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品德论文十篇

  医生品德论文篇1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教育;道德;课堂教学

  1引言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贯穿于医疗卫生行业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职业生涯中。可见医德教育是一项从事医疗行业人士均应接受的教育,不仅是已在职人员,更应该从学医伊始便注重医德的培养。我国政府1988年制定颁布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作为全国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准则。[1]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对于伦理问题较原文件可谓是空前增加。[2]在新形势下,各级部门都在全力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大力开展医德教育,以校级部门为例,我国高校普遍开展了思想品德课程,从而不断提高医学生的道德素质。医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医疗行业的人才,在校期间就必须学习医德知识,配合医德教育实践,从中培养良好的素养,为今后真正走上岗位打下坚实基础。综上所述,当今社会对于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因此医德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础有必要大力重视起来,医学生有义务进行系统的医德教育。我们必须引起医德教育在学校和学生两方面的重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带动。

  2新形势下需要更加深刻的医德教育

  医术学习是高校教育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学习成果与学生在个人成长,知识积累,医学实践以及日后从事职业均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医德教育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医学生培养有利于我国医学事业改革发展,同样,重视医德教育必然是医学生全面培养的重要环节。医疗卫生行为是一个对外展示行业服务文明和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窗口,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时也是新时期矛盾多发的问题所在,可见新形势下民众普遍要求医务工作者拥有更高的医疗行为规范。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提高自己的医学修养,重视医德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把严谨的态度始终作为学习和实践的核心,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高尚职责。

  2.1强化道德教育,提高医学生医德境界

  高校医德教育应始终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贯穿整个教育过程,防止医德教育与当代社会大环境出现偏差。积极树立以为患者服务为宗旨的思想核心,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程加大对医学生的道德拉力。通过思政课程,学生了解国家最新社会形势、基本国情,逐步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影响未来的就业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道德的本质以及规律,有助于医学生提高对医德的认识,加深对医德教育的理解,坚定医德信念,逐渐形成良好的医德品质。医德教育可以渗透到专业课程学习中,特别是临床课程教学,强化医德意识,在专业知识中体会其中蕴含的道德思想。

  2.2抓好理想在教育中的崇高性,提高学生医德情感如果医学生确定了崇高的理想,那么学生定会用严格的要求去自觉探索学习,从而产生巨大的道德力量,时刻激励学生在学习工作中遵守道德规范,想着崇高理想而奋斗。高校在抓好教师授课情况的同时,鼓励学生找寻目标,加强自我教育。同学们在做好自我教育的同时,校园学风建设得到提升,激发更多学生学好医学知识。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可以校园文化作为载体,这需要学院方面加大校园环境建设,从建筑到花草,为师生营造一个优雅整洁的校园,打造文明环境。

  2.3加强医德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剂

  高等学校的医德教育对于医务界的品质道德提高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好与否关系着学校是否能为社会医疗单位输送更多合格优质的医学人才,这是当今国家医疗服务行业的大事,关系着国民健康素质是否能够提高。只有在国民健康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也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相符合。党的基本路线中在教育方面提出要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这样的人才是符合新形势下我国基本国情的,有利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3提高医德教育水平的几点建议

  3.1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医德教育

  高校开展思想品德课程与马列课程中,把医德教育紧密贴合于两课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在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等理论的基础上,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解,增强学生思维活性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于社会不良现象的抵制。此外,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活动中,把理论知识与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同学们上课积极性,把社会问题放到课堂上,结合实际讲理论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医德教育授课主体为老师,那么课堂上老师们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素质与责任心在课程传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关系到学生是在什么环境下进行医德教育,甚至影响到医德教育的传承。因此,高校开设医德教育课程的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样重要,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3]可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同样是高校增强医德教育的关键。利用榜样教育方式,可以鼓励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以老师为模范,以德育德,优秀的老师才会教育出优秀的学生。

  3.2在实践中体验医德教育成果

  医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实践学生能够直观和真实地体验医德教育感受。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实践中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有益于学生对人民群众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条件等有一个主观认识,更加坚定他们献身医学的信念。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做指导,传授最直接的职业伦理精神示范工作,是见习生跟随老师的脚步逐渐培养严谨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处理临床道德悖论的能力。[2]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新医改的环境下,推动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从中了解基层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亲身体会患者的痛苦心理,从中树立服务为本的价值观。

  总之,医德教育是塑造医学生优秀品质的灵魂工程,做好医德教育与培养工作,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医德素质与修养,同时今后会为医疗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推动国家医改任务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曾俊,张稀G程感滦问葡乱窖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圈,2007(24):180-181.

  医生品德论文篇2

  关键词:医德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91-02

  医学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医生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责,医生的职业关乎着身家性命,职业责任感的培养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面[1]。“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是医学院校学生的誓言,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个人品德素质如何决定着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医生,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精湛的医技,更要有良好的品质。医学院校在承担着医学教育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医学生医德的培养,医德培养是医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医德现状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科学的特殊专业学科,医生是这一学科的主体参与人,医生的职业和地位被全社会、全人类推崇,正如爱默生所说“只要生命还可珍贵,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备受崇拜”。医生的职业关乎着身家性命,同时医生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责。近年来,医疗纠纷、医德败坏现象频繁出现,使得医生在社会上名誉和地位大打折扣。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326家医院医疗纠纷中,属于技术事故的不到30%,而大部分原因与医生的服务态度有关[2]。据另一项对在校部分医学生的调查报告中,发放的500份问卷当中,“认为医生可以收红包的医学生有88人,占17.6%,还有11.2%的医学生对收受红包的性质分不清楚”。再次,针对目前医生收受医药公司回扣的现象,医生收受回扣是否违反医德的问题进行调查:“认为医生可以收受医药公司回扣的有120人,占24.0%”。这种缺乏医德的行为已经影响了医生的声誉,并且医生收受红包的行为也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在校医学生。医德医风滑坡,背离了医生的职业道德,“医德”现状令人担忧[3]。

  调查问卷中对于“医生收受红包、医药公司的回扣”,表明了部分医学生的态度和认识上的不足,医疗纠纷中属于技术事故的不到3%,而大部分原因却出现在医生的服务态度上。可以看出,医学生的思想、素质、态度决定着未来,即使再高尚的医技,缺少医德,也会做不好医生,更无法完成医学事业的重任,优良的品德是成为医生必备素质,因此,医德是医学生素质的必备诉求。

  二、弘扬医德精神的现实意义

  医德在医生的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良好的职业道德伴随着医者终身,是成为优秀医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在《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一书中明确规定了本科医学生要以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作为医疗实践的核心,是实现“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植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的培养目标。

  新时期,医学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重新审视医德教育,重新回到医学生的素质、教育模式上来,从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根本出发,是解决医学生现在以及将来所要面对的,也为将来从医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为此“大力弘扬医德,将医德教育贯穿并渗透于医学生学习和实习实践始终,促使医学生在走出校门、走向医疗卫生工作第一线时,能自觉加强职业修炼,在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廉洁自律地服务公众和社会”[4]。

  医学生作为医生的后备军,将来走向医生的岗位为社会服务,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时,既要注重医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对医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以社会主义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操、高尚理想道德观念,实现个人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也是符合国际教育组织的培养目标的需要。

  三、确立“大医精诚”思政教育指导思想

  医德伴随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史传承至今。古代中国的《伤寒杂病论》序言、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的《誓言》等都有着对医德方面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一书中,“大医精诚”崇高思想的医德对后人影响至深[5]。文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诠释了孙思邈的医德思想,视为我国医德医学史上理论精髓。对从医者来说,“高尚的医德”是必备的素养和品质,是从医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把病人当作“至亲”,视患者为“衣食父母”,把解除病人的痛苦作为自己的职责,其他则“无欲无求”,对待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普同一等”,并“一心赴救”,“不慕名利”,无不体现高尚的医德精神。

  为此,古往今来,医德贯穿于从医事业的始终,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医学史永恒的主题,是从医者的灵魂,伴随着医学命脉传承至今,是医生和医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医疗机构规范了从医者的医德精神:“就是救死扶伤,精益求精,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有的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安危的精神”。这种医德精神是从医者最高的思想境界,而非同一般的思想道德,是道德情感的升华,是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医德思想理论的精髓。孙思邈的医德精神是我国医学史上最经典的医德思想理论,遵从孙思邈“大医精诚”的医德思想,主要是遵从“至精至诚”的医德精神,也是当今医学生思想所要追求的最高标准,这种精神对解决当今医德现状具有现实意义。

  四、医德精神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性,在于用医德教育统领医学教育理念,以医德精神为突破口,大力弘扬医德精神,应遵从于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的医德指导思想,探究在医德精神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手段。

  (一)弘扬医德精神对教育者的要求

  首先是加强和提高教育者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以医德精神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提高教育者素质,成为引领医德精神的典范。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实现全新的医学教育模式,学习系统而全面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伦理道德观念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打铁还得自身硬”,自己首先做到“精”和“诚”,率先成为“领军人”引领医德教育风范,成为弘扬医德精神、崇尚医德精神的一面旗帜。

  2.改善教育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培养医德精神。教育者改善教育教学手段,脱离以往课堂单一的灌输模式,走入医学生实际生活,根据大学生特点,以大学生为主体,关注大学生心理活动所需,以大学生感兴趣的人和物,采取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方式,用最贴近大学生语言,潜移默化中渗透着做人、做事的“至精至诚”的医德精神。

  3.创新教育教学载体,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医德精

  神。高校教育应顺应新时代需要,探索教育教学模式新方法,运用网络传播医德精神,建设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网络语言、网络工具,在网络中以平等身份与医学生交流,以弘扬医德精神,崇尚医德精神为主旋律,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特点,借助文字、图片、声像多媒体手段技术等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道德观,及时有效地解决医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

  (二)弘扬医德精神对医学生的要求

  弘扬医德精神,崇尚医德精神,以医德精神为核心,在医术上“至精”,在医德上“至诚”,是医学生最高的思想境界,是成为大医精诚者的必备。弘扬医德精神,对医学生的要求做到“三个统一”。

  1.医学生要做到精与诚的统一。弘扬医德精神,应遵从于“大医精诚”之精神,既要有精湛的技术,又要有高尚的医德。在素质培养上以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为核心,以“大医”为目标,必须具备“精”、“诚”之素质,医学生在学习上对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做到“精益求精”;在个人品行上注重医学生品德修养,能够达到“用心真诚”“诚实可信”“诚心诚意”,才能成为优秀医生,优秀医生的必备素质是“精”与“诚”的统一。而优良的品质尤为重要,因为内在品德是一切从医的出发点。

  2.实现医学生内化与外在行为的统一。从人文教育理念上培养医学生,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施以仁爱之心,医乃仁术,设身处地站在病人的角度着想,千方百计去解救病痛之苦,把病人当作“至亲”,视病人为“衣食父母”,从爱的角度去关心、体贴病人,用心真诚,内化“仁爱之心”。当进入临床见习、实习阶段时,亲自接触病患亲临疗伤,感同身受,以其“至精至诚”之医德精神,帮患者战胜病魔,把内化的“仁爱之心”,进而转化为“外在行动表现”的统一。

  3.医学生应做到思想净化与外在表象的统一。弘扬医德精神以治病救人为目的,医学生的内心世界应是“思想纯净,知我内省”,外在表象为“气度宽宏,堂堂正正”。在行医作堂时表现为:目不旁视而庄重。在诊察疾病时专心致志,一丝不苟。这样要求医学生的思想必须高度净化,才能真正做到专心致志看病,不为杂念、环境所动,把病人痛苦视为己所痛,医学生思想净化与外在表象的统一,是医学生将来实现治病救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何学军,何志勤.在医德实习中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4).

  [2]曾翠.刍议医德迷失与重塑[J].医学与哲学,2011,(8).

  [3]肖丹.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9,(4).

  医生品德论文篇3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医德培养;价值观

  医药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无论在中国或西方,无论医药学起源和发展如何多样,其内核始终体现着治病救人的理念。医药学无论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还是出于人文关怀的功能,服务对象都是现实的“人”,所以人文理念也相应地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医学院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也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把医药学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成为今后医药院校德育教育的重点研究方向。

  一、医药学是关于“人”的科学

  (一)“人文”精神的渊源

  我国先秦时期著作《易•贲卦•彖传》中便有对“人文”的叙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周礼开始,人文就兼具了政治规范、道德准则和礼仪内涵等多重性质。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思想将我国的人文教育开始系统化、普及化,而以后历代的大思想家们更将人文的理念不断推向新的高峰。当代的人文科学包括哲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既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基础,也在实践中集中体现出医者对患者的尊重和关怀,故在当代人文教育也成为一个医药从业者道德观形成的必备条件。

  (二)医学观念中对“人文”的重视

  医药界以救人为本,医生身上体现出的医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览我国历代的名医大师,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出医术与医德并重的共同特点,如东汉名医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强调为医者要具备“众生平等”、“救人济世”、“淡泊名利”等医德思想。唐朝王勃的《黄帝八十一难•序》中将知医与否与儒家道德标准之一的“孝”道相提并论:“人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孝”。唐代医圣孙思邈将人文观念进一步发展,他的著作被命名为《千金方》,意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1]在西方医学中,人文精神同样受到重视。被誉为“西方医学奠基人”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人类掌握的一切技术中最美、最高尚的。他指出医生不仅要有高超医术,还要具有热心、谦虚、冷静、利他等优秀品质。18世纪时的德国医生胡弗兰德在其著作《医德十二箴》中提出医生在面对病人时应该考虑的仅仅是他的病情,而绝不是他的地位和钱财。由此可见,医药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它的发展与人文的发展紧密相连。这就要求医生在具备精湛医术的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而人文素质也是良好医德的基础。中西方医者概括的医德大致可包括:仁爱救人、患者至上、不畏艰苦、不图名利、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的核心体现都是对现实的人的关怀,所以医德本身即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要培养从医者的优秀品质,必然与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

  二、当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遇到的瓶颈

  当代社会在经济大潮的浸袭下,功利主义和不良风气给不少医学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医药的市场化、商业化倾向,也影响着医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人文道德水准,甚至影响了毕业后他们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具体行为。

  (一)医生职业素养遇到的问题

  当前一些医生在经济效益的压力下,迷失了自身的道德标准,例如在治疗过程中,不少医生只关注疾病本身,认为使用药物解除病痛就是合格的大夫,却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慰藉、人格尊重等其他要求,医患之间缺乏深入的沟通交流。一些医生则异化了本职工作,他们“从人的生物属性出发对待健康和疾病,把医学研究的对象仅仅看做是人体,而不是一个人。”[2]还有一些医务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当做处理医患关系的准则。”[3]目前,医药学学生中间存在着大量重专业课、轻人文课;重医疗技能、轻医德修养的认识误区。这造成了很多学生工作后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集体利益,缺少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作者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很多医学生不熟悉传统文化,语言文字功底不高,对政治漠不关心,对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及精神不清楚,不知道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在一次课上,一个学生就宣称自己同情。而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医学院校里也比比皆是。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学校和教师对此是有很大责任的。

  (二)医学院校教师的短板和教育教学认识误区

  高等医学院校思政、人文课程的教师多毕业于综合性大学或师范大学,他们具有较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但短板是缺乏基本的医药学知识,这样导致他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难以将思政理论和人文知识联系到医学实际,故而很难指导医药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方面的学习或者是激发他们的人文兴趣和情怀。更有一些教师本身就认为人文学科与成为一名好大夫之间没有太多直接联系,这直接导致了相关人文课程只是走过场,完成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学生拿到学分就可以了;而有的教师虽然认真,但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单纯进行理论说教,不注意教学方法,没有注意把人文知识学科和医药相关内容相结合,不能激起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兴趣。医药科学涉及民生,对医药专业学生的综合培养也已成为世界各国医学院校研究的重点,这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随着时展,疾病和健康的定义已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因素,它与社会、环境、心理、行为等人的因素日益密切,这决定了当今的医生更要考虑到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孙思邈曾言:“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4]当代的医生不仅仅只需具备救死扶伤之能,更要成为一个全面的、高素质的健康守护者,较高的人文素质是必备的。思政课教师在这方面的教育必须要负起责任,自己也要学习一些医药基础理论,尤其是中医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与思政课联系,培养学生对现实“人”的服务意识。

  三、医德教育要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医药专业教育应与人文素质培养紧密结合,“加强对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医学生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价值取向”。[5]要实现此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医学院校要进一步加强人文课程设置和建设

  前哈佛大学校长詹姆斯•科南特(JamesBryantConant)认为,在大学生的课程中“没有历史、没有艺术、没有文学、没有哲学是不行的。”[6]全面加强医学院校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有着关键作用,人文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继而养成较高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而反映一个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社会人文精神更能在深层次上体现人才的综合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一个人的理性思维,进而通过思维逻辑去揭开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能够将人类社会的高层次价值树立为理想,最终形成一种文化底蕴,从而在现代文明进程中抵御各种诱惑,坚持住医者仁心的品质。

  (二)教师要树立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

  很多医药学专业教师只重视本专业教育,往往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认为那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而医学院校的思政课又往往是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缺乏专门针对医药学生特点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德育为先是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性质所决定的,在医学院校中,这也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要任务的专业课教师来说,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必须继承弘扬中国历代名医大家德术兼备的传统,将教书育人视为己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切实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辅导员,甚至是学校里其他的管理人员,都要树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在每一门课、每一节课及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要注重对学生德育的灌输。

  (三)医德教育与人文课程教育相结合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已开设了医德教育课程,采用了专业教材《医学伦理学》系统讲授医学道德规范,再辅以其他思政必修课。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医学院校在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上还有很大欠缺。如医学伦理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还应进一步与其他思政课紧密相结合,形成立体的德育结构。这方面,我们应积极引用他山之石,如美国的医学院校十分重视人文与科学教育的渗透融合,“在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通过与病患或者标准化病人的接触,整合融入人文素质(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道德等)的培养。”[7]将学生对于医学的深入理解和人性思考,建立在临床实践中的感同身受之上,换位站在病人的角度来理解患者,进而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提高病患心理的掌握程度。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师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医德教育的内容,例如在讲述医家高超医技的同时可插入医家的生平历史和行医趣闻,例如穿插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大家的相关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们能生动地感受古代医家的操守德行。同时可就医德案例开展讨论,使医学生们融入医德的情感体验之中。通过正反面案例的对比讲授,可帮助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解剖课中要突出介绍捐献遗体的崇高性,以培养学生献身医学的伟大情怀;我校建有生命意义教育展室,学生在入校后即会被安排瞻仰捐献自己遗体的老一辈医药工作者,实践表明,这些活动对学生们的心理触动作用是有很好效果的。实验课要注意培养学生们对实验用动物的仁爱之心;在临床课教学中要结合病例分析,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切身体会“性命相托”的内涵;思政课则要尽量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要努力将医药学同社会学相结合,然后让学生们去“把脉诊断、开出药方,”引起学生的共鸣。另外,学生实习期间,我校也会定期同实习单位联系,对学生的表现,尤其是人文素质的体现进行考察和反馈。总之,将各科专业教学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更好地使医药学学生们在学习深奥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切感受到医家高尚的道德,进而在以后的学习和医疗工作中能够严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出一个医者优秀的人文素养。

  作者:张大川 边育红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唐)孙思邈.千金方[M].刘清国,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8:8.

  [2]彭红,李永国.中国医患关系的历史嬗变与伦理思考[J].中州学刊,2007,6:132.

  [3]林大静.新时期医学生医德教育探索[J].医学教育探,2009(5):119-122.

  [4](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

  [5]王海平.《医学生誓言》与医德教育[J].医学与社会,2007(7):62.

  医生品德论文篇4

  论文摘要:文学经典寓德于文,融情入文。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利用这一特点对医学生进行充分的德育与情感渗透,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得到品德的锻造与情感的熏陶,从而对医学生的人格品质进行正面的干预引导。

  当今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功利性,导致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欠缺。所谓人文精神,其核心包括对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的尊重、以人为本、对价值理想的执著追求等。当代大学生往往价值观念自我化,缺少奉献精神;价值取向功利化,缺少理想热情;道德观念淡薄,缺少社会责任感;情感反应冷漠,缺少同情与关爱。屡见诸报端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如清华学子刘海洋的“伤熊”事件等,正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格不够健全、缺乏对生命的关爱而导致的悲剧。

  医乃仁术,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在强调“技术”的同时,更应强调对人的关怀。为医者除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高尚医德与大爱之心。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优秀品德的锻铸,仁爱之心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语文萃取文学经典,不仅集萃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负载了可贵的道德品质,蕴含了丰沛的情感。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将品德和情感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

  一、体味作者的人生态度与追求境界,完善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方面,历代文化名人高尚的情操与人格,具有无可比拟的感人魅力。wWw.133229.cOm屈原遭谗放逐,宁可以身殉国,终不改爱国之志;司马迁忍宫刑之辱,发愤著书,终完成史家绝唱之《史记》;文天祥逢国破家亡,誓不降元,丹心一片光耀汗青;布衣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穷亦兼济天下;鲁迅先生,冷笔热心,“俯首甘为孺子牛”。文化名人们身体力行所展现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民族危难境遇中所表现的信仰坚守等,会给大学生以巨大的心灵震撼,涤荡他们的精神世界,明确他们的人生追求。

  另一方面,经典美文极其生动地诠释了作家的人生追求和德行操守。优秀的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们的精神气度、道德取向,揭示了其人生态度、理想追求。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是孟子的处世原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的人生抱负;“不惧吾庐独破受冻,而愿大庇天下寒士”是杜甫的大爱胸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奉献精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爱国情怀;“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是孙思邈的医者之心……这些优美的文字无不是陶情冶性的春风雨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激活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对先贤认同、崇敬的过程中,逐渐将他们的德行操守内化为个体生命的自觉。

  二、品味作品中丰富的人生情感,健全医学生的人格品质

  对生命的态度是人格品质中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它主要指对自我生命的肯定珍视,对生命意义的自觉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世界上生命的同情与关怀。影视作品中的血腥场面,现实世界中的暴力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造成了不少大学生对生命漠视和践踏的心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对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至关重要,而人自身及其心灵的价值正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名诗美文蕴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未来不懈的思考和探索,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陶冶人性灵的最好素材。

  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亲情的深度;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传达了友情的广度;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诠释了爱情的纯度;巴金的《小狗包弟》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展现了寄情自然,物我两忘的和谐愉悦。通过赏读作品,让学生更深刻地去关注自身,关注生命,铸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培育为医者的大爱之心。

  三、情感体验——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

  德情教育效果的实现以精神自觉为前提,单纯的道德说教、乏味的理论讲解是很难奏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启发主体对人生深入思考,正是实施心灵教育的关键手段。

  情感体验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作品中展现的精神境界、人格品质、生命态度等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被感染,从而引发他们对人生问题进行自觉的思考,由个体被动的遵从、选择内化为自身的德行操守。因此教师在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发挥以下积极作用:

  首先,以情感人。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1]同理,教师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语言都不能打动人心。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不仅要挖掘蕴含在作品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力量、体态表情,用自己的真情、深情与激情,去感染、激发学生,让学生进人良好的阅读状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2],学生在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在领略作家人格魅力,作品情致韵味的同时,明辨是非曲直,从而按照美的规律去规划自己的人生。

  其次,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情感效能。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语文教学只能靠教师语言表述,缺少直观感受的不足,视听元素的加入极大地强化了情感体验的效果。如以往讲授戏曲缺少直观性,情感体验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今教师可以在授课中穿插入对白、唱段、配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受到心灵启迪和教育。此外,如角色表演法、分析讨论法、探究学习法等都是激活学生情感,加深心灵体验较好的教学方式。

  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新知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合格社会人的过程。知识终有更新换代的一天,而良好的德行品质、人格修养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对于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师来说,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德情教育在积极、活泼的情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展延、厚重,培养起学生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他人生命、对自己生命的珍爱,为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涯中成为精诚、仁爱的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医生品德论文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经典;中职;国学;语文;医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71-02

  古人曾说:医乃仁术,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中职卫校的学生是未来的医护工作者,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他们的医德素质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医疗水平与质量,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目前的中职医学道德教育十分缺乏责任、态度、价值、情感等人文内涵的教育课程,在中职卫校,一些公共德育课程如《人际沟通》、《职业道德》、《哲学与人生》等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大而全,涉及了社会各领域的道德问题,系统性强,并不能有效地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医德教育在中职卫校的学生德育中是很薄弱的。只有少数学生能在实践中通过做义工、义诊等活动去提升个人的医德修养。

  传统文化展示出的是待人接物、 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对帮助中职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很有教育意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重任。《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优秀国学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在语文课堂中如何以国学文化经典提升中职医学生的医德修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通过经典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医德修养

  历来的古诗教学比较重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即字、词、句的理解。其实,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是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我们要在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医学生领悟诗中的人性美,让学生明白如何对待人生,如何看待生命,怎样才会胸怀坦荡,不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等等,更要引导他们在古诗中寻找高尚的医德。 如《陋室铭》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安贫乐道,超脱于物质之上的生活态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个体只有摆脱世俗的束缚,超越现实的诱惑,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除按教材组织教学外,还坚持每学期在全校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这类活动开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吟诵古诗文中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感悟到世间百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医德修养。如晨读品诗,以班为单位每天利用晨读的前十分钟,请一个学生上台把自己学会的一首诗教给大家,并指导大家朗读。同时,每周五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进行“古诗诵读展示”,还以“品诗学德”为主题,贯以古典诗词为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以诗歌为主线,让古诗教育和德育教育和谐进行,从而提高学生德行素质,弘扬民族文化精髓,达到以诗品促进人品,人品影响医德修养的目的。

  我们在经典古诗词教育中只有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突出其中的人文关怀,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观念,培养他们以人为中心,承认人、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从而达到一种人类关怀、生命关怀的思想境界,才能更好地提升其医德修养。

  二、通过国学经典教学提升学生医德修养

  如《弟子规》对个人行为规范比较全面,是非性、细节性、操作性明确,我们将其纳入《语文》教材,列入经典诵读内容之一,营造学习传统文化氛围与提升学生医德修养相结合,根据《弟子规》内容日常生活场景强、细节性强、操作性强等特点,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进行情景模拟,直接模拟医患角色,模拟扮演病人、医生并角色互换,在模拟过程中,使其学会换位思考,并结合患者或其家属的就医感受等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客观看待问题,要求他们设计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付出爱心,以病人为中心开展医疗服务,如何为人民健康服务。

  再如传统经典著作中常常提及“善”: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论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易经》) “君子以善,亦乐人之善也。”(《礼记》)“作善,降之百祥;做不善,降之百殃。”(《古文尚书》)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庸言》) “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隐公六年》)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强调待人处事,心存善念,行为向善,善良是做人的标准,也是医学的根本。在教学中可就某句名言展开讨论,让学生对传统经典篇章了解的同时,也提升了“善”能。

  三、通过历史情景剧表演、历史故事等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提升学生医德修养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训练口语的同时受到医德熏陶。

  1.通过历史情景剧表演提升学生的医德修养

  如讲授《扁鹊传》时,在学生充分理解古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把文章改写成现代版的《扁鹊传》,然后进行情景表演。特别是扁鹊与齐桓侯的故事,生动、有趣,人物性格突出。通过人物的对话表演,学生在提高口语表达的同时,亲身感受到扁鹊高超的医术、对待病人的认真态度、实事求是的做人原则等。表演结束后,还针对医患心理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就扁鹊与齐桓侯两人的对话谈看法,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相当好。

  2.通过比赛讲历史人物故事, 提升学生医德修养

  医生品德论文篇6

  (1)学业、生活、就业压力。医学是所有学科里最复杂的,医学生学习负担重、学制长、学费贵、家庭经济负担重,加之经济体制转轨和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医学生就业前景不理想,其目标预期与现实相差悬殊,医学教育投资成本与回报不成正比。

  (2)恶劣的行医环境。投资高、回报少、风险高已成为当下医疗行业的特征。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暴力伤医等恶性事件频频上演,对当代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心理状态都有恶劣影响,使部分医学生对从医产生动摇,医学院校报考人数减少,医学人才流失,影响了医学的进步与发展[4]。(3)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医德教育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商品经济使人们更注重效率、竞争、创新等,新一代医学生自我意识突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富有进取精神,勇于抛弃旧习,对医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商品经济追求利润、重视价值的特点,必然滋长人们追求金钱等物质利益的风气,在医德医风上表现为乱收费、收红包,医务人员责任心、事业心和荣誉感淡漠。

  2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学校应组建优质的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爱岗敬业教育,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致力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用渗透法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在提高“智育”的同时,更注重医学生道德品质培养。除开设专门的人文理论课外,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各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适时进行人文知识、德育渗透,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意识,让学生形成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加强学生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与责任感教育,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临床教学中采取医德理论教育和医德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引入启发式、研究式、问题式[5]等教学方法。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在医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时,教师可以根据临床实际案例启发学生分析医德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应用医德原则、选择医德规范,促进学生医德修养的自我培育。此外,临床见习及实习带教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发挥榜样作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6]。面对工作中的不良风气、纷繁的医疗纠纷和不合理的待遇等,引导学生用辩证发展和实事求是的观点看待问题,正确评价社会。

  2.3重视医学生心理素质及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面对充满竞争和机遇的社会以及未知的前程,医学生会感到压力重重,焦虑、抑郁、无助、恐惧、迷茫等情绪滋生。学校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必要时开设心理咨询课程,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学习心态,顺利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变。面对医患关系紧张,学校要重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开设医患沟通艺术等课程,并在临床技能课中强化医患沟通技能训练。增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依法行医,防范医疗纠纷,学会合理保护自己。

  2.4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医生品德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医学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职业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医学生作为思想政治与德育教育的主要对象和未来的医学从业人员,医学院校在加强信仰信念教育的同时,要结合行业实际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努力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和医学职业道德水平。

  一、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职业精神是指具有相应职业特征的道德境界和人生信念,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崇高政治理想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而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想和信仰,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2005年12月,ACP-ASM基金、ABM基金和欧洲内科学联盟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指出:“医师专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它要求将患者利益置于医师利益之上,要求制定并维护关于能力和正直的标准,还要求就健康问题向社会提供专业意见,医学界和社会必须清楚了解医师专业精神的这些原则和责任。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本质是公众对医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医师个人以及全行业的正直基础上。”宣言提出了医师必须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的三大基本原则和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对患者诚实等十种职业责任。

  我国古今医学家十分重视从医人员的医学职业精神,从思想品德和医学技术上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精辟的概述。中国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宋代医学家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都对从医者提出了很高的医学职业道德培养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非典”治疗研究专家钟南山教授是我国医学界具有崇高职业精神的典范,是医务人员必须树立崇高职业精神道德的积极倡导者。他在《简论医德内涵》一文中指出:“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我国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

  《医师宣言》及我国医学家从思想道德、社会、伦理、人性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即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病人”。医德高尚与医术精湛的有机结合是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核,两者不可分割,而服务病人则是终极目标。医德高尚是基础,高尚的道德不能等同或替代精湛的医术,但高尚的道德是精研医术的动力和基础。这与现阶段我国开展的以患者为中心,崇尚医德,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关爱生命,淡泊名利,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进取,对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是当代医务人员、医学生马列主义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的高度统一。

  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教育要把握规律要求

  医学职业精神培养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结合医学专业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其规律性,把它建立在理论探索和遵循规律的实践基础之上。

  1.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道德、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全过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体现在基础课教学、医学专业课教学、实习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管理之中,专业课教师和人文课教师、学生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要相互配合,形成全员育人、共同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育人系统。

  现阶段高校教育往往存在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分割开来的两种倾向:一是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归结为品德和医德教育,认为只要医德培养抓好了,医学技术自然而然就上去了;二是虚化职业道德教育,认为医学专业技术高就是医德好,就是有高尚的职业精神。这两种片面性认识也存在于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两个方面的课程教学缺少关联性,德育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缺少互融性。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没有医学行业工作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脱离医学行业实际;专业课教师只讲专业理论和技能内容,不讲医学人文知识和思想政治道德,专业课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没有衔接,缺乏沟通,没有形成合力。

  2.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培养医学生自我认知与主动实践能力的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包括认知和实践两个环节。“认知”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正确清晰认识,“实践”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主动践行。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认知”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既是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基本途径,又是检验职业精神培养实际效果的标准。考查学生通过培养教育是否能主动自觉地践行职业精神,既要看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行,更是要看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成为医务工作者之后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对医学事业的贡献,这是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标。把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仅仅理解为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停留在课堂授课和理论讲解上,脱离实践,不面向未来、不注重将来的实际表现,就会出现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很远的后果。因此,紧密结合医学实际,面向未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对自我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要求的充分体现。

  3.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学生践行国家、社会和职业要求的自觉精神和人生态度。高校职业精神教育要以教师指导和引导为主。指导和引导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榜样感召、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循循善诱地感化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做什么、怎样做是正确的,让学生能够辨别并自觉实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身教必须与言教统一起来,教师不仅要讲清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而且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感召学生,被学生自觉效仿,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和成才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为医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和教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深化其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三、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模式及途径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既离不开传统的教育模式,又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行业实际在传统模式上进行创新,要探索实际效果显著的教育途径。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模式是对医学院校多年来教育实践过程不断探索的总结,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最重要和效果最显著的教育模式。 转贴于

  1.落实以“五个结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教育是从课堂开始的。医学职业精神的理论和内涵要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医德高尚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事例要在课堂上传达,因此课堂教学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起点和基础环节。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只有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有机契合在一起,医学职业精神的概念理论才能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才能起到打好基础的作用。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要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实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五个结合”,即: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与医学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与当代医学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按照“五个结合”的要求,在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目标的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必须用大量具体、生动的案例,讲中外医学的道德传统,讲医学史上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讲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道德进步的内在要求,讲循证医学的道德内涵,讲学生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和教师的事迹。要用医学伦理学的观点分析医学行业社会热点问题,解答学生关心和思考的医患关系问题。在以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医学研究方法为目标的医学思维方式教学中,医学专业课教师要传授贯穿在医学发展历史中的科学精神,传授科学思维对医学家成就的指导作用,传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古今医学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苦干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让学生在教师准确、清晰、生动的讲述中,心悦诚服地接受医学职业精神。

  2.大力开展以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医学职业精神的本质是医学文明和文化的传承,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外部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郁的春雨润物般的医学职业精神氛围陶冶学生的心灵,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至关重要。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突出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核心,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校园文化就会流于“通俗大众化”,没有了医学职业精神所独具的特色精彩和灵气。

  校园文化建设从形式上分校园校貌次生环境和人文文化环境两个方面。校园校貌次生环境建设要从校区规划建设开始考虑,结合医学行业既要传承祖国医学历史的悠久古老、技艺精湛,又要展现从医人员持重、端庄、亲和、阳光、敬业、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要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宿舍、纪念碑园及校园亭院绿化等进行医学氛围的规划建设思考,如建立医学广场、医学家塑像群、医学家事迹长廊、医学家名言画像碑林大道等,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切身的医学气息氛围和深厚的医学文化积淀。人文文化环境建设要在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上充分体现医学职业精神特征。要充分发挥利用橱窗、网络大力宣传或编写医学家事迹教材宣传为医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等,以及现代医学家的事迹与职业精神,宣传他们在中国医学史上医德高尚、妙手回春、治病救人的故事,让他们的崇高职业精神永远在校园中流传,教育在校学生,激励全体学生。此外,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举行“崇尚医德,献身医学”主题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知识竞赛、以医学道德为主题的辩论会、医学技能比赛、学术活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通过此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崇尚科学,崇尚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营造争做先进的学习氛围。

  医生品德论文篇8

  [关键词] 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8-146-03

  药学职业道德是从事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的药学人员在药学领域活动和实践中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是评价药学领域内所有人员的个人行为和思想品质的基本道德标准,也是药学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1]。

  1 新形势下加强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职业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就提出要“培养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高校要把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作为岗前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各单位要把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促使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总书记在纪念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对青年提出的五点希望中也包括“坚持高尚品行”。

  1.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

  不久前发生的“实习护士虐婴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在拷问当事人良知的同时,也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质疑,迫使高校进行深入反思。这一事件,不仅对当事人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极坏影响,也给就读学校和实习医院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所以,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状况不仅关系着今后的择业、就业以及未来的职业前景,还关系着用人单位的形象、声誉和利益。

  1.3 加强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药学事业是与人民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的事业,药品是一种具有两面性的特殊商品,用之得当可以驱除病魔,使人恢复健康;用之不当不仅不能治病,还有可能致命。前几年,国内出现了“齐二药事件”“欣弗的事件”以及相似的案例,近来又有“毒胶囊事件”发生,还有极少数专业人员参与制毒、贩毒、造假,导致假药、劣药充斥市场。

  因此,全社会在呼吁更合理、安全、高效、经济用药的同时,也要求药学高等教育不但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培养,更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才能维护药学职业的神圣和高尚。

  2 开展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内容

  药学领域的广泛性,决定了对不同职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药品研发人员必须以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药品生产人员必须树立药品质量第一的信念;药品经营人员必须坚持维护患者生命和公众健康的准则;医院药房人员必须严守药品采购中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药品监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严格执法;药品检验人员必须具有严格掌握检验标准的责任心[2]。

  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多、要求高,必须由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把职业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贯穿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增加他们对专业的信心和职业的期盼,才能有效降低药学生的职业风险。

  3 开展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做法

  3.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他们的头脑,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从理论途径加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让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理想信念的确立成为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石。

  其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荣与辱的价值判断能力。目前,在公立医疗机构“以药养医”模式造成了“以药腐医”乱象,昧着良心制售假药、劣质药的事件屡见报端,药房负责人因为药品回扣而锒铛入狱的案例时有耳闻,药品营销人员勾结医生乱开大处方让广大患者对医药行业的信任度越来越低。学校通过广泛宣传社会先进人物的事迹,大力表彰他们身边的优秀学生典型,帮助药学生正确认识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引导他们把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紧紧联系在一起。

  3.2 发挥专业课教学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首先,大学生在校期间与任课教师接触时间最多,并且专业教师对药学专业的发展动态、职业要求比较了解,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3]。学校一直注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高校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倡导教师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其次,学校将《医学伦理学》《药事管理学》《药学相关法律法规》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且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药事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让药学生明确社会责任和义务,使他们产生神圣的职业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医药无小事”,端正对医药领域盈利与社会责任关系的认识。

  3.3 将生命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教学,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空间

  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生命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更可谓是药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石[4]。药学生专业课教学涉及大量与生活、生命有关的内容,这都是生命教育丰富的资源。例如,在讲授氯胺酮、吗啡等药物时,拓展“珍爱生命,远离”的话题,增强学生生命意识;讲授克伦特罗时介绍瘦肉精,拓展“食品安全”话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讲授激素类药物时,拓展兴奋剂知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讲授阿片类镇痛药物时,拓展到滥用的危害以及引起的“鸦片战争”,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使命感;实验实习时,拓展安全环保知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讲授GMP/GSP认证标准时,拓展到“欣弗”“齐二药”等事件的危害,增强学生职业规范性。

  3.4 把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

  在党组织活动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的元素,开展学生党员读书活动,发挥学生党员的表率作用,通过自学、党小组学习和班会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大家学习《药品管理法》《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让广大学生乐于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浓厚校园德育氛围,举办吸引力强、具有时代特征和药学专业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知行结合。开展了药事管理知识竞赛、假药与劣药图片展、“6.26”世界戒毒日宣传、“12.4”《药品管理法》宣传等活动,邀请优秀校友代表、抗击“非典”英雄等先进人物讲述他们的事迹,一方面引导药学生正确看待医药行业存在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让他们立志为扭转行业不正之风尽一份力量。

  3.5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深化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走进医院、制药企业等主要就业单位,了解单位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纪律,由恪守职业道德的先进人物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义利观,把个人的职业追求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组织药学生去监狱参观,安排违反职业道德、触犯法律的劳教人员现身说法,用他们惨痛的教训警醒学生,使学生坚定了与医药行业中不正之风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真正领悟到个人奋斗决不能跨越职业道德的,更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否则,不仅危害社会,也会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美好的前程[5]。

  第三,通过社区服务、“三下乡”、医疗扶贫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参加医疗扶贫实践的一名药学生在报告中写到:这是一次生动而又深刻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了我治病救人的职责意识,我一定会维护药学事业的崇高和神圣。

  3.6 通过实习过程,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实习阶段是药学生开始真正了解自己的职业状况、培养高尚职业道德的关键时期。实习过程中诚信、敬业、踏实的工作态度是药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真实体现,这也正是医药企事业单位对药学生的基本要求。利用优秀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感染学生,聘请思想好、素质高的优秀企业员工为带教老师,促使学生随时学习、对照检查、督促自己,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实习期结束时,由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对学生实习期间职业道德表现进行考核,作为毕业生评奖评优、授予学位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4 结论

  当前医疗体制商业化、市场化倾向不断增强,医患关系紧张趋势不减,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因素对药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构成潜在威胁和不良影响。我们通过以上一些做法保证了专业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了职业道德教育在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中双加强,对引导药学生自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良好职业素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映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指导丛书编委会.药事管理与法规[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61.

  [2] 李维涅.药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J].药学教育,2011,27(4):21-22.

  [3] 董胜利.在专业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3):149-150.

  [4] 杨怀瑾.药学专业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J].药学教育,2011,27(5):11-13.

  医生品德论文篇9

  科室: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_____________和医疗技术是搞好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条件。

  2、___________________是医疗活动中医德要求的一种普遍形式,也是医务人员应当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

  3、基础护理应遵循的道德要求是:;严守纪律,坚守岗位;工作严谨,严防事故;团结合作,协同一致。

  4、医德特殊规范反映了各种医德关系的具体特点,是不同的医务人员各自遵循的。

  5、是医务人员在履行医德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

  6、卫生资源使用的医德要求是:反对浪费,限制增长,,提高效益。

  7、在人体实验中,对受试者的尊重应始终居于科学和___________的重要性之上。

  8、“健康”的现代涵义:“不但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有完满的心理状态和。

  9、对急危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是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是社会主义医德的核心。

  11、《国际护士医德条例》中规定护士的职责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

  12、凡引进开展的新技术、新疗法,必须遵照新技术准入要求,先经医院___________,然后报____________________批准后方可实行。

  13、新技术、新疗法开展前,均需___________认真填写申请表,经所在科室认证同意及科主任签名后,报院医务科及相关职能科室,同时提交项目实行的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医德现象是()的表现形态

  a、医德意识b、医德规范c、医德关系d、医德理论

  2、医德关系的主体是()

  a、医生b、医务人员c、患者d、被救治者

  3、医德荣誉的客观评价是以()为基础和价值尺度。

  a、医德良心b、医德责任感c、社会舆论d、风俗习惯

  4、()的医德品质最能体现出医学人道主义。

  a、仁慈b、诚挚c、公正d、节操

  5、医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

  a、医学实践b、理论学习c、自我反省d、慎独

  6、在问诊过程中,()的作法是错误的。

  a、使病人理解无误b、对病人的不良情绪立即批评c、不打断病人的思路d、不强迫病人回答有关隐私问题

  7、与病人进行交流时,要做到使用()语言、安慰性语言、解释性语言。

  a、尊重性b、敬重性c、命令性d、一般性

  8、知情同意权包括哪几个要素构成()

  a、知情、理解、同意b、知情、理解、默认c、了解、理解、同意d、知晓、理解、答应

  9、医务人员对患者馈赠钱物当时难以谢绝的,必须于()内上交医院指定部门,由指定部门及时退还患者,难以退还的,由医院统一处理。

  a、12小时b、24小时c、36小时d、48小时

  10、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将每年的()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

  a、9月10日b、9月20日c、10月10日d、10月20日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按照《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病历书写必须()

  a、客观b、真实c、准确d、及时e、完整

  2、医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包括()

  a、医德意识与医德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

  b、医德的产生与利益关系问题

  c、社会经济效益与卫生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

  d、医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

  e、医德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3、医德依靠()等非强制力量维系。

  a、卫生法规b、社会舆论c、传统习俗d、内心信念e、行政律令

  4、社会主义的医德关系应是()

  a、谋生协作型b、赐舍恩惠型c、友好合作型d、排斥对立型e、志同协调型

  5、医务人员对服务对象的医德规范有()

  a、一视同仁b、关心体贴c、谨言慎行d、团结协作e、勤奋治学

  6、社会主义医德幸福观认为()

  a、医德幸福是健康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适当满足b、医德幸福建立在辛勤的工作和带动的基础之上c、首先要关注个人幸福d、防病治病,维护人民健康是最大幸福e、必须把个人幸福与集体统一起来

  7、医德修养的方法有()

  a、慎独的方法b、积善的方法c、自我反省的方法d、示范感染的方法e、学习的方法

  8、护理道德的具体原则包括()

  a、不伤害原则b、有利原则c、公正原则d、尊重原则e、及时原则

  9、下面哪些是《执业医师法》中赋予医师应享有的权利()

  a、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进行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文件,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

  b、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c、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d、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e、对所在机构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依法参与所在机构的民主管理;

  10、知情同意权包括(),是患者充分行使自的前提和基础。

  a、了解权b、被告知权c、选择权d拒绝权e、同意权

  四、简答题:(1—4题,每题5分,第5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什么是医德?什么是医德修养?

  答:

  2、请回答出《执业医师法》中规定的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履行的义务?

  答:

  3、请回答出医院在医德医风群众监督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4、请回答出2004年江西省卫生厅规范医务人员行为的“六个不准”的具体内容。

  答:

  5、请回答出《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中规定的八项纪律。

  答: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请根据实际,谈谈你对如何建立和谐和医患道德关系的看法。

  (答题要点:1、充分认识到患者的价值,他们是医务人员职业价值唯一确定者;2、充分尊重患者的各项权利;3、认真履行医德原则和医德规范。)

  景市二院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医学道德;2、文明行医亲切热情;3、提高认识默默奉献;4、行为准则;5、医德良心;6、充分利用;7、社会方面;8、社会适应能力;9、不得拒绝急救处置;10、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11、机智而忠实的执行医嘱;12、申报审核上级卫生行政部门;13、项目负责人可行性报告。

  二、单项选择题

  cbcaabaab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e2、bd3、bcd4、ce5、abc6、abde7、abce8、abcd9、abcde10、abcde

  四、简答题:

  1、答:医德即医务道德的简称,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调整医务与病人之间,医务人员相互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医德修养指医务人员在职业道德品质方面所进行的自我教育和锻炼的过程。

  2、答:(1)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2)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3)关心、爱护、尊重患者的隐私;(4)努力提高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5)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3、答:(1)设立医德医风意见箱;(2)聘请了社会义务监督员,并定期召开座谈会;(3)公布举报电话(8221027、13879807176)

  4、答:(1)不准收受药品回扣;(2)不准收受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购销中的商品贿赂;(3)不准收受甚至索要“红包”;(4)不准收受开单提成,开在处方,滥检查;(5)不准以介绍病人为由,收受介绍费、好处费;(6)不准向病人出售药品或其他物品。

  5、答:(1)医疗机构和科室不准实行药品、仪器检查、化验检查及其他医学检查等开单提成方法。(2)医疗机构的一切财务收支应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内部科室内取消与医务人员收入分配直接挂钩的经济承包办法,不准设立小金库。(3)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活动中,不准接受患者及其亲友的“红包”物品和宴请。(4)医务人员不准接受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人员以各种名义、形式给予的回扣、提成和不正当利益。(5)医务人员不准通过介绍病人到其他单位检查、治疗或购买药品、医疗器械等收取回扣或提成。(6)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准在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之外,自立、分解项目收费或提高标准加收费用。(7)医疗机构不准违反国家有关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规定,对中标药品必需按合同采购,合理使用。(8)医疗机构不准使用假劣药品,或生产、销售、使用无生产批准文号的自制药品与制剂。

  医生品德论文篇10

  关键词:旴江医学旴江德育文化资源思政政治教育德育教育

  旴江德育文化资源属于历史范畴,主体是旴江医家在千年医学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阶段,旴江医家们随着中国社会发展步伐为旴江医德注入了饱含时代特色的新内容,体现出了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和为国为民的深厚家国情怀。旴江德育文化资源蕴含的道德精神、作风传统、民本观念等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功能作用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旴江德育文化资源被充分挖掘和科学利用,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发挥思想导引、道德示范、情感熏陶等育人功能。

  一、旴江德育文化资源的思想导引功能

  将旴江德育文化资源融入青年中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思想导引功能,引导青年中医学生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和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规律和原则,具备在社会生活中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和规范自己言行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旴江德育文化资源打动人心。旴江医家在千年医学实践活动中流传下来的真实道德情感和家国情怀,最能感动人、打动人。旴江德育文化资源涵盖的真实而鲜活的人、事、物、精神等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旴江医家们,尤其是历代旴江医家们在医学实践中表现出的仁心仁术、敬视生命、谦和辞让、医患相敬、同行相亲等真实情感、真实行为、真实事例,以及爱国爱民的深厚家国情怀深深地撼动人心,更能让青年中医学生在生活中敬视生命、以人民为中心、爱国爱民,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未来的医生职业生涯中践行仁心仁术、医患相敬等理念埋下至善的种子。

  二是通过旴江德育文化资源统一思想认识。旴江医家在医学实践活动中自觉遵守的“德为身本,医无德不立”理念和旴江医家家训、戒律、法律、规格、规范、准则等,具有鲜明的思想指向性,能促进青年中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医学实践活动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自觉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崇高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幸福观、职业观,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与社会主流思想格格不入的错误思想观念,选择并追求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生目的。以旴江医家道德标准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三是通过旴江德育文化资源激励斗志。旴江医家所追求的“仕人达医,儒医相通”和“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崇高人生理想,莫不体现出旴江医家心系国家和胸怀人民的思想。其中“仕人达医,儒医相通”,以旴江流域北宋时期著名变法丞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临川王安石,南宋理学大家金溪陆九渊为代表,他们在习“儒”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的基础上,均精研岐黄之术,并小有成就,为后世树立了“儒医相通”的光辉学习榜样。“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如临川的旴江名医陈自明,自幼先习举子业,报有“学而优则仕”之志,力图在仕途上实现人生抱负,但受当时社会大环境的阻碍,转而弃儒从医,继承家学,精研妇产科,将诊疗对象集中在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妇女身上,开创了我国妇产科的先河,为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也是我国杰出的妇产科专家。旴江医家通过习医、行医以另辟捷径施展才华、抱负的励志故事,培养青年中医学生爱国爱民情怀,自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激励青年中医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当中,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坚守初心使命,不为利益所困、不为乱象所迷、不为迷惘所陷。

  二、旴江德育文化资源的道德示范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种示范教育法,通过典型的人、事物及体现的精神示范,引导人们分析和解释典型事物或现象,通过对典型事物或现象的深入了解,促使人们学习或吸取教训,达到提高认识、培养精神、调适行为的目的。道德是一个社会的风向标,是被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思想主旋律,是被大众所自觉与不自觉遵守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是人们的理想选择和价值表达。旴江德育文化资源包含物质、制度(规则)、精神三个层面的内容和资源,它所体现出的崇高道德精神、道德传统及优良作风、感人事迹具有较强的榜样力量和精神感召力。榜样的力量、榜样的示范、榜样的引领,比先进的思想理论教育和单纯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灌输更能引起学生的同频共振,能让青年中医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真正触动灵魂、震撼心灵,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此,将旴江德育文化资源融入青年中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發挥道德示范功能,主要体现在:

  一是,旴江德育文化资源蕴含的勇于尝试、敢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是促进中医学生树立敢为人先理念的动力。旴江医家打破封建思想束缚,冲破古代中医坚守的“宁可失传,不能泄密”“传男不传女”的保守封建思想,对推进旴江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东汉张陵的“天师道”、葛玄葛洪的“葛家道”曾在旴江流域设坛布道传医及中药炮制法,这在当时称得上创举。旴江医家陈自明秉持“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观念,在对病人用医用药上“师古而不泥古”,而是根据不同病因辨证施治,不受前人思想束缚。同时,打破了“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封建陋习,潜心钻研中医妇产科,认为“医之术难,医妇人尤难,医产中数症,则又险而难”,遍览医籍,博采众长,结合家传验方进行整理,编成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妇产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24卷;在《外科精要》等著作中把所掌握的家传秘方公之于众,有力回击了将临床诊疗经验“秘不外传”封建故步自封思想。这些敢为人先、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旴江精神为我们采取创新举措解决“中西医并重方针仍需全面落实,遵循中医药规律的治理体系亟待健全,中医药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还比较薄弱,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提供了创新精神支持,同样为中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供了榜样。

  二是,旴江德育文化资源蕴含的家国情怀,是促进中医学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指引。旴江医家所坚持追求的“仕人达医,儒医相通”和“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作为崇高人生理想,以及在千年医疗实践中坚持“简、便、廉”的治疗原则,充分考虑普通民众的经济负担能力,也就是今天常谈论到的“看得起病”的问题,救苦济困、仁心惠众、疗疾度人。旴江医家崇高的理想追求与高尚的医疗实践活动,生动地体现出心系人民、胸怀家国的感人情怀,饱含着旴江医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广大青年学生尤其是青年中医学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增加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心系人民、胸怀家国,努力在新时代用自己的青春回报人民、奉献社会,为不断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三、旴江德育文化资源的情感熏陶功能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具有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性情感的具体的人。人的行为不单受思想、立场、观点的支配,在一定程度上还受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只靠思政理论的课堂灌输,还需要借助情感的熏陶,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与认同,形成同频共振,才能触动灵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旴江德育文化资源在中医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情感熏陶功能具体体现在:

  一是利用旴江德育文化资源提高中医学生心理“免疫力”。在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国际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的情况下,各种不良社会思潮不可避免地给“免疫力”差的人带来消极心理影响。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道同行”的良好心理品质,成为当前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破解的难题。旴江德育文化资源的主体虽然主要产生于宋朝以来的封建社会,但是旴江医家具有的理想追求、人生信念、道德品质、坚定意志等因素却使其显现出无穷的感召力。旴江德育文化资源在思政教育工作的情感熏陶功能主要利用旴江德育文化资源增强中医学生的思想“免疫力”,培育青年大学生积极进取、敢于逆水行舟的坚强心理品质。旴江医家陈自明、席弘、危亦林、李梃、黄彦远、黎民寿、杜本等秉持“学而优则仕”的中国传统理念,均先习举子业,有的是仕途受挫,有的是看到封建科举制度的黑暗