。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很多人,都在黑暗中摸索,希望找到自己灵魂的出口,找到了,他们就可以呼吸自由的空气;找不到,他们就被压抑、窒息、死亡。

  我想我是幸运的,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里,做着相对自由的事情,身边有知心的朋友,贴心的爱人,关心的家人。我是一个懂得从生活中寻找勇气和信心的人,所以我面对自己,尊重自己,而不是逃避、掩饰,不用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躲在黑暗的角落。站在柜子外面,晒在太阳底下的感觉,更舒服。

  更加幸福的是,我的表达,还给了别人影响。作者告诉我,《蓝宇》启发了他们一批人。在看了电影和小说之后,他们恍然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因为作品的观点,对于同性恋是正面的、认同的。作为一个Gay Director,我觉得自己的态度非常重要,给自己多一些责任心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用平常心去面对,因为自己首先要把性取向看成平常的事情。

  譬如荷兰影片《士兵与男孩》就让人有这种感受。欣赏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并不会特别在意他们的种族、语言、年龄,乃至性别,我们看到的是一段纯真、浪漫的爱情故事。

  也许,如果到了一个真正平等、博爱的社会,“同性恋”这个词语,都应该消失掉的。男人、女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爱。是的,爱——这也是支撑我这么多年生活、工作的动力。

  愿作为读者的您,能够摒弃羁绊,抛开偏见,勇敢地理解、接受爱!

  《春光乍泄》试读:导言

  浩浩荡荡,迷迷糊糊,电影走过了111年的历史。这是一个不错的数字,这段历史中间,有大师供我们顶礼膜拜,有明星供我们生殖崇拜,更有很多朴素、可爱的电影让我们难以忘怀。

  所以,这本书首先的立足点,是关于电影——这个空前放肆的窥淫工具,这个无与伦比的造梦工厂;然而,电影前面,加了个定语,叫做“酷儿”,说得朴素、狭窄一些,就是“同性恋”,说得体面、优雅一些,就是“同性爱”,说得直接、繁琐一些,就是,男人爱男人,女人爱女人……噢,这样一个在大众看来并不高尚的群体,倘若跟同样龌龊的电影,结合在一起,可也算是情投意合。

  当同性恋出现在电影中的时候,“遭来一些嘲笑,一些同情,甚至一些恐惧”,这是维托·罗素的说法,也是罗伯·爱泼斯坦、杰弗里·弗里德曼的说法。维托·罗素把电影胶片比作“赛璐璐衣柜”,同性恋在这个“衣柜”里,开一个门缝用眼睛四下张望,然后伸出一只手,探出一只脚……这个出柜的过程是艰难的,不亚于一位背负着家庭、婚姻、爱情,诸多方面压力的中年男人。

  于是我们看见了:1919年,《与众不同》在“同性恋伊甸园”柏林上映,这被认为是第一部以同性恋为主题的电影;1950年,热内开始了他的实验电影,在欧洲大地上,同性恋电影大师们像播种一样井然有序的成长起来:维斯康蒂、帕索里尼、法斯宾德、阿尔莫多瓦、贾曼;1951年开始,田纳西·威廉斯关于同性恋的戏剧被搬上银幕:《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好莱坞的体制中,同样培养出来一大批有同性恋倾向的电影人:伊利亚·卡赞、约翰·施莱辛格、马龙·白兰度、加里·格兰特、詹姆斯·迪恩,他们有时候在电影里“出柜”一下,但是更多时候在演绎着异性恋的生活;1968年,《乐队小伙子》登上大银幕,随后的1969年,《午夜牛郎》上映,并作为一部X级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 1977年,第一届旧金山国际同性恋电影节举行,1992年,柏林电影节正式设立了“泰迪熊”单元,鼓励同性恋电影的创作;1980年,同性恋组织抗议《巡航》的上映,他们为荣誉而战;1992年,《新酷儿电影》一文发表在权威杂志《视与听》上,这时候,美国的大地上已经诞生了格雷格·阿拉基、格斯·范·桑特这样的新锐而又成熟的导演,《费城故事》感动美利坚,罗伯·爱泼斯坦和杰弗里·弗里德曼致力于纪录片的创作,弗朗索瓦·欧容的才华展露,伊藤·福克斯与亲密爱人合作,关锦鹏出柜,日本同性恋漫画大量改编电影,崔子恩玩DV……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目睹了同性恋题材走入主流电影,或是找到了自己另外的位置。

  78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断背山》大热,《卡波特》、《穿越美国》的主演也成为焦点。如今的世界各大电影节上,如果少了几部有分量的同性恋题材的影片,那可真让人感到落伍,连时髦都赶不上。这本书里收录的影片,大都揣个“金XX”或者“银XX”在怀里。在市场方面,又有一批带着同性恋情节的影片,非常争气的把观众的钞票大把搜刮:仅1999年,就有《男孩别哭》、《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天才雷普利》三部卖座的同性恋题材电影。我们没有弹冠相庆,这是同性恋题材在电影界应有的地位和结果,这个族群不自觉的展露了自己的优越性。

  从王尔德的创作时期,我们就看到唯美主义与同性恋艺术家的近亲关系。欧洲大师们下意识的沿袭了这种倾向,《魂断威尼斯》中沉缓的镜头语言;《索多玛的120天》放肆的刺激观众的神经;《水手奎莱尔》中抽象的美术设计;《英格兰末日》、《花园》、《蓝色》则完全抛弃了电影约定俗成的规矩。这种放肆,点缀在世界电影史的叛逆与挑衅中,尤其的显眼,他们也为电影语言的实验、创新,做出了贡献,而这些艺术家,也是可以与米开朗琪罗、柴可夫斯基、福斯特比肩的。

  女性主义,在某些方面也是同性恋电影的理论根据。一些女同性恋电影中,伴随着女主人公对于同性爱的选择的,是这个女性对于男性家长的反抗。另一方面,女性不再甘为男性的窥淫对象,一些电影自觉的与男异性恋观众划清界线。

  好莱坞类型电影中,很早就出现了同性恋角色,可是他们往往被表现得隐晦、隐晦、再隐晦。因为审查、宗教,各方面因素,“见不得人”的同性恋得上了失语症。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虽然被改编,但是往往其中的同性恋情节被削弱;有的电影翻拍了之后才有机会表现同性恋情节,例如本书中收录的《双姝怨》;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有同性恋倾向,到了传记片中,就基本上缺失了他们的爱情线索:《宾虚》、《阿拉伯的劳伦斯》,直到最近的《亚历山大大帝》,也都只是蜻蜓点水;一些影片不经意间,把同性恋和犯罪、教唆结合在一起:《夺魂索》、《男仆》。可是,渐渐由于酷儿理论的兴起,大众的接受使得正面表现同性恋的电影类型化,类型电影中表现的同性恋正面化,最好的证据就是7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的那三部影片吧。这些电影的矛盾往往纠结在同性恋上面,他们的性取向与家庭、社会、宗教发生矛盾,最终又完成了救赎。同性恋在电影中并不是一种类型,而是一种题材,但是随着创作的积累,正渐渐发展成一种类型。它的兴起、衰落,也都折射着社会文明的进程。

  90年代“酷儿理论”的诞生,伴随的,是“新酷儿电影”的说法。发轫于独立制片,“新酷儿电影”渐渐走入主流市场。这些电影往往由于导演本身的性取向,从来没有把“同性恋”这个问题当作问题,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一个“酷儿”的超然观点摆放在观众的面前。笔者觉得,较之类型电影中的同性恋表现,这倒又是一种进步。这种多样性意识的观点,也必然影响着观众。

  这本书做不到什么理论水平,权且是电影的罗列介绍。笔者试图从世界范围内,寻找、挑选有价值的同性恋影片,结合观众的口味,把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形成资料的收藏和精品的鉴赏。为了让条理更加清晰,笔者还根据影片的特性,将他们划分在若干单元中。在评论的撰写中,尽量做到客观的电影观点,又把握同性恋特有的视角,“颠覆”和“认同”,是这本书的两个关键词。笔者还为每部影片拙劣地评判了一个“认同指数”,来说明同性恋题材,对于这部影片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个无辜的噱头,一个不经意的设计,一个不可或缺的情节,甚至或是这部影片的全部生命。

  《春光乍泄》试读:《塞巴斯蒂安》

  《塞巴斯蒂安》1976

  《莫瑞斯》1987

  《爱德华二世》1991

  《疯狂夜》1992

  《士兵与男孩》1992

  《卡林顿》1995

  《王尔德》1997

  《情迷画色》1998

  《挛爱砒霜》2003

  《女魔头》2003

  常用外文片名:Sebastiane

  导演:德里克·贾曼(Derek Jarman)、保罗·汉弗瑞斯(Paul Humfress)

  编剧:德里克·贾曼(Derek Jarman)、保罗·汉弗瑞斯(Paul Humfress)、詹姆斯·威利(James Whaley)

  演员:莱昂纳多·崔威里奥(Leonardo Treviglio)、尼尔·肯尼迪(Neil Kennedy)、肯·黑克斯(Ken Hicks)、詹纽斯·罗曼那威(Janusz Romanov)

  出品国/地区:英国

  上映时间:1976年

  片长:85分钟

  剧情:

  公元303年夏季,国王迪奥克里田的宫殿,被一连串来历不明的大火烧毁,这位年老的皇帝认为是克里斯汀娜等人所为,从而对他们进行残酷追杀。

  接下来的一个月,包括国王的亲戚,许多人成为了牺牲品。年末,迪奥克里田回到罗马庆祝登基二十年和大赦年。在12月25日太阳诞生日,迪奥克里田为家人和他的亲信,宫廷警卫队长塞巴斯蒂安(莱昂纳多·崔威里奥饰)举行的晚会上,欢庆达到高峰。

  这是一个放肆的狂欢,一群成年男子戴上夸张的生殖器模型,对着一个浑身涂满白色颜料的男人袭击。直到白色的象征性液体喷射在他身上。

  气氛缓和下来,却不料,国王宣布塞巴斯蒂安即将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流放,曾经备受宠爱的国王亲信,也未能在这一场宫廷捕杀中幸免于难。

  茫茫的沙漠中,塞巴斯蒂安与另外六位士兵一起进行枯燥的训练。训练结束之后,他们就到那片池塘中嬉戏打闹。他们赤裸着壮硕的身体,玩笑、谩骂,互相传送、争抢着水球。

  这个时候,塞巴斯蒂安却骑马,独自在另一片小水塘顾影自怜。作为一名圣徒,他不愿意身陷这无聊的生活中。可是他却已经进入了另一个人的视野。

  骄阳似火的正午,士兵安东尼和艾德里安在水塘里亲热嬉戏。一切似乎平静如常。他们的统领马克西姆(尼尔·肯尼迪饰)却把赛巴斯蒂安叫来,他要塞巴斯蒂安替他脱靴子,讨论了对于宗教的看法之后,马克西姆让安东尼(詹纽斯·罗曼那威饰)和艾德里安(肯·黑克斯饰)将塞巴斯蒂安的手脚绑在地上。

  实际上,马克西姆一直迷恋于塞巴斯蒂安的身体。他抓住塞巴斯蒂安结实的躯干,要求与他发生关系,可是倔强赛巴斯蒂安却无声的抗议着。终于不耐烦的马克西姆斩断了锁链。

  塞巴斯蒂安并不理会那些嘲笑他的人们。他依然记得在宫廷里的时候跳的舞,记得自己是基督教圣徒。终于,马克西姆又开始了报复。塞巴斯蒂安虽然被打倒在地,但是他依然唾骂、诅咒着。

  直到他被送上十字架,利箭射入他的心脏。他没有后悔,圣徒的身体和心灵永远保藏。

  认同指数:

  (塞巴斯蒂安拒绝把身体贡献给马克西姆,实际上却已经贡献给了观众)

  评论:

  《塞巴斯蒂安》是德里克·贾曼的第一部影片。但是却是非常特别的一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首先,德里克·贾曼选取了塞巴斯蒂安的故事做为创作题材。他没有重现历史的宏大野心,因为历史是不可以复制的。故事锁定在塞巴斯蒂安被流放在的沙漠中,单调的场景,闭合的人物关系,使得这部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散漫、随意。前后没太有逻辑性的事件,穿插着抒情的镜头。故事的主线发生在塞巴斯蒂安与马克西姆的关系上。在强权面前,塞巴斯蒂安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保护自己作为圣教徒的贞洁。

  贾曼进入电影业之前,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开始进行电影制作,也是从事美术师工作。从《塞巴斯蒂安》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优美画面的孜孜追求。影片中很多镜头的处理方式都是升格之后,配以缓慢的音乐。贾曼还乐意暴露他对男性身体的喜爱。影片中,安东尼和艾德里安在水中嬉戏的场面做了非常细致的处理。升格镜头使得水珠在他们的身上细腻地滑动,近景镜头中,他们的微笑和亲吻都非常轻柔,特写则径直描绘到他们的体毛、肌肉曲线。

  对于男同性美的向往,在之前的一些同性恋影片中都有触及。可是《塞巴斯蒂安》却是集大成者。塞巴斯蒂安虽然没有把身体贡献给马克西姆,但是显然,观众已经尽情享受了这部影片的男体盛宴。翠绿色的青草生长在金黄色的沙漠上,映衬着碧蓝色的海洋、清澈的池塘,这些颜色都成了古铜色男性肉体的陪衬。

  《塞巴斯蒂安》被当时的影评人认为与帕索里尼、费里尼的影像风格有相似的地方。这种影片一般被放在艺术院线放映。这部影片也让贾曼的美学倾向初露锋芒。在后来的《花园》、《英格兰末日》中,情节已经完全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仿佛音乐电视一样的视听语言的展览。

  为了增强历史质感,这部影片还以拉丁文演绎,配以英文字幕。

  图:塞巴斯蒂安虽然没有把身体贡献给马克西姆,但是显然,观众已经尽情享受了这部影片的男体盛宴。

  《春光乍泄》试读:《士兵与男孩》

  常用外文片名:For a lost soldier/Voor een verloren soldaat

  导演:罗兰·克博施(Roland Kerbosch)

  编剧:罗兰·克博施(Roland Kerbosch)、唐·布洛赫(Don Bloch) 根据鲁迪·范·丹斯(Rudi van Dantzig)同名自传小说改编

  演员:杰罗恩·克莱比(Jeroen Krabbe)、马尔顿·斯密特(Maarten Smit)、安德鲁·凯利(Andrew Kelley)

  出品国/地区:荷兰

  上映时间:1992年

  片长:92分钟

  剧情:

  铿锵的音乐中,舞蹈家杰尔恩(杰罗恩·克莱比饰)看着孩子们翩翩起舞,他连连摇着头。杰尔恩正打算为一个他所怀念的人编排一个舞蹈,他的助手拿着一张老照片揣测,那个值得他怀念的人,是不是杰尔恩的养父呢?

  得知曾在少年时照顾过自己的养父去世,杰尔恩回到了他生活过的那个小乡村参加葬礼。在小教堂的门外,一个酷似自己小时候的男孩的出现,勾起了他的回忆。

  1944年,年少的杰尔恩(马尔顿·斯密特饰),因为战火蔓延到阿姆斯特丹而被母亲送到了乡下。他很不适应乡村的生活,尤其是教会的那些教条的规矩。他和在阿姆斯特丹的朋友整天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寂寞的时候,他一个人对着湖泊发呆;他也跟别的孩子一起玩,但总是受欺负。

  直到有一天,一队加拿大的士兵进驻了他们的村子。他们表演的节目总能让村子里的人们开怀大笑;他们跟村里的姑娘跳舞,深得人们的喜爱。

  其中,最阳光英俊的,当属一个叫沃特(安德鲁·凯利饰)的士兵,他的出现在杰尔恩幼小的心灵里激起了层层涟漪。虽然语言不通,但两个人通过眼神传递着自己的情感。他们一起舞蹈,一起歌唱,有时候沃特会驾着军用车把杰尔恩载上一程,带他去湖泊游玩。

  一个迷人的午后,他们发生了性关系。两个人都沉浸在幸福的时光中。直到杰尔恩的养父发现了他们的关系。养父禁止杰尔恩同沃特来往。但是世俗的束缚并不能阻挡爱情的滋长,杰尔恩仍是不顾一切的迷恋着他的士兵。

  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沃特所在的部队也要撤回自己的国家去了。沃特没有告诉杰尔恩,不忍看到他伤心。沃特为杰尔恩与养父一家拍照片,杰尔恩希望沃特也能一起拍,沃特把自己的身份牌挂在稻草人上,代替自己与杰尔恩留下了合影。

  当杰尔恩得知驻军撤退的消息,他疯狂地赶到军营,面对着空无一人的房屋,他感到了深深的失落。

  战争结束了,杰尔恩随着母亲回到了家乡。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见过那个他深爱着的士兵,那个失踪了的士兵。

  杰尔恩的舞蹈快要完成了,这是为了那个士兵而编排的。助手似乎已经知道了他的心思,她交给他两张照片,一张是留下的合影;而另一张,是放大了的士兵的身份牌,这也令杰尔恩惊喜不已。

  认同指数:★★★★★

  (跨越年龄、国界、语言的同性之爱,承认同性婚姻的荷兰,处理这种题材,认同已经藏在潜意识里)

  评论:

  和《卡林顿》有一些相似之处:在战争的背景之下,乡村是爱的桃花源。不同的是,《士兵与男孩》的背景安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样改编自真人传记的两部影片,都大有挑战传统伦理道德的势头。

  《士兵与男孩》没有《卡林顿》中的多角恋,然而最真挚爱情的背后,是一个年龄差距造成的尴尬,更何况这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影片。《伊班和查理》中,15岁的查理也已经长成了成人的形状,《士兵与男孩》中的杰尔恩则仍然是孩子的身材和容貌。

  但是与《伊班和查理》相比,这部影片的侧重点又不是讨论社会问题。我们知道荷兰几乎是同性恋的天堂,并不只因为这个国家允许同性婚姻,更重要的是社会意识对于同性恋的理解与认同,这首先是这样的一部影片可以出现的条件(如果出现在伊斯兰国家,导演肯定要被处死);另一方面,因为对于“认同障碍”的消除,创作者所讨论的议题已经挣脱了社会教唆的束缚,而是更加自由的反映爱的伟大。这一点可以从杰尔恩的养父那里看出来。本来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父权形象,但是影片中没有平面的看待这个角色:他并没有起到拆散的作用,而不至于让观众去恨他;他也有自己的爱,而杰尔恩对他也有自己的感情。

  如果说电影中有所批判的,那就是残酷的战争。虽然战争没有直接拆散杰尔恩和沃特,反而算是促成他们相识的条件,但是再做推敲,本质上,正是战争酿成了这段爱情的悲剧么?当杰尔恩望着四壁空空的房间,我们何尝不希望沃特永远留下来。

  与战争形成对比的,是杰尔恩与沃特真挚的爱情,跨越了性别、国界、年龄,不需要语言交流的爱情。他们的相识是从沃特的一个眼神开始,后来沃特开车围着杰尔恩转……这些过程都很少用语言表达,但是又显得如此从容、自然、美丽。当他们两人相处的时候,画面中往往充斥着阳光,而更灿烂的是他们的笑容。

  成年的杰尔恩作为视角,一直用温暖的目光看着自己过往的岁月,因为他从那里得到了爱的力量。

  另外,这部影片也是香港导演关锦鹏的钟爱。

  《春光乍泄》试读:《王尔德》

  常用外文片名:Wilde

  导演:布赖恩·吉尔伯特(Brian Gilbert)

  编剧:茱利安·米切尔(Julian Mitchell) 根据理查德·艾尔曼(Richard Ellmann)同名传记、奥斯卡·王尔德童话《自私的巨人》改编

  主演:斯蒂芬·弗莱(Stephen Fry)、裘德·洛(Jude Law)

  出品国/地区:英国、德国、日本

  上映时间:1997年

  片长:118分钟

  故事:

  郊外湿粘的泥土,也阻止不了这个有着洁癖男人的兴致。奥斯卡·王尔德(斯蒂芬·弗莱饰)这时候正在美国留学,他下矿井与矿工们交谈,给他们读意大利雕塑家切利尼的自传。矿工们好奇的问切利尼为什么不跟王尔德同来,王尔德笑着向他们解释,切利尼早已经死了。是谁杀死了他?这个问题让王尔德陷入思考。

  回国后,王尔德认识了一个可以倾听他的女人,结了婚,并且很快有了两个孩子。可是事实上,王尔德的生活中有另一半是摊给男人们的,他的男性情人是罗斯。一次外出途中,王尔德看见一张雕塑一般美丽的脸庞。贵族青年博西(裘德·洛饰)在王尔德的面前宛然一笑,一闪而过,但是却终身难忘。仿佛美杜莎之盾,那望去的一眼,几乎决定了王尔德后来的命运。

  当时的王尔德从博西的目光中逃窜出来,可命运却是不可以逃避的。王尔德的戏剧在剧院上演,他辗转于交际场所,又遇上了博西。这个小青年当初对他似乎还有些崇拜,言语中吐露着优雅,但是又仿佛可以看见他的放肆。他出生在道格拉斯爵士家里,从小娇生惯养,造成了他叛逆、自私的性格。王尔德不顾一切的爱上了博西的一切,包括那些最坏的缺点。他总是可以从博西的眼中找到爱情和灵感。博西也深爱着王尔德,可是渐渐的,他的本性开始袒露。王尔德尽量的满足博西的各种过分的要求,哪怕他浸泡在糜烂的生活中,他也同样无奈的纵容着。

  博西的父亲,老道格拉斯听闻了儿子的事情,显然是非常的愤怒。这种违反常理的爱情,竟然出现在他们的家族,他深深的感到污秽、恶心。于是他开始用各种方法警告、威胁王尔德,断绝了儿子的生活来源。虽然王尔德百般呵护,但是任性的博西总感觉不到安全感,他甚至会在王尔德的怀里哭泣。王尔德有时候也会融入家庭生活中,他给孩子们讲了他最新写好的童话《自私的巨人》。

  王尔德不顾罗斯的劝阻,任凭着博西折磨自己。生病的时候,博西仍然对他恶语相向;看着博西跟其他男人交欢,王尔德只能拿出自己的宽容。

  王尔德在博西的怂恿下,决定把老道格拉斯告上法庭,可是,很快这个官司成为他自投罗网的行为。法庭真正要审判的人,正是王尔德。王尔德为此承受了两年的劳役,尽管罗斯为他奔走营救,但是也无济于事。唯一让他感到安慰的是妻子的宽容与理解。王尔德决心出狱后回到妻子的身边。可是红颜薄命,妻子没等到丈夫出狱就与世长辞。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王尔德又遇到了博西的微笑,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从字幕上,我们知道:奥斯卡与博西三个月后分手,晚年生活在巴黎的一家廉价的小旅馆里。1900年,他去世的时候才46岁,只有忠诚的罗斯陪伴在他身边。

  认同指数:★★★★☆

  (与之前两部传记片相比,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是奥斯卡·王尔德与两个情人的爱情)

  评论:

  在这部影片之前,20世纪60年代有两部关于奥斯卡·王尔德的传记片。但是由于审查制度,影片着重表现的是王尔德的文学创作,对于王尔德的同性恋性取向讳莫如深或是蜻蜓点水。

  从理查德·艾尔曼写的传记中撷取素材,加上从王尔德的作品《自私的巨人》中得来的灵感,影片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了一代文学大师。精致的置景、化妆、服装,加上流畅的视听语言,与其它表现同时代英国的影片相比,《王尔德》是非常精致、细腻的一部。

  王尔德与博西的第一次见面,被很传奇的演绎出来。那几乎是一个“致命邂逅”,马车上的王尔德,看见街边的博西,莫名其妙的一个微笑,是友好,还是崇敬——抑或是爱情。看到如此俊美的裘德·洛,我就开始担心这个男孩究竟是不是男主角,如果他只是一闪而过的客串角色,将会是多么沮丧的事情呀。果然,在随后的一次酒会上,他们又相遇了。

  王尔德大部分作品在影片中都仅作为历史背景出现,例如《认真的重要性》上演,在影片中仅仅作为一次戏剧演出出现,仅仅因为它是王尔德的作品。但是创作者抓住的一个作品就是《自私的巨人》,王尔德为他的孩子们讲述了自己刚刚创作好的童话作品,这个故事还作为画外音出现在影片中。这部影片的主要线索是王尔德的爱情,而我们发现,王尔德就恰恰是那个“巨人”,博西则是那个“男孩”:“你让人们到你的花园里来,我要把你带去我的花园──天堂。”

  这是一个执迷不悟的爱情故事,王尔德对于美的追求是众所周知的。博西身上的美,除了漂亮的外表,还有他的颓靡、任性、放荡。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让王尔德不自觉的与颓靡之美结下了孽缘。看似与王尔德的文学没有关系,实际上影片中的爱情剖析的是王尔德的人生,又岂不是对于王尔德作品的真知灼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